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善导释》 086 “乃至”与“下至”的真正含义

发布时间:2021-11-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三、乃至、下至

  “十念”“十声”,“乃至”“下至”之间含义的会通,前面是就第一个问答来研讨,现在就第二个问答,也就是“乃至”跟“下至”之间的关系来研讨。

  从法然上人这两个问答,以及问答之后提出第十八愿的愿名,就可以体会出法然上人对善导大师的崇敬几乎无以复加,达到了最高点。法然上人崇敬善导大师是弥陀所示现,善导大师的著作、解释法语,等同弥陀亲口所说。这种对善导大师的崇敬、对善导大师思想亦步亦趋的遵循,可以说古来唯有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对善导大师的崇敬度,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光”。善导大师在中国,法然上人在日本,隔着好几座大山、一片大海,可说是“山川异域”;善导大师所在的时代是初唐,法然上人所在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宋朝,时间相隔四百五十年,可说是“风月同光”,同样的天空、同样的月亮、同样的光明,显示法然上人跟善导大师几乎是同一法体,是同流一脉血液,同一鼻孔出气。此由法然上人在这两个问答以及最后的结论就可体会得出来,令人非常感动。

  乃至、下至——法然《选择集》“第三本愿章”以问答言(《法然上人全集》32页):

  问曰:《经》云“乃至”,《释》云“下至”,其意如何?

  这第二个问答主要在会通“乃至”与“下至”的意涵。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乃至”,善导大师解释为“下至十声”的“下至”;“至”是一样,但是“乃”跟“下”就不一样,到底它们的意思一不一样呢?其实是一样的,如果解释错误的话,罪过就很大。这样的解释,不但显示两者是一样的意思,而且让看的人更容易体会、了解,更能正确地把握第十八愿的意涵。

  不过由于“乃至”与“下至”文字上不一样,恐怕有人会质疑,认为经典既然说“乃至”,怎么可以任意说“下至”呢?法然上人可以说对善导大师无比地崇敬、百分之百地依循,而且也极其维护善导大师。现在来看下面的回答。

  (一)其意是一

  答曰:“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

  这段问答之中有三:一是“总答”,二是“别答”,三是“结释”。别答也有二:先是直释——直接解释,再就是引例——引用例子作为证明。结释是结论性的解释。

  首先总答,“答曰: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与第一个问答的语气是相同的。第一个问答是会通“念”跟“声”的关系,第一个回答就说“念声是一”;这里也一样说“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总的来说,“乃至”跟“下至”的意义一样,没有差别,不相违

  接下来别答。别答有二,第一个是直释,直接解释。

  《经》云“乃至”者,从多向少之言也。多者,上尽一形也;少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

  《释》云“下至”者,下者对上之言也。下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上者,上尽一形也。

  这里所说的“从多向少”“下者对上”,就是答中的第二,直接解释。

  这里有两重,就是“从多向少”与“从少向多”,或“从上向下”与“从下向上”。所谓“乃至”,本来就有乃至多、乃至少、乃至下、乃至上这种含义,所以法然上人在这个直接解释当中,就把乃至的正面、反面都阐释出来。

  接下来就引用例子。

  上下相对之文,其例惟多。宿命通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寿命等愿中,一一置“下至”之言,是则“从多至少、以下对上”之义也。

  “上下相对之文,其例惟多”,也就是说“从上向下”“从下向上”引用这种相对性的经文例子也很多。

  法然上人首先引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五愿,就是“宿命通愿”。

  “宿命通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这条愿中就有“下至”这个词。“那由他”也有人读作“挪修佗”,但是我们还是读“那由他”比较普遍化,不会混淆。

  “如是五神通”,五神通就是第五愿的宿命通、第六愿的天眼通、第七愿的天耳通、第八愿的他心通、第九愿的神足通,五种神通。

  “及以光明、寿命等愿中”,也就是光明无量愿跟寿命无量愿。

  “一一置‘下至’之言”,每一愿都有“下至”这个词。

  “是则‘从多至少、以下对上’之义也”,这就是“从多至少”以及“以下对上”的含义。因为“乃至”有“从多向少、以下对上”之意,而第十八愿中的“乃至”,正是“从多向少、以下对上”的含义。

  例上八种之愿,今此愿“乃至”者,即是“下至”也,是故今善导所引释“下至”之言,其意不相违。

  “例上八种之愿”,例如上面八种愿,就是五神通愿以及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寿命无量愿、第十四愿声闻无数愿,总共有八种愿,都有“下至”(第十四愿是用“乃至”),法然上人用这些愿来会通“乃至”跟“下至”的关系。

  “今此愿‘乃至’者,即是‘下至’也”,以这几条愿来证明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也是“下至十念”的意思。

  第三结释:

  “是故今善导所引释‘下至’之言,其意不相违”,前面引用的一些根据,到了这里就作个结论,所以这里是“结释”——结论的解释。总之,善导大师引用前面几条愿所说的“下至”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意思不但没有差别,而且让我们晓得“乃至”就是“从多向少”的“下至”。

  善导大师将“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这样就非常明确,好像一锤定音,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解释,不可能再有彼此矛盾或模棱两可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