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1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涅槃。
佛母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六年后生下儿子罗睺罗。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悉达纳妃
《因果经》上说:太子年至十七。净饭王召集群臣共议道:“太子今已长大,宜应婚娶。众卿等以为如何?”群臣中有人奏说:“臣知摩诃那摩长者,有一小女名耶输陀罗,容貌端正无双,聪明智慧过人,知书达礼,淑质英才。有如是贤德之女,合当聘与太子为妃。”国王说:“诚如爱卿所言,理当娶之。”
国王回宫,命老成宫女往摩诃那摩长者家,观察其女容仪礼节如何。宫女受命,即往长者家,停留十日,细心观察此女;回宫报说:“据我观察,此女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实在没有人能比得上。”于是国王遂派人前往对摩诃那摩长者说:“太子已到纳妃年龄,闻知令爱美貌贤德,宜堪联姻。”摩诃那摩当即应承。
国王即令大臣择定吉日,遣车万乘而往迎娶。隆重地为太子举行婚姻大礼;并为太子另纳二妃,一名瞿夷,一名鹿野。同时建造三时殿,更增诸多歌女,昼夜陪伴太子娱乐。
太子虽时时与其妃相处,然从来不曾起世欲之念,于静夜中但修禅观,未尝与妃有夫妇之道。
五欲娱乐
《本行经》上说。太子成婚之后,净饭王又为太子建造三等宫,安排三千彩女,日夜轮番奉侍太子;又于宫中布置种种音乐歌舞,令太子欢娱,受诸快乐,不许远涉出宫游历。又于太子所住宫院外周,另建三重围城,各安一铁门,设置机纽,平时关闭需五百人合力推动;推动之时,门声响动可闻二十里;大门内外,各有壮士守卫,戒备森严。净饭王之所以如此防护,皆因当时阿私陀仙人所说预言,唯恐太子有朝一日舍离眷属,逾越出家。
另一方面,国王从自身做起,全面推行道德化育,禁止一切邪恶行为,努力创办种种慈善事业,造福社会人民,以此善报回资太子增长功德,唯愿太子身心安乐,不起出家之念。
太子在父王的庇护之下,在皇宫内享受着世间最胜妙的五欲娱乐,十年不曾出外。
空声警策
《本行经》上说:当时虚空中有一天子,名作瓶,看到悉达多太子十年在宫,受五欲乐,很为太子担心,唯恐太子留恋世间,心耽五欲,执迷不悟;那么,百年岁月,倏尔而逝,光阴迅速,时不待人,空怀救世悲愿,又有何用呢?我今应当力劝护明菩萨(即太子),为彼警示种种厌离之相,使他早日觉察,捐弃五欲,舍欲出家,莫再耽湎不醒。即于空中说偈道:
身自被缚欲解他,譬若盲人引群瞽;
己身解脱乃免彼,犹如有目能导人。
善哉仁者年盛时,宜速出家令满愿;
唯有出世行大智,乃能厌离此五欲。
众生多有烦恼患,仁者为作大医师;
说诸妙法如药王,速疾将向涅槃岸。
无明黑暗所障蔽,诸见罗网种种缠;
速燃智慧大灯明,早使天人得净眼。
