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与自然生态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前言

所谓自然界,是宇宙间所有生物与无生物的总称,包含有动物、植物和矿物三界。人类只是动物界里的哺乳类之一种,却往往以「高等智能生物」自居,而自认有主宰宇宙的权利。其实人类也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由鱼类、两栖类、爬虫类进化而来,只因人类进化快速,才取得领导世界的权利。

但是,二百五十多年前「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类的短视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恣意滥杀滥伐滥垦,掠夺其它生命的生存权,和破坏矿物资源等,导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生态活动,失去应有的秩序和平衡,如生命多样性的丧失、臭氧层出现破洞、地球暖化、土壤恶化、酸雨肆虐、环境污染等等。

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即是以保护动物、植物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标,而被视为「抢救地球」的会议。在会议结束五个月后,联合国便正式发布一份文件,名为「全球科学家呼吁世人的一封信」,这份文件共有七十一个国家、一千六百多位资深科学家署名,且历年来的诺贝尔奖得奖主有半数以上的人皆在连署之内。此封信开头即说到:

人类与自然正处于迎面相撞的危机,人类的活动,已为环境和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严重危及人类社会与动植物界的未来,更可能使现在的世界恶化,不再适合生存……,人类必须立即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否则难逃苦难……

确实,唯有每一个人具备生态保育的观念,尊重其它物种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地球才能活得长久,我们的后代子孙也才有安居乐业的空间。

佛教是一个重视自然生态的宗教,自古以来,寺院建筑常与山林融和,不破坏森林环境;僧人修行力求淡泊简朴,不侵犯自然资源,都是与万物同体共生的表现。另外,历代的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倡导戒杀素食、放生护生,更是自然保育的具体实践。

佛陀一生也和大自然有著密切的关系,他降生在蓝毘尼园的无忧树下;创立佛教之前,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修持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的真理;在鹿群游走的鹿野苑初转*轮;沿著恒河流域弘法度众;最后在拘尸那罗城外的娑罗双树下涅槃

除了佛陀,其它像阿难在林间习定;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空义;永明延寿禅师闻柴薪落地,豁然契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赵州禅师的「庭前柏子树」,以及南宋·张九成参柏子树公案,听到蛙鸣,省悟「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甚至有将自然万物神格化,来借以说法的,如经典中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山神、川神、火神……。可以说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都是修行者悟道的机缘,同样的,因佛教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也多少维持了自然生态茂盛蓊郁、法尔如是的本来面貌。

佛教主张「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此,本篇论文从植物、动物的各种活泼生机,和微妙多样的生存之道中,来蠡测他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并探讨与我们生活空间、时间息息相关的大地万象,如何在宇宙发挥功能,而显现其佛体和佛用。也希望藉此让大家对自然生态有进一步认识,并能衷心的珍惜、尊重和保护。

以下兹就花草树木皆有佛性、虫鱼鸟兽皆有佛心、山河大地皆为佛体、日月风雷皆为佛用四个单元分别论述。 

一、花草树木皆有佛性

一般人对植物的认识,不外是花草树木能让人赏心悦目、美化环境,蔬菜水果能让人食用,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事实上,植物的重要性与运作方式之庞杂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植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有机体,也是细菌之外,所有生命的先驱者。在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三者环环相扣的生物圈里,植物除了提供食物,更能吸收太阳能,行光合作用,提供给我们呼吸所需的燃料--醣类、氧气及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来平衡地球的温度。

自古以来,佛教里常有「花草树木能否成佛」的争论,事实上,人类也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到达佛的境界。所谓「青青翠竹,无非妙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是从悟道者的角度视之;当其证悟时,花草树木也与之一起成佛。

以下分别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植物的各种运作表现、佛教和植物的关系中,来发掘、说明它们神圣的佛性。

(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1.日用供应

植物以水和空气作为原料,再藉阳光、水和空气的合作,制造自己所需的食物;植物可以说是能自行制造粮食的生物。但是动物不能,它们必须从外界获取生存的食物。草食动物以植物维生,肉食动物则以草食动物或其它动物为食物,所以植物可说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供应者」。

我们每天都会吃下植物的某些部分,如菠菜、高丽菜、莴苣等是植物的叶子;萝卜、胡萝卜、甘薯等是植物的根;马铃薯、莲藕等是茎;作为主食的米、麦、高粱、豆类则属果实;水果如苹果、梨子、葡萄、橘子等,我们食用的大都为其果肉的部位。

植物的各部位,从种子、芽、根、茎、叶到花、果实,几乎都能提供我们生命所需的各种能源,如蔗糖、淀粉、蛋白质、纤维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我们的日常用品里,也有许多是取之于植物,如树干可以制作桌、椅、书柜等各种木器,也是制纸的原料;亚麻的茎皮能制布,种子可榨油,作医药和工业用;橡树树干中的乳状胶质,能加工提炼成橡胶,制成皮球、橡皮圈、轮胎等;棉树的种子能纺纱织成布匹,裁制成各式衣物;竹子中空有节,质地坚韧,能作管、箫等乐器及各种竹器;棕榈树的树干可作建材,棕皮能制绳索、毛刷、床垫等;樟树有香气,可提炼成樟脑和樟油,有防臭驱虫的作用。

还有,沈香树的木心坚实,气味芳香,在佛教里,常被制成供佛的香品和念珠;栴檀树也因木质密致有香味,除能制成香品、香油,也常用来雕刻佛像或佛具。

以上列举的仅是一般人较熟知的植物用途,其它的贡献更是不胜枚举。

2.医药提炼

植物不但提供给人类食物、衣物、日常用品,它更是古今药品的主要原料。古代印第安人把柳树称为神奇之树,当他们头痛发烧时,把柳树皮捣烂敷在额头上,便能减轻病痛。后来生物学家发现柳树皮汁含有水杨酸,有消炎、解热、镇痛的功能;它就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药剂--阿斯匹灵的主要原料。

另外,像类固醇、避孕药最早是从马铃薯中提炼出来的;橡树含有止血剂的成份;毛蕊花是一种温和的镇静剂;杜松可以治疗膀胱炎;洋蓍草能够凝血;长春花是治疗糖尿病的药方……。

大乘佛法中,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须遍学一切法门,即涵盖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的「五明」,其中的「医方明」就是有关疾病、医疗、医方之学。经典中也记载著许多可以治病的药,如有所谓的「五种药」,各经说法不同,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里指的是毘梨勒、余甘子、诃梨勒、毕鉢朵及胡椒五种,其中的毘梨勒是榄仁树的一种,它能医治皮肤病、癞病。

诃梨勒属于使君子科,能通便、治风邪。《本草纲目》说它「树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主消痰下气」。在《众许摩诃帝经》卷七里,记载佛陀曾经患风邪,帝释天从天上下来,拿了诃梨勒供养佛陀,并说:

世尊,我知圣体小有风病,此赡部洲有诃梨勒,色妙馨香可疗斯恙。我今持来奉上世尊,唯愿大慈纳受而食。

佛陀服用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中药里常用的枸杞,梵语叫奢弥草,具有养肝明目、补肾益精的功用。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一里写道: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捣滤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

经典中提到能治眼疾的植物尚有安禅那及属夹竹桃科,汉译「羊踯躅」的迦罗毘罗树。还有像能治咽喉病的迦毘陀树(梨树);可驱蛔虫、治疮疥,似苦楝树的絍婆树;预防皮肤病的郁金香等,也是佛陀时代常作为药用的植物。

自古至今,无论在宗教界、医学界,植物一直提供给我们各种医疗药剂,如心脏药剂、止痛剂、抗癌药剂、麻醉剂、抗生素、驱虫剂、利尿剂、止泻剂、口服避孕药、激素等等,这些药已多达数千种。尤其对化学药品恐慌的现代人,植物自然疗效的测试和研究就更趋热门了。

3.环境维护

花草树木将大自然妆点得缤纷多彩,让人怡情养性,根据科学研究分析,树木所含「芬多精」的成份,能令人神清气爽,具有安抚烦躁身心的作用。据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常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公务繁重导致疲惫的时候,就会藉拥抱一棵大树来恢复精神。

实际上,植物对人类与地球最大的贡献,除了提供食物之外,应是净化空气和水土保持。尤其是森林,由于有森林的存在,大量的树叶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吐出氧气,才能维持人类与动物的生命。而且浓密森林的根、地下茎及其它部位,能将雨水吸收保存,调节水量,保育土壤,防止洪水的暴发和河川的干涸。

由此可知,植物本身的存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有多严重?历代以来,对森林的滥砍滥伐,烧毁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三国时代陶逊营烧七百里,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著人类工业技术的提高,对物质欲望的膨胀,森林资源遭到空前的掠夺。根据美国资料显示,从一九七○至一九九五年,这二十五年之间,世界上有将近三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种动植物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开始对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省。后来产生的「生态伦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和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讲道德,即是所谓的生态道德。

位于日本富士山脚下,面积约三千公顷的「青木原树海」里,含有磁性的火山岩,会让指南针失去作用,再加上森林里古木参天,即使是白天也不见天日,是自杀者悄悄离开世间的「天堂」,因而被称为「自杀森林」。日本政府虽然每年总要动用大批的人力、经费去查找尸体,但多年来从未动过砍伐森林的念头,因为青木原树海,肩负著调节当地气候的重大责任,一旦被破坏,受害的层面更是无法估计。

近年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画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也常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应重视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十五国欧盟国家的环境部长会议于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就全球气候变迁问题,达成温室气体减量的共识。而拥有丰富山林资源的中国大陆,对于稀有植物,如被喻为「活化石」的古老树种,及银杏、银杉、水杉、香果树、领春木、秃杉等,也都开始由国家全力出资进行各项保护。

地球上的植物,每天为人类与动物制造氧气、食物、药物及生活用品,也竭尽心力维护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它们从出生至老死,无时无刻不在倾生命行菩萨布施之道;这种珍贵的佛性实非人类所能比拟!

(二)植物本有的灵动佛性

一般人都认为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感官知觉,也不像人和动物一样会自行移动,它们所存在的是一个安静而单纯的世界。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推翻这些说法,他证明了植物的卷须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二十世纪初期的维也纳生物学家法朗塞也说:植物能自由地、轻易地、优雅地移动身体,其灵巧熟练不输动物与人类。

植物一生中,会不停地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和同伴之间会传递讯息、友爱互助,也会相互竞争。整个植物生态体系蕴藏无尽的生命奥密,以下我们从它们繁复的生命活动中,来一窥它们是如何展现活泼生动、引人入胜的佛性。

1.随缘任运

环境的温度、湿度会影响植物的成长。以台湾平地到高海拔的植物为例,五百公尺以下,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适合生长的是亚热带阔叶林的植物,如榕树、笔筒树;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是暖温带栎林带,会出现樟科、壳斗科的树林;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公尺,进入寒冷的针叶林,会有铁杉林和云杉林;到了三千五百公尺,就有冷杉组成的台湾冷杉林。

甚至在恶劣、特殊的环境里,都能发现植物的踪迹。在盐碱土壤上,可以看到碱蓬、匙叶草、胡颓子等植物;在少雨缺水、冷热多变的沙漠地带,有仙人掌、落地生根、太阳花、芦荟;在海洋、江河湖泊里,也能看到荷花、绿萍、金鱼草、海带等。这些盐生、旱生、水生植物,在不利的环境中长期进化,形成对盐碱、干旱、水涝的适应性。

植物也有能力感应时间的流转,能衡量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如合欢树、酢酱草、红花苜蓿的叶子,在夜幕来临时会合拢「睡觉」,天亮之后再施展开来。有些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春羽蔓绿绒、箭芋、海芋、地涌金莲等,进入秋冬时节,到傍晚气温降低时,它们的花序会开始加温,有时外面温度只有摄氏十度,它们也能让自己的体温维持在三十七度左右。

终年严寒酷冷的的北极地区,植物也能在冰雪中生存并开花。经过几位植物学家的观察实验,发现寒地的花朵有追逐太阳的习性,它们的向阳运动,能像孵卵器那样聚集热量,而有利于结果和种子的孕育。

植物不只具有随顺因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智能,有的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和动物一样,有知觉、思想,有自卫能力,能够自强自立。

在《植物之谜》这本书中记载,美国东北部有一大片橡树林,有一年森林大害虫「舞毒蛾」大肆侵略,把一千万英亩的橡树叶子啃得精光。可是第二年这里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新长出的橡树叶子则生机盎然,苍翠茂盛。森林科学家非常讶异,因为舞毒蛾是极难扑灭的害虫,而且舞毒蛾为害以来,当地并没有施用杀虫药剂,也没派人捕捉,怎会自行消失呢?

把橡树叶子拿去做化学成份分析,科学家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被舞毒蛾咬过的橡树叶子里,增加了大量的「单宁酸」成份,而单宁酸就是害虫的致命武器!后来的植物学家也在枫树、柳树等其它植物叶子中,发现酚醛、树脂等抵抗害虫的化学物质。由此可知植物有自卫能力,它们在遭到昆虫或其它动物侵害时,会作出自卫反应。

植物的果实未成熟时,其果皮坚硬,果肉酸涩,也是为了防止被小鸟啄食。有些果肉未成熟时更含有剧毒的氰酸,会让食用的动物丧命。(果实成熟了,它就会用香气和甜味来诱惑小鸟,小鸟饱食一顿,自然也会回馈地将其种子排泄、散播,而延续植物的生命。)

身上带著尖刺,亦是一种避免被吃掉的防御策略,像玫瑰、柑橘类、皂荚、山桐子的树干、树枝上,都长著尖针般的刺;叶片中含有毒素,如樱草类和罂粟类的植物也能让侵入者退避三舍。

竹子真的一开花就枯死吗?当土壤里的营养元素缺乏,导致竹子面临全族覆灭时,竹子就会以开花、形成种子来延续新的生命。其实,以因果关系而言,是竹子枯死前,以开花作为手段来留下后代;这也是一种本能的智能吧!

植物具有辨别能力,有些植物知道哪种蚂蚁会来偷吃花蜜,当这种蚂蚁靠近时赶紧将花瓣闭合。相反地,有些植物如刺槐,则会藉蚂蚁来防止别的昆虫或草食哺乳动物靠近,然后再以花蜜犒赏这些护卫有功的蚂蚁。

植物有知觉,更有储存记忆的能力。美国中央情报局测谎专家巴克斯特,曾用火把植物的叶子烧焦,此时他改装过的记录测量仪器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后来只要他拿著火柴走近这棵植物,仪器的指针就剧烈的摆动。他也发现植物会记著撕它叶片、对它「行凶」的人,而作出恐惧的反应。

花草树木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它们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能「看见」光,有些细胞能看到光谱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甚至我们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

夜间开放的花多为白色,因为醒目的白光能吸引夜间活动的蝙蝠和飞蛾;红色无香味、喇叭型的花,适合蜂鸟来传播花粉;浅绿色、发出恶臭的花,则能吸引苍蝇……,植物和动物及整个周遭环境的搭配,可谓是天衣无缝!

2.有情有义

植物有感情,也有喜怒哀乐,虽然它们的根固定,行动不如动物般自由,但是它们会以枝桠、叶子、卷须,来表达它们的情绪。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写道,十九世纪,美国有位被称为「园艺魔法师」的育种专家路德·伯班克,他成功培育的植物达一千多种。他常说他培育植物的秘诀是聆听它们的声音、需要,多多和它们沟通。举「无刺仙人掌」的培育为例,伯班克常常告诉仙人掌:「你们不用害怕,你们不需要这些自卫的刺,我会保护你们的!」他细心、耐心地发挥爱的力量,经过一年多,仙人掌果真不再生刺。

被漠视、不理睬的植物常是萎软、枯朽;被关注、赞美的植物长得活泼、翠绿,这是许多植物爱好者的经验。植物与人的情绪也会相互影响,产生互动。佛陀于拘尸那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每边一双树的一株树,都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树干都爆裂坠落,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这些树也因此被称为「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有水果王之称的榴槤,大而厚重,一不小心被砸到准会头破血流。所以榴槤自行落地时都会选在晚上,以免砸到白天的行人,可见植物也有体贴、爱护人的心。植物会守望相助,不同的花也可以成为好邻居。为了繁殖下一代,花朵们会自动协调错开开花的时段,拉长昆虫觅食的时间,如此,各自的花粉就能充裕的传播下去。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一棵树受到害虫侵袭后,会发出受伤的讯息,并告诉还没受伤的植物,请它们做好防范措施,或想办法找救兵、引来害虫的掠食者。

不少生物学家实验证明植物会听音乐,在悠扬音乐或节奏振动刺激下,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结子都会受到影响。加拿大有位业余农人,他在一片小麦田播放巴哈的小提琴奏鸣曲,结果小麦田的小麦比别处的产量多百分之六十六,而且麦粒也较大较重。有趣的是听金属摇滚乐的植物,会表现出不舒畅、疲劳,而很快的枯死;相反的,听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古典音乐,则活得非常快乐健康

位于湖南省夹山国家公园的夹山寺内,有一棵近三十年的紫薇树,这一棵树的外表和其它的紫薇树没两样,但是如果有人走近用手指轻触它,整棵树便会像人一般的全身抖动,好似一个怕痒的人被人用手搔痒一般。原先以为只是一时风吹或有人摇动它,于是又再试一次,反应比前一次更为激烈,而且屡试不爽。这棵怕痒的树远近驰名,许多人都好奇的前来为其搔痒,并为它取名为「痒痒树」。

科学家也发现植物和动物一样会被麻醉,让植物喝几口威士忌之类的烈酒,它会像喝醉的人一样摇摇晃晃,甚至昏厥,等麻醉气味吹散后才苏醒过来。不过也有爱喝酒的树,《人间福报》曾报导:韩国云门寺有一棵五百多岁的松树。这棵树高十公尺半,树围有三.四五公尺,它的枝叶垂盖到地面,整个树形有如撑开的伞一般呈现优美的弧度,当地又称它为「雨伞松」。这棵松树不但喝水,还要喝酒,一没有酒喝树叶即枯黄、了无生气。由于松树每年要喝掉大量的酒,寺方不堪负荷,最后由政府按时供应。

目前政府的相关单位,每年的春秋二季,还为喝酒树举行供养米酒仪式,他们首先在树根周围挖筑水沟,将米酒和水调好后注入水沟内做为「犒赏」,大约每年要喝掉韩国传统米酒三百公升。

佛光山现任住持心定和尚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参访云门寺时,听说了这棵喝酒的树,曾为它宣说三皈五戒,还特别劝说不饮酒戒。寺方及政府的相关单位除了申致谢忱,也认为人喝多了酒会作乱,但是树喝了酒只会更苍劲,何况它已经喝了五百年,恐怕一时也戒不了,所以决定还是让它继续喝酒,以保长命千岁。

植物之间也有「亲家」和「冤家」。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情投意合的植物为伍,会亲亲热热,相得益彰。像洋葱与胡萝卜就是好友,它们散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彼此的害虫。大豆喜与蓖麻为邻,因蓖麻的气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玉米和碗豆合作,两者生长健壮,互惠互利。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够友好相处,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更有趣的是,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散发化学物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在一起,半个月内就长出了大萝卜。檫树和杉树种在一块,能够互避其短,互惠其长,有利于双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有些植物却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对仇敌,相处后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休想为邻,长在一起会同归于尽。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会使小麦等作物一无所获。甘蓝头和芹菜、黄瓜和西红柿、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对头。

从植物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它们实具有活泼、温馨、有趣的情感,以及友爱互助的道义。

3.坚忍精进

前面提到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但是当支持它们生命活动的水极度缺乏时,它们是如何忍耐和应变呢?在干燥地生长的植物,除了缩小表面的体积,防止水份蒸发,它们会拼命伸展根部去寻觅吸收遥远的水份,有时一等就是好几年。

等待发芽生长的种子,能够维持多少年的寿命?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统计,植物种子的寿命十年以上的有七百多种,一百岁的种子有六十多种,五百岁以上的种子有二十多种。不过,一九五二年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曾在辽宁省大连市郊外的窪地里,挖掘出一批长久埋于地下的古莲子,经过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和孢粉研究,证明它们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寿命。后来挫开硬壳栽种,居然能发芽生长并开出艳丽的花朵;这也印证佛教「生命不灭」的真理。

同一年,日本的大贺博士也在千叶县的低洼沼泽地下,发现沈睡两千多年的莲子,种植后也一样能发芽、开花。不过,目前寿命最长的应是在北美洲被发现的「北极羽扇豆」种子,它们已有一万年的寿命!

