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有极详细的介绍,须弥山与四大部洲就是世界基础结构。但在现代天文学上,宇宙构成又有不同说法,如从地球、月球到太阳系,从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这两个叙述体系有什么不同?是否相互冲突?
佛经所说“四大部洲”
现代科学观察的银河系
一、《起世经》中“须弥四洲”的世界
汉语《大藏经》中有一部《起世经》,描绘了阿罗汉所见的“须弥四洲”的世界。
阿罗汉眼中的世界,是上下突出的平面。上面耸立着须弥山,须弥山外是大海水(香水海),香水海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金山被香水海隔开,七重金山的山高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第七重金山外是咸水海,海中有四大部洲,东边是弗婆提洲(东胜神洲),西边是瞿陀尼洲(西牛贺洲),北边是郁单越洲(北俱卢洲),南边是阎浮提洲(南瞻部洲),又有三千中洲、无数小洲,散在咸水海中,这些大、中、小洲便是一切众生的所在之处。
咸水海之外是斫迦罗山(铁围山),是世界的外围;斫迦罗山之外是太虚空,太虚空内另有《地藏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
须弥山的半山腰有日月宫殿,照耀着人间。宫殿之外有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多罗行树,都由七宝组成。
日宫殿由天金构成,“天金”是火之精华,清净光明。日宫殿位于空中,有五种风(持风、住风、随顺转、波罗诃迦、将行)吹着日宫殿使之不下坠,并不断前行。日宫殿具足千光,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侧部,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下部,千光照着四大部洲。日宫殿每六个月转换一次移动方向,前六月向北移动,后六月向南移动,日宫殿南北移动的路线称为“日道”。当日宫殿向北移动到北极时,日光直射须弥山上各洲大陆,大陆温度升高,就形成了夏天,接着日宫殿转而向南移动。当日宫殿向南移动到南极时,日光直射大洋,斜照须弥山上各洲大陆,大陆温度降低,就形成了冬天,之后日宫殿又向北移动。日宫殿如此沿着日道向南向北移动,周而复始,日宫殿南北移动的一个周期是十二个月。
须弥山王并不随着日宫殿而移动,是旋转而动,须弥山所在的位置不变。须弥山王所面向日宫殿的方向形成白天,背向日宫殿的方向形成黑夜。
由于日道越往北越高,越往北越早被日宫殿的光照射,因此夏天时昼长夜短;反之冬天时,昼短夜长。春、秋两季时,昼夜持平。
当日宫殿直射到南阎浮提洲时,西瞿陀尼洲正值日出,而东弗婆提洲正值日落,北郁单越洲则是夜半;
当日宫殿直射西瞿陀尼洲时,南阎浮提洲正值日出,北郁单越洲正值日落,东弗婆提洲则是夜半;
当日宫殿直射北郁单越洲时,西瞿陀尼洲正值日落,而东弗婆提洲正值日出,南阎浮提洲则是夜半;
当日宫殿直射东弗婆提洲时,南阎浮提洲正值日落,北郁单越洲正值日出,西瞿陀尼洲则是夜半。
南阎浮提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西瞿陀尼洲人看来则是东方;西瞿陀尼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北郁单越洲人看来则是东方;北郁单越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东弗婆提洲人看来则是东方;东弗婆提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南阎浮提人看来则是东方。东西如此而来,南北也是如此而来。
月宫殿由玻璃构成,玻璃是水之精华,清净光明。月宫殿也位于空中,由五种风吹着不坠,并不断移动。像日宫殿那样,月宫殿也发出千种光,五百种光发自月宫殿侧部,五百种光发自月宫殿底部。月宫殿的移动路线与日宫殿不同,一方面随日道南北而行,另一方面围绕须弥山东西而行,因此移动方向是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每天,月宫殿围绕须弥山向东移动的跨度是十二度多一点,二十九天围绕须弥山转一圈,二十九天绕须弥山所行的度数是365度。一个月由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构成,三十日是加上了一天闰日,以使年历计时补齐天数。
由于须弥山旋转较快,月宫殿移动速度较慢,在人看来好像月是向西而行的,其实是向东而行。
在每月初一时,月宫殿离日宫殿最近,月宫殿之光被日宫殿之光遮盖,因此初一时看不到月亮。初一之后,月宫殿背日宫殿而行,距离日宫殿逐渐变远,月宫殿所发的光显得越来越明亮。到第十五日时,日宫殿在须弥山之西,月宫殿在须弥山之东,月宫殿所发的光不受日宫殿之光的影响,此时月宫殿在众生看起来最为明亮圆满。十五日之后,月宫殿朝着日宫殿的方向而行,距离日宫殿越来越近,所发出的光越来越不明显。到三十日时,与日宫殿并行,所发出的光完全被日宫殿之光遮盖。在南北方向上,月宫殿所行方向与日宫殿所行方向是相反的。
日宫殿南北移动一个周期,是三百六十五日。月宫殿南北移动一个周期,是十二个月,每月按三十天计算,是三百六十天,十二个月中六个月按二十九天、另六个月按三十天计算,则是三百五十四天,比日宫殿移动周期少十一天,三年就少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中三十天集成一个闰月,还余三天。再过三年,再闰一个月,加上前面三天,共余六天。再过两年,所差的日子是二十二天加上六天,二十八天作为一个闰月。
世间的寒暑昼夜就是由此而来。
大陆上的江河,是山岳被日光照射所蒸发的水汽汇聚而成。到了夏日,山岳被蒸发的水汽变多,因此江河流水较急。到了冬天,山岳被蒸发的水气变少,江河流水变缓。
由此可见,众生所在的世界不是自然而有,而是众生的共业所招致的。各个世界虽然千差万别,但本质都是地水火风。山岳主要出于地大,月主要出于水大,日主要出于火大,空气主要出于风大。因此,世界的本质是地水火风,即使经过因缘和合,变化结果的本质仍然是地水火风。
这个“须弥四洲”的世界观可说是现代人最不易理解的,因为这样一个世界和现代科学所观察到的宇宙银河看上去是截然不同的。但如果能够明确了佛教的世界观,那么须弥四洲跟宇宙银河之间并不冲突。
二、阿罗汉境界:不观察须弥四洲,一观察处处四大
《起世经》所述的“须弥四洲”是阿罗汉在不观察时的依报环境,“四大种性”属于阿罗汉正报环境当中的修行所得。
依报环境和正报环境,不只是在二乘圣人的身上呈现,也在任何一个凡夫的身上呈现。
依报环境是客观的,比如说都市、人群、街道、食物等。依报环境一样,但正报环境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一个福报积累得多的人和一个福报积累得少的人从同一条街上走过,大环境是一样的,但可能一阵风吹来,左边的人吹着了,右边的人就没吹着。一个矛盾来了,左边的人赶上,被人打了,右边的人就不被人打。
对世界的起源,三乘人各有确定的理解:凡夫有凡夫的理解,罗汉有罗汉的理解,菩萨有菩萨的理解。
就凡夫而言,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转……星球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确定。美国在地球的那面,我们在地球的这面……这些也可以确定。
但若回到阿罗汉层面,依据能见地、水、火、风四大种的眼光,所见到的世界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中间是须弥山,外面有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这些境界便是阿罗汉的所见,不观察的大境界是须弥四洲,一观察处处是四大。
因此,佛在《起世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四洲”并非凡夫所见的世界,是与凡夫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观察的“宇宙银河”的世界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