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仰手旁掷,令使易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
这一段文是前边的第三科,正示轮相;指示出来轮的样子。在这一科里边,又分出两科:第一科,是总示轮相;第二科,是别示轮相。在总示轮相这一科里边,又分出三科:第一科,是指示轮相;第二科,是指示轮义;第三科,指示轮用。现在这是第一科,指示这个轮的相。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地藏菩萨说,善男子!你想学木轮相这种方法的话,“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先应该做一个木头的轮相,这木头像小指头这么大,使令长短不到一寸。减于一寸,就不是一寸,或者九分、或者八分这么长。
“正中令其四面方平”:在好像小指头这么大,不够一寸长的这个木头,在它中间又四方又平的。四面,就是中间,其余的地方就不是四面。
“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从中间往两头斜去,渐渐的就变成圆的。中间四方的,斜渐去之,这么到这两头,就很小很小、尖尖的。
“仰手旁掷,令使易转”:仰起来手,就这么拿着往旁边去掷。这个东西掉到地下就滚,一滚就转,使令它容易这么转动。掷,就是掉到旁边去。转,它在地下这么滚,好像你们压胶布那个东西,就转。
“因是义故,说名为轮”:以它转动这种道理的缘故,所以说叫轮,因为它像那个车轮这么转。这是第一,指示轮的相;下面是第二,指示轮的义理。
“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
“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又依照这个轮相的方法去做,这个轮相可以把众生的邪知邪见给破坏得了,可以把怀疑的这种魔网也给破坏了。
“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由这个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最平安的地方;因为这个,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木轮。
“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其轮有十。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其轮有三。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其轮有六。”
“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这个轮相分出来有三种的差别。差别,就是分别不同的。
“何等为三”:什么是这三种轮相呢?这是第三科,是指示这个轮的用。它有什么用?
“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第一个轮,它能指示出来你前生或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这种果报,能指示你它那个分别。你造什么业受什么报,可以指示你。“其轮有十”:这个有多少种?有十种这么多。
“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能指示你过去所生的烦恼而造出的种种的业,或者是时间很久,或者是时间很近的,你所做这种的业或者很强、很大的,或者很软弱、很小的。强,就是大;弱,就是小。“其轮有三”:这个轮相有三种。
“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第三个轮相能指示你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所造的什么业,受什么果报的分别。它能明白地指示你,告诉你。“其轮有六”:这种的轮相有六种。
轮相,在中国有一种叫问杯。这种问杯不是这么多个,只有两个,好像做的一边扁、一边圆;两个合在一起是圆的,单单一个就半圆半扁。有很多的女人专门就欢喜问这个东西,她拿起来就祷告祷告,向下一掉;掉下来,看它朝上的是圆的、是扁的?圆的叫阴,扁平的就叫阳。这叫问阴阳杯,还很多种方法;大约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但是不一样。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
这是第二科,别示。在别示里边,又分出来三小科:第一科,是第一轮相;第二科,是第二轮相;第三科,是第三轮相。在这第一,指示第一轮相的时候,又分出来有三:第一,正示轮相;第二,详示占法;第三,占后诫劝。现在这是第一科,第一科又分出来两科:第一,是直明轮相;直接地说明这个轮的样子。第二,明轮相的所以然;说明为什么它就这样子。这现在是讲明示这轮相。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假设有众生想要知道在过去所作的善业、恶业这种分别,是善业多?是恶业多?