在缺乏水份和氧气的状态下,植物卓越的耐力实非人类和其它动物所能及的。

有些植物能吸收有毒金属,并存放在茎和叶的细胞中,原本是用来抵御昆虫或防止感染。现在它们的「吸毒」能力,已被用在清理污染的土地上面。向日葵是吸收放射性物质的大功臣,一九八六年四月,苏联乌克兰的车诺比尔核电厂爆炸,幅射外泄后,反应炉附近的池子里,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射性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

其它如高山菥蓂(一种草名)能吸收土里的铅、锌、镉;白杨被用来清除地下水中的含氯溶剂;苜蓿可以清除石油;曼陀罗能带走铅之类的重金属;甘蓝菜能降低放射性粒子的含量;有些苔类植物会吸收水中水银,净化河流……

当然,这些植物努力不懈地吸走毒素,最后自己也成了污染者,就会被连根拔起,彻底销毁,成为壮烈成仁的牺牲者。

(三)佛教与植物的关系

花草树木在大自然整体生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佛教也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呢。

1.僧人护林

佛教的创立,最初并没有寺院,佛陀带领著弟子们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的栖息场所,僧侣们早晨从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鉢乞食,或游行说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

后来佛陀带领弟子们到灵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习,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亲率大臣赶往灵鹫山,向佛陀请法,并在迦兰陀竹林营建精舍,供养佛陀,使僧团能长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开始有了寺院。

过去印度的僧众,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里,所以僧众居住的地方,即以「兰若」称之。兰若,梵云阿兰若,是指无诤的闲静处。《释氏要览》卷一里叙述《宝云经》云:「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也就是靠近村庄不远,有花草树木、清净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义,因为树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能的种子,所以体验森林生活,对修道者智能的显现和开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国则多以「丛林」称寺院。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如《大智度论》卷三记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的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说众僧是胜智的丛林;根据《禅林宝训音义》的说法,「丛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栴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静森林,所以又称栴檀林。另外,《大乘义章》卷十三记载,丛林能生智能、神通功德,所以又称功德丛林。《中峰本禅师语录·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

佛陀说:「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一、根不移动;二、皮极厚大;三、枝节远荫;四、靡所不覆;五、叶极茂盛。」意思是善知识如山,有广大茂密的树林可庇荫我们成长。因此,古来在森林中也孕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

唐代大梅法常禅师,他在浙江余姚南方七十里处,层峦叠翠的大梅山下,筑有一间简陋茅蓬,四周翠松环抱,宁静安详。茅舍前有一水池,池中荷叶田田,荷花挺立,飘送淡淡幽香。于此,大梅法常禅师写下一首诗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也开示世人,种植华果树木,能使人清凉,功德也会日夜增长。《毘尼母经》卷五说:「若比丘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树除了美化环境,也是佛门的修行之一。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里,佛陀除了肯定种植花草树木的功德,也提到修剪时须配合植物的成长情形,新长出来的嫩叶不宜动它,应在茂盛繁华时才作适当的修剪,不应作出伤害山林的行为。对于蔬果青菜,也不应在未成熟之际,就抢取摘落,破坏它成长的生机,应等待时机,俟瓜熟蒂落才摘取食用。

另外,佛教对森林的贡献,也可以从佛经中得到印证。如《阿弥陀经》中的七宝行树,呈现的是一处清凉苍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专家。

过去中国的佛教寺院,已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县)年年都有水害,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与郡守苏遇等谋画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楠、桧等一万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垦山闢田,自立禅院,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明垦山闢田即是佛法大义;他的学生,开创黄檗山的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到了临济禅师仍然承继农禅生活;后唐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烧毁,危害甚钜,而作了一首〈畲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终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谣〉的歌词是:

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长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坏,也作了一首〈诫人斫松竹偈〉,以保护山林。偈云:

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 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罗茄子、胡桃、胡椒、胡萝卜、菠罗密、贝多树等植物,原为外国植物,藉由中外僧侣的弘法交流,成功地引进中国,也是佛教对农作物的贡献。

2.草木说法

佛教有许多藉由花草树木说法、沟通、往来,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卷一描述:

有东方无极佛刹土,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等。各各自持无形之华,十万种异色之华,来到竹园,为正觉作礼,以华散正觉上却就坐。复有南方无极佛国土,复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各各持二十万种华,来到竹园中,为正觉作礼……。

诸佛菩萨之间的往来也和人类一样,相见时会互赠适当的礼物。所以,当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来到娑婆世间拜访佛陀畅谈法义时,庄严的花朵,就扮演著诸佛菩萨的佛心。拥有佛法滋润的鲜花,在诸佛菩萨间相赠流转,散发著清净与庄严。

除了在佛菩萨间相赠流转外,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透过花表达心与心的相应。还有所谓「一步一莲花」、「天女散花」、「借花献佛」、「雨天曼陀罗花」……都是表示花草树木清净、有佛性,能与佛道相应。

树木也是禅观的对象,《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四观「宝树观」。观想净土的七重行树,每棵树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网覆盖树上,而且「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

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说明树木是修行者的修道助缘。佛陀未出家时,目睹宫女为采花取果,任意摧残园中树木枝叶,践踏青翠草地。使得原本花果枝叶茂盛的树木,凋零败落,惨不忍睹。佛陀看了心生不忍,也感叹生命的无常。

在中国禅宗公案里,树木常被用来作为参究的对象。《联灯会要》卷六有一则「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一学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回答:「庭前柏树子。」学僧无法理解,于是再问一次,禅师依然回答:「庭前柏树子。」禅师透过眼前的「柏树子」,截断学僧的思想,提醒他体取自然;庭院中的一花一木无不是禅,无不是祖师西来意。

还有「香严上树」也是禅宗相当有名的公案。《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有一天香严和尚问徒众:有一个人用嘴巴衔著树枝,而他手不攀枝,脚不踏树。这时,树下有人询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如果不回答,对不起树下的人,但是回答了,自己将会丧命,该如何处理呢?这个公案中,树上的人虽有手脚,却全无用处;表示当一切语言文字都用不著时,该如何是好?当然是回归自然最好!

3.善巧譬喻

佛教里也常以植物为喻或为名,来形容甚深微妙之法义。如原产于东印度的毕波罗树,因佛陀在此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为菩提树,又称觉树、道树、佛树。现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将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在龙华树下成道、说法度众。由于龙华树是弥勒菩萨的成道树,他也在此为众生三度说法,因此以树为名而称为「龙华会」。

《仁王经》卷上说:「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光。」这里以「人中树」来形容佛陀的德行和慈悲。

另外,禅林用语中「树」,也常被使用到,例如「铁树开花」,以铁树无花无果,比喻无心、无作之妙用,绝了思虑分别。「铁树华开世界香」则比喻法界一切物,皆由无心无作之妙用所显现者。《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记载学僧问石门慧彻章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回答:「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无根树」是形容超越情识的境界。

《法华经·药草喻品》里有有所谓的「三草二木」,以小药草、中药草、上药草及小树、大树,来比喻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根机差别。《道树经》里,认为修道者从初发意菩萨至具足一切智、转法轮,乃至灭度的过程,犹如种树的发芽、开花、结果。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说:「……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芦、稻麻、丛林。」以这些植物的数量之多,来形容如来法身无所不在的普遍性。另外,因栴檀木能出妙香,用来比喻菩提;伊兰树有恶臭,被喻为烦恼。葛藤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密如蛛网,比喻众生诸多的烦恼、爱欲,禅宗也把繁琐的名相语言称为葛藤。

其它如以莲花喻佛之清净;以芭蕉的不坚实,比喻空虚无实之物;芦苇之芦杆中空不实,比喻自性本空,虚幻不实,而根根相束之芦苇,则比喻六根六尘的相互依存。

花草树木不只哺育人类和其它动物,更肩负著整个地球生命延续、生态平衡的重责大任。从佛教角度视之,植物的全身奉献布施,以及多采多姿、启发人心的各种生命活动,无一不是慈悲、清净、平等、自在的佛性展现。   

二、虫鱼鸟兽皆有佛心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存在,会是怎样的景况?没有清脆婉转的鸟声,看不到翩翩飞舞的蝴蝶,海里没有款摆游动的鱼儿,陆上见不到猫狗,草原没有牛、羊、象、马……,地球上只有两肢站立的人类,和他们所发明的各种人造物。

当然,这样的画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动物已灭绝,人类是绝不可能单独延续生命的!

在《观念生物学》书中提到,约莫三十八亿年前,海底诞生了第一个细胞,由于这个细胞不断的演化形成今日多样性的物种。可以说,追本溯源,现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来自于这个细胞,因此在显微镜之下,所看到的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其发育早期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达尔文的《物种源始》提到,所有生命有一个共同起源,经过不断地变化、分枝、淘汰,和由简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趋复杂,而人类则是一个极致表现。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物种不断地存在、灭绝,目前存在地球的物种约有三千万之数,每一个物种又和其它物种相关连,无法单独存在,如植物靠昆虫来传播花粉,它们也成为昆虫和其它动物的食物;当然,如果能如《贤愚经》所说的「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就是动物与植物最美妙的相处方式了。鱼儿在水中觅食,同时也成为其它动物的腹中物;幸而鱼能产卵,数量之多,难以估计。万物即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圈。

思惟著我们哺乳类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演化而来,是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同一个祖先,而且彼此分不开,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为动物定位,并纠正、调整对待它们的观点与态度?

喜欢动物的人会在家里饲养猫、狗、小鸟或其它宠物,不过,作为玩伴的宠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对待?街头四处蹓躂、制造髒乱的流浪狗、流浪猫,除了爱心人士的喂食,填饱 它们的肚子,或环保单位捕捉、扑杀,有无更妥善的处理方法?动物园的动物和马戏团里表演的象马狮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严、自由自在吗?我们视为「害虫」,侵犯我们生活环境的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无一利吗?我们说 它们是害虫,它们则认为人类是「恐怖份子」;生命之间以利害相对待,当然会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体共生,相互包容」的观念和态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还有,人类语言中以动物之名来骂人、作负面形容的,如猪狗不如、獐头鼠目、狼心狗肺、河东狮吼、三脚猫、兔崽子……,似乎也对动物有轻视侮蔑之意。

自称为「智人」的人类,我们的感觉、感情,甚至思想、智能各方面能力都胜过动物吗?基本的感官上,我们的视觉不如鵰,听觉比不上蝙蝠,嗅觉不及猪狗,听觉不如鱼类。难怪现代科学家、欧盟科学记者协会第一任英籍主席布莱恩·福特(Brian.J.Ford)在《蒲公英的记忆》这本书里写道:

动物世界带给我们很多艰钜的挑战,如果你真想跟其它物种分个高下,先学乌鸦用细小的树枝造个巢,要不就学庭园鸟编个窝,再不然学河狸盖水坝看看。有些变形虫会利用池塘底部细小的碎砂石,为自己盖个长颈瓶般雅致的被鞘,人类的手工做不出这么复杂的东西。如果敏捷、适应力、利用环境改善生活,以及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可算是智力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该向住在臭水沟里的微生物族群致敬。

达尔文也说道:

我们应该将每一种生物视作一个小宇宙,也就是由一大群能自我繁衍,而且小得不能再小,又多如满天星的细胞所组成的微小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科学家经过精密仪器和反复的实验证明,所得的结果不就印证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言的「一即一切」、「多从一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缘法则吗?

本单元从动物的各种本领、能力、情感表现中,来探讨、欣赏它们感人的佛心,也说明佛教和动物的因缘及对待它们的态度。

(一)动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1.天生本领

人类很聪明,能够完成许多动物永远无法做到的事物,像建造高楼大厦,做衣服,发明各种交通工具、电器产品、电子网络通讯等等。但是人类的能力和成果,大都需要依靠工具或机器才能发挥,而非肉体本身即能达成,最简单的例子,鸟类能在空中自在飞翔,人类则须靠飞机、直升机才有办法升空。

此外,人类孕育一个世代子孙大约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可说是所有动物中最耗时的,反观果蝇只需要两周,细菌不到一小时就子孙满堂;大部分的动物都各自具备有人类无法相比的超凡本领。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飞行家」,早在三亿年以前,它们就已飞上天空了。根据《观念生物学》书里的说法,昆虫早期的翅膀很短,不能飞翔,只是用来吸收太阳能,以提高体温和活动能力,经过长期的进化, 它们的翅膀才达到可以飞行的长度。这就是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 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著名的「用进废退」学说,他说:「凡是还未达到其发展限度的动物,它的任何一个器官利用的次数越多,就会促使这个器官巩固、发展并增大起来,而且其能力的进步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

依照拉马克的理论,长颈鹿也是因较低树枝的叶子吃光了,为了要吃到高处的叶子,拼命伸长脖子去吃,越拉越长,这个性状遗传下去,就变成有著长长脖子的长颈鹿。

无论是拉马克提出的「生物有一种内建的驱动力,导致生命愈变愈复杂」的「用进废退」说,或达尔文「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物竞天择」说,演化至今日的动物,有许多具备各式各样令人称奇惊异的超凡本领。

例如骆驼的耐旱能力,一般而言,人如果失水达体重的百分之五以上,会知觉紊乱;失水达百分之十时,会引起神精错乱,耳朵失听,痛觉消失;失水达百分之十二,就会严重中暑而死亡。反观沙漠中的骆驼如果没有补充水份,八天后体重会减少一百公斤,相当于 它们体重的百分之二十二。处于脱水状态的骆驼,虽然身体衰弱,肌肉褶皱,腹部塌陷,但是仍没生命危险,一有水喝,马上恢复体力,而且它们还具「豪饮」的能力,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喝下一百公升以上的水。

鸽子具有优秀的归巢本领,它们能以九十公里的时速,从一千公里的远处飞回原来的栖地。不只鸽子,许多候鸟在迁徙时都有「定向识途」的本能,有的候鸟甚至每年几乎都在同一季节的同一月、同一日飞到同一地点。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看到白雁飞来,就知道霜期即将来到,所以河北人称这种白雁为「霜信」。

这些候鸟在长距离迁徙时是靠什么来辨识方位呢?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候鸟是利用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来作飞行的罗盘、定向识途的标志。它们这种不用依靠任何仪器,能长途飞行而不迷失的本领实令人佩服。

除了候鸟,鲑鱼也是不会迷路的识途老马。鲑鱼在一定的河川产卵,两个月后卵孵化,春天来临时,小鱼沿著河流下溯游入海洋,四年后,这些鱼又会逆流游回原来的那条河流产卵。有人研究说鲑鱼能记忆自己诞生的河流的气味,凭著这股记忆, 它们可以从大海旅行一千多公里之遥,回到故乡的河川。

同样的,青蛙虽然嗅觉不发达,也能分辨池塘边、地面上的湿气味道,出门之后,总会回到自己出生、装著家乡池水的池塘,绝不会回错家!有些狗、猫、马及驯化的动物,也拥有很好的方向感,无论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这一点人类就逊色多了,不只迷失人生道路,更会忘失自己的「本家」呢!

《生物的超能力》书中提到,蝙蝠是非常机警的动物,它们会发出一种高频的超音波,并以这些超音波的回音来判断周围环境和猎物位置,靠著优异的导航系统,它们能在黑暗中自由的飞翔、捕猎,绝不会撞到墙壁、树干,甚至一公厘粗的丝线也有办法避开。科学家们即是利用蝙蝠「回音定位」的本能,发明了声纳与雷达。

除了蝙蝠,海豚、鲸鱼和鼠类也是以超音波相互联系。例如当田鼠的幼鼠被放到巢外时,它会发出超音波呼叫母鼠,母鼠也会发出超音波回应幼鼠。不过动物的这种本领却给人类带来困扰,曾经有计算机的电线频频被老鼠咬坏,调查的结果发现,原来计算机的线路会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音波,这种超音波却把老鼠给引来。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再生的能力,如人体受伤的部位会自行愈合,就是一种广义的再生,不过人的手或脚断了是无法再长出来,相形之下,动物的「断肢」自保实是一种颇为神奇的能力。壁虎、蜥蜴的尾巴断了还会再长出来,因此当遭逢外敌攻击时往往会弃尾而逃。再生能力最强的应属涡虫,将它的身体切成两半,它不但头部能再生出尾部,尾部也能再生出头部,于是变成两只涡虫。而水螅又比涡虫厉害,它圆筒形的躯体即使被切成数节,每个小节都能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螃蟹是甲壳动物中最进化的一种,它一共有十只脚,最上面的一对,已进化为似钳状的螯,可以用来觅食和御敌,其余的八只脚能在路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不过这八只脚的关节只能左右弯曲,因此螃蟹只好左右横行。当它碰到危险状况,那一对螯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击时,它也会自断一螯,转移敌人的注意,然后趁机逃走。

章鱼遇到敌人攻击,除了吐出墨汁,也会切断触脚来逃命。动物这种壮士断腕,不执著、不留恋,懂得割舍的勇气,也值得我们深思。

蟑螂已在地球生存了三亿二千多万年,它们能如此「长寿」,就是凭恃著无所不吃,又超级耐饥、耐渴、耐寒、耐压的本事。苍蝇的翅膀每秒可振动两百次,而且动作敏捷,是空中特技高手,虽然它们会传播病菌,惹人讨厌,但它们能分解动物尸体,对整个生态系统,仍有很大的贡献。

动物具备形形色色的天生本领,其它如蛇有精良的温度传感器,对温度很敏感,能感知猎物的体温,寻找温度适合的环境;纹白蝶能看见紫外线;鸟类在稀薄空气中也能呼吸;抹香鲸藉著头部脂肪块来调节浮力,让身体能在海洋中安稳的浮著;有的动物能预知灾难的来临等等,凡此可知许多动物的天生本领,都强过人类的肉体和体能!