作瓶天子说此偈已,由于天子威神感动,发出如是劝诫因缘,加上太子本身宿世善根福德力,竟使宫中彩女原来所作的淫歌艳曲,一时转为宣扬信解、住持正法、-心趣向涅槃的微妙音声,令太子心生觉悟,厌离世间。
饭王获梦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以神通力警示世间种种可厌相,激励太子发心出家。当天晚上,净饭王一夜之间,连做七个梦:一、梦见有无量人天,举帝释幢从城东门出;二、梦见太子乘大白象从城南门出;三、又梦太子驾驷马车从城西门出;四、梦见一大车轮,具足诸宝庄严,从城北门出;五、梦见太子在街市中心,手执一槌,挝打大鼓;六、梦见太子坐在高楼之上,散施珍宝,而有无量人民接受太子所施珍宝,欢喜而去;七、梦见城外有六人抱头痛哭,伤心欲绝。净饭王一觉醒来,追忆梦中所见之事,心大惶怖;天亮急召占梦师,问夜间所梦之相主何吉凶?众占梦师琢磨良久,皆答不知。净饭王心中更加忧愁不安。这时作瓶天子化作婆罗门来到皇宫门外,对门人说:“我能善解国王梦中之事。”门人进入通报,国王召婆罗门入宫,请为决断。婆罗门说:第一种梦境是预示太子将来必定出家之瑞相;第二梦境预示太子出家必证圣果;第三梦境预示太子出家证一切智,具足十力、四无所畏;第四梦境预示太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第五梦境预示太子成佛后,转大法轮;第六梦境预示太子成佛后,以三十七道品等种种法门度化无量众生;第七梦境预示太子成佛,以正知见降伏外道六师,致令六师生大忧恼。
作瓶天子为国王一一详加解释后,又对国王安慰说:“这七种梦境都是好预兆,是大吉祥,将来必获大善果报。大王须自庆幸,应生欢喜,勿怀恐怖,忧愁不乐。”
国王听了,心想:现在唯有的办法,也只有让太子过着更加适意快乐的生活,或许能够使太子染著世间五欲,心生爱恋,不想出家,方能免除我的忧念。
路逢老人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为了让太子走出皇宫,到外面观看世间好恶,令生厌离心,舍弃五欲,因于太子之前极力称赞城外园林,景致十分优美可人。太子听了,大为心动,即命驭者准备车马,欲往城外园林观赏游乐。驭者速疾奏知国王。国王立即传令,发动全城军民,全面大搞卫生,清理所有街道一切污秽垃圾,令得清净庄严;凡老病死亡、六根残缺者,一律驱逐回避。一切布置完毕,太子登上宝车,从城东门而出。这时,作瓶天子变化成一老人,曲背低首,皮皱齿落,白发如霜,骨瘦如柴,四肢颤抖,行路蹒跚,唯仗拐杖,一步一颠地在太子面前走过。太子乍见老人,惊异不已,即问驭者:“此是何人?”驭者答说:“这是老人。”太子又问:“何以名为老人?”驭者答说:“凡名老者,为日月寒暑所逼,全身器官逐渐衰退,一切行动失去灵便,形体消瘦,气力微弱,苟延残喘,朝难保夕,其命将终。”太子又问:“我今此身,也会一样走向衰老吗?”驭者答说:“太子,人虽有贵贱之别,但凡有生,必然有老,这是任何人皆逃避不了的。即今太子之身,同样具有如是老相,不过暂时未现罢了。”太子听了,不胜伤感,对驭者说:“回去吧,我已没有心情观看园林的景致了。”心中暗自思惟:我当作何方便,才能得免衰老之苦?
