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道初期,常随众的比丘弟子,在度了三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后,就有千余人之多,随后又有很多的求道者加入僧团,这么多的比丘住在一起,常有些意见的争执,这自是免不了的事。
皈依佛陀做弟子,要求一下就变成清净的理想的圣者,这是错误的想法。十个指头有长短,再好的良田,种植上等的禾苗,仍然会有几根稗草杂在其中。佛陀的弟子中,也有种种不同的人物,就是行十恶的佛弟子,也不能说没有。不过,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他表面上的名义是的,但实际上他还是人。并不是说做了佛弟子,一眨眼间就能超凡入圣。佛陀的弟子,遵照佛陀的指示,精进向上,证得正觉的人不在少数,但不依照佛陀的指示而行,堕落了的当然也有人在。
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的地方说法的时候,弟子群中发生很强烈的争执,争执的人互不相让,佛陀就集合大众说教道:
“你们不要争,用争来止争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争。我希望你们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过去憍赏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波罗奈国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领大军侵犯憍赏弥国,长寿王也就领兵抵抗梵豫王。结果长寿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长寿王不但没有杀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释放,并对他说:‘你的生死操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从今以后可不要再兴起战争!’梵豫王当时也很欢喜地叩谢,但他逃回国不久,又兴起大军要前来报仇雪恨。
长寿王心中就这样想:‘我虽然能胜过他,但他不服输,我再战胜他,并不是难事,但是他的心中永远不服,而且战争是恶的行为。我要胜他,他要胜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他为着要侵吞我的国土,使他和我的民众受苦,这是多么不值得呢!他既是要我的国土,那么让给他,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的人民受苦。’长寿王有这样的想法,他就叫大臣把国事交给梵豫王管理,自己带领王后太子坐着车子,走向别的王城,隐藏起自己的身份。
长寿王把国家让给梵豫王以后,他和王后反而到梵豫王的国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换姓,穿起平民的服装,研究学问,学习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颜悦色地用音乐舞蹈慰劳各地民众,把自己的太子寄给别人养育。
后来,梵豫王得悉情报,知道长寿王改名换姓潜居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长寿王逮捕,一般民众看到长寿王被捕都泣不成声。长寿王的太子名叫长生童子,寄养在别处,聪明伶俐,通达百艺,闻悉父王被捕,他化装成樵夫,前来探望父王。长寿王见到自己的孩子,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对他说道:‘忍!忍!这就是孝道!不能结怨的因果,要紧的是行慈悲的大愿。含凶、怀毒、结恨、惹怨,种下万载的祸根,这不是我的孝子。你应该知道诸佛的慈悲,包含天地,怨亲都是平等。我寻道问真,舍身救众,尚且怕不能获得孝道,假若你来为我结怨报仇,行著与我相反之道,我无论怎样也不能准许你有如此的存心。你要记好我的话,你应该做我的孝子。’
长生童子不忍见父亲无辜地死去,但又不得已,只有接受父亲的命令,逃入一片森林中躲避灾难。波罗奈国全国的豪族士绅都很同情长寿王,希望能免去他无辜的罪。而梵豫王知道长寿王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惧,因为他想到要除去祸根,所以就不得不把长寿王斩首。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被害以后,在夜半的时候,偷偷地前来收尸,用香木藏着遗体,恳切至诚地为父亲祈祷冥福。
梵豫王知道长寿王有一位太子名叫长生童子,他恐惧长生童子前来报仇,满怀着怖畏的心而不能安眠,严厉地下令缉拿长生童子。
长生童子后来改姓化名进入迦尸城,成为一位有名的技乐圣手,贵族豪门都很宠爱他。有一天,给梵豫王看到时,王也很欢喜,就命他进宫侍奉左右,梵豫王很信任长生童子,护身的刀都交给长生童子执拿。
有一次,梵豫王出猎山中,迷失路途,他和随从都失去联络,跟随在身后的只有长生童子。梵豫王寻找路途,找了很久还不能寻到出路,他疲倦地就枕在长生童子的膝上闭目休息。
这个时候长生童子心下想道:‘这个恶王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杀害我无罪的父亲,夺去我父王的国土,现在,他的生命在我的手中,真是天给我的方便,这正是给我报警雪恨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生童子这么想后,他就拔刀要杀梵豫王,但就在这一刹那,他记起父亲的遗训,他又把刀插进鞘中。此刻梵豫王已被惊醒,他对长生童子说道:‘呵!可怕!可怕!我在睡梦之中,恍惚见到长生童子来报仇,他用刀砍去我的头。’
长生童子听梵豫王说后,慢言慢语地说道:‘大王!你不要恐惧,我就是长生童子!老实告诉你,当你在睡着的时候,我是想报仇的,但记起父王的遗训,我又把刀收进鞘中了。’
梵豫王急忙问道:‘你的父王有什么遗训呢?’
长生童子把他父亲的遗训又说一次道:‘忍!忍!这就叫做孝。不要结怨的因果,怀着毒恨的心是万载祸患的根源!’
梵豫王像没有听懂似的问长生童子道:‘忍!忍!这是我知道的,但怀恨是万载祸患的根源是什么意思呢?’