2.情深义重

动物有情识、有心智能力,已是众所皆知。过著社会性生活的动物,更有著亲情、爱情、友情、社会伦理,以及和人类、其它生物之间温馨有趣的互动。

骨肉亲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动物身上,我们也能发现许多鞠躬尽瘁、无条件付出的爱。燕子是人类喜爱的鸟类之一,亲燕为了喂食刚出生的雏燕,每天会不辞辛苦的出外捕捉昆虫达二、三百次,雏燕张开嘴巴吃饱之后,还会对著亲燕翘起屁股,让父母把 它的粪便衔出巢外。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即是描写亲燕育子的辛劳和伟大。

企鹅椭圆形的身材,和左右摇摆蹒跚行走的模样,很令人怜爱。企鹅妈妈下完蛋后,它就把蛋交给企鹅爸爸,自己则长途跋涉到不结冰的海岸,为未来的宝宝寻找食物。负责孵蛋的企鹅爸爸会把蛋摆在两脚之间,用 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轻轻盖住。在冰天雪地中,企鹅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动不吃达六十天,等到小企鹅孵出时,企鹅爸爸已精疲力尽,形销骨立,体重减轻了五分之二。这时出外觅食的企鹅妈妈会带著食物及时赶回来,接著由饿坏的企鹅爸爸开始出外觅食给宝宝吃;小企鹅就是如此的在父母亲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

抚养照顾之外,动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刚出生的小海獭不会游泳,海獭妈妈逐一教导它们如何游泳、潜水、觅食,晚上睡觉时,海獭妈妈会让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后用长长的海藻把母子俩牢牢绑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风浪也冲不散 它们。

母狮子为了训练小狮子,经常故意把小狮子推下山谷,让小狮子在不断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练中培养生存的能力。无尾熊教子也很严格,小无尾熊不听话时,母熊会按住小熊,用手打 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娇哭闹,母亲会继续打,直到它不哭为止。

当敌人出现时,母鹿为了保护小鹿,会假装受伤,设法把敌人引开。在《大唐西域记》卷七里,也记载母鹿护子,鹿王慈悯的感人事迹。有一位国王常常到树林里打猎,树林里住了好几百头的鹿,为了避免全族一时覆灭,鹿王和国王商量,一天送一头鹿过去让国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对鹿王恳求:「我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还没到死的时候啊!」

鹿王心生不忍:「可怜慈母爱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

国王看到鹿王亲自前来,非常讶异,了解实情后惭愧说道:「我是人身,却和野兽一样残忍;你是鹿身,却具有人一般高贵的道德。」从此不再打猎,让这些鹿能自由无惧的在树林里生存。

现代的社会履行一夫一妻制度,在动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贞相守至老死的。有句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里的「鹄」就是天鹅,是大自然里的美丽动物,它们不但严守一夫一妻制,而且一辈子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非常恋巢,夫妻间常会亲昵的轻啄对方的头、脸,互相抓痒,整理对方的羽毛,它们也是白头偕老,永不分开。海豚会细心照顾生病的伴侣,伴侣死了,海豚会悲伤哭泣,不肯进食,甚至到后来也跟著去世。

从许多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的行为中,能明白它们巩固的家庭伦里,以及欢喜、悲哀、痛苦的感情反应。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它们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组合和人类一样,所以在感觉、感情、族群互动上的表现都和人类很相似。猴子习惯过团体生活,喜欢有频繁的互动交流。它们最感兴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当一只猴子诞生,许多猴子就赶去探望,大家帮刚生产完的母猴理毛,也会去摸摸刚出生的婴儿,品头论足一番。

鲸鱼和海豚也喜欢群居,尤其在生育季节,更是互相照应,如鲸宝宝在海底诞生,母鲸和其它鲸鱼会合力把它抬出水面,以免溺毙。有同伴受伤,它们绝不会弃之不顾,一定留在身边照顾 它、陪伴它,这种高贵的情谊实值得赞歎!

蚂蚁是靠著触角的嗅觉来传递讯息,辨别敌友及食物的味道,因此同窝的蚂蚁在路上相遇,会头碰头,晃动触角。我们都知道蚂蚁非常团结合作,除此,它们更有分享食物的美德,当一只工蚁在路上发现糖水, 它会先吸足,回窝后再把糖水吐出来分给全窝的蚂蚁。

鸟类有「卫亲保种」的自然反应,同族中年长、有经验者,会教年轻、没经验的幼鸟怎样认识、避开敌人,年轻的幼鸟也从不自作聪明,总是牢记父母的好意忠告;这也是现代年轻人必须学习的。

同体共生、相互包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生存的态度。在动物界也常有异族互利共生的情形。如台湾乡下,经常可以看到白鹭鸶站在水牛背上的祥和画面,鹭鸶啄去牛背上的寄生虫,既帮水牛清洁身体,也填饱自己的肚子。

野山羊和火鸡也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它们在一起时,机警的火鸡常用它那高八度的叫声,提醒野山羊有危险人物靠近;冬天大雪封山之际,野山羊以蹄子刨开积雪找寻食物时,火鸡也能趁此填饱肚子。

生长在浅海中有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它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遇到危险、无处藏身时,总是钻到海参的内脏里,如此一来,隐鱼得到了保护,海参也从隐鱼的排泄物获得养分。

和人类一样,动物们在得知同伴去逝时,也会悲伤,并且为它们举行葬礼。

《人间福报》的「奇人妙事」曾刊载,非洲有一种獾,当它们发现死亡的同类时,会想尽办法召来同伴,将死去的獾拖到附近的河流中,然后一起肃立河岸,望着河水悲伤的哀鸣不止。澳洲草原上有一种野羊,在看到另一只野羊死时,也会悲伤地哀鸣,并用头上的角用力地撞击树干,以表示它们对同伴的哀悼。

西伯利亚的灰鹤则保持著奇特的葬礼仪式,它们在首领的带领下,哀戚地站在死者面前鸣叫著,当首领突然一声拔尖的长鸣后,众鹤便一个个噤口低头开始默哀,直到首领发出结束的叫声为止。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边的平原上,娇小玲珑的文鸟,为同伴举行的葬礼充满了美感, 它们会各自飞到林中找寻绿叶、浆果和花瓣撒在同伴身上,表示对同伴的送别。

动物和人类一直维持紧密的关系,早期驯养动物偏重实用意义,如当交通工具、看家、使役和负重等,现在人类和动物则发展为相互牵连、作伴的关系。亲人性的动物常常以它们的同理心、接纳、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滋润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里记载,美国费城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患、高血压、忧郁症的患者,经医生建议,饲养猫狗之后病情改善许多。在「宠物疗法」计画中,也让宠物前往医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访住在那里的人,据说效果非常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大陆知名作家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一书中提到,在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流传一则「海鸥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鸥远从西伯利亚飞来翠湖公园过冬,刚从化工厂退休的吴庆恒先生,只要海鸥一到,总会风雨无阻地到公园 喂它们吃东西。吴庆恒喂食海鸥的身影,和海鸥一样成了翠湖公园的一景,当地人都称吴庆恒为「海鸥老人」。

如此过了十一年,后来海鸥老人去世了,一群与老人结识的朋友,为老人在翠湖边发起一个签名告别式。当他们把一张放大成二十四寸、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在他生前喂食海鸥的地方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海鸥马上在老人的遗像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还不时有其它的海鸥飞来,定格在空中,凝视著老人的遗照。仪式结束,朋友们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齐的海鸥突然噪动起来,「鸥!鸥!」的叫声不绝于耳,彷佛在呼唤著老人。

动物有佛心,能与人感应道交。在《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中记载,唐朝法融禅师十九岁学通经史,后来放弃追求儒学,落发隐居在牛头山幽栖寺。禅师精进用功,修行有成,林中百鸟有灵,衔花供养禅师,而有了「百鸟衔花」的美谈。

「虎溪三啸」的典故,也是动物佛心的最佳实例。慧远大师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发愿三十年不踏出山门一步,送客若超过虎溪,山中老虎会发出吼叫声。有一回,陶渊明、陆静修来访大师,三人相谈契机,不觉超过虎溪,直至吼声传来,慧远才警觉,三人相视而笑。

3.聪明伶巧

动物有它们独有的感觉、行为能力和沟通方式,较高等的动物更具备喜怒哀乐的感情,会思想、会学习,它们「动脑筋」之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常令人莞尔并叹为观止。

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Konrad Lorenz),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先驱。他在《所罗门王的指环》里生动报导动物的许多不同习性和行为模式。他认为许多动物喜欢恶作剧的程度和调皮捣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写小鱼儿回家睡觉的过程极为有趣,鱼爸爸、鱼妈妈赶孩子回巢睡觉的方法是:将幼鱼含进嘴里带回家,从嘴里吐出的幼鱼,其气囊会自动紧缩,身体变得比水重,而乖乖地沈到洞底睡觉。有一次,一只宝石鱼爸爸在追赶贪玩的孩子途中,一面偷空进食,当 它正咀嚼半截抢到的蚯蚓时,发现尚有一条幼鱼在外面游来游去,它赶过去,一口将幼鱼吞进已塞满食物的嘴里。此时鱼爸爸嘴里有两样东西:一样要进胃,一样要进巢,怎么办?

它跟人一样,先把一切行动停顿下来,呆了几秒钟,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先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再将幼鱼吐出来,经过「变重」的反射作用,鱼宝宝乖乖地沈到水底。然后,鱼爸爸一边监视躺在水底的孩子,一边不慌不忙的把蚯蚓吃掉,吃饱后再把小孩吸进嘴里,带回家交给鱼妈妈。

白居易称赞鹦鹉「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不过,一般而言,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鹦鹉和其它鸟类的说话,仅是一种反射的仿效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却提出一个新观点,她经过实验,发现鸟经由学习,也能理解语词的含义,进而对人们提出要求。

劳伦兹也提过他曾饲养一只非常聪明、顽皮的鹦鹉,这只鹦鹉趁著他父亲在阳台睡午觉时,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并且整整齐齐的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做一堆,背心的扣子一堆、裤子的扣子一堆;丝毫没错。这只鹦鹉另一个把戏是: 它喜欢咬住一团毛线的线头,然后冲向天空,把整团毛线打开,再绕著树规则的打转,将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

还有,劳伦兹养的穴乌,能认出人的嘴巴也是摄取食物的入口。它喜爱主人,所以常将自己嚼碎的食物,固执的塞进主人的嘴里,如果主人不肯张嘴,它便将食物往他的耳朵里塞。

此外,《蒲公英的记忆》里也提到,在美国南威尔斯地区,当地的居民会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钢管或钢条排成的栅栏,这种「挡畜沟栅」,可以让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和行人通过,有蹄的动物如牛、羊则会因站不稳而不敢闯过去。但是这种挡畜的设计竟被一只羊破解了!这只羊走到钢栅前,观察一阵子,就躺下来然后滚过去,到了「对岸」再站起来跑走,其它的羊也依样画葫芦,于是这些钢栅就失去阻挡动物的作用了。

人类以饵钓鱼,苍鹭也学会这个伎俩,有人看到它们在垃圾堆里找面包块,再带到「钓鱼区」把面包丢到水面,然后坐在旁边静静等待,等鱼儿来吃面包,它就把鱼抓起来吃掉。

动物为了保护幼儿,也会情急智生。在草地筑巢的千鸟,常是狐狸猎食的对象,当狐狸靠近时,为了雏鸟的安全,母鸟只好把自己当诱饵,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动作,躲躲闪闪穿过草丛,引诱狐狸跟著 它走,等狐狸走远了,才绕远路飞回来。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发现,在干旱季节,黑猩猩会用嚼烂的树叶,吸取树洞中的水来解渴。其它像鸟为了喝牛奶,能喙、爪并用,撬开牛奶瓶的封盖;马的神经系统发达,具备超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能凭记忆找到返回马厩的路,也会察觉判断骑在 它背上的人是勇敢笃定或畏惧不安,而表现出服从或不服从的态度。

(二)佛教与动物的因缘

随著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保育动物的重要性,一些相关的团体组织也应运而生。其实,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一直默默地为保育动物奉献心力,其思想与作法值得大家参考效法。

1.戒杀护生

翻开历史,可知古圣先贤大都以心存慈悯、胜残去杀为尚。在《史记·殷本记》里记载商汤护鸟「网开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祈求:「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吧!」商汤认为如此全网捕尽过于残忍,便撤开三面的网,对著天空说:「不要命的鸟,就进来吧!」这应是中国护生思想的萌芽。

《论语》上说:「戈不射宿。」「戈」是猎者,「宿」是鸟儿在窝巢里睡觉,当它们还没有睡醒,拿箭去射杀,使它们来不及逃避,是不仁的举动。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

佛教除了提倡不杀生,更进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著积极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购买海曲之地,闢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监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世间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为对方延命,也是为自己积德;不但是爱惜生命,也是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遨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令其惊惧,也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我个人也是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记得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两只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非常不忍,将它们引至灶前,想藉著火的温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它们从火海里抢救出来时,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连脚爪都烧焦了,只剩下上喙,已无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 喂食,并常以爱语安慰它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长大又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它们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它们设想而已。

在悉尼喂海鸥的情景,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悉尼海边常有海鸥聚集,我和徒众经常将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掷向沙滩上、海面上。渐渐地,海鸥蜂涌而至,甚至在面包还没落地前,就被它们在半空中接住。 喂食多次后,海鸥与大家混熟了,有时群鸥在空中争食,有时干脆飞近我们,将手上的面包衔走。有一只长得很瘦小的海鸥,每次探头想吃,但都被其它同伴抢去,为了让它吃到面包,我们对准它的嘴喙丢掷,乃至跟著它飞翔的路线,从海岸的这头跑到另一头,想尽种种方法,总算让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临走时,小海鸥特地飞到我的面前,围绕三匝。回台湾后,听澳洲的弟子说: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没有海鸥出现,可是却有一只瘦小的海鸥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后来常有数百只的海鸥早晚都来寺中讨食;海鸥成为「山鸥」了。

佛光山是一个丛林道场,自然会有各种动物不请自来,狗儿猫儿不用说,野兔、松鼠、鸽子、燕子和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鸟,以及各类昆虫、爬虫动物等,都在佛光山任运逍遥,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弟子们秉承我「爱生护生」的理念,对它们也都能慈悲待之。对于这些动物,凡是「有意」成为佛光山一份子的,我都为它们取名并入籍。小狗小猫是「来」字辈,像来发、来欣、来富……,小鸟叫「满天一号」、「满天二号」……,松鼠叫「满地一号」、「满地二号」……。

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与动物之间是「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所以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让动物得到应有的待遇?是身为人类的我们应好好思考的。

2.譬喻教化

佛陀善于观机逗教,因此能摄受不同根性的众生,尤其以各种譬喻说法,最能引人入胜。在《譬喻经》里记载,有一个路人在旷野行走时,被一只大恶象追得走投无路,他看到一口井,赶紧跳入井里躲藏,没想到井里有四条毒蛇虎视眈眈的游行过来,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挂下来的树枝,悬在半空中,这时跑来两只黑白老鼠,咬囓树枝,眼看树枝早晚会被啃断,在危险万分之际,一只蜜蜂飞来,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里,路人尝著甜甜的蜂蜜,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在这个譬喻里,旷野指无明长夜、路人为一般凡夫、大恶象喻无常、四条毒蛇为地水火风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许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贪著中,忘了人生无常,生死逼迫吗?

「三兽渡河」则是以兔、马、象三种动物渡河的情况,来比喻三乘断惑修行的深浅。声闻乘如兔子,浮水而过,不能深入;缘觉之人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菩萨已证菩提,如象之渡河,能尽到底。

其它,像「驴牛二乳」,比喻佛法与外道的分别;「人鸟明暗」,比喻人我立场不同,所见亦有差异;「蚕茧自缚」,比喻众生因起惑造业,而沈沦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运用动物的习性来善巧譬喻,劝人改过向善。而以「盲龟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为人的难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时布施的可贵,以「蛇尾争权」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祸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过失等等,则是佛陀为了教育弟子,以当时流传的动物为主角自编的寓言,因其内容生动,所以传诵至今,仍能感心动耳,发人深省。后世的祖师大德为广度众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继发展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作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说他因地修行时,度脱动物或以动物之身行菩萨之道的事迹,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衔水救火」等,都是教化众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义周遍涵容,无论传播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诗偈的流传,对于人心的提振,社会的净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免无常」、「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动物,以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地阐明处世之道。

佛教基于「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导佛子把动物视为朋友,爱惜呵护,更将众人敬畏的动物与诸佛菩萨的美德相譬,借以观想思惟,引发信心。例如:狮子勇猛伏众,独步无畏,号称「百兽之王」,为大家所一致称道,因此在佛门里,经常比喻佛陀为「人中狮子」,佛法为「狮子法门」,说法为「狮子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狮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当然也就称为「狮子座」了,「狮子身上虫」则表示身在佛门却破坏佛门的败类。

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行谊庄严的高僧大德为「佛门龙象」。

也由于大象具有忍辱负重,坚毅不拔的性格,因此显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座骑,来彰显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深切愿心;以青毛狮子为文殊菩萨的座骑,来表征文殊菩萨坚无不摧,猛利无畏的无上智能。两位菩萨并列在佛陀的两边,示意众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并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场中,则分别以象征游行无畏、坚力无碍、尊贵吉祥、端丽明慧、智用随方的狮、象、马、孔雀、金翅鸟,来作为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的座骑。

此外,佛门里以鱼类昼夜张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称为「木鱼」,以示精进;「海青」本为鵰类的一种,因神态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为大袍的别名。

3.契机悟道

动物能作为譬喻、象征来教化众生,启发信心道念,更常是开悟见性的因缘。

阿弥陀佛以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流法音,令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师大德则经常随手拈来,运用身边的事物作为启发后学的契机,一些动物也因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边树下打坐参禅,精进自励,然而十二年来不但未能开悟证道,更是妄想纷驰,心中充满了贪瞋痴等烦恼。一天夜晚,这位弟子又在树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诚精进的向道之心,有心帮助他,便来到树下与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乌龟爬行到树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来觅食,看到乌龟,便想吃它,乌龟赶紧把头尾及四肢都缩进龟壳里,水狗莫可奈何,乌龟终于保全性命。

看了这一幕,佛陀转身对身旁的弟子说:「这只乌龟因为懂得藉龟壳来保命,所以水狗无法伤害它。但是世间上的人反而不如这只乌龟,他们不知道无常正像水狗一样,随时环伺在侧,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尘,使得外魔能够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著又说了一首偈语:「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经过佛陀的启发,这位弟子终于如梦初醒,豁然开通。

有一次,马祖与怀海师徒二人行于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是一群野鸭子。」怀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飞到哪里去了?」马祖再问。

「飞过去了。」怀海回答。马祖当下把怀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怀海大声叫痛。马祖指著怀海的鼻子问:「不是已经飞过去了吗?」

怀海闻言大悟,他一句话也不说,回到房里痛哭。大众关切,怀海请他们去问老师,马祖则表示怀海自知缘故。大众回去后,竟看见怀海呵呵大笑,不禁深感费解,于是问他为何从前哭,现在笑,怀海信心十足地说:「我就是从前哭,现在笑。」

此段禅门公案寓意深远,百丈怀海因为马祖道一的一句「野鸭子飞到哪里」而粉碎时空,破除执妄。

宋代的子元禅师,有一天在禅坐入定中听闻鸦声而大悟,作了一首偈:「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用错心。」从此,子元禅师于顺逆境都不再动念。

《五灯会元》里,有位僧人问赵州从谂:「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没有。」那僧人说::「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就没佛性?」赵州说:「因为它有业识在。」

后来另一位僧人问赵州:「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有。」僧人再问:「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赵州说:「因为它明知故犯。」在这里赵州有时言有,有时言无,为的是打破人们知见上的执著。

还有,百丈禅师以「骑牛牧牛」的问答,让长庆大安自此领旨,更不驰求;廓庵禅师绘「十牛图」,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洪恩禅师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义。

每一种动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在单纯的生存法则下,它们以各种能力、道德、慈爱、感情、道义、智能等等,呈现丰富深遂的生命体,开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间温馨欢乐的种子,更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

三、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个包含空间与时间、蕴涵三世与十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之宇宙,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后来科学家也证实,空气(风)、水、火、土是宇宙组成的要素,而且这四种要素均具有轻与重、冷与热、乾与湿、软与硬、静与动等相反的特性,由于这些特性组合比例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罗万象,也为万物带来生命。

无论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风或生命体的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它三大,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当中,水大较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其中,静待因缘条件成熟便显现其作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度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当温度加热到摄氏一百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

另外,我们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动力。节奏的海潮,规律地冲刷著大陆和岛屿,使海滨和海岸线改观;阳光的照射,使海水蒸发成水气,水气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间循环;雨水落下,汇成河川,所向之处,坚实的岩石也难以阻挡;熔岩在地底深处流动,从地壳薄弱处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无形的风也会改变大地,地球旋转生风,吹起砂砾,像无数凿刀把那些似乎永远不变的岩石,雕成各种形状。可以说,由于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运作,才显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伟大。

《幼学琼林》一开始即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也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依佛教的观点,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以下分别说明涵盖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风雷之结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展现法身的体、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现的佛体

1.霹雳创始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宇宙形成于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时像压力锅爆炸一样,能量向四面八方扩散,产生许多粒子,这些粒子经过长期撞击、排斥和相互吸引,终于形成一团包含原子、质子、电子的物质。此即印证佛陀所言,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坏、空,生灭变异中循环不已。

大霹雳之后约十亿年,一颗恒星──太阳在银河系里诞生,原本围绕太阳的云气逐渐缩小成小块的物质,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地球只是星尘和陨石聚集的物质,后来由于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熔浆、烟灰和气体,这些气体除了水蒸汽,大部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与氯,尚无生命所需的氧气。

那时地表温度约是摄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气冷却之后,水蒸汽形成云,降下雨,如此蒸发、降雨的循环,经过了几亿年,雨堆积成河川、湖泊与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气温变化、风吹雨淋,不断的侵蚀、风化,才变成能种植的土壤。

有关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经》中记载:因为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著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称为「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东胜神洲、拘罗洲的北拘罗洲、阎浮提的南赡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虚空中还有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恒河沙世界。

佛陀从业力缘起心识变现,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虽然角度和科学家稍有差异,但其见解却是一样精辟且具科学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积为海洋,平均深度为三·七公里,如再加上内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积更高达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细胞是诞生于海洋,水可说是生命的来源,人体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构成的哦!