道见病卧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心想:护明菩萨在皇宫内,恣意享受五欲已经多时;然世间无常,盛年易失,我当设法使其觉悟,令速舍离五欲而出家。由于菩萨宿福因缘,这时忽然起念,又要出城游乐,即召来驭者,对他说:“准备好车,我要出城游玩。”驭者遵命,一切准备就绪,请太子上车往城南门而出。其时,作瓶天子于太子前路,化作一病患人,身体羸瘦,面色枯黄,气息微弱,命在须臾;躺在粪秽中,宛转呻吟,悲切酸楚,不忍见闻。太子问驭者说:“此是何人?”驭者答说:“这是病人。”太子又问:“何以名为病人?”驭者回说:“此人平时不善保养,尽情恣欲,以致四大失调,这时病情危笃,无药可治,威德已尽,死期将至,欲想康复,已是无望了。”太子又问:“独此一人有病呢?还是一切人都会生病?”驭者答说:“一切众生皆悉难免。”太子说:“这太悲惨,太可怕了!既然我这身体有朝一日也会遭受如是病苦,我哪有心情再去园林游戏!”即命驭者驾车回宫,独自一处,端坐思惟。国王得知,回想当年阿私陀仙所说预言,若果应验不虚,恐怕太子早晚要舍我出家了。
路睹死尸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心想:护明菩萨在皇宫之中,过着极为快意欢娱的生活,然今时机已至,不能再耽着了。我得再次设法让太子出城,点化一番,令其厌离五欲,早日出家。这天,太子又对驭者说:“你可速备驷马宝车,我要出城诣园游戏。”驭者遵命,一切就绪。太子坐宝车上,从城西门而出。其时,作瓶天子于太子前,化作一死尸,卧于床上,由众人抬着走;家亲眷属,围绕哭泣,十分悲怆。太子见之,心怀惨恻,问驭者说:“这是怎么回事?”驭者答说:“这卧于床上的叫做死尸;旁边围绕哭泣的是死者的亲友。”太子又问:“死尸又是怎么回事?”驭者说:“这人已失去生命,再也不能思惟活动,今此形体如同木石,唯独识神随业转世;从今以后,生死别离,再也见不到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故名死尸。”太子问道:“这么说来,有朝一日,我也会死吗?”驭者说:“是的。太子尊贵之身,但也难保一死。世间所有人民,无论贵贱贤愚,皆不免死。”太子听罢,心情十分难过,即命驭者回驾返宫,端坐思惟,默然系念,世间一切事物终归无常,有谁能超越生死呢?
得遇沙门
《大庄严经》上说:有一天,太子又召来驭者,对他说:“今日我要出城诣园林游玩,你可预备车马。”驭者奏知国王。国王对驭者说:“以前太子三出城门,见老病死,忧愁不乐。今日可从北门出;我当命人严饰道路,香花幡盖,倍胜于前,不得更有非吉祥事在于路侧。”一切布置停当,太子坐宝车上,官属前后导从,往城北门而出。这时,净居天化作比丘,身披坏色衣,剃除须发,手持锡杖,徐步而行,形貌端严,威仪整肃。太子遥见,问驭者说:“此是何人?”其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回报太子说:“这是一位出家人呀!”太子即便下车,向比丘作礼,并请教说:“出家究竟有什么好处?能得什么利益?”比丘答说:“我见在家充满诸苦,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所以辞亲割爱,独自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这便是出家的好处和利益啊!”太子听了,深生欢喜,遂赞叹说:“善哉善哉!天上人间,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这一回出城,太子的满腹愁思一扫而光,于是怀着喜悦之情登驾而还。
耶输兆梦
《本行经》云:时太子妃耶输陀罗即于是夜,便觉有娠。尔时其夜疲极,睡眠卧梦,见有二十种可畏之事,忽然惊起,报太子言:“梦见大地匝震动,有帝释幢,崩倒于地;天上星宿,悉皆堕落;最大伞盖,车匿持去;我头发髻,刀截而去;我身璎珞,为水所漂;我之身形,渐成丑陋;我身手足,自然堕落;我此身形,忽然赤露;我所坐床,自塌于地;我眠卧床,四脚摧折;众宝大山,崩颓堕地;宫内大树,被风吹倒;明月团圆,忽然而没;红日照明,忽然黑暗;宫城炬火,出向城外;护城之神,忽然啼哭;迦毗罗城,忽为旷野;园林花果,并皆凋落;防御壮士,交驰横走。”白言:“太子,我见如是二十种恶梦,心大恐怖,惊疑不安。为复我身,寿命欲尽,为共太子,恩爱别离?”太子闻是语已,自心思惟:“我今不久,舍世出家。”复慰谕耶输言:“汝见如是恶梦,不须怀忧,但当安隐,无复烦恼。”
