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

发布时间:2021-12-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明朝袁了凡先生,名黄,初字学海,幼年时遇到一位来自云南的孔先生,此人深得邵雍皇极数的真传,他推算袁先生明年可以进学。第二年袁先生去应考县考、府考、提学考,三次考试所得的名次果然都一一应验。他还为袁先生推算一生的运势吉凶,说某年应当补廪生,某年当为贡生,某年当选举为四川某府县长官,在任只有二年半(据《了凡四训》原文为“三年半”),就该辞官回乡,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去世,可惜没有子嗣。

袁先生把这些话详细记录下来,以后凡考试的名数,都与孔先生所算的完全吻合。

有一年,袁先生在游历南京国子监之前,先去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与禅师面对面静坐,三天三夜不曾闭目遐思。

云谷禅师说 :“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内心被虚妄的念头所缠扰。你坐了三天,居然不起一个妄念,这是怎么回事?”

袁先生说 :“我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了,终身的荣辱生死都是有定数的,胡思乱想又有什么用呢?”

云谷禅师笑着说 :“我还以为你是位豪杰,原来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从来力行众善的人,不受命数拘限 ;罪大恶极的人,也不受命数拘限。你二十年来的运势被孔先生算定,不曾有丝毫的改变,岂不是平庸之辈?”

袁先生问道 :“这样说来,命数也可以避开吗?”

禅师说 :“命运由我自己创造,福德全靠自己修积,《诗经》、《尚书》中像这样的明训屡见不鲜。佛经中也有鼓励人们‘求功名得功名,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的话,佛难道会说妄语欺骗世人吗?今后你应该随时积德行善,凡事要能包容。从前种种作为,当做昨天已经死了 ;以后种种举动,如同今天重新获得新生,这等于是通达义理之后再世为人。《尚书·太甲》说 :‘上天造成的灾祸,或者还可以避开 ;如果自己闯下的灾祸,那就一定活不成了。’孔先生算你不能考取科第,不能生子,这是上天的安排。你今后能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其实都是为你自己造福。《易经》说 :‘君子应该懂得趋吉避凶’,如果天命不可改变,如何能趋吉?又如何能避凶呢?《易经·坤卦》开章第一义便说 :‘德行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福泽给子孙 ;为非作歹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祸殃给子孙。’你对这话还信得过吗?”

于是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教袁先生遵行,袁先生当即向禅师顶礼拜受。他将从前的种种过错写成一篇疏文,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发愿要做三千件善事,祈求考取科第。

云谷禅师又教他持诵准提咒,以期有求必应。此后他便将学海的名字改为“了凡”,意思是从此不愿意再落入凡夫的老套子。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孔先生算他该考第二名(据《了凡四训》原文为“第三”),但他却考了第一名,可见孔先生的话已不再应验了。而且他就在这年秋天考中举人。从此他更加努力修德,更加周密用功,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同样严格自律,唯恐得罪了天地鬼神。他从隆庆己巳年(公元 1569 年)开始发愿奉行,到万历己卯年(公元 1579 年),经过十年多时间,三千件善事才做完成。

这时他又发起求子的心愿,也是许下做三千件善事。他与妻室互相劝勉,有善就记录下来,有过就立即改悔,这时善念渐渐纯熟,将及满数,就生下了长子。

万历癸未年(公元 1583 年)九月十三日,他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下做一万件善事。万历丙戌年(公元 1586 年)他果然考中进士,出任宝坻知县。他白天见善必行,晚上则仿效赵阅道焚香祝告天帝,正忧愁日间无善事可做,一万件善事何时才能完成,有一天夜里他梦见神人对他说 :“只你减粮这件事,就足够万善的数了。”原来这宝坻县的田租,是每亩交银二分三厘七毫,袁先生到任后作了调整,减为一分四厘六毫,确实有这件事,但袁先生心中仍存疑惑。刚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过来,袁先生就把梦境告诉他,禅师说 :“只要善心真诚恳切,做一件善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何况你在全县境内减粮,使万民受益呢!”先生很高兴,就捐出俸银,请禅师在五台山代他设万僧斋回向。孔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岁寿命,后来他康强寿考,活到将近八十岁。子孙代代考取科第。

[按]首先阐发立命学说的是孟子,而能身体力行,一 一得到应验的,只有了凡先生一人罢了。但使了凡先生能够改弦易辙,深信不疑,实行起来勇敢而果断的,又完全取决于云谷禅师一人。谁说空门中的人不能发挥孔孟学说的深微大义呢?世俗中人看到别人力行善事,便肆意讥讽说 :“行善必须不留痕迹才好,如果一有执著,就会产生望报的念头。”这种议论,未尝不高明,但是多半会阻挠人们勇往直前的向善之心。农民终年辛勤劳作,如果对他说 :“你别指望有收获”;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而对他说 :“你不可以存求取功名的念头”,他们能欣然接受吗?

——辑自《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 印光大师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