生命不能没有水,但是海洋里全是不能饮用的咸水。所幸太阳的能量能将海水蒸发,变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渗入土里,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后又返回海洋。藉由这种陆地、大气和海洋间水的交递转换的「水文循环」(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咸水才能变成淡水,才能滋润生命,为万物所使用。同样的,陆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树根吸收水份,稳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滥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时也能维持湿度,调节气候。

水无所不在,在地球各个角落循环,并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认为「可永续性生态学」研究泰斗的大卫·铃木博士,于一九三六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里,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历故事,来说明所有水分子的运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读音)是夏威夷火山爆发喷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载浮载沉。后来随著云气飘至北美大陆的海岸,进入内陆,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脉,带著阿奎的云气开始冷凝、液化,变成雨落到地面,渗入土里。

不久,阿奎被一棵树的根部吸进去,毛细管作用让阿奎爬上树干,到达树枝,又跑进松果内的一颗种子里。这时一只小鸟飞来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种子,然后往南迁移飞至中美洲热带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进入蚊子的身体。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飞,被一条眼尖的鱼吞噬,阿奎又跑进这条鱼的肌肉组织。尔后,雨林原住民前来捕鱼,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鱼,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类的肚子里。

这就是阿奎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历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陆地上以及生物体内逗留和循环。

水分子虽然简单,只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却具有奇异的特性。除了具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之外,一般而言,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会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温度时是液态,其比重在摄氏四度时最重,因此冰能浮于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冻,海面湖面结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温度一定保持在摄氏四度,如此冰下的众多生物才得以维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储存和放射热能。夏天时,海洋、江河储存大量的热能,到了冬天释放出来,调节地表的温度。洋流也会在热带地区吸收大量热能,运送到寒带地区,使当地的空气变温暖。水还具有超强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子并运送养分,也可以溶解岩石,及分解土壤中的养分和物质,将它们带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变化多样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与情感!日本 I.H.M 总合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博士,十多年来,以波动测定法进行水的研究,后来又从水结晶照片中发现许多水的讯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这本书里提到,较之于自来水,天然水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而且水会听音乐,书中写道:

听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呈现的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般美丽而整齐。遇上对美充满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结晶体也竭尽全力的呈现华丽的美感。……相对的,让水听充满愤怒及反抗语言的重金属音乐,结晶呈现的全都是凌乱毁损的形状。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会阅读文字:

看到「谢谢」的水,呈现的是清楚而美丽的六角型结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现的结晶则和听到重金属乐时一样,是细碎零散的结晶。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欢听好话,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恶。佛教度众的四摄法门,其中一项「爱语」摄,即是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给予赞歎、肯定。对于如佛之法身无所不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水,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们吗?

地球是活的,几十亿年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动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经过风、水、冰长期的侵蚀,有的形成独特的山岳,有的磨蚀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峡谷。即使是巍峨高耸的山脉,也会由于自然因素的侵袭、分解、脱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积沉淀,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等另一个造山运动继续再产生新的山脉;无论是山脉、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溃散,再溃散、形成的循环流转。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联合报》就曾报导,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有一座沉没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岛,由于频繁激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统领西西里岛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四个国家,宣称拥有该岛主权,甚至意大利已派潜水员到海中的火山顶插上国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称其为意大利领土。

常言「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事实上,如《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即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万事万物没有恒久不变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坚硬如山石,也须历经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

岩石经过漫长风化形成土壤,土壤里的成份又不断混合、制造,才构成今日能创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将一撮土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土里竟是一个热闹的大千世界,有机物、无机物、动物、植物、矿物;各种液体、气体、软的、硬的物质,都在土里忙碌的活动著。

世界知名的当代生物学家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猎人》书中写道:

一公克的寻常土壤,只不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的份量,里头便栖息了一百亿个细菌。它们代表了成千个物种,而且几乎全不为科学界所知。……

「佛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若非从显微镜观之,谁又能相信?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让大地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母亲。

2.孕育万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积的海洋,一直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泉源。翻开地球,我们会发现许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线,就是离海岸线不远。在气候上,沿岸地区冬天温和、夏天凉爽,空气较清新流畅,适合定居;沿海地区降雨机率大,也有利农耕,渔业的发展更不用说,其它像食盐提炼、藻类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业运输、观光事业等,都是海洋对人类显而易见的贡献。

水和空气(风)一样,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每天必须吸收一定量的水分,来补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气所流失的水,以维持体内的平衡。还有人类的衣食、物质、能源所需,无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饭、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车等日常生活所用,种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电器用电,须水力发电;纸类、陶瓷、金属之制作皆须耗费大量的水,而工业用水更是庞大。可以说所有生物里,最会利用水,也最需索无度的就是人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统计,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为咸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为淡水。这些淡水大部分存于冰山、冰帽,或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虽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环,不可饮用的海水蒸发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珍惜自然资源,砍伐树林,导致水源流失。而工业用废水、排泄物排入河流,渗入土里;溪河湖泊被倾倒废弃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质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也濒临破坏瓦解。

在《胜鬘宝窟》里记载大地有三义:「一牢固难倾,二生长万物,三能担负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能孕育生命,是众生之母,我们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不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化、机械式的农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破坏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长,虽然生产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质恶化、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变薄流失,都是得不偿失、难以弥补的后果;无怪乎世界会成、住、坏、空!

现代农耕方法如此严重侵蚀大地,诺贝尔奖得主肯达尔与人口生物学者大卫·皮曼岱尔即痛心地说:

现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过去四十年里,土壤流失已让全球农夫废耕了四亿三千万公顷农地,约占全球现今农地的三分之一。

勃纳·坎贝尔博士也说:

陆地生态系每年制造一千亿吨有机物质,人类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毁掉的有机物质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换言之,地球生态是靠千万物种联系,人类却使这些物种无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让大地恢复原有的生产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已开发国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觉,开始对有机栽培和无农药产品感兴趣。台湾的洪百里生物科技公司基于对土地的关怀,近年来也致力研发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技术,藉由「有机废弃物再生设备」,不只能减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厨余后,还可作为土地的有机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态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图》里提到:「观虫滤水,是出家之要仪。」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里含有无数微生物,因此告诫弟子喝水时须先用滤水袋过滤,以免杀害虫蚁。还有睒子菩萨「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对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态保育专家,当属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以其清净识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清净之行,发下四十八大愿,历经久远时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建设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房屋、树木、花草、公共设施都非常美好。净土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髒乱,更没有黑烟废气、喧嚣噪音、污染;说到气候是清爽宜人,说到水则是含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息、养根等八种特质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教育部、行政院环保署、农委会、台湾省林务局、中国时报、财团法人寿山文化基金会、自然生态保育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种两百万棵树救大高雄水源及废纸回收」运动。以种两百万棵树,直接救水源;而废纸回收可以减少砍树量,是救大树,又间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深远!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山河大地如广大无私之佛体,承载孕育一切众生,聪明绝顶又主掌当今地球生杀大权的人类,实在应有一番彻底的省思和改变!诚如坎贝尔在《人类生态学》一书里写道:

我们与地球、海洋、空气、四季、动物与花果共同织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牵一发动全身,每一个因素都对另一个因素有所影响。我们是地球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人类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护、热爱地球的多样性表现。

3.丰富文化

大自然里的山河大地孕育我们生命,提供我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在精神文明上,它们更具有清净、光明、智能等无量功德。

早期的人类社会,有自然崇拜的习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经》里记载著数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国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来祝祷国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国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脚下祭地。在希腊神话里,也将地神盖娅(Gaea)视为众神之母,古诗人荷马歌颂她为「大地之母,众生之母,万物最古老者。」

后来的学者、思想家,则进一步思索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思想。如孔子认为自然山水具备君子美德,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游山玩水之间,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经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功劳,却不愿为官的严子陵,范仲淹歌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是以山水来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庄子曾自豪:「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宇宙中,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共享。他认为人世间的苦难都是由于违反了自然,而「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之后,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审美、怡情的对象,尤其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侣、道士,常常在名山胜水间,一面欣赏山水,一面吟诗作画,清谈玄理,或参禅悟道,于是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如谢灵运「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终日徜徉山泉之间,写下大量的山水诗。

曹操有名的四言诗〈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写,展现他气势雄浑的精神世界。

还有,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纵情于大自然的山林田园,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一斗百篇逸兴豪,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迹天下,为名山好水写下大量的诗作,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他热爱山水,见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咏,如看到长江的壮美,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湖的秀丽,引发他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参修佛法之后,他更认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描写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说:「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历史再从头」,藉著文学家的笔,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画方面,宋朝的山水画家郭熙对山水有深入的观察。他曾说:「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此段话为风景画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和处理,作了生动贴切的描写。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办书院,则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气息。其它像山水哲学、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地理,以及现代利用山水丰富的资源,作自然科学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赋予人类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脉河川都是地球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它们便各自呈现万种风情,为世间提供绚丽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国名山而言,一般人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这些山脉独具的形象。

绵亘于中国西藏、印度、不丹、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最高处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圣洁、美丽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称它为「珠穆朗玛」,即雪山女神之意。其它有名的山脉,如台湾最高峰玉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北美洲的洛矶山脉等,也都各具风采。

水本来是透明无色的,但因地理环境及所含矿物质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如黄河含沙量大,成为独特的黄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闻名。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辉映的美景;「山在虚无缥缈间」,有著云飘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则是苏东坡描写泛舟观景,群山游移的动态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动静的视觉之美,也有听觉美,如惊涛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涧、空谷回音等。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徜徉山水,怡情悦性,也赋予山水更深一层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内涵。

(二)佛教与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胜地朝拜或游览参观者,无不被名山古刹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这些优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许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艰苦创立,辛勤垦植而建构的。

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成道教化众生的道场。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诗圣李白曾题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的「五台山」,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故称五台,整个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楼阁不计其数。

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示现说法的道场,位于四川峨眉县,冈峦迭起,气势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里。现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仙锋寺、金顶、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为僧肇、慧通、广济等法师所创建。

供奉观世音菩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的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声与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鸣,构成一幅海天佛国的奇境。

此外,开创天台宗的智顗大师,在位于浙江台州府佛霞岭山脉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创建了国清寺等十二所道场。寺院周围环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风景胜地很多,是一处层峦耸翠的深山丛林。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岭的庐山,风景幽雅,气候温和,处处奇峰峭壁,巉岩怪石,峡谷之间流泉飞瀑,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避暑胜地。东晋时代,开创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在此结社念佛,创建东林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在深山峻岭之中,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而称千佛岭,该寺是清末明初年间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谓「春有牛首,秋有栖霞」,此佛窟和云岗、龙门、大足等佛窟相互辉映,增添中华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国名山代表,它们和佛教也有诸多因缘:东岳泰山除了雄伟壮观,数千年来,因融入帝王封禅、诗画意境、科学研究及宗教神话等,而形成泰山独特的山水文化,也于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位于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耸峻险要,自周、秦、汉以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此山亦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地。座落于嵩山山脉东的少室峰,菩提达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传法予慧可,创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则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其山势磅礡,仪态非凡,最著名的是构筑于峡谷悬壁之上的悬空寺,这座依岩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称为「天下巨观」。位于黄河与渭河之滨的西岳华山,《山海经》说它:「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曾经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观中融有谈玄说秘的奇险。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其山体由花岗岩构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内刚的气质。佛教曾在此相当兴盛,有所谓南岳四绝:「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楼之秀、水帘洞之奇」,除方广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严寺、南台寺等。

此外,韩国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边水涯的寺院。

2.缘起性空

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根据《起世经.阎浮洲品》描述: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

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从小劫、中劫到大劫,总称阿僧只劫。

「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的时期。即由有情的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减劫;每逢减劫时,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我们这个时代应属于减劫吧!

「坏劫」时的世界经由火、水、风三灾而毁坏。首先是有情生命的灭绝,称为趣坏、有情坏;接下来,世界出现七个日轮,起大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间烧坏;次起水灾,水淹至二禅天;最后是风灾,坏灭三禅天,称为界坏、外器坏。唯有四禅天不为三大灾所坏,就是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归坏灭。

到了「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轮回流转,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

佛教认为自然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色、心」二法。从小至一麻一麦、一微尘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须弥法界,总不出色心的范围。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还灭,均脱离不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普遍而必然的现象。《成佛之道》里有几句话最能说明无常的道理: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存在的实体。以时序来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季迁流,轮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若一息不还,即如同灰壤;国土世间危脆不实,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如强烈的大地震,能将高楼林立的城市夷平,地壳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

「诸法无我」更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依缘而刹那生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常住不变的「我」。

因此,缘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则,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所构成的,它们都是相互关系条件的配合,例如:决定人类命运的自然力量有飓风、雷电、火山爆发、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为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类在其它方面增加许多的养分。闪电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国为例,每年因雷击丧生的人数平均约四百人,受伤一千人,财物损失约三千七百万美元,因雷电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损失,还不包括在内。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闪电,植物就不能生存。因为地球大气中大约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粮,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这种养分约二千二百吨。但是气态的氮不能溶解于水,对于植物毫无用处,必须经过某种变化后,植物才能够把它吸收。闪电能触发这种氮元素的化学变化,使气体状态的氮,变为植物可吸收的氮。

虽然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子,但也能充分说明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缘关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经》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犹如钻木取火,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生,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会合,然后有火。」因此《大宝积经》云:「以众缘故起,一切无坚实。法语自性空,自性无有相。」

3.万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体。佛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真如自性是万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体。《首楞严义疏注经》写道:

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也说:

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就无实在意义,更无实体存在。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师有感而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凡人总是以见闻觉知来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还有一个灵明不昧,能与大自然感应,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识说,主张万法皆由业感受报的主体阿赖耶识所变现。由于阿赖耶识含藏各种种子,遇缘起现行,现行又回薰种子,受薰的种子遇缘又起现行,如此周而复始。因此,宇宙万象不过是阿赖耶识所变现。

而有情如来藏中的自性清净心,才是万法生起的根源,由于真心被杂染蒙蔽,成为阿赖耶识,而使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不已。佛教对宇宙的诠释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每一个有情众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浅,而能显现出不同的世界。

华严宗主张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刹那非短暂,劫波非悠长;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净的未必净,髒的未必髒……,华严宗这种超越对待,圆融无碍,认为万事万物互为缘起而成一体的论说,即法界缘起;强调唯心所起的法界互为缘起。

《摩诃止观》卷五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们当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间诸法,涵摄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

以上各种宇宙缘起之说都离不开有情心识的造作,只要觉悟此心即是佛,则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造就出清净的佛国净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从山河大地的形成、现象,以及承载养育一切众生、对精神文化贡献等各方面视之,它们无一不是无言说法,无一不在展现慈悲的佛体。  

四、日月风雷皆为佛用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中,首度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阳系九个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Calileo)从其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河,更证实哥白尼的学说。直至今日,我们更知宇宙中如太阳系的银河系又有无数无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远观,早在佛经中, 已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的《经律异相》,就详细的记载著无数天界的生活活动,不但可以印证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来天文学探究的方向。经典里记载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讲经时,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送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佛陀的音声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光明王佛正在说法。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惊叫道:「我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

光明王佛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光明王佛于是对目犍连开示道:「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可比拟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测的。」从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实有无量世界,也确实有无量诸佛。

而佛经中常说的虚空、法界、重重无尽、无量无边,也正好印证今日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

我们生存于大气之中,能正常呼吸时,往往不觉空气(风)之存在,留意它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第一要素。对于云雨雷电等天文气象,也因习以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单元将探索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的运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与佛教的关系。

(一)日月风雷奥妙的佛用

1.天空万象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光与热唯一的来源。太阳的直径约一百四十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一○九倍,它是一颗白热的气体恒星,表面温度约摄氏六千度,核心温度更高达一千五百万度。太阳不断的燃烧,使得无数的氢原子碰撞、融和,转换成氦原子而产生庞大、无以计数的能量;科学家估算,太阳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钟所释放的热量,约是六十亿乘十亿再乘十亿的卡洛里。

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非常遥远,约有一亿五千万公里,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须八分十八秒,而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约只收到二十亿分之一;不过,光是这少许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温暖,让生命生长,并给予大气动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太阳的行星,以其和太阳的距离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点,是月球之外,最亮、且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温度为摄氏四百六十度,无法辐射出去的热量,使得金星犹如炙热的地狱。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绕太阳一周须三百六十五天,约运行九亿多公里。火星,其地表是暗红色的尘土,远看就像一颗「红色星球」,这里大气稀薄,无法捕捉太阳热能,因此地表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气层里都是阿摩尼亚等有毒的气体。土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围有一圈由许多小星球组成的彩环。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对双胞兄弟,有许多相同的特质,如气温低、大气由甲烷所组成等。冥王星,是太阳系最外围、最远的行星,是一颗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这九大行星,尚有无数的小行星及环绕行星的卫星。

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轨道绕著太阳运转,它们本身不会发光,仅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也因此我们才能看见它们。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太阳无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状,在它绕著地轴「自转」时,永远只有一半能享受阳光,这受阳的一半是白天,阴影的一半则是夜晚,而在由亮转暗、再由暗转亮的过程中,并非骤然黑白分明,划分为二;由于有大气层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间,便有了变化多端、朦胧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间不也是黑白、好坏、美丑……都一半一半吗?在一半一半之间也有所谓的「模糊地带」,而且诸行无常,好的可能会变不好,坏的也可能转好;世事没有永恒不变的!