初启出家
《大庄严经》上说:有一天夜晚,菩萨心中这么想着,我出家的机缘已经到了,但假如不经父王同意,私自出家,不但有违教法,也于情理不合。于是起身来到父王房中,自身放大光明如白日,长跪合掌向父王请求说:“唯愿父王准许孩儿出家修道。”国王一听此言,不禁老泪纵横,说:“无论尊贵的王位以及国财珍宝所有一切,我都可以在所不惜地弃舍,唯有出家一事,万万不能。”太子说:“父王爱惜孩儿胜过一切,但父王如果能满孩儿四愿,孩儿就用不着起出家之念了。一愿孩儿永不衰老,二愿常驻青春少壮,三愿一生无灾无病,四愿孩儿长生不死。”国王说:“你是聪明人,怎会说此痴话。苍天之下,无论神仙世人,有谁能免得生老病死。”天明,国王召来亲族,对他们说:“太子昨夜请求出家,我若准许,国无储君继嗣,你们大家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止息太子出家之念。”众亲族说:“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太子,量太子有何能力,可以强行出家。”于是国王下令,于四城门外,各各布置五百勇士、五百力士、五百辆战车严加守卫;城上周匝,分布五百壮士日夜巡逻,无暂休息。皇宫之内,国太夫人波阇波提,召集众彩女,对她们说:“万一太子要是出家了,众人皆失依怙,所以从今夜起,你们不许睡眠,各各提高警觉,门窗严闭关锁,守护太子,莫生怠慢。”
夜半逾城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于音乐殿中端坐思惟:过去诸佛皆发四种大愿:一、愿我未来自证法性,于法自在,得为法王。以无碍智救拔三界一切苦恼众生。二、有诸众生困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痴无明瞖目,我当以空、无相、无愿等诸方便智门为灯,为药,破诸暗惑,除其重障。三、有诸众生,贡高骄慢,心怀颠倒邪见,于我、我所,生虚妄执著,我当为说正法,令其解悟。四、一切众生处不寂静,随业受报,三世流转,如旋火轮,亦如团丝,自缠自绕,我当为彼说法,令得解缚。如是四种广大誓愿正念现前。于是太子唤来车匿,对他说:“你立刻去把白马乹陟带来。”车匿答说:“这样的深更半夜,把白马带来何用?”太子说:“我今欲为利益一切众生,解除一切众生苦恼而出家,你不可违逆我意。”这时净居诸天以神通力令彼所有军士彩女悉皆昏睡,无所觉知。车匿牵来白马,太子乘已,初举步时,大地六种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王帝释翊从引路,白马乘空而去。到达往古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马,端然而坐。
落发贸衣
庄严经云。菩萨作是思惟。若不剃除须发。非出家法。乃取金刀。即自剃发。而发愿言。愿断一切烦恼。及以习障。时天帝释。即以天衣。于空取发。还天供养。菩萨自观身上。犹著宝衣。即作念言。出家之服。不当如是。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著袈裟。手持弓箭。默然而住。语猎者言。汝所著者。乃是往古诸佛之服。云何著此。而为罪耶。猎者言。我著此衣。以捕群鹿。鹿见此服。而不避我。方得杀之。菩萨言。汝著袈裟。专为杀害。我今若得。惟求解脱。我今与汝憍奢耶衣。汝可与我粗弊衣服。是时猎者。即脱袈裟。授与菩萨。菩萨于时。心生欢喜。即便与彼憍奢耶衣。时净居天。以神通力。忽现本形。飞上虚空。还自梵天。菩萨见已。于此袈裟。倍生殷重。于时菩萨。身著袈裟。仪容改变。作如是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于是安详徐步。至彼跋渠仙人苦行林中。一心求道矣。
