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病得着实厉害。良医诊断了一下,说需经常吃一种雉肉便可以治愈这病。而这位病人买了一只雉,吃完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后来见着了他,便问:「你的病好了没有?」这位病人答道:「大夫您先前教我常吃雉肉,而雉肉都是一样的,所以当时吃完一只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又说:「若是吃完了一只,为什么不继续吃下去呢?你现在只吃了一只雉,如何能希望治愈好呢?」
一切外道也都是这样,听闻佛、菩萨这无上良医说,应当解悟心是有觉有智的主体,识是了别、是心的作用。外道等执着于常见,便以为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一个心识,相续不断,没有变迁生灭,精神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总是同一个物。就好比雉肉都是同样一种雉肉一样,吃了一只,也就等于吃了全部,所以就无法治愈他们的愚惑烦恼的毛病。具有大智慧的诸佛指导诸外道祛除常见,因为一切事物刹那之间都在生灭变化着,哪有精神能脱离物质而恒常不变的呢?如那世俗的医生教病人继续吃雉肉方才可以治愈毛病一样,佛陀也教示众生,使其悟解一切事物时时都在坏灭,所以不常,又时时相续,所以不断,这样就可以剗除常见之病。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62、病人食雉肉喻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①。良医占之云②:“须恒食一种雉肉③,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④,食之已尽,更不复食。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正食一雉⑤,望得愈病?”
一切外道,亦复如是。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⑥。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⑦、未来、现在唯是一识⑧,无有迁谢⑨。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疗其愚惑烦恼之病。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令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刬除常见之病⑩。
注释
①委笃:委,通“萎”。衰败;困顿。谢朓《暂使下都赠西府同僚》诗:“时菊委严霜.”。”笃,病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应侯遂称病.。“‘”“”.’笃”委笃,病很沉重。
②占:本为占卜,古时医卜合之,诊病亦称占病。
③雉:野鸡。
④市:购买。
⑤正:他本作”止“。
⑥心识:心与识之并称。
⑦谓:他本为”为“。
⑧一识:小乘成识宗及经部主张众生唯具一识,即总该一切一心识、阿
⑨迁谢:迁,变易。谢,雕落;衰败;过去。迁谢,衰落变迁。
⑩刬:他本作”灭“。刬,通”铲“,铲除。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