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上》:37、杀群牛喻

发布时间:2021-12-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养著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它们至水草丰美的地方,让它们随时可吃。这时一只老虎吃掉了一头牛。牛主人便想:已经去掉了一头,破了我的整数,还要这牛作什么呢?就把牛驱赶至深坑的高岸边,都推排到坑底去杀死了。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受持如来二百五十条具足圆满戒律,倘破了其中的一条,没有产生惭愧之情,去脱掉恶行的垢染,去真诚地忏悔,反而这样想:我已破了一戒,既已不具足完整了,还要受持下去吗?就把一切戒都破掉了,无一存留。就像那个愚人,把牛群全杀尽了,无一存留。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37、杀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喂食。时有一虎,啖①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②,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③坑底,尽皆杀之。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④,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⑤破一戒,既⑥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注释:

  ①啖:吃,或给人吃。

  ②俱不全足:已不是整数。

  ③排著:排,推。排著,一个接着一个地推。

  ④具足之戒:即具足戒,又称具戒、进具戒、大戒。

  ⑤已:他本作“以”。

  ⑥既:他本作“归”。

  源流:

  《大庄严经论》卷六:如人耻白发,并剃其黑者。剃之未久间,白发寻还生。(《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六六O页)

  《弘明集》卷六道恒法师<释駮论>:无异人苦头虱,因欲并首俱焚,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不亦滥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第三十五页)

  解说:

  俗语所谓: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也是追求具足或全然毁坏的心理表现。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