― ― ―
大般涅盘经
第八品 梵行 第三节 四无碍
本节主题:
1 菩萨知法而不执着。
2 声闻缘觉所得无碍和菩萨四无碍智不同,如恒河和大海都有无量之水,但其真实水量却大不同。
3 无所得即四无碍,即大涅盘。
4 大涅盘经不可轻说。
— — —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七
第八品 梵行 第三节 四无碍
〈一〉什么是四无碍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知,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义无碍者,知一切法所有诸义,能随诸法所立名字,而为作义。辞无碍者,随字论、正音论、阐陀论、世辩论。乐说无碍者,所谓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无有障碍,不可动转,无所畏省,难可摧伏。善男子,是名菩萨能如是见知,即得如是四无碍智。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遍知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之法。义无碍者,乘虽有三,知其归一,终不谓有差别之相。辞无碍者,菩萨摩诃萨于一法中,作种种名,经无量劫,说不可尽;声闻、缘觉,能作是说,无有是处。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为诸众生演说诸法,若名、若义、种种异说,不可穷尽。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虽知诸法,而不取着。义无碍者,菩萨摩诃萨虽知诸义,而亦不着。辞无碍者,菩萨摩诃萨虽知名字,亦不取着。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诃萨虽知乐说,如是最上,而亦不着。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萨。”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不取着,则不知法;若知法者,则是取着。若知不着,则无所知。云何如来说言,知法而不取着?”
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不名无碍;无所取着,乃名无碍。善男子,是故一切诸菩萨等,有取著者,则无无碍,若无无碍,不名菩萨,当知是人名为凡夫。何故取著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着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是故取著名为凡夫,以是义故,一切凡夫,无四无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阿僧祇劫,知见法相,以知见故,则知其义。以见法相及知义故,而于色中不生系着,乃至识中亦复如是。以不着故,菩萨于色不生贪心,乃至识中亦不生贪。以无贪故,则不为色之所系缚,乃至不为识之所缚。以不缚故,则得脱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以是义故,一切菩萨得四无碍。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为弟子十二部中说,系著者名为魔缚,若不著者,则脱魔缚。譬如世间有罪之人,为王所缚,无罪之人王不能缚。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系著者,为魔所缚,无系著者魔不能缚。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而无所著。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善知字持,而不忘失。所谓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云、如人、如母,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义无碍者,菩萨虽知诸法名字而不知义,得义无碍,则知于义。云何知义?谓地持者,如地普持一切众生及非众生,以是义故,名地为持。善男子,谓山持者,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何故名山而为持耶?山能持地,令无倾动,是故名持。何故复名眼为持耶?眼能持光,故名为持。何故复名云为持耶?云名龙气,龙气持水,故名云持。何故复名人为持耶?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何故复名母为持耶?母能持子,故名母持。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名字、句义亦复如是。辞无碍者,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辞,演说一义,亦无有义,犹如男女、舍宅车乘、众生等名。何故无义?善男子,夫义者,乃是菩萨诸佛境界,辞者凡夫境界。以知义故,得辞无碍。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诃萨知辞、知义故,于无量阿僧祇劫,说辞、说义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行世谛,以修行故,知法无碍。复于无量阿僧祇劫,修第一义谛故,得义无碍。亦于无量阿僧祇劫,习毘伽罗那【文字发音字典】论故,得辞无碍。亦于无量阿僧祇劫,修习说世谛论,故得乐说无碍。
〈二〉声闻、缘觉不得四无碍
善男子,声闻、缘觉若有得是四无碍者,无有是处。善男子,九部经中我说声闻、缘觉之人有四无碍,声闻缘觉真实无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度众生故,修如是四无碍智。缘觉之人修寂灭法,志乐独处。若化众生,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所宣说,云何当有四无碍智?何故默然而无所说?缘觉不能说法度人,使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不能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善男子,缘觉出世,世间无有九部经典,是故缘觉无辞无碍、乐说无碍。善男子,缘觉之人虽知诸法,无法无碍,何以故?法无碍者,名为知字。缘觉之人虽知文字,无字无碍,何以故?不知常住二字故,是故缘觉不得法无碍。虽知于义,无义无碍。真知义者,知诸众生悉有佛性,佛性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缘觉之人不得义无碍。是故缘觉一切,无有四无碍智。云何声闻无四无碍?声闻之人无有三种善巧方便,何等为三?一者必须软语然后受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后受化,三者不软不粗然后受化。声闻之人无此三故,无四无碍。
复次声闻缘觉不能毕竟知辞、知义,无自在智,知于境界。无有十力、四无所畏,不能毕竟度于十二因缘大河,不能善知众生诸根利钝差别,未能永断二谛疑心,不知众生种种诸心所缘境界,不能善说第一义空,是故二乘无四无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声闻缘觉之人,一切无有四无碍者,云何世尊说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四无碍第一?如其无者,如来何故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赞迦叶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恒河有无量水,辛头大河水亦无量,博叉大河水亦无量,悉陀大河水亦无量,阿耨达池水亦无量,大海之中水亦无量。如是诸水虽同无量,然其多少其实不等;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四无碍智,亦复如是。善男子,若说等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我为凡夫说,摩诃拘絺罗四无碍智,为最第一,汝所问者,其义如是。善男子,声闻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无有是处。”