月亮,这颗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经激发许多文人雅士的灵感,留下无数浪漫的神话和诗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都是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西方人则认为月亮以其柔美光辉沐浴大地,因而称它为「夜之女王」。这些年来又有精神医师研究,发现月亮的盈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如满月会导致一些人心智狂乱,许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圆时发生,新月时犯罪率最低。

撇开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陆月球之后,我们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凉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没有水,没有空气,它柔和皎洁的光芒,完全是太阳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距离地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公里,在天文学上算是相当短的距离,它也比地球小,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则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响,月球以每小时三千六百八十公里的速度绕著地球运转。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无适当的解释,不过,科学家曾有过三种假设,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离出来的;二是月球原为太阳系的某个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时形成。从月球岩石标本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较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地球表面覆盖著厚厚的大气层,在距离地表约十三至十四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对流层顶;在约五十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层和中气层的平流层顶;在约八十公里的高空,则有分隔中气层和热气层的中气层顶。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象变化如云涌雨降等,都是产生于大气对流旺盛的对流层中。

在地平面上,气压的强度每平方公分约为一公斤,因此据估计,一个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气压大约是二万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并不觉得大气压力的存在,也不会被气压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是因为人体已具备承受大气压的构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气压,气压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气藉著大气压力的驱动,它会在地球上流动形成风,当空气冷却或水汽增加时,会形成云,降下雨,甚至发展成台风、龙卷风等。当天空中,低层空气持续几天被上层湿暖空气阻碍抑制时,则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比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几倍,其暴风雨往往带来许多灾害,闪电的超高热能(可达到摄氏三万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测,天空万象也是瞬息变化中。《华盛顿邮报》于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报导,美国科学家利用钱德拉 X射线天文台观察,证实有两个超大黑洞同时存在于一个银河系里。这两个黑洞将在数亿年后,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超级黑洞,届时定会产生强烈重力波,整个宇宙都会受到影响。

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科学家所研究、发现的,无不在验证佛教生灭聚散的缘起真理。

2.现实意义

宇宙自然现象的形成,影响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长也有密切的关系。从早期中国畜牧时代、农业时代,人们就会观察天文现象,作为作息、生产的指针。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动机是「编制历法以授民时,观测天象以见吉凶」,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仪器便越发精密进步。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以「日」表示昼夜交替,后来他们发现农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鸟的南去北归,和气候的冷暖有紧密的关连,这个周期大约有三百六十五天,于是以含有收获之意的「年」字,来表示此一周期的时间单位;月亮从这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为二十九·五天,古人称之为「月」。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古人藉著观测自然现象,竟能准确了解日月的运行,而这些时间单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国传统的历法,不仅是民用历书的编排,还包含了太阳、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蚀、月蚀的预报等天文内容,这也是后来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历法既然是「以授民时」之用,能表征季节冷暖变化的「节气」就相当重要了!节气是将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轨道画分成二十四份,平均为十五天多。二十四节气依其名称含义,可分为四种: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与农事相关的有惊蜇、清明、小满、芒种。

此即是历法配合生活和农事生产的一大特点。

在现代导航技术尚未发明前,也常是藉观测天象来辨识方位。

《淮南子》里说:「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谈》里也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可见以前的人就知道从观察太阳、星球来判断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对于海水潮汐也有影响。当满月和新月之后,那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线,由于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涨活跃,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阳的拉力呈直角,两种力量干扰,潮水则和缓迟滞。近年来,有气象学家认为月亮的盈亏也会影响降雨量和暴风,甚至苏联科学家叶尔金(A.I.Yelkin)推测,当年百慕达三角洲飞机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扰海底磁场,而造成雷达发出错误讯息,才会酿成悲剧。不过,这些推论仍在研究中,尚未获得确切的证实。

空气是维系生命的第一要素,从我们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无论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气;可以说人体大部分构造和机制,都是为了捕捉空气而设计的。数十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大气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后来藉著藻类、植物吸收阳光,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醣分子,释放出氧,大气才逐渐转化成今日含有丰富的氧,适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感受空气的存在,除非大气压力产生变化,如在长隧道里,火车快速通过时,隧道中的气压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鸣;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气压较地面低,会觉得呼吸困难,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当气压异于我们平常居住地的气压时,我们才会察觉其存在,并受到影响。

雷电虽然会造成灾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让植物成为整个大地的生产者;雷电的作用对大自然仍是有贡献的。

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河大地、日月、云雨、雷电、生物、无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皆是各有所用又互为条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华严宗里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圆融」吗?

3.互动共享

无私而慷慨的太阳,将它的热能普遍传送至大地,不分国界、种族,不择贫富、贵贱,不论沙石草木、生物、无生物,太阳皆如佛之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展现其温暖妙用,让每一生命成长,让每一物适得其所的衍变。

太阳为大地万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来静默地高挂天空,为黝暗的黑夜洒下皎洁的光辉。岂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把酒问月〉更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识月球真面目,人们赋予美丽的遐想,已识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减清澄的光芒,为暗夜行人照明。

维系生命的空气,不只是地球万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断的互动,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气存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气中,是空气的一部分。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夏普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他说我们每吸一口气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与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气体,我们吸进又呼出,它不会成为身体代谢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来与大气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吸入自己过去呼出或别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说: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万个圣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后晚餐的谈话,或者外交官在签订雅尔达密约时的谈判,甚至古典诗人诵读诗作时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气中。大气中还有古时恋人哀歎祈求、滑铁卢战役厮杀呐喊时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之间进进出出,融和了大气,也联系了古今与万物。

另外,东欧的多氯联苯曾随著大气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苏联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爆炸后,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飘散至大气中,由乌克兰向外移动,北欧半岛的仪器测出大量的辐射,英国威尔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贩售。

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们,空气无国界,它不是地区的资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来源!

空气让生命存活,它也是辐射的防护罩。空气里的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大约只有二百万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离地面约三十万公里的高处,薄薄一层的臭氧,能过滤致命的紫外线。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会使生物的DNA分子产生化学变化而造成遗传变异,过量照射还会让动植物丧命。

但是,从一九八○年之后,臭氧逐年减少,逐渐变薄,科学家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氯」,氯会破坏臭氧的分子,而大气中氯的主要来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们是电冰箱及喷雾剂中的常用物质;人造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见一斑!

攸关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在「蒙特娄议定书」签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产品的制造、贸易和运输。这些国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将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坏物质,如杀虫剂的碳氢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烧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坏,也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热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温度因而提高,导致全球温暖化,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另外,据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顿杂志》报导,太空太阳能发电时代将于二十一世纪中叶来临。这种不受黑夜、阴雨天影响,于太空中进行太阳能发电,以微波形式将电力输送到地球的发电法,以及正在研究发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层水」与「温暖表层水」之间的温差(热能)来发电的发电法,都是撷取太阳、海洋的庞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决能源匮乏与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干净发电法。

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里说:「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积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达遥远的目的地,过去的事物,会成为现在事物的原因和条件(缘);无论修道或不朽功业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从地、水、火、风四大缺乏、四大不调,到现在成为能生存、四大和谐的环境,更是经过几十亿年不断的演化再演化,我们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样的,今日人类漠视自然环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残,必也会成为未来的后果。自然万象好比如来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满虚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们,却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运用。

(二)佛教与日月风雷

1.观念印证

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美的上帝等。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认为天上本有九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但是当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所在的银河系里有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宇宙里又有千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可见宇宙中不只有一个或九个太阳,甚至可以说「天有千日」。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长阿含经》卷十八中印证:「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关于宇宙自然界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提出研究证明,仙女座的大漩涡星云位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这是现代对宇宙整体观察研究的开始。

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显然是宇宙结构上的单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结构上的一个单位,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球,银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条淡白色的河流横过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星系,它们在太空中散布之远,以目前最大的望远镜还无法达到其界限。

佛经也常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无量无边,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只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尚未发达以前,很难让人接受,但是现在由于天文学的发达,不但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计数,星球间的距离也大到不可胜数。

民间传说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事实上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达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三十万乘以一年的秒数),因此,相会可以说遥遥无期,只能在人们心中相会。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间相距达数十、数百光年。由此亦可证知,佛经每一说到数字,往往说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非算术譬喻所能及,是真实不虚的。

虽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没有生命迹象,但是许多科学家仍不死心,尤其对火星探测之热忱一直不减。从一九六五年美国「水手四号」飞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苏联发射「火星二号」、「火星三号」,一九七六年美国发射「维京人号」,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观测者号」、一九九七年的「开拓者号」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实,目前的星球没有生命生存迹象,并不表示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佛陀说法时,很多闻法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许多佛菩萨也都以日月星辰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佛经不但印证现代天文学所说,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科学越进步,越能证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是成住坏空,一切缘聚则生,缘灭则散;佛教用「缘起」来解释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显出来,也超越世间的自然科学。

所谓「真理」,必须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世间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违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即是「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证道成佛的佛陀,说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一切「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有成住坏空的因缘关系,因此,到末劫有许多奇异现象,如「星宿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无数星星散布天空,感觉上它们是同时存在于天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有的几十光年,有的几万光年,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光年,它们所发出的光,同样的也是几十光年,几万、几百、几千万光年之后才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来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经不存在,现有的星星则要几百万年之后才看得到。

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阳,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昼夜。以自然现象对应于时空,即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说的「时空不可分割;宇宙为一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也印证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的论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曾说:「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飞行,以太空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阳, , 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则可相应《华严经·寿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们所能观知,外在的虚空世界浩瀚无边,以管窥天,不过探得一微尘罢了。

2.天文贡献

佛教天文学最早是由西域摄取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再经汉译典籍传到中国、日本。历代以来,不少佛教僧侣博通内典外学,他们对天文学都有精辟的研究。

东汉桓帝时(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来到中国后,译有《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经文中介绍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称、星数及相应的星占内容。另外,《摩登伽经》、《孔雀咒王经》、《宝星陀罗尼经》、《宿曜经》、《日藏经》等,也都有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唐代一行禅师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行禅师自幼天资聪敏,博览经史,过目不忘,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大衍玄图》、《义诀》各一卷,得到当时名藏书家尹崇的称誉。后来又到浙江天台国清寺与一位隐名大德学习算术,从此他的算法造诣更深,成为日后制定历法的主要基础。

开元九年以后,一行禅师奉诏入宫整理历法,从此致力于天文学事业,贡献所学,造福国家社会。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点:

(1)撰《大衍历》。当时国家所用的历法是李淳风编制的「麟德历」,唐高宗麟德二年开始启用,使用五十多年,却发现误差越来越大。于是玄宗延请一行禅师另定新历,一行禅师制定的《大衍历》,主张以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为基础来编定,兼采诸家的优点,别创一格,运用今日所谓的不定方程序高级算学来计算时日,历时三年完成,这种计算时日的方法最准确也最标准,所以这种历法一直为历代所采用。

(2)创造「开元黄道游仪」。为了定立《大衍历》,一行禅师指导机械匠师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星辰经纬的测验器,以此来测验星辰子午线的长度。他发现「古历星度及汉代洛下闳等所测星距远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体不变」,意思是说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只是移动缓慢而已,这就是恒星的自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却不知道中国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借用水力转动来计算时日的方法。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在东汉安帝时张衡改用漏水转动。一行禅师利用水推动齿轮,使仪器转动,天球每昼夜转一周,日标环每昼夜转一周,并沿黄道行一度,月标环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仅如此,仪上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每刻击鼓一次,一个每辰撞钟一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

在《旧唐书·天文志》中记载得很详细:「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平地,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仪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见一行禅师对天文观测仪器制造的严谨。

(4)组织天文观测和土地测量。一行禅师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是利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禅师根据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差一度(换算为现代单位,即为地球子午线一度,长一二九点二二公里)。

这个实测的结果纠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说法。《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覆矩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这虽然与现代值有较大误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子午线的科学实测。西方最早的实测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师的实测晚九十年。

一行禅师在天文历象的伟大功绩,为天文学立下不少功劳,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极大,他亲自制作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就是今天所谓的「天体仪」和「地球仪」。

其它,如元代子聪大师,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遁甲之类,论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日本天台宗无外子圆通,钻研佛典中的天文历象达三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诸于世的《佛国历象编》,全编分五科:初论历原,二辩天体,三判地形,四评历法,五示眼智,论述极为详尽,也是佛教天文学中之佼佼者。

3.说法妙用

在《佛说罗摩伽经》卷二中记载:

我于邪见恶众生中,发大慈心;于不善业逆众生中,发大悲心;于修善众生,发欢喜心;于善恶等众生,起无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电霹雳之声、或作宝光明形、或作荧惑太白诸灾异星变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涧泉池林木药草花果树形、或作百种甘膳香美饮食、或作冰雪、或作影响荫凉之形……。

这里的「荧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为度化一切众生,以慈心悲愿化作种种形体,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乃至变成各种香美的饮食,让众生食用,或提供阴凉之处,为人解热,凡此,皆是佛陀为利益众生而展现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认前进的方向。当时玄奘大师出玉门关后,连闯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护佑,逢凶化吉,顺利过关。行至莫贺延沙碛,全长八百里的沙漠地,既无树木水草,也无飞鸟走兽,四顾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马粪,逐渐前行,并以日月星辰辨认方向。

诸佛菩萨化现日月风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稳众生,进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风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显现。佛陀的慈悲令众生心安欢喜,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光的柔美和温暖,的确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温柔,阳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来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众生时所展现的力量。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中,佛陀现三种寿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时白昼的变异,冬日最短,春日稍长,而夏日更长。当为声闻缘觉根性众生说法时,佛陀现短寿相,犹如短暂的冬日,令声闻缘觉心生无常的悲歎而精进修道。为菩萨根性者说法,佛陀现中寿相,犹如春日,时间为一劫,或超过一劫。当佛观佛时,其寿世无量,犹如夏日。

佛陀也说:「众星昼日不现,其实不没」;「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并善巧运用于说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阳日照情况,来说明佛陀说法的顺序:(1)华严时,佛陀自内证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时分,初升的太阳先照到高山,此时只有文殊、普贤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时,佛陀为诱引小根机者宣说教法,此时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3)方等时,佛陀讲说大乘经典,让小乘者能进入大乘,此时如太阳照在平地上。(4)般若时,佛陀为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宣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此时如上午十点钟的阳光照射大地。(5)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成熟,开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

据《宝雨经》卷五记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太阳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因此,以太阳譬喻菩萨十种善法

(1)破无明暗 犹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

(2)觉悟有情 犹如日行于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

(3)光耀十方 犹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

(4)出现善法 犹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

(5)诸漏灭尽 犹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

(6)能作光明 犹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临万象。

(7)映蔽外道 犹如日行于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

(8)能示高下 犹如日行于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

(9)发起善业 犹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

(10)善人爱乐 犹如日行于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欣爱,然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却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也常被运用在禅观上,《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即是「日观」。行此观法,宜在落日之际,端身正坐面向西边,谛观落日,内心坚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极乐净土的方位。《大方等无想经》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风雷为名,例如大云月王三昧、大云电三昧、大云瀑水王三昧、大云雷三昧、大云风三昧等等。对于爱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以「暴风」来形容爱欲强大的摧残,说明其力量能将山岳夷为平地。

李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岂只是写文章的好材料,这些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在缘起法中运行,为人们诉说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机缘。

结语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等万象,它们依一定的轨则正常和谐地存在与运作。人体的组织亦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的血脉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输送养分;肾如海洋,不停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气,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撑身体的挺立;细胞如动物,一刻不止的活跃运动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为命,相互依存!阳光(火)、空气(风)、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长的条件,植物也回馈地净化稳定大气、水源和土壤,动物则吸取所需养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养份来肥沃它们。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态系。过去的人类能够敬重天地,明了因果,会遵循自然脉动并珍视其它生物的生存权,而维持一个多样性、整体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来,短视的人类已将大自然的多样破坏,将宇宙的整体摧毁!

毕生钻研蚂蚁的当代著名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蚂蚁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它们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会性昆虫。他曾说:

如果人类在今日灭绝,地球环境将回复人类诞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蚂蚁消失了,地球每个区域的生态将趋于简单化、孱弱化,千万个动植物物种将随之灭绝!

此段话引人深思,看来我们须重新检视人类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坏空虽然是宇宙必然的现象,但人类加速的摧毁实令人汗颜!为了让现在的我们和后代的子孙,以及下辈子、下下辈子将再来世间的我们,仍能拥有优良的生活质量,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观」:

·彻底体认人类和地球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自绝于地球之外,当它污染、恶化之后,人类也终将灭绝。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因缘与价值,维持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经济理由,任意破坏自然生态,阳光、大气、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动物,都是维系我们生存的要素,它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人类的重视。

我们可以小从身边的环保做起,如不浪费纸张、节约用水、不随意制造垃圾;尽量步行或搭乘公车、捷运等大众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确实做好资源回收等等,工业建设、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顾自然定律与环境保护。只要我们停止或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自然就能复原、再生,而恢复原来的生机。

佛教一直是重视自然生态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萨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论文正是说明佛教本著护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视自然万物。我们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及其随缘、有情又坚忍的特性中,发现它们灵动的佛性;从动物各种非凡本领、聪明灵巧和深重情义中,了解它们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众生,启迪人心,俨然遍满虚空,蕴藏无量功德的真如佛体;日月风雷依序运行,照亮大地,长养万物,不就是慈悲示现、清净奥妙的真如佛用吗?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系,他们全都是佛陀法身的体、相、用!

万法唯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佛陀手按大地,呈现的是他心中的清净国土;在成住坏空的世间法里,我们有的是不变的「真心」。身为有情识、有智能的人类,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类之福!  

