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白癞病、气喘病、三角眼等恶病,是何因缘果报

发布时间:2022-01-05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若人有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若人有轻毁之言”:假使有人,轻看或毁谤这位受持、读诵《法华经》的人,或者他这么样说,“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你真是狂人!你做这种事情,能有什么用处呢?这简直一点用都没有,浪费时间,什么也得不到!

  “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他如果这么样轻毁你,这样来对你说,他将来会得什么果报呢?生生世世都是瞎子,没有眼睛。你现在知道这个,就知道这种因果了,这就是你有智慧了。

  有智慧,就不会做愚痴事情了,不会看见人念经就这么轻视毁谤:“嘿!你这个狂人在这儿干什么呢?这能有什么好处啊?念《法华经》,不吃饭饿不饿啊?”

  “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前边是轻毁《法华经》的人,这儿是赞叹《法华经》的人。

  假使有人,能供养受持《法华经》的法师,赞叹读诵讲说《法华经》的法师。好像这位法师在这儿念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或者讲说《法华经》,他就来供养,这么赞叹:“讲得真好了!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这个人怎么样呢?在现世就会得到好处,不会瞎眼睛,也不会聋,也不会不会说话的。现世就得到好的果报,你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假使有人,看见受持《法华经》的人,又生毁谤的心。这个人本来也没有什么罪过,他就说:“嘿,我还不知道他吗?他念经,根本就是‘老虎戴念珠,假充善人’呢!”假充,就是不是真的;说他不是真的善人。老虎戴念珠,也可以说猫戴念珠。猫戴上念珠了,老鼠一想:“哦,它现在是念佛了,不会吃我了!”怎么样?老鼠一跑出来,这猫还一样上去,一爪就把它捉住吃了。

  “若实,若不实”:若实,或者所说的罪过真有其事;若不实,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譬如他根本连迷魂药闻都没有闻过,他就说他吃了很多迷魂药。好像这受持《法华经》的人没有过恶,他就说他有罪过;或者这个人以前造过罪过,他说:“以前他杀过人,他做过什么坏事,他还会修行?那可真是岂有此理!不会的。你看他以前尽吃一些个迷魂药,吃得最多,迷迷糊糊的,这个人不行不行的!”

  不管是真有其事,或是虚妄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白癞病,就是一种皮肤病。它这个皮是白色的,揭去一层皮,它又生了一层;这个地方好了,那个地方又发作,皮肤上总有这种东西,这叫白癣、白癞。

  你们若看见有人生这种白癞病,不问可知,他在前生或今生尽造谣言,来毁谤受持、读诵《法华经》者的过恶,所以才得这种果报。

  “若有轻笑之者”:假使有人,看见有受持读诵《法华经》,或者跪着拜《法华经》,或者向《法华经》来叩头,或者在那儿念《法华经》的,他看见也不说什么,就这么笑一笑。

  这个笑,若是赞叹而笑,那当然是有功德了,但他就是讥讽的笑、耻笑。耻笑就不是真笑,就是在心里想:“这个人太愚痴了!愚痴到这么样子,真是成了一个道迷了。”就这么样子。

  “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你应当知道这个轻笑者,他生生世世那个牙齿,不但生得很稀疏的,牙中间甚至于可以再加上一颗牙;或者根本就没有牙。疏,就是长得很稀疏的;缺,根本就没有了。

  他的嘴唇,总好像吹火那么样子;这样的嘴唇子,也是不好的。他的鼻子,扁平得好像没有了似的。

  “手脚缭戾”:他的手也弯弯着、脚也曲曲着。手本来可以伸直的,它好多道弯,这个手指头往这么弯,那个手指头就往那么弯。脚也是,本来也应该直的,它也生了很多道弯,甚至一个脚就有三道弯,好像那个弓似的。

  “眼目角睐”:眼目,就是眼睛。怎么叫“角”呢?眼睛本来应该是长形的,他这个眼睛生得三角形的。

  我以前和你们也讲过,无论中国人、外国人,你看他那个眼睛如果是三角的,你不要和他做朋友;你和他做朋友,你一定就要吃他亏。不要说是朋友,就是他的父亲,他也要欺骗的;甚至于他太太,他也不讲真话。

  怎么叫“睐”呢?本来眼睛应该直看,但他这个眼珠子跑到一边去,这么斜着来看人,这叫“睐”,就是斜眼睛。

  “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他的身体会有臭秽。

  身体怎么会有臭秽呢?

  就是你用毒气来毒人,等到受了果报,身体就有一股臭秽,总也不干净。

  而且身体还患有恶疮、流脓淌水;或者患水腹病,就是肚子得水胀,胀得很大的;或者患气喘病,气短,这个气就是不能长。譬如我们的气可以这么很自然,他就“呵哈──呵哈──”这么样子,总这么喘气,这是气喘病。这很多种的恶性重病,不能治的病。这些个样的人,我都见过。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