车匿辞还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太子到达苦行林后,慈悲和蔼地慰谕车匿说:“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有些人内心怀着敬意,却从来不在形体上表现出来;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很忠诚,其实却怀有异心;有些人见到有钱有势的,便趋之若鹜,竞来奉事;若是遇到贫贱的,纵然是亲戚朋友,也一样弃之不顾、避之唯恐不远。我今舍却世间富贵荣华,而你仍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地跟随于我。车匿!你实在是一位很难得的好人。”于是把身上所有贵重物品连同白马,托车匿带回宫中,奉上父王,转告父王说:“太子于今对世间法一无所求,既不为生天受五欲乐,亦非不孝,更没有瞋忿怀恨之心。但见一切众生迷失正路,没在生死海中,实为可怜。为要拔济众生,所以立志出家。唯愿父王勿生忧虑。父王若说我今年少,不应出家,你就把我说的话请问父王,生老病死,岂有定时,人虽少盛,有谁能独免无常?”太子又把随身的衣物托车匿交与耶输陀罗,并转告她说:“人生在世,恩爱终必别离。我今为断此诸苦故出家学道,望自珍重,勿以恋著横生忧愁。又请转告宫中所有彩女以及我的童年好友,我今为了破除无明烦恼而出家,愿早成正觉。功德圆满,必当还有相见之日。”车匿听了太子如是恳切之语,心中难过之极,带着白马一路悲泣而还。
车匿还宫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车匿牵着白马,带着包袱,无精打采地回到王宫。这时白马嘶声闻于宫内,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并诸彩女皆来聚集,她们都怀着一线希望,莫非太子回心转意回宫了。待到车匿进入宫中,姨母及妃并诸彩女,只见车匿,不见太子,同时齐声痛哭,并拉住车匿问道:“太子今在何处?你独自归来。”车匿答说:“太子为了一心求道,舍弃世间五欲,今独住山林之中,身著坏色衣,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姨母听后,悲不自胜,放声大哭。呵责车匿说:“我有何亏负于你,你竟敢把我圣子送入山林之中,与猛兽毒虫在一起,那样危险恐怖的地方,你忍心留他一人独住,万一发生发什么事故,他该怎么办呢?”车匿说:“太子把白马连同这些物品托付与我,催促我速还,嘱我回宫后,拜上姨母,执勤劝谕,请姨母不必持念,太子说不久得成正觉,还当相见。”这时耶输陀罗泪流满脸,指着车匿骂道:“车匿!你这没良心的人,我平时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这般害我,把我夫君弃于山林之中,使我无端成为孤寡。”车匿哭着说:“这实在不是我的过错。当时太子将要出宫,我与白马同时大声呼唤,但以诸天神力,使所有守卫之人咸皆熟睡,无所觉知。太子出宫之时,如日升天,放大光明,诸天捧承马足乘空逾城而去,我车匿有心阻挡,又如何能挡得住呢?所以你们这么责怪我,我也是冤枉的啊!”
诘问林仙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林间鸟兽一见太子,皆瞩目不瞬。跋伽仙人遥见太子,以为天神,即领徒众前来迎接,请太子上坐。太子观察这些仙人修行的方法:有以草为衣的,有以树皮树叶遮体的;有专食草木花果的,有一日一食的,也有两日一食或三日一食的;有的专事水火,有的奉祀日月;有的翘足独立,有的倒卧于粪秽之中或荆棘之上,也有横卧于水火之邻侧的。种种苦行不一,稀奇古怪。太子问跋伽仙人:“你们修此苦行,究竟为了什么?”仙人说:“为了希望生天。”太子说:“天上虽乐,福尽则堕,依然轮回六道,终归是苦。你今修此苦因,以求苦报,实在不值得。”诸仙人不解,提出许多疑问请教太子,如是言语往复,直至日暮,太子只得在彼林中停留一宿。天明,太子心中道:我今学道,为断苦本。此诸仙人虽修苦行,皆非真正解脱之道。即辞别仙人而去。有一仙人善知相法,对众人说:“这位仁者,诸相具足,决非等闲,将来必定成就一切种智,为天人师。”仙人言罢,上来对太子说:“我们所修法门不同,不敢相留。仁者此去,可向北行,有二大仙,名阿罗逻、迦兰,仁者可与之谈论。但我看仁者亦当不必住于彼处。”于是太子即便北行。诸仙人见太子离去,合掌相送,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一直看不见太子的身影了,才各自默默而还。