三、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个包含空间与时间、蕴涵三世与十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之宇宙,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后来科学家也证实,空气(风)、水、火、土是宇宙组成的要素,而且这四种要素均具有轻与重、冷与热、乾与湿、软与硬、静与动等相反的特性,由于这些特性组合比例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罗万象,也为万物带来生命。

无论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风或生命体的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它三大,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当中,水大较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其中,静待因缘条件成熟便显现其作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度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当温度加热到摄氏一百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

另外,我们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动力。节奏的海潮,规律地冲刷著大陆和岛屿,使海滨和海岸线改观;阳光的照射,使海水蒸发成水气,水气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间循环;雨水落下,汇成河川,所向之处,坚实的岩石也难以阻挡;熔岩在地底深处流动,从地壳薄弱处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无形的风也会改变大地,地球旋转生风,吹起砂砾,像无数凿刀把那些似乎永远不变的岩石,雕成各种形状。可以说,由于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运作,才显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伟大。

《幼学琼林》一开始即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也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依佛教的观点,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以下分别说明涵盖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风雷之结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展现法身的体、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现的佛体

1.霹雳创始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宇宙形成于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时像压力锅爆炸一样,能量向四面八方扩散,产生许多粒子,这些粒子经过长期撞击、排斥和相互吸引,终于形成一团包含原子、质子、电子的物质。此即印证佛陀所言,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坏、空,生灭变异中循环不已。

大霹雳之后约十亿年,一颗恒星──太阳在银河系里诞生,原本围绕太阳的云气逐渐缩小成小块的物质,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地球只是星尘和陨石聚集的物质,后来由于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熔浆、烟灰和气体,这些气体除了水蒸汽,大部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与氯,尚无生命所需的氧气。

那时地表温度约是摄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气冷却之后,水蒸汽形成云,降下雨,如此蒸发、降雨的循环,经过了几亿年,雨堆积成河川、湖泊与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气温变化、风吹雨淋,不断的侵蚀、风化,才变成能种植的土壤。

有关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经》中记载:因为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著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称为「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东胜神洲、拘罗洲的北拘罗洲、阎浮提的南赡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虚空中还有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恒河沙世界。

佛陀从业力缘起、心识变现,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虽然角度和科学家稍有差异,但其见解却是一样精辟且具科学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积为海洋,平均深度为三·七公里,如再加上内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积更高达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细胞是诞生于海洋,水可说是生命的来源,人体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构成的哦!

生命不能没有水,但是海洋里全是不能饮用的咸水。所幸太阳的能量能将海水蒸发,变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渗入土里,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后又返回海洋。藉由这种陆地、大气和海洋间水的交递转换的「水文循环」(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咸水才能变成淡水,才能滋润生命,为万物所使用。同样的,陆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树根吸收水份,稳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滥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时也能维持湿度,调节气候。

水无所不在,在地球各个角落循环,并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认为「可永续性生态学」研究泰斗的大卫·铃木博士,于一九三六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里,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历故事,来说明所有水分子的运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读音)是夏威夷火山爆发喷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载浮载沉。后来随著云气飘至北美大陆的海岸,进入内陆,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脉,带著阿奎的云气开始冷凝、液化,变成雨落到地面,渗入土里。

不久,阿奎被一棵树的根部吸进去,毛细管作用让阿奎爬上树干,到达树枝,又跑进松果内的一颗种子里。这时一只小鸟飞来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种子,然后往南迁移飞至中美洲热带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进入蚊子的身体。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飞,被一条眼尖的鱼吞噬,阿奎又跑进这条鱼的肌肉组织。尔后,雨林原住民前来捕鱼,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鱼,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类的肚子里。

这就是阿奎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历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陆地上以及生物体内逗留和循环。

水分子虽然简单,只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却具有奇异的特性。除了具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之外,一般而言,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会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温度时是液态,其比重在摄氏四度时最重,因此冰能浮于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冻,海面湖面结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温度一定保持在摄氏四度,如此冰下的众多生物才得以维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储存和放射热能。夏天时,海洋、江河储存大量的热能,到了冬天释放出来,调节地表的温度。洋流也会在热带地区吸收大量热能,运送到寒带地区,使当地的空气变温暖。水还具有超强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子并运送养分,也可以溶解岩石,及分解土壤中的养分和物质,将它们带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变化多样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与情感!日本 I.H.M 总合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博士,十多年来,以波动测定法进行水的研究,后来又从水结晶照片中发现许多水的讯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这本书里提到,较之于自来水,天然水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而且水会听音乐,书中写道:

听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呈现的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般美丽而整齐。遇上对美充满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结晶体也竭尽全力的呈现华丽的美感。……相对的,让水听充满愤怒及反抗语言的重金属音乐,结晶呈现的全都是凌乱毁损的形状。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会阅读文字:

看到「谢谢」的水,呈现的是清楚而美丽的六角型结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现的结晶则和听到重金属乐时一样,是细碎零散的结晶。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欢听好话,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恶。佛教度众的四摄法门,其中一项「爱语」摄,即是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给予赞歎、肯定。对于如佛之法身无所不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水,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们吗?

地球是活的,几十亿年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动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经过风、水、冰长期的侵蚀,有的形成独特的山岳,有的磨蚀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峡谷。即使是巍峨高耸的山脉,也会由于自然因素的侵袭、分解、脱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积沉淀,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等另一个造山运动继续再产生新的山脉;无论是山脉、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溃散,再溃散、形成的循环流转。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联合报》就曾报导,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有一座沉没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岛,由于频繁激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统领西西里岛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四个国家,宣称拥有该岛主权,甚至意大利已派潜水员到海中的火山顶插上国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称其为意大利领土。

常言「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事实上,如《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即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万事万物没有恒久不变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坚硬如山石,也须历经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

岩石经过漫长风化形成土壤,土壤里的成份又不断混合、制造,才构成今日能创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将一撮土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土里竟是一个热闹的大千世界,有机物、无机物、动物、植物、矿物;各种液体、气体、软的、硬的物质,都在土里忙碌的活动著。

世界知名的当代生物学家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猎人》书中写道:

一公克的寻常土壤,只不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的份量,里头便栖息了一百亿个细菌。它们代表了成千个物种,而且几乎全不为科学界所知。……

「佛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若非从显微镜观之,谁又能相信?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让大地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母亲。

2.孕育万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积的海洋,一直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泉源。翻开地球,我们会发现许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线,就是离海岸线不远。在气候上,沿岸地区冬天温和、夏天凉爽,空气较清新流畅,适合定居;沿海地区降雨机率大,也有利农耕,渔业的发展更不用说,其它像食盐提炼、藻类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业运输、观光事业等,都是海洋对人类显而易见的贡献。

水和空气(风)一样,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每天必须吸收一定量的水分,来补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气所流失的水,以维持体内的平衡。还有人类的衣食、物质、能源所需,无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饭、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车等日常生活所用,种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电器用电,须水力发电;纸类、陶瓷、金属之制作皆须耗费大量的水,而工业用水更是庞大。可以说所有生物里,最会利用水,也最需索无度的就是人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统计,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为咸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为淡水。这些淡水大部分存于冰山、冰帽,或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虽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环,不可饮用的海水蒸发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珍惜自然资源,砍伐树林,导致水源流失。而工业用废水、排泄物排入河流,渗入土里;溪河湖泊被倾倒废弃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质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也濒临破坏瓦解。

在《胜鬘宝窟》里记载大地有三义:「一牢固难倾,二生长万物,三能担负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能孕育生命,是众生之母,我们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不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化、机械式的农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破坏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长,虽然生产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质恶化、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变薄流失,都是得不偿失、难以弥补的后果;无怪乎世界会成、住、坏、空!

现代农耕方法如此严重侵蚀大地,诺贝尔奖得主肯达尔与人口生物学者大卫·皮曼岱尔即痛心地说:

现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过去四十年里,土壤流失已让全球农夫废耕了四亿三千万公顷农地,约占全球现今农地的三分之一。

勃纳·坎贝尔博士也说:

陆地生态系每年制造一千亿吨有机物质,人类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毁掉的有机物质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换言之,地球生态是靠千万物种联系,人类却使这些物种无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让大地恢复原有的生产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已开发国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觉,开始对有机栽培和无农药产品感兴趣。台湾的洪百里生物科技公司基于对土地的关怀,近年来也致力研发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技术,藉由「有机废弃物再生设备」,不只能减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厨余后,还可作为土地的有机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态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图》里提到:「观虫滤水,是出家之要仪。」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里含有无数微生物,因此告诫弟子喝水时须先用滤水袋过滤,以免杀害虫蚁。还有睒子菩萨「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对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态保育专家,当属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以其清净识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清净之行,发下四十八大愿,历经久远时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建设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房屋、树木、花草、公共设施都非常美好。净土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髒乱,更没有黑烟废气、喧嚣噪音、污染;说到气候是清爽宜人,说到水则是含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息、养根等八种特质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教育部、行政院环保署、农委会、台湾省林务局、中国时报、财团法人寿山文化基金会、自然生态保育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种两百万棵树救大高雄水源及废纸回收」运动。以种两百万棵树,直接救水源;而废纸回收可以减少砍树量,是救大树,又间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深远!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山河大地如广大无私之佛体,承载孕育一切众生,聪明绝顶又主掌当今地球生杀大权的人类,实在应有一番彻底的省思和改变!诚如坎贝尔在《人类生态学》一书里写道:

我们与地球、海洋、空气、四季、动物与花果共同织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牵一发动全身,每一个因素都对另一个因素有所影响。我们是地球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人类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护、热爱地球的多样性表现。

3.丰富文化

大自然里的山河大地孕育我们生命,提供我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在精神文明上,它们更具有清净、光明、智能等无量功德。

早期的人类社会,有自然崇拜的习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经》里记载著数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国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来祝祷国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国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脚下祭地。在希腊神话里,也将地神盖娅(Gaea)视为众神之母,古诗人荷马歌颂她为「大地之母,众生之母,万物最古老者。」

后来的学者、思想家,则进一步思索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思想。如孔子认为自然山水具备君子美德,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游山玩水之间,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经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功劳,却不愿为官的严子陵,范仲淹歌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是以山水来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庄子曾自豪:「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宇宙中,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共享。他认为人世间的苦难都是由于违反了自然,而「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之后,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审美、怡情的对象,尤其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侣、道士,常常在名山胜水间,一面欣赏山水,一面吟诗作画,清谈玄理,或参禅悟道,于是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如谢灵运「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终日徜徉山泉之间,写下大量的山水诗。

曹操有名的四言诗〈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写,展现他气势雄浑的精神世界。

还有,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纵情于大自然的山林田园,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一斗百篇逸兴豪,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迹天下,为名山好水写下大量的诗作,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他热爱山水,见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咏,如看到长江的壮美,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湖的秀丽,引发他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参修佛法之后,他更认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描写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说:「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历史再从头」,藉著文学家的笔,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画方面,宋朝的山水画家郭熙对山水有深入的观察。他曾说:「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此段话为风景画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和处理,作了生动贴切的描写。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办书院,则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气息。其它像山水哲学、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地理,以及现代利用山水丰富的资源,作自然科学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赋予人类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脉河川都是地球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它们便各自呈现万种风情,为世间提供绚丽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国名山而言,一般人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这些山脉独具的形象。

绵亘于中国西藏、印度、不丹、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最高处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圣洁、美丽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称它为「珠穆朗玛」,即雪山女神之意。其它有名的山脉,如台湾最高峰玉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北美洲的洛矶山脉等,也都各具风采。

水本来是透明无色的,但因地理环境及所含矿物质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如黄河含沙量大,成为独特的黄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闻名。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辉映的美景;「山在虚无缥缈间」,有著云飘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则是苏东坡描写泛舟观景,群山游移的动态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动静的视觉之美,也有听觉美,如惊涛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涧、空谷回音等。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徜徉山水,怡情悦性,也赋予山水更深一层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内涵。

(二)佛教与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胜地朝拜或游览参观者,无不被名山古刹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这些优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许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艰苦创立,辛勤垦植而建构的。

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成道教化众生的道场。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诗圣李白曾题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的「五台山」,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故称五台,整个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楼阁不计其数。

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示现说法的道场,位于四川峨眉县,冈峦迭起,气势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里。现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仙锋寺、金顶、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为僧肇、慧通、广济等法师所创建。

供奉观世音菩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的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声与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鸣,构成一幅海天佛国的奇境。

此外,开创天台宗的智顗大师,在位于浙江台州府佛霞岭山脉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创建了国清寺等十二所道场。寺院周围环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风景胜地很多,是一处层峦耸翠的深山丛林。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岭的庐山,风景幽雅,气候温和,处处奇峰峭壁,巉岩怪石,峡谷之间流泉飞瀑,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避暑胜地。东晋时代,开创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在此结社念佛,创建东林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在深山峻岭之中,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而称千佛岭,该寺是清末明初年间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谓「春有牛首,秋有栖霞」,此佛窟和云岗、龙门、大足等佛窟相互辉映,增添中华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国名山代表,它们和佛教也有诸多因缘:东岳泰山除了雄伟壮观,数千年来,因融入帝王封禅、诗画意境、科学研究及宗教神话等,而形成泰山独特的山水文化,也于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位于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耸峻险要,自周、秦、汉以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此山亦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地。座落于嵩山山脉东的少室峰,菩提达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传法予慧可,创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则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其山势磅礡,仪态非凡,最著名的是构筑于峡谷悬壁之上的悬空寺,这座依岩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称为「天下巨观」。位于黄河与渭河之滨的西岳华山,《山海经》说它:「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曾经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观中融有谈玄说秘的奇险。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其山体由花岗岩构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内刚的气质。佛教曾在此相当兴盛,有所谓南岳四绝:「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楼之秀、水帘洞之奇」,除方广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严寺、南台寺等。

此外,韩国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边水涯的寺院。

2.缘起性空

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根据《起世经.阎浮洲品》描述: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

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从小劫、中劫到大劫,总称阿僧只劫。

「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的时期。即由有情的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减劫;每逢减劫时,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我们这个时代应属于减劫吧!

「坏劫」时的世界经由火、水、风三灾而毁坏。首先是有情生命的灭绝,称为趣坏、有情坏;接下来,世界出现七个日轮,起大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间烧坏;次起水灾,水淹至二禅天;最后是风灾,坏灭三禅天,称为界坏、外器坏。唯有四禅天不为三大灾所坏,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归坏灭。

到了「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轮回流转,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

佛教认为自然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色、心」二法。从小至一麻一麦、一微尘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须弥法界,总不出色心的范围。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还灭,均脱离不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普遍而必然的现象。《成佛之道》里有几句话最能说明无常的道理: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存在的实体。以时序来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季迁流,轮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若一息不还,即如同灰壤;国土世间危脆不实,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如强烈的大地震,能将高楼林立的城市夷平,地壳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

「诸法无我」更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依缘而刹那生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常住不变的「我」。

因此,缘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则,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所构成的,它们都是相互关系条件的配合,例如:决定人类命运的自然力量有飓风、雷电、火山爆发、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为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类在其它方面增加许多的养分。闪电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国为例,每年因雷击丧生的人数平均约四百人,受伤一千人,财物损失约三千七百万美元,因雷电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损失,还不包括在内。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闪电,植物就不能生存。因为地球大气中大约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粮,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这种养分约二千二百吨。但是气态的氮不能溶解于水,对于植物毫无用处,必须经过某种变化后,植物才能够把它吸收。闪电能触发这种氮元素的化学变化,使气体状态的氮,变为植物可吸收的氮。

虽然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子,但也能充分说明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缘关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经》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犹如钻木取火,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生,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会合,然后有火。」因此《大宝积经》云:「以众缘故起,一切无坚实。法语自性空,自性无有相。」

3.万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体。佛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真如自性是万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体。《首楞严义疏注经》写道:

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也说:

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就无实在意义,更无实体存在。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师有感而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凡人总是以见闻觉知来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还有一个灵明不昧,能与大自然感应,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识说,主张万法皆由业感受报的主体阿赖耶识所变现。由于阿赖耶识含藏各种种子,遇缘起现行,现行又回薰种子,受薰的种子遇缘又起现行,如此周而复始。因此,宇宙万象不过是阿赖耶识所变现。

而有情如来藏中的自性清净心,才是万法生起的根源,由于真心被杂染蒙蔽,成为阿赖耶识,而使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不已。佛教对宇宙的诠释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每一个有情众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浅,而能显现出不同的世界。

华严宗主张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刹那非短暂,劫波非悠长;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净的未必净,髒的未必髒……,华严宗这种超越对待,圆融无碍,认为万事万物互为缘起而成一体的论说,即法界缘起;强调唯心所起的法界互为缘起。

《摩诃止观》卷五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们当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间诸法,涵摄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

以上各种宇宙缘起之说都离不开有情心识的造作,只要觉悟此心即是佛,则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造就出清净的佛国净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从山河大地的形成、现象,以及承载养育一切众生、对精神文化贡献等各方面视之,它们无一不是无言说法,无一不在展现慈悲的佛体。  

四、日月风雷皆为佛用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中,首度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阳系九个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Calileo)从其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河,更证实哥白尼的学说。直至今日,我们更知宇宙中如太阳系的银河系又有无数无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远观,早在佛经中已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的《经律异相》,就详细的记载著无数天界的生活活动,不但可以印证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来天文学探究的方向。经典里记载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讲经时,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送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佛陀的音声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光明王佛正在说法。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惊叫道:「我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

光明王佛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光明王佛于是对目犍连开示道:「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可比拟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测的。」从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实有无量世界,也确实有无量诸佛。

而佛经中常说的虚空、法界、重重无尽、无量无边,也正好印证今日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

我们生存于大气之中,能正常呼吸时,往往不觉空气(风)之存在,留意它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第一要素。对于云雨雷电等天文气象,也因习以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单元将探索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的运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与佛教的关系。

(一)日月风雷奥妙的佛用

1.天空万象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光与热唯一的来源。太阳的直径约一百四十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一○九倍,它是一颗白热的气体恒星,表面温度约摄氏六千度,核心温度更高达一千五百万度。太阳不断的燃烧,使得无数的氢原子碰撞、融和,转换成氦原子而产生庞大、无以计数的能量;科学家估算,太阳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钟所释放的热量,约是六十亿乘十亿再乘十亿的卡洛里。

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非常遥远,约有一亿五千万公里,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须八分十八秒,而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约只收到二十亿分之一;不过,光是这少许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温暖,让生命生长,并给予大气动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太阳的行星,以其和太阳的距离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点,是月球之外,最亮、且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温度为摄氏四百六十度,无法辐射出去的热量,使得金星犹如炙热的地狱。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绕太阳一周须三百六十五天,约运行九亿多公里。火星,其地表是暗红色的尘土,远看就像一颗「红色星球」,这里大气稀薄,无法捕捉太阳热能,因此地表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气层里都是阿摩尼亚等有毒的气体。土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围有一圈由许多小星球组成的彩环。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对双胞兄弟,有许多相同的特质,如气温低、大气由甲烷所组成等。冥王星,是太阳系最外围、最远的行星,是一颗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这九大行星,尚有无数的小行星及环绕行星的卫星。

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轨道绕著太阳运转,它们本身不会发光,仅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也因此我们才能看见它们。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太阳无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状,在它绕著地轴「自转」时,永远只有一半能享受阳光,这受阳的一半是白天,阴影的一半则是夜晚,而在由亮转暗、再由暗转亮的过程中,并非骤然黑白分明,划分为二;由于有大气层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间,便有了变化多端、朦胧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间不也是黑白、好坏、美丑……都一半一半吗?在一半一半之间也有所谓的「模糊地带」,而且诸行无常,好的可能会变不好,坏的也可能转好;世事没有永恒不变的!