〈三〉无所得者名四无碍 无所得即大涅盘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梵行品中,菩萨知见得四无碍者,菩萨知见则无所得,亦无有心,言无所得。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心有得者,则非菩萨,名为凡夫。云何如来说言菩萨而有所得?”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将欲说,而汝复问。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善男子,以何义故,无所得者名为无碍?若有得者则名为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四倒故,故得无碍。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盘,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盘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盘,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大乘,菩萨摩诃萨不住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辟支佛道,菩萨永断二乘道故,得于佛道,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方等经,菩萨读诵如是经故,得大涅盘,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经,菩萨不修。纯说方等大乘经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菩萨摩诃萨断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第一义空。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五见,菩萨永断是五见故,得第一义空,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缘觉菩提,菩萨永断二乘菩提,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若有所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是菩萨无所得时,无量众生断有相心,以是事故,我敢咨启,无所得义。令如是等无量众生,离魔眷属,为佛弟子。”
〈四〉有和无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先于娑罗双树间,为纯陀说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世尊,是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为化度诸众生故,而作是说。亦为声闻、辟支佛故,而作是说。亦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说。不但正为纯陀一人说是偈也。时文殊师利将欲问我,我知其心,而为说之。我既说已,文殊师利即得解了。”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文殊等,讵有几人,能了是义?惟愿如来,更为大众,广分别说。”
“善男子,谛听,谛听,今当为汝,重敷演之。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量烦恼,以烦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盘。言本无者,本无般若波罗蜜,以无般若波罗蜜故,现在具有诸烦恼结。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烦恼者,无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现在无有金刚微妙法身。言本无者,我身本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本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现在具有四百四病。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病苦者,无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故,现在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本无者,本不见佛性,以不见故,无常、乐、我、净。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无常、乐、我、净者,无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现在不能破坏四魔。言本无者,我本无有六波罗蜜,以本无有六波罗蜜故,修行凡夫苦行之心,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苦行者无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杂食之身,以有食身故,现在无有无边之身。言本无者,本无三十七助道法,以无三十七助道法故,现在具有杂食之身。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杂食身者,无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着之心,以是事故,现在无有毕竟空定。言本无者,我本无有中道实义,以无中道真实义故,于一切法则有着心。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说一切法是有相者,无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有诸钝根声闻弟子,以有钝根声闻弟子故,不得演说一乘之实。言本无者,本无利根、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以无利根迦叶等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毕竟演说三乘法者,无有是处。
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说言,却后三月,于娑罗双树当般涅盘、是故现在不得演说大方等典,大般涅盘。言本无者,本昔无有文殊师利大菩萨等,以无有故,现在说言如来无常。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如来普为诸众生故,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虽见诸法,说言不见,有相之法说言无相,无相之法说言有相。实有无常说言有常,实有有常说言无常。我乐净等亦复如是。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略相说广,广相说略。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说言四重。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何以故?如来明见众生根故。
善男子,如来虽作是说,终无虚妄,何以故?虚妄之语即是罪过,如来悉断一切罪过,云何当有虚妄语耶?
善男子,如来虽无虚妄之言,若知众生因虚妄说,得法利者,随宜方便,则为说之。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故,说于世谛,亦令众生得第一义谛。若使众生,不得如是第一义者,诸佛终不宣说世谛。
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众生谓佛说第一义谛。有时演说第一义谛,众生谓佛说于世谛。是则诸佛甚深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善男子,是故汝先不应难言,菩萨摩诃萨无所得也。菩萨常得第一义谛,云何难言无所得耶?”
〈五〉菩萨应有的知 见 觉
迦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亦名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盘。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菩提、涅盘,即是无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则不可得,犹如虚空谁有得者?