“当刻木为十轮”:应该用木头刻出来十个轮相。
“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依照这十种轮相,分别在每一个轮相写上十善的名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就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但是里面也就包括了戒止其他的恶事。加上不绮语、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这是七个;再加不贪、不瞋、不痴,这十个。这十个,你转过来就是十善;你要是去做,就是十恶。
“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这每一个善法,代表一个轮相;每一个轮有四面,把这一善的名字写到一面上。
“次以十恶,书对十善”:接着在相对的另一面上,就写的十恶。写上杀、盗、淫、贪、瞋、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写上这十恶,正对着十善。
“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令它和这个十善正相对着,每一恶也是记在一面。那边有十个,是十个善;这边有十个,就十个恶。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
这是第二,说明这个轮相的所以然。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所说的这十种的善法,就是一切善的根本。你想做一切的善事,都应该从这根本的十种善法去做去。“能摄一切诸余善法”:它能以摄持其他一切善法。摄,就是摄持;好像吸铁石那个吸力似的,把种种善法都在这十善里头包括着。
“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那么所说的这个十恶,也是其余一切恶的根。“能摄一切诸余恶法”:它也能摄一切轻的、不那么重要的种种恶法。
这个十种的善法,就是从这个最苦的恶道里边,能走到最乐的善道上去。十恶法呢?是从最乐的善道这地方,就会走到最苦的恶道里边去。也就是从地狱、饿鬼、畜生,你若修这十善,可以到佛的果位上,你有成佛的机会;你不做善事,不依照十善去做,你做这十恶业,那就会堕落,从有机会可以成佛,变成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去。
所以说,你若修十善道,就可以从最苦的地方走到最乐的地方去;你若修十恶业,就可以从这最乐的地方又走到最苦的恶道里边去。这一点我们各位应该知道的。
十善和十恶在什么地方分别呢?就是在我们人的这一念之间。一念善就是十善,一念恶就是十恶;所以一念就天堂,一念就地狱。我们修道的人,你若能把这一念分别清楚了,这就是功夫;你若分别不清楚,那就要修行、要用功。
“若欲占此轮相者,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谘受正法。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在别示里边的第一科,示第一轮相;这又分三科,这是第二科,详示占法,怎么样来占算这个方法。那么现在详示第一轮相的占法,在这个占法里面,又分出来三科:第一科,明依法自占;依照这个法自己去占察。第二科,明以自例他;以自己来推求到其他。第三,明占已详察;占完了之后,就详细来观察。
在第一科明占法的自己占,又分出五科:第一科,要敬礼立愿。第二,要广修供养。第三,要别供称名;特别的供养来称赞佛、菩萨的名号。第四,至诚启白;要用一种至诚恳切的心,来向十方佛说说自已的这种愿。第五,正掷轮相;才这么样子用所做的轮去掷。现在这是第一科,敬礼立愿。
“若欲占此轮相者”:假设有想用这种方法来占察轮相这样的人。“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你先应该学习,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总起来向十方一切诸佛顶礼。总,就是总起来。“因即立愿”:顶礼之后,就应该马上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谘受正法”:发愿令十方一切众生,很快很快地皆得亲近、供养十方诸佛,向佛来请问正法、承受正法。我这么做,不是单单要为我自己;为我自己,那是自私自利了。速疾,就是快。承受正法,就得到正法。
“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先礼佛宝,其次又应该学的:至心敬礼十方一切的法宝。“因即立愿”:应该即刻就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愿意十方一切的众生,很快都能受持正法、读诵正法,并为他人来讲说。读诵,就读诵经典,依法修行。受持,就受之于心,持之于身。如法修行,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
“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其次又应该学:应该用至诚恳切心,来恭恭敬敬礼拜十方一切的贤圣僧。这是顶礼十方常住僧宝。“因即立愿”:应该也就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我愿令十方一切众生,很快地来亲近诸佛、供养诸佛,而自己又发菩提心,到这种不退转的境界上。
你看!所以叫你们各人发愿,常常发愿。修行佛法一定要发愿的,你没有个愿,就没有一个目标;你发了愿,然后才能起行,才能修行。但是又要信;信、愿、行,这是修行的三资粮,就是三种的发菩提心。
“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再又应该学至心敬礼我这个地藏菩萨,大菩萨。我们有的人说,这地藏菩萨叫一切众生恭敬他、礼拜他,这岂不是我相很重吗?不是的。地藏菩萨叫一切众生礼拜他,可以消去一切的重罪,对于众生有好处;这是度众生、教化众生,令众生发菩提心,种这个无漏的种子,并不是地藏菩萨欢喜人来礼拜他。他这个礼拜对地藏菩萨没有益处,对众生是有益处;所以他又叫人应该至心礼我地藏菩萨。
“因即立愿”:应该就对着地藏菩萨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消除恶业重罪,离诸障碍”:我愿求地藏菩萨,本照你以前的大愿力,令十方一切众生,很快地把恶业、重罪都消灭了,离开一切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资养生命所应该用的东西完全都会圆满,什么也都不会缺的,用什么有什么。资生,就是资养你这个生命;资生众具,就是衣食住什么都不缺,所有的都圆满。
恭录自《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