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学这一部论,就可以直成佛果

发布时间:2022-01-05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大乘起信论浅释》

◎马鸣菩萨造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最初,这一开始说“因缘分”,那么就有人问了;有人问了,说有何因缘?有什么因缘而造此论?你作这个论,如果要是没有因缘,你造这么一个论,这岂不是无病呻吟吗?就是没有病,这么哼哼,没有病就是那么叫,这叫无病呻吟;没有病,故意像做出有病的样子来。那么你做这个论,也没有什么因缘,你造出那么一部论,这岂不是没有事情,你找事情来做吗?岂不是没有问题,你作出来一个问题吗?你或是头上安头吗?所以,这个就问为什么你造这一部论呢?

  这是有人问马鸣菩萨。谁问的呢?马鸣菩萨自己问自己。不是你问,也不是我问,也不是他问;马鸣菩萨自己设出来这个问答。他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人。有一个人问,就有一个人答,这是。说他一个人怎么会变两个人呢?那么你一个人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呢?你要知道你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就知道他怎么会变两个人了。

  “有何因缘而造此论”,造这一部论呢?“答曰”:这马鸣菩萨问,马鸣菩萨就答了。“答曰”:他说了。“是因缘有八种”:说这个因缘,你不问这个因缘吗?我告诉你先生,或者是大菩萨,或者是居士,或者是魔王啊,就说我告诉你,这个因缘,有八种这么多;不是一种因缘,我造这个论,有八种的因缘。

  什么“云何为八”:这又问了,什么叫八种呢?你说一说,我听一听。那马鸣菩萨就说了,第“一者因缘总相”:第一种是因缘的一个总的相,没有分别。其余的七种是这个因缘的别相了。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为什么造这一部论?我这一部论造出来,要有众生学习我这一部论,就会离一切苦,把一切苦都离开了。怎么离开的?学这一部论就离开了嘛!这一部论说得明明白白,怎么可以离苦得乐。“得究竟乐”:得到那个最究竟的乐。离一切苦就离开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的苦;得究竟乐就得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究竟的快乐。声闻也有快乐,但是他不究竟;缘觉也有快乐,他不究竟;菩萨也有快乐,他不究竟,惟独佛才是究竟快乐。那么现在你学这一部论,就可以直成佛果,绝对没有疑问的,所以这“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这一种离苦得乐,是造论的目的,造论的希望;可不是我造出这一部论,希望世间人说,喔!他这一部论造得非常好。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啊!这种道理说得太妙了!这一种论,这真可以得到一个博士学位,或者世界第一的论文学位,或者在世界来比赛,他这种的学问是第一了!不是的,不是为这个世间的名,这一个好名;也不是为得到世间的利益,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希望人见着这一部论来恭敬我,来供养我:不是为的这个。不是为世间的名利、恭敬、供养这个缘故,而作这个论。

  你看!这个马鸣菩萨,他造这个论,不是像现在我写一篇论文,在这个世界上文学的月刊上发表一下,喔!我这一举成名天下知啦!又得到这个诺贝尔的奖金,又得到这个奖金,那个奖金!这个世界第一名,名流的人物啰!不是这个,不是为的这个!这马鸣菩萨作论,不是为的想得到一个什么学位。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第二的因缘是什么呢?是为的令这个世间上的众生,“解释如来根本之义”,明了佛的这个根本的道理。“令诸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正知正见,破除他的邪知邪见“不谬故”。这个见解不错谬,见解是正当的,不是邪知邪见,尽为自己利益,贪图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哪,想要得到一个好名,得到人人都赞叹我;不是这个,要破除人的邪知邪见。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第三,是为的使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这个人,有的有善根的,有的没有善根的。那么有的有善根的,他离佛法很远;有的没有善根的人,又离佛法很近。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有善根的人,他生了退心,就离佛法远了;没有善根的人,他生了信心了,就离佛法近了。所以你要生退心,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远的;你要生信心,没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近的。所以第三者,为令善根成熟的众生,想令这个善根成熟了。

  怎么叫成熟呢?这个菩萨教化众生,这没有种善根的人,他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他令他成熟;已经善根成熟的人,他就令他得到解脱。所以这个第三者,是为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在这个大乘的信,大乘的法,大乘的这种的佛教,“堪任不退信故”。堪可,“任”,就负担这种的责任;“不退信故”,不退他的信心的缘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第四者,那么前边有善根的众生,他要成熟了,令他不生退心,不生什么退心呢?不生这个三不退。三不退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这个念念是精进,念念求无上道。行不退,修行是精进的,不懈怠。这个位不退,不退到二乘。他修行是大乘的佛教,他不退到二乘上。那么现在第四者的因缘,是为使令这个善根微少的众生,就善根少的,没有善根的人,善根有多少呢?好像一根汗毛那么多。有多微呢?好像一粒微尘那么微,那么少的善根。令那个善根微少的众生,“修习信心故”,修习,生这个大乘的信心的缘故。这是第四种的因缘。

  恭录自《大乘起信论》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