世尊,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名为无常。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则名无常。法若常者,无得无生,犹如佛性,无得无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长、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灭、非赤、非白、非青、非黄、非有、非无,云何如来说言可得?菩提涅盘亦复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涅盘亦尔。外道道者,名为无常,内道道者名之为常。声闻缘觉所有菩提,名为无常;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外解脱者名为无常,内解脱者名之为常。
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盘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盘。是名菩萨得道、菩提及涅盘也。道之性相,实不生灭,以是义故,不可捉持。
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善男子,如众生心,虽非是色、非长、非短、非粗、非细、非缚、非解,非是见法,而亦是有。以是义故,我为须达说言:‘长者,心为城主,长者若不护心,则不护身、口。若护心者,则护身、口。以不善护是身、口故,令诸众生到三恶趣。护身、口者,则令众生,得人天、涅盘,得名真实。其不得者,不名真实。’
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盘亦复如是,亦有,亦常。如其无者,云何能断一切烦恼?以其有故,一切菩萨了了见知。
善男子,见有二种,一相貌见,二了了见。
云何相貌见?如远见烟,名为见火,实不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见空中鹤,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如见花叶,便言见根,虽不见根,亦非虚妄。如人遥见篱间牛角,便言见牛,虽不见牛,亦非虚妄。如见女人怀妊,便言见欲,虽不见欲,亦非虚妄。如见树生叶,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又如见云,便言见雨,虽不见雨,亦非虚妄。如见身业及以口业,便言见心,虽不见心,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
云何了了见?如眼见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摩诃萨了了见道、菩提、涅盘亦复如是。虽如是见,初无见相。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往昔告舍利弗:‘一切世间,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之所不知、不见、不觉,惟有如来悉知、见、觉,及诸菩萨亦复如是。
舍利弗,若诸世间所知、见、觉,我与菩萨亦知见觉。
世间众生之所不知、不见、不觉,亦不自知不知、见、觉;世间众生所知、见、觉,便自说言,我知、见、觉。舍利弗,如来一切悉知见觉,亦不自言我知见觉,一切菩萨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使如来作知见觉相,当知是则非佛世尊,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迦叶菩萨言:“如佛世尊为舍利弗说,世间知者,我亦得知;世间不知,我亦悉知。其义云何?”
“善男子,一切世间,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世间之人亦复不知、不见、不觉,十二部经、十二因缘、四倒、四谛、三十七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若知见觉者,不名世间,当名菩萨。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
云何世间所知、见、觉?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那罗延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说言初禅至非非想,名为涅盘。善男子,是名世间所知、见、觉。
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事,亦知见觉,菩萨如是知见觉已,若言不知、不见、不觉,是为虚妄。虚妄之法,则为是罪,以是罪故,堕于地狱。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门、若婆罗门,说言无道、菩提、涅盘,当知是辈,名一阐提,魔之眷属,名为谤法。如是谤法,名谤诸佛,如是之人,不名世间,不名非世间。”
尔时迦叶闻是事已,即以偈颂而赞叹佛:“大慈愍众生,故令我归依。善拔众毒箭,故称大医王。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如来今为我,演说大涅盘。众生闻秘藏,即得不生灭。”
迦叶菩萨说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世间不知、见、觉。菩萨悉能知、见、觉者,若使菩萨是世间者,不得说言世间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能知见觉。若非世间,有何异相?”
佛言:“善男子,言菩萨者,亦是世间,亦非世间。不知见觉者,名为世间;知见觉者,不名世间。汝言有何异者,我今当说。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闻是涅盘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世间,不知见觉。菩萨闻是涅盘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见觉,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覆自念言:‘惟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戒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于涅盘,是名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次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盘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计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
善男子,菩萨尔时,自知见觉,所受持戒,无有倾动,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迦叶复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于佛性?”
佛言:“善男子,世间戒者,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于有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以是义故,名为不净。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无解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盘,是名世间戒不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亦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牙,而牙自生。亦如然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以净戒故,心得欢喜。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亦复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而欲卖之,于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持戒、破戒亦复如是,持净戒者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则便思惟,诸佛如来于涅盘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盘。我今修习如是净戒,亦应得之。‘以是因缘,心则悦乐。”
迦叶复言:“喜之与乐,有何差别?”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于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盘,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共法,名之为乐。
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轻、若甞、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盘;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盘;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也。
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六〉受持大涅盘经 应守戒 知时 知地而说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盘经,有破戒者,有人呵责、轻贱、毁辱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盘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毁所受戒?’
若人受持是涅盘经,毁禁戒者,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读诵,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盘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宁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盘经者,当正身心,慎莫调戏,轻躁举动。身为调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调戏。
若我弟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盘经。若有如是受持经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盘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业?’
若持经者求有、造业,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盘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求有、造业,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复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是涅盘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说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盘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
若持经者作如是说,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盘经故,令无量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说大涅盘者、说佛性者、说如来秘藏者、说大乘者、说方等经者、说声闻乘者、说辟支佛乘者、说解脱者、见佛性者,先当清净其身。以身净故,则无呵责,无呵责故,令无量人于大涅盘生清净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经,若闻一偈、一句、一字及说法者,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则是众生真善知识,非恶知识,是我弟子,非魔眷属,是名菩萨,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1-0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