劝请回宫
《因果经》上说:当时净饭王得知太子消息,立即派遣王师随同大臣,赶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向仙人问说:“太子出家学道,路经此林,诸大仙可曾见否?”仙人答说:“前日有一童子,面貌端正,相好具足,来入此林,曾与我等议论;鄙薄我等所修之道,离此北行,诣阿罗逻、迦兰仙人处。”王师闻已,急速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果于中途,见太子在树下端坐思惟,即便下马作礼问讯,对太子说:“大王久知太子立志出家,此意难回。然大王对于太子恩爱情深,一旦分离,忧伤苦恼不已!愿请太子回驾,还返宫中。太子有心学道,当为太子别置静室,使太子不致废弃道业。这样岂不两全其美,何必独居山林?”太子答说:“我岂不知恩爱情深。但畏生老病死之苦,为断除故,是以来此。设令世间恩爱不必分离,又无生老病死诸苦,我又何必出家!我今学道,为求解脱此诸苦,终不返回。”这时,王师及大臣们因奉国王命来请太子,而不能使太子回心转意,心中十分着急,徘徊路侧,不能自反,遂互相商议道:我等既奉王使命,而无力效;如今空归,何以向大王交待?唯一办法,就是在我们当中,选出具有聪明智慧、慈心柔和、秉性忠直的五人,留下守护服侍太子,密令伺察,观其进止。于是,大家共同选举憍陈如等五人。五人表示愿意执行这一神圣任务。这样决定下来,王师及大臣们才辞别太子,悲泣而还。
调伏二仙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阿罗逻仙人住处,向仙人请教说:“生死根本,如何断之?”仙人答道:“欲断生死根本,必须持戒;离诸不善法,谦卑忍辱,于空闲处修习禅定。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二禅;舍喜心,持正念,生妙乐,得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四禅,获无想报。”太子又问:“禅定境界达到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我呢?或是无我?若说无我,不应言非想非非想;若说有我,所谓这个‘我’是有知呢,或是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就有染著;以有染著故,则非解脱。你等所修者,只不过断了粗的烦恼,而不知微细烦恼犹存;以为到此境界即为究竟,哪知微细烦恼逐渐滋长,仍脱不了轮回。所以这不能算为到达彼岸。必须断除我见我执,一切尽舍,才称得上真解脱。”众仙人听罢,默然无语,心自思惟:太子所说,甚为微妙,实为我等所不及。遂对太子说:“他日你若成道,愿先度我。”太子说:“很好!”于是太子为求胜法,辞别而去,渐次来到迦兰仙人住所。经过一番论议问答,太子知迦兰仙人所修之道亦非究竟,即便告辞前行。仙人心想着:“太子智慧,深妙奇特,如此难测!”不由得心生敬慕,合掌恭送,直待看不见了,才回到住处。
六年苦行
《普曜经》上说:当时太子心中想道:“为了开化外学,使他们认识大道并非从无益苦行中得;为了训诲诸天,使他们知道福慧庄严亦非侥幸轻易得来。所以,我必须以几年时间来实践大勤苦精进之行,示世间祸福因果。”于是,言出身随,六年之中修习禅定,身心清净,日食一麻一麦;威仪进止,皆与道合。无论严冬酷暑、暴雨狂风,太子总是巍然端坐,不动如山;无论遇到任何危难境界现前,太子始终保持诸根不乱,心不恐怖,目不邪视;树上鹊鸟筑巢,抱卵哺雏,粪污其身,太子亦不嫌弃。唯一心念道,所谓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天龙八部见菩萨如是勤苦精进,功勋道德巍巍,无不欢喜赞叹,而来供养奉事。因此,太子六年修习苦行,感化了无数天人,也为将来成无上道、广度众生奠下坚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