月亮,这颗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经激发许多文人雅士的灵感,留下无数浪漫的神话和诗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都是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西方人则认为月亮以其柔美光辉沐浴大地,因而称它为「夜之女王」。这些年来又有精神医师研究,发现月亮的盈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如满月会导致一些人心智狂乱,许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圆时发生,新月时犯罪率最低。

撇开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陆月球之后,我们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凉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没有水,没有空气,它柔和皎洁的光芒,完全是太阳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距离地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公里,在天文学上算是相当短的距离,它也比地球小,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则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响,月球以每小时三千六百八十公里的速度绕著地球运转。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无适当的解释,不过,科学家曾有过三种假设,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离出来的;二是月球原为太阳系的某个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时形成。从月球岩石标本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较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地球表面覆盖著厚厚的大气层,在距离地表约十三至十四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对流层顶;在约五十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层和中气层的平流层顶;在约八十公里的高空,则有分隔中气层和热气层的中气层顶。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象变化如云涌雨降等,都是产生于大气对流旺盛的对流层中。

在地平面上,气压的强度每平方公分约为一公斤,因此据估计,一个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气压大约是二万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并不觉得大气压力的存在,也不会被气压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是因为人体已具备承受大气压的构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气压,气压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气藉著大气压力的驱动,它会在地球上流动形成风,当空气冷却或水汽增加时,会形成云,降下雨,甚至发展成台风、龙卷风等。当天空中,低层空气持续几天被上层湿暖空气阻碍抑制时,则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比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几倍,其暴风雨往往带来许多灾害,闪电的超高热能(可达到摄氏三万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测,天空万象也是瞬息变化中。《华盛顿邮报》于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报导,美国科学家利用钱德拉 X射线天文台观察,证实有两个超大黑洞同时存在于一个银河系里。这两个黑洞将在数亿年后,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超级黑洞,届时定会产生强烈重力波,整个宇宙都会受到影响。

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科学家所研究、发现的,无不在验证佛教生灭聚散的缘起真理。

2.现实意义

宇宙自然现象的形成,影响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长也有密切的关系。从早期中国畜牧时代、农业时代,人们就会观察天文现象,作为作息、生产的指针。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动机是「编制历法以授民时,观测天象以见吉凶」,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仪器便越发精密进步。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以「日」表示昼夜交替,后来他们发现农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鸟的南去北归,和气候的冷暖有紧密的关连,这个周期大约有三百六十五天,于是以含有收获之意的「年」字,来表示此一周期的时间单位;月亮从这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为二十九·五天,古人称之为「月」。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古人藉著观测自然现象,竟能准确了解日月的运行,而这些时间单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国传统的历法,不仅是民用历书的编排,还包含了太阳、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蚀、月蚀的预报等天文内容,这也是后来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历法既然是「以授民时」之用,能表征季节冷暖变化的「节气」就相当重要了!节气是将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轨道画分成二十四份,平均为十五天多。二十四节气依其名称含义,可分为四种: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与农事相关的有惊蜇、清明、小满、芒种。

此即是历法配合生活和农事生产的一大特点。

在现代导航技术尚未发明前,也常是藉观测天象来辨识方位。

《淮南子》里说:「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谈》里也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可见以前的人就知道从观察太阳、星球来判断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对于海水潮汐也有影响。当满月和新月之后,那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线,由于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涨活跃,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阳的拉力呈直角,两种力量干扰,潮水则和缓迟滞。近年来,有气象学家认为月亮的盈亏也会影响降雨量和暴风,甚至苏联科学家叶尔金(A.I.Yelkin)推测,当年百慕达三角洲飞机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扰海底磁场,而造成雷达发出错误讯息,才会酿成悲剧。不过,这些推论仍在研究中,尚未获得确切的证实。

空气是维系生命的第一要素,从我们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无论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气;可以说人体大部分构造和机制,都是为了捕捉空气而设计的。数十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大气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后来藉著藻类、植物吸收阳光,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醣分子,释放出氧,大气才逐渐转化成今日含有丰富的氧,适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感受空气的存在,除非大气压力产生变化,如在长隧道里,火车快速通过时,隧道中的气压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鸣;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气压较地面低,会觉得呼吸困难,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当气压异于我们平常居住地的气压时,我们才会察觉其存在,并受到影响。

雷电虽然会造成灾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让植物成为整个大地的生产者;雷电的作用对大自然仍是有贡献的。

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河大地、日月、云雨、雷电、生物、无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皆是各有所用又互为条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华严宗里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圆融」吗?

3.互动共享

无私而慷慨的太阳,将它的热能普遍传送至大地,不分国界、种族,不择贫富、贵贱,不论沙石草木、生物、无生物,太阳皆如佛之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展现其温暖妙用,让每一生命成长,让每一物适得其所的衍变。

太阳为大地万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来静默地高挂天空,为黝暗的黑夜洒下皎洁的光辉。岂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把酒问月〉更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识月球真面目,人们赋予美丽的遐想,已识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减清澄的光芒,为暗夜行人照明。

维系生命的空气,不只是地球万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断的互动,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气存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气中,是空气的一部分。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夏普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他说我们每吸一口气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与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气体,我们吸进又呼出,它不会成为身体代谢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来与大气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吸入自己过去呼出或别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说: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万个圣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后晚餐的谈话,或者外交官在签订雅尔达密约时的谈判,甚至古典诗人诵读诗作时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气中。大气中还有古时恋人哀歎祈求、滑铁卢战役厮杀呐喊时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之间进进出出,融和了大气,也联系了古今与万物。

另外,东欧的多氯联苯曾随著大气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苏联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爆炸后,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飘散至大气中,由乌克兰向外移动,北欧半岛的仪器测出大量的辐射,英国威尔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贩售。

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们,空气无国界,它不是地区的资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来源!

空气让生命存活,它也是辐射的防护罩。空气里的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大约只有二百万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离地面约三十万公里的高处,薄薄一层的臭氧,能过滤致命的紫外线。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会使生物的DNA分子产生化学变化而造成遗传变异,过量照射还会让动植物丧命。

但是,从一九八○年之后,臭氧逐年减少,逐渐变薄,科学家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氯」,氯会破坏臭氧的分子,而大气中氯的主要来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们是电冰箱及喷雾剂中的常用物质;人造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见一斑!

攸关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在「蒙特娄议定书」签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产品的制造、贸易和运输。这些国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将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坏物质,如杀虫剂的碳氢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烧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坏,也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热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温度因而提高,导致全球温暖化,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另外,据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顿杂志》报导,太空太阳能发电时代将于二十一世纪中叶来临。这种不受黑夜、阴雨天影响,于太空中进行太阳能发电,以微波形式将电力输送到地球的发电法,以及正在研究发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层水」与「温暖表层水」之间的温差(热能)来发电的发电法,都是撷取太阳、海洋的庞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决能源匮乏与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干净发电法。

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里说:「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积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达遥远的目的地,过去的事物,会成为现在事物的原因和条件(缘);无论修道或不朽功业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从地、水、火、风四大缺乏、四大不调,到现在成为能生存、四大和谐的环境,更是经过几十亿年不断的演化再演化,我们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样的,今日人类漠视自然环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残,必也会成为未来的后果。自然万象好比如来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满虚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们,却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运用。

(二)佛教与日月风雷

1.观念印证

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美的上帝等。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认为天上本有九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但是当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所在的银河系里有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宇宙里又有千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可见宇宙中不只有一个或九个太阳,甚至可以说「天有千日」。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长阿含经》卷十八中印证:「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关于宇宙自然界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提出研究证明,仙女座的大漩涡星云位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这是现代对宇宙整体观察研究的开始。

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显然是宇宙结构上的单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结构上的一个单位,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球,银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条淡白色的河流横过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星系,它们在太空中散布之远,以目前最大的望远镜还无法达到其界限。

佛经也常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无量无边,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只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尚未发达以前,很难让人接受,但是现在由于天文学的发达,不但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计数,星球间的距离也大到不可胜数。

民间传说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事实上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达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三十万乘以一年的秒数),因此,相会可以说遥遥无期,只能在人们心中相会。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间相距达数十、数百光年。由此亦可证知,佛经每一说到数字,往往说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非算术譬喻所能及,是真实不虚的。

虽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没有生命迹象,但是许多科学家仍不死心,尤其对火星探测之热忱一直不减。从一九六五年美国「水手四号」飞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苏联发射「火星二号」、「火星三号」,一九七六年美国发射「维京人号」,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观测者号」、一九九七年的「开拓者号」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实,目前的星球没有生命生存迹象,并不表示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佛陀说法时,很多闻法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许多佛菩萨也都以日月星辰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佛经不但印证现代天文学所说,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科学越进步,越能证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是成住坏空,一切缘聚则生,缘灭则散;佛教用「缘起」来解释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显出来,也超越世间的自然科学。

所谓「真理」,必须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世间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违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即是「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证道成佛的佛陀,说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一切「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有成住坏空的因缘关系,因此,到末劫有许多奇异现象,如「星宿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无数星星散布天空,感觉上它们是同时存在于天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有的几十光年,有的几万光年,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光年,它们所发出的光,同样的也是几十光年,几万、几百、几千万光年之后才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来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经不存在,现有的星星则要几百万年之后才看得到。

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阳,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昼夜。以自然现象对应于时空,即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说的「时空不可分割;宇宙为一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也印证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的论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曾说:「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飞行,以太空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阳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则可相应《华严经·寿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们所能观知,外在的虚空世界浩瀚无边,以管窥天,不过探得一微尘罢了。

2.天文贡献

佛教天文学最早是由西域摄取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再经汉译典籍传到中国、日本。历代以来,不少佛教僧侣博通内典外学,他们对天文学都有精辟的研究。

东汉桓帝时(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来到中国后,译有《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经文中介绍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称、星数及相应的星占内容。另外,《摩登伽经》、《孔雀咒王经》、《宝星陀罗尼经》、《宿曜经》、《日藏经》等,也都有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唐代一行禅师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行禅师自幼天资聪敏,博览经史,过目不忘,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大衍玄图》、《义诀》各一卷,得到当时名藏书家尹崇的称誉。后来又到浙江天台国清寺与一位隐名大德学习算术,从此他的算法造诣更深,成为日后制定历法的主要基础。

开元九年以后,一行禅师奉诏入宫整理历法,从此致力于天文学事业,贡献所学,造福国家社会。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点:

(1)撰《大衍历》。当时国家所用的历法是李淳风编制的「麟德历」,唐高宗麟德二年开始启用,使用五十多年,却发现误差越来越大。于是玄宗延请一行禅师另定新历,一行禅师制定的《大衍历》,主张以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为基础来编定,兼采诸家的优点,别创一格,运用今日所谓的不定方程序高级算学来计算时日,历时三年完成,这种计算时日的方法最准确也最标准,所以这种历法一直为历代所采用。

(2)创造「开元黄道游仪」。为了定立《大衍历》,一行禅师指导机械匠师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星辰经纬的测验器,以此来测验星辰子午线的长度。他发现「古历星度及汉代洛下闳等所测星距远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体不变」,意思是说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只是移动缓慢而已,这就是恒星的自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却不知道中国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借用水力转动来计算时日的方法。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在东汉安帝时张衡改用漏水转动。一行禅师利用水推动齿轮,使仪器转动,天球每昼夜转一周,日标环每昼夜转一周,并沿黄道行一度,月标环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仅如此,仪上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每刻击鼓一次,一个每辰撞钟一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

在《旧唐书·天文志》中记载得很详细:「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平地,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仪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见一行禅师对天文观测仪器制造的严谨。

(4)组织天文观测和土地测量。一行禅师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是利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禅师根据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差一度(换算为现代单位,即为地球子午线一度,长一二九点二二公里)。

这个实测的结果纠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说法。《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覆矩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这虽然与现代值有较大误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子午线的科学实测。西方最早的实测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师的实测晚九十年。

一行禅师在天文历象的伟大功绩,为天文学立下不少功劳,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极大,他亲自制作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就是今天所谓的「天体仪」和「地球仪」。

其它,如元代子聪大师,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遁甲之类,论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日本天台宗无外子圆通,钻研佛典中的天文历象达三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诸于世的《佛国历象编》,全编分五科:初论历原,二辩天体,三判地形,四评历法,五示眼智,论述极为详尽,也是佛教天文学中之佼佼者。

3.说法妙用

在《佛说罗摩伽经》卷二中记载:

我于邪见恶众生中,发大慈心;于不善业逆众生中,发大悲心;于修善众生,发欢喜心;于善恶等众生,起无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电霹雳之声、或作宝光明形、或作荧惑太白诸灾异星变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涧泉池林木药草花果树形、或作百种甘膳香美饮食、或作冰雪、或作影响荫凉之形……。

这里的「荧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为度化一切众生,以慈心悲愿化作种种形体,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乃至变成各种香美的饮食,让众生食用,或提供阴凉之处,为人解热,凡此,皆是佛陀为利益众生而展现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认前进的方向。当时玄奘大师出玉门关后,连闯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护佑,逢凶化吉,顺利过关。行至莫贺延沙碛,全长八百里的沙漠地,既无树木水草,也无飞鸟走兽,四顾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马粪,逐渐前行,并以日月星辰辨认方向。

诸佛菩萨化现日月风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稳众生,进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风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显现。佛陀的慈悲令众生心安欢喜,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光的柔美和温暖,的确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温柔,阳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来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众生时所展现的力量。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中,佛陀现三种寿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时白昼的变异,冬日最短,春日稍长,而夏日更长。当为声闻缘觉根性众生说法时,佛陀现短寿相,犹如短暂的冬日,令声闻缘觉心生无常的悲歎而精进修道。为菩萨根性者说法,佛陀现中寿相,犹如春日,时间为一劫,或超过一劫。当佛观佛时,其寿世无量,犹如夏日。

佛陀也说:「众星昼日不现,其实不没」;「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并善巧运用于说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阳日照情况,来说明佛陀说法的顺序:(1)华严时,佛陀自内证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时分,初升的太阳先照到高山,此时只有文殊、普贤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时,佛陀为诱引小根机者宣说教法,此时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3)方等时,佛陀讲说大乘经典,让小乘者能进入大乘,此时如太阳照在平地上。(4)般若时,佛陀为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宣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此时如上午十点钟的阳光照射大地。(5)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成熟,开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

据《宝雨经》卷五记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太阳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因此,以太阳譬喻菩萨十种善法:

(1)破无明暗 犹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

(2)觉悟有情 犹如日行于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

(3)光耀十方 犹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

(4)出现善法 犹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

(5)诸漏灭尽 犹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

(6)能作光明 犹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临万象。

(7)映蔽外道 犹如日行于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

(8)能示高下 犹如日行于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

(9)发起善业 犹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

(10)善人爱乐 犹如日行于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欣爱,然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却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也常被运用在禅观上,《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即是「日观」。行此观法,宜在落日之际,端身正坐面向西边,谛观落日,内心坚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极乐净土的方位。《大方等无想经》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风雷为名,例如大云月王三昧、大云电三昧、大云瀑水王三昧、大云雷三昧、大云风三昧等等。对于爱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以「暴风」来形容爱欲强大的摧残,说明其力量能将山岳夷为平地。

李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岂只是写文章的好材料,这些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在缘起法中运行,为人们诉说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机缘。

结语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等万象,它们依一定的轨则正常和谐地存在与运作。人体的组织亦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的血脉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输送养分;肾如海洋,不停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气,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撑身体的挺立;细胞如动物,一刻不止的活跃运动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为命,相互依存!阳光(火)、空气(风)、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长的条件,植物也回馈地净化稳定大气、水源和土壤,动物则吸取所需养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养份来肥沃它们。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态系。过去的人类能够敬重天地,明了因果,会遵循自然脉动并珍视其它生物的生存权,而维持一个多样性、整体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来,短视的人类已将大自然的多样破坏,将宇宙的整体摧毁!

毕生钻研蚂蚁的当代著名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蚂蚁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它们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会性昆虫。他曾说:

如果人类在今日灭绝,地球环境将回复人类诞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蚂蚁消失了,地球每个区域的生态将趋于简单化、孱弱化,千万个动植物物种将随之灭绝!

此段话引人深思,看来我们须重新检视人类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坏空虽然是宇宙必然的现象,但人类加速的摧毁实令人汗颜!为了让现在的我们和后代的子孙,以及下辈子、下下辈子将再来世间的我们,仍能拥有优良的生活质量,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观」:

·彻底体认人类和地球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自绝于地球之外,当它污染、恶化之后,人类也终将灭绝。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因缘与价值,维持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经济理由,任意破坏自然生态,阳光、大气、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动物,都是维系我们生存的要素,它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人类的重视。

我们可以小从身边的环保做起,如不浪费纸张、节约用水、不随意制造垃圾;尽量步行或搭乘公车、捷运等大众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确实做好资源回收等等,工业建设、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顾自然定律与环境保护。只要我们停止或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自然就能复原、再生,而恢复原来的生机。

佛教一直是重视自然生态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萨珍惜大地, ,「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论文正是说明佛教本著护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视自然万物。我们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及其随缘、有情又坚忍的特性中,发现它们灵动的佛性;从动物各种非凡本领、聪明灵巧和深重情义中,了解它们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众生,启迪人心,俨然遍满虚空,蕴藏无量功德的真如佛体;日月风雷依序运行,照亮大地,长养万物,不就是慈悲示现、清净奥妙的真如佛用吗?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系,他们全都是佛陀法身的体、相、用!

万法唯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佛陀手按大地,呈现的是他心中的清净国土;在成住坏空的世间法里,我们有的是不变的「真心」。身为有情识、有智能的人类,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类之福!  

, 已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的《经律异相》,就详细的记载著无数天界的生活活动,不但可以印证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来天文学探究的方向。经典里记载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讲经时,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送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佛陀的音声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光明王佛正在说法。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惊叫道:「我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

光明王佛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光明王佛于是对目犍连开示道:「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可比拟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测的。」从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实有无量世界,也确实有无量诸佛。

而佛经中常说的虚空、法界、重重无尽、无量无边,也正好印证今日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

我们生存于大气之中,能正常呼吸时,往往不觉空气(风)之存在,留意它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第一要素。对于云雨雷电等天文气象,也因习以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单元将探索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的运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与佛教的关系。

(一)日月风雷奥妙的佛用

1.天空万象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光与热唯一的来源。太阳的直径约一百四十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一○九倍,它是一颗白热的气体恒星,表面温度约摄氏六千度,核心温度更高达一千五百万度。太阳不断的燃烧,使得无数的氢原子碰撞、融和,转换成氦原子而产生庞大、无以计数的能量;科学家估算,太阳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钟所释放的热量,约是六十亿乘十亿再乘十亿的卡洛里。

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非常遥远,约有一亿五千万公里,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须八分十八秒,而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约只收到二十亿分之一;不过,光是这少许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温暖,让生命生长,并给予大气动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太阳的行星,以其和太阳的距离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点,是月球之外,最亮、且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温度为摄氏四百六十度,无法辐射出去的热量,使得金星犹如炙热的地狱。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绕太阳一周须三百六十五天,约运行九亿多公里。火星,其地表是暗红色的尘土,远看就像一颗「红色星球」,这里大气稀薄,无法捕捉太阳热能,因此地表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气层里都是阿摩尼亚等有毒的气体。土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围有一圈由许多小星球组成的彩环。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对双胞兄弟,有许多相同的特质,如气温低、大气由甲烷所组成等。冥王星,是太阳系最外围、最远的行星,是一颗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这九大行星,尚有无数的小行星及环绕行星的卫星。

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轨道绕著太阳运转,它们本身不会发光,仅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也因此我们才能看见它们。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太阳无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状,在它绕著地轴「自转」时,永远只有一半能享受阳光,这受阳的一半是白天,阴影的一半则是夜晚,而在由亮转暗、再由暗转亮的过程中,并非骤然黑白分明,划分为二;由于有大气层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间,便有了变化多端、朦胧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间不也是黑白、好坏、美丑……都一半一半吗?在一半一半之间也有所谓的「模糊地带」,而且诸行无常,好的可能会变不好,坏的也可能转好;世事没有永恒不变的!