长生童子回答道:‘我杀大王,大王的臣子必定要杀我,我的臣子也必定要杀大王的臣子,这样杀来杀去,永远是轮转不止。不若我原谅大王,大王原谅我,忍才是除祸根之源。’
梵豫王听后,万分地感激,他懊悔得喃喃自语着:‘我杀了圣者,我罪该万死!’他告诉长生童子,他此刻衷心地愿意把国家全让给他,但长生童子却很谦虚而庄重地说道:‘大王的本国,是属于大王所有的,我父亲的国土你归还我好了。’
梵豫王和长生童子就一起寻路回城。路上,很多梵豫王的大臣迎来,梵豫王向他们试探地问道:‘我问你们,假若你们相逢到长生童子的时候,怎么对付他?’
这些大臣,都一个个勇气百倍地回答说:‘砍他的手!’‘断他的足!’‘送他的命!’
梵豫王指着身旁的长生童子说道:‘这就是长生童子!’
大臣们非常惊奇,一个个都剑拔弩张,准备杀害长生童子。‘不要动手!’梵豫王遏阻着,他把长生童子以德报怨的话一一讲给大臣们听,大臣都很感动,梵豫王并吩咐以后无论是谁,不准对长生童子再怀恶意。
大臣们非常悦服,回城进宫之后,梵豫王请长生童子香汤沐浴,以王者的服装为他穿着,让出自己的宫殿,请长生童子坐在自己的金床之上,最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长生童子为妻,派了很多的军队车马,护送长生童子回国。
诸比丘!你们听了此事,不知心中作何感想?憍赏弥国的国王长寿王,自己行忍辱,具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给他的仇人,你们应该也这样去用功。你们以真心的信仰,背井离乡,割爱辞亲,来探讨宇宙的真理,求证人生的实相,你们就应该要行忍辱,赞叹忍辱;行慈悲,赞叹慈悲;将恩惠布施一切众生,宇宙的实相是一体的,不应该有你我的争执!”
佛陀虽然这么慈悲地引事实来劝解大家不要争执,但一些喜好争执的比丘的心里,仍然像有一大块疙瘩不能溶解,有一位比丘对佛陀说道:
“佛陀!别人讥嘲辱骂我,对我持相反的意见,叫我一句话不说,我做不来。”
佛陀看看这位讲话的比丘,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威严地说道:
“做一个世间的国王,给人家弄得国破家亡,尚且能够忍辱,只有你们口头之争,为什么不能和合呢?以争止争,永没有止的时候。果真你们是为着解救众生,为着多数人的利益着想,用力量代替慈爱去折服对方,这也未尝不可。但你们之间的争执,全是从自我执著的私念出发。自我的一己之见,不应去争,应该要忍,忍之道才是宝贵的。诸比丘!假若你们有人不把大家当作师友看待,不肯共同地虚心学习,有如狂象独居旷野,坚持己意,以为自己最贤能善良,那就不要和他认为恶的人住在一起!”
佛陀说后,就吩咐众人散去,不能改变坏脾气的人仍然不能改,佛陀对无缘没有善根的人,也只好由他去。有善根而给佛陀的话感动了改往修行的也很多。
佛陀等大家散后,心中没有不快乐,因为他是佛陀,要讲的讲过以后,心中没有丝毫的执著。佛陀知道人间争的结很难解,自己不觉悟谁也没有办法。佛陀感到这个世间需要宣扬慈悲、自由、平等、缘生的真理,更加迫切!
佛陀独自一人信步走着,渐渐地走到波利耶沙罗林来,这座森林里正住着阿那律、跋提、金毗罗三人在修行。
这三个伯仲兄弟,在家时感情很好,出家后感情也是很好,他们三人有一盟约,共同依止佛陀修道,一切都遵照佛陀的戒法而行。若是出外乞食最初回来的人,先要敷床,次要汲水,再次要拿出洗足的器具和抹脚的布巾,安置水瓶,能够吃的东西把肚子吃饱,剩余的收藏于凉爽的地方,放在没有虫子的水中,留给后回来的人吃。收拾以后,净手洗足,整好尼师坛,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坐禅。再回来的洗足后,水如不足,要去再补,洗干净布巾,为后回来的人预备。吃饭的时候,如果感到不足,把前人剩下来的拿来吃,然后又再收好,净手洗足,整好尼师坛,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静坐。他们就这样过着律仪的生活,等到渐渐黄昏将要晚的时候,最初的人从禅定起来汲水,力量不足时,举手示意,叫人帮忙,但不可说话,默默地静静地生活。五天召开一次会议,商讨一些问题以及报告各人修行的心得。这样平和的、美满的生活,他们都感到非常快乐。
佛陀走到这里来,心中很是欢喜,但这儿有一位守林的人,他不认识佛陀,因为平时佛陀行化在各地,总是带领了许多的弟子,而今天是独自的一人,不留意时都不知道这是佛陀的光临。因此,守林的人向前阻止佛陀道:“这里有三位圣者住着修行,您不能进去!”
佛陀微笑着,静静地答道:“他们三人见到我,大概也很欢喜!”
守林的人就把此话前去报告,三个人见到是佛陀的光临,真是喜出望外,阿那律来接佛陀的衣钵,跋提去敷好床席,金毗罗赶紧汲水给佛陀洗足。佛陀见到他们三人,很欢喜地向他们说道:
“你们在平和地修道,过着无争的安乐生活,一心一德,一师一道,水乳交融似的和合,实在美满得很!”
佛陀在这里说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道理,更增加三人对这美满生活的信心!他们感到天上的快乐、天上的欢喜,也不如他们的清净,他们的实在!
以后,喜欢争的人,佛陀就不理睬他们,这风声传出去以后,他们还有什么可以自尊呢?
非法喜争的人,一部分反省觉悟,一部分大家共同压制他,他们这才忏悔,才知道大海流出的百川,是不能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