月亮,这颗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经激发许多文人雅士的灵感,留下无数浪漫的神话和诗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都是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西方人则认为月亮以其柔美光辉沐浴大地,因而称它为「夜之女王」。这些年来又有精神医师研究,发现月亮的盈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如满月会导致一些人心智狂乱,许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圆时发生,新月时犯罪率最低。

撇开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陆月球之后,我们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凉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没有水,没有空气,它柔和皎洁的光芒,完全是太阳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距离地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公里,在天文学上算是相当短的距离,它也比地球小,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则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响,月球以每小时三千六百八十公里的速度绕著地球运转。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无适当的解释,不过,科学家曾有过三种假设,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离出来的;二是月球原为太阳系的某个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时形成。从月球岩石标本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较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地球表面覆盖著厚厚的大气层,在距离地表约十三至十四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对流层顶;在约五十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层和中气层的平流层顶;在约八十公里的高空,则有分隔中气层和热气层的中气层顶。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象变化如云涌雨降等,都是产生于大气对流旺盛的对流层中。

在地平面上,气压的强度每平方公分约为一公斤,因此据估计,一个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气压大约是二万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并不觉得大气压力的存在,也不会被气压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是因为人体已具备承受大气压的构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气压,气压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气藉著大气压力的驱动,它会在地球上流动形成风,当空气冷却或水汽增加时,会形成云,降下雨,甚至发展成台风、龙卷风等。当天空中,低层空气持续几天被上层湿暖空气阻碍抑制时,则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比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几倍,其暴风雨往往带来许多灾害,闪电的超高热能(可达到摄氏三万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测,天空万象也是瞬息变化中。《华盛顿邮报》于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报导,美国科学家利用钱德拉 X射线天文台观察,证实有两个超大黑洞同时存在于一个银河系里。这两个黑洞将在数亿年后,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超级黑洞,届时定会产生强烈重力波,整个宇宙都会受到影响。

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科学家所研究、发现的,无不在验证佛教生灭聚散的缘起真理。

2.现实意义

宇宙自然现象的形成,影响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长也有密切的关系。从早期中国畜牧时代、农业时代,人们就会观察天文现象,作为作息、生产的指针。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动机是「编制历法以授民时,观测天象以见吉凶」,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仪器便越发精密进步。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以「日」表示昼夜交替,后来他们发现农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鸟的南去北归,和气候的冷暖有紧密的关连,这个周期大约有三百六十五天,于是以含有收获之意的「年」字,来表示此一周期的时间单位;月亮从这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为二十九·五天,古人称之为「月」。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古人藉著观测自然现象,竟能准确了解日月的运行,而这些时间单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国传统的历法,不仅是民用历书的编排,还包含了太阳、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蚀、月蚀的预报等天文内容,这也是后来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历法既然是「以授民时」之用,能表征季节冷暖变化的「节气」就相当重要了!节气是将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轨道画分成二十四份,平均为十五天多。二十四节气依其名称含义,可分为四种: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与农事相关的有惊蜇、清明、小满、芒种。

此即是历法配合生活和农事生产的一大特点。

在现代导航技术尚未发明前,也常是藉观测天象来辨识方位。

《淮南子》里说:「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谈》里也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可见以前的人就知道从观察太阳、星球来判断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对于海水潮汐也有影响。当满月和新月之后,那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线,由于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涨活跃,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阳的拉力呈直角,两种力量干扰,潮水则和缓迟滞。近年来,有气象学家认为月亮的盈亏也会影响降雨量和暴风,甚至苏联科学家叶尔金(A.I.Yelkin)推测,当年百慕达三角洲飞机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扰海底磁场,而造成雷达发出错误讯息,才会酿成悲剧。不过,这些推论仍在研究中,尚未获得确切的证实。

空气是维系生命的第一要素,从我们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无论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气;可以说人体大部分构造和机制,都是为了捕捉空气而设计的。数十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大气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后来藉著藻类、植物吸收阳光,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醣分子,释放出氧,大气才逐渐转化成今日含有丰富的氧,适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感受空气的存在,除非大气压力产生变化,如在长隧道里,火车快速通过时,隧道中的气压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鸣;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气压较地面低,会觉得呼吸困难,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当气压异于我们平常居住地的气压时,我们才会察觉其存在,并受到影响。

雷电虽然会造成灾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让植物成为整个大地的生产者;雷电的作用对大自然仍是有贡献的。

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河大地、日月、云雨、雷电、生物、无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皆是各有所用又互为条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华严宗里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圆融」吗?

3.互动共享

无私而慷慨的太阳,将它的热能普遍传送至大地,不分国界、种族,不择贫富、贵贱,不论沙石草木、生物、无生物,太阳皆如佛之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展现其温暖妙用,让每一生命成长,让每一物适得其所的衍变。

太阳为大地万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来静默地高挂天空,为黝暗的黑夜洒下皎洁的光辉。岂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把酒问月〉更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识月球真面目,人们赋予美丽的遐想,已识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减清澄的光芒,为暗夜行人照明。

维系生命的空气,不只是地球万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断的互动,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气存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气中,是空气的一部分。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夏普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他说我们每吸一口气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与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气体,我们吸进又呼出,它不会成为身体代谢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来与大气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吸入自己过去呼出或别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说: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万个圣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后晚餐的谈话,或者外交官在签订雅尔达密约时的谈判,甚至古典诗人诵读诗作时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气中。大气中还有古时恋人哀歎祈求、滑铁卢战役厮杀呐喊时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之间进进出出,融和了大气,也联系了古今与万物。

另外,东欧的多氯联苯曾随著大气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苏联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爆炸后,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飘散至大气中,由乌克兰向外移动,北欧半岛的仪器测出大量的辐射,英国威尔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贩售。

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们,空气无国界,它不是地区的资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来源!

空气让生命存活,它也是辐射的防护罩。空气里的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大约只有二百万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离地面约三十万公里的高处,薄薄一层的臭氧,能过滤致命的紫外线。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会使生物的DNA分子产生化学变化而造成遗传变异,过量照射还会让动植物丧命。

但是,从一九八○年之后,臭氧逐年减少,逐渐变薄,科学家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氯」,氯会破坏臭氧的分子,而大气中氯的主要来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们是电冰箱及喷雾剂中的常用物质;人造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见一斑!

攸关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在「蒙特娄议定书」签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产品的制造、贸易和运输。这些国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将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坏物质,如杀虫剂的碳氢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烧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坏,也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热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温度因而提高,导致全球温暖化,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另外,据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顿杂志》报导,太空太阳能发电时代将于二十一世纪中叶来临。这种不受黑夜、阴雨天影响,于太空中进行太阳能发电,以微波形式将电力输送到地球的发电法,以及正在研究发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层水」与「温暖表层水」之间的温差(热能)来发电的发电法,都是撷取太阳、海洋的庞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决能源匮乏与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干净发电法。

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里说:「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积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达遥远的目的地,过去的事物,会成为现在事物的原因和条件(缘);无论修道或不朽功业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从地、水、火、风四大缺乏、四大不调,到现在成为能生存、四大和谐的环境,更是经过几十亿年不断的演化再演化,我们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样的,今日人类漠视自然环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残,必也会成为未来的后果。自然万象好比如来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满虚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们,却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运用。

(二)佛教与日月风雷

1.观念印证

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美的上帝等。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认为天上本有九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但是当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所在的银河系里有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宇宙里又有千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可见宇宙中不只有一个或九个太阳,甚至可以说「天有千日」。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长阿含经》卷十八中印证:「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关于宇宙自然界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提出研究证明,仙女座的大漩涡星云位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这是现代对宇宙整体观察研究的开始。

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显然是宇宙结构上的单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结构上的一个单位,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球,银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条淡白色的河流横过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星系,它们在太空中散布之远,以目前最大的望远镜还无法达到其界限。

佛经也常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无量无边,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只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尚未发达以前,很难让人接受,但是现在由于天文学的发达,不但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计数,星球间的距离也大到不可胜数。

民间传说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事实上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达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三十万乘以一年的秒数),因此,相会可以说遥遥无期,只能在人们心中相会。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间相距达数十、数百光年。由此亦可证知,佛经每一说到数字,往往说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非算术譬喻所能及,是真实不虚的。

虽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没有生命迹象,但是许多科学家仍不死心,尤其对火星探测之热忱一直不减。从一九六五年美国「水手四号」飞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苏联发射「火星二号」、「火星三号」,一九七六年美国发射「维京人号」,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观测者号」、一九九七年的「开拓者号」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实,目前的星球没有生命生存迹象,并不表示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佛陀说法时,很多闻法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许多佛菩萨也都以日月星辰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佛经不但印证现代天文学所说,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科学越进步,越能证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是成住坏空,一切缘聚则生,缘灭则散;佛教用「缘起」来解释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显出来,也超越世间的自然科学。

所谓「真理」,必须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世间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违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即是「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证道成佛的佛陀,说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一切「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有成住坏空的因缘关系,因此,到末劫有许多奇异现象,如「星宿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无数星星散布天空,感觉上它们是同时存在于天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有的几十光年,有的几万光年,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光年,它们所发出的光,同样的也是几十光年,几万、几百、几千万光年之后才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来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经不存在,现有的星星则要几百万年之后才看得到。

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阳,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昼夜。以自然现象对应于时空,即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说的「时空不可分割;宇宙为一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也印证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的论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曾说:「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飞行,以太空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阳, , 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则可相应《华严经·寿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们所能观知,外在的虚空世界浩瀚无边,以管窥天,不过探得一微尘罢了。

2.天文贡献

佛教天文学最早是由西域摄取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再经汉译典籍传到中国、日本。历代以来,不少佛教僧侣博通内典外学,他们对天文学都有精辟的研究。

东汉桓帝时(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来到中国后,译有《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经文中介绍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称、星数及相应的星占内容。另外,《摩登伽经》、《孔雀咒王经》、《宝星陀罗尼经》、《宿曜经》、《日藏经》等,也都有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唐代一行禅师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行禅师自幼天资聪敏,博览经史,过目不忘,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大衍玄图》、《义诀》各一卷,得到当时名藏书家尹崇的称誉。后来又到浙江天台国清寺与一位隐名大德学习算术,从此他的算法造诣更深,成为日后制定历法的主要基础。

开元九年以后,一行禅师奉诏入宫整理历法,从此致力于天文学事业,贡献所学,造福国家社会。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点:

(1)撰《大衍历》。当时国家所用的历法是李淳风编制的「麟德历」,唐高宗麟德二年开始启用,使用五十多年,却发现误差越来越大。于是玄宗延请一行禅师另定新历,一行禅师制定的《大衍历》,主张以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为基础来编定,兼采诸家的优点,别创一格,运用今日所谓的不定方程序高级算学来计算时日,历时三年完成,这种计算时日的方法最准确也最标准,所以这种历法一直为历代所采用。

(2)创造「开元黄道游仪」。为了定立《大衍历》,一行禅师指导机械匠师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星辰经纬的测验器,以此来测验星辰子午线的长度。他发现「古历星度及汉代洛下闳等所测星距远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体不变」,意思是说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只是移动缓慢而已,这就是恒星的自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却不知道中国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借用水力转动来计算时日的方法。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在东汉安帝时张衡改用漏水转动。一行禅师利用水推动齿轮,使仪器转动,天球每昼夜转一周,日标环每昼夜转一周,并沿黄道行一度,月标环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仅如此,仪上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每刻击鼓一次,一个每辰撞钟一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

在《旧唐书·天文志》中记载得很详细:「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平地,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仪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见一行禅师对天文观测仪器制造的严谨。

(4)组织天文观测和土地测量。一行禅师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是利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禅师根据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差一度(换算为现代单位,即为地球子午线一度,长一二九点二二公里)。

这个实测的结果纠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说法。《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覆矩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这虽然与现代值有较大误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子午线的科学实测。西方最早的实测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师的实测晚九十年。

一行禅师在天文历象的伟大功绩,为天文学立下不少功劳,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极大,他亲自制作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就是今天所谓的「天体仪」和「地球仪」。

其它,如元代子聪大师,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遁甲之类,论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日本天台宗无外子圆通,钻研佛典中的天文历象达三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诸于世的《佛国历象编》,全编分五科:初论历原,二辩天体,三判地形,四评历法,五示眼智,论述极为详尽,也是佛教天文学中之佼佼者。

3.说法妙用

在《佛说罗摩伽经》卷二中记载:

我于邪见恶众生中,发大慈心;于不善业逆众生中,发大悲心;于修善众生,发欢喜心;于善恶等众生,起无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电霹雳之声、或作宝光明形、或作荧惑太白诸灾异星变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涧泉池林木药草花果树形、或作百种甘膳香美饮食、或作冰雪、或作影响荫凉之形……。

这里的「荧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为度化一切众生,以慈心悲愿化作种种形体,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乃至变成各种香美的饮食,让众生食用,或提供阴凉之处,为人解热,凡此,皆是佛陀为利益众生而展现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认前进的方向。当时玄奘大师出玉门关后,连闯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护佑,逢凶化吉,顺利过关。行至莫贺延沙碛,全长八百里的沙漠地,既无树木水草,也无飞鸟走兽,四顾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马粪,逐渐前行,并以日月星辰辨认方向。

诸佛菩萨化现日月风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稳众生,进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风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显现。佛陀的慈悲令众生心安欢喜,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光的柔美和温暖,的确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温柔,阳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来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众生时所展现的力量。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中,佛陀现三种寿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时白昼的变异,冬日最短,春日稍长,而夏日更长。当为声闻缘觉根性众生说法时,佛陀现短寿相,犹如短暂的冬日,令声闻缘觉心生无常的悲歎而精进修道。为菩萨根性者说法,佛陀现中寿相,犹如春日,时间为一劫,或超过一劫。当佛观佛时,其寿世无量,犹如夏日。

佛陀也说:「众星昼日不现,其实不没」;「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并善巧运用于说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阳日照情况,来说明佛陀说法的顺序:(1)华严时,佛陀自内证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时分,初升的太阳先照到高山,此时只有文殊、普贤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时,佛陀为诱引小根机者宣说教法,此时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3)方等时,佛陀讲说大乘经典,让小乘者能进入大乘,此时如太阳照在平地上。(4)般若时,佛陀为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宣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此时如上午十点钟的阳光照射大地。(5)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成熟,开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

据《宝雨经》卷五记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太阳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因此,以太阳譬喻菩萨十种善法:

(1)破无明暗 犹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

(2)觉悟有情 犹如日行于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

(3)光耀十方 犹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

(4)出现善法 犹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

(5)诸漏灭尽 犹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

(6)能作光明 犹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临万象。

(7)映蔽外道 犹如日行于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

(8)能示高下 犹如日行于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

(9)发起善业 犹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

(10)善人爱乐 犹如日行于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欣爱,然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却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也常被运用在禅观上,《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即是「日观」。行此观法,宜在落日之际,端身正坐面向西边,谛观落日,内心坚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极乐净土的方位。《大方等无想经》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风雷为名,例如大云月王三昧、大云电三昧、大云瀑水王三昧、大云雷三昧、大云风三昧等等。对于爱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以「暴风」来形容爱欲强大的摧残,说明其力量能将山岳夷为平地。

李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岂只是写文章的好材料,这些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在缘起法中运行,为人们诉说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机缘。

结语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等万象,它们依一定的轨则正常和谐地存在与运作。人体的组织亦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的血脉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输送养分;肾如海洋,不停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气,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撑身体的挺立;细胞如动物,一刻不止的活跃运动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为命,相互依存!阳光(火)、空气(风)、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长的条件,植物也回馈地净化稳定大气、水源和土壤,动物则吸取所需养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养份来肥沃它们。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态系。过去的人类能够敬重天地,明了因果,会遵循自然脉动并珍视其它生物的生存权,而维持一个多样性、整体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来,短视的人类已将大自然的多样破坏,将宇宙的整体摧毁!

毕生钻研蚂蚁的当代著名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蚂蚁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它们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会性昆虫。他曾说:

如果人类在今日灭绝,地球环境将回复人类诞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蚂蚁消失了,地球每个区域的生态将趋于简单化、孱弱化,千万个动植物物种将随之灭绝!

此段话引人深思,看来我们须重新检视人类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坏空虽然是宇宙必然的现象,但人类加速的摧毁实令人汗颜!为了让现在的我们和后代的子孙,以及下辈子、下下辈子将再来世间的我们,仍能拥有优良的生活质量,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观」:

·彻底体认人类和地球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自绝于地球之外,当它污染、恶化之后,人类也终将灭绝。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因缘与价值,维持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经济理由,任意破坏自然生态,阳光、大气、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动物,都是维系我们生存的要素,它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人类的重视。

我们可以小从身边的环保做起,如不浪费纸张、节约用水、不随意制造垃圾;尽量步行或搭乘公车、捷运等大众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确实做好资源回收等等,工业建设、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顾自然定律与环境保护。只要我们停止或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自然就能复原、再生,而恢复原来的生机。

佛教一直是重视自然生态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萨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论文正是说明佛教本著护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视自然万物。我们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及其随缘、有情又坚忍的特性中,发现它们灵动的佛性;从动物各种非凡本领、聪明灵巧和深重情义中,了解它们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众生,启迪人心,俨然遍满虚空,蕴藏无量功德的真如佛体;日月风雷依序运行,照亮大地,长养万物,不就是慈悲示现、清净奥妙的真如佛用吗?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系,他们全都是佛陀法身的体、相、用!

万法唯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佛陀手按大地,呈现的是他心中的清净国土;在成住坏空的世间法里,我们有的是不变的「真心」。身为有情识、有智能的人类,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类之福!  

三、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个包含空间与时间、蕴涵三世与十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之宇宙,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后来科学家也证实,空气(风)、水、火、土是宇宙组成的要素,而且这四种要素均具有轻与重、冷与热、乾与湿、软与硬、静与动等相反的特性,由于这些特性组合比例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罗万象,也为万物带来生命。

无论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风或生命体的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它三大,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当中,水大较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其中,静待因缘条件成熟便显现其作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度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当温度加热到摄氏一百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

另外,我们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动力。节奏的海潮,规律地冲刷著大陆和岛屿,使海滨和海岸线改观;阳光的照射,使海水蒸发成水气,水气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间循环;雨水落下,汇成河川,所向之处,坚实的岩石也难以阻挡;熔岩在地底深处流动,从地壳薄弱处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无形的风也会改变大地,地球旋转生风,吹起砂砾,像无数凿刀把那些似乎永远不变的岩石,雕成各种形状。可以说,由于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运作,才显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伟大。

《幼学琼林》一开始即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也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依佛教的观点,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以下分别说明涵盖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风雷之结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展现法身的体、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现的佛体

1.霹雳创始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宇宙形成于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时像压力锅爆炸一样,能量向四面八方扩散,产生许多粒子,这些粒子经过长期撞击、排斥和相互吸引,终于形成一团包含原子、质子、电子的物质。此即印证佛陀所言,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坏、空,生灭变异中循环不已。

大霹雳之后约十亿年,一颗恒星──太阳在银河系里诞生,原本围绕太阳的云气逐渐缩小成小块的物质,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地球只是星尘和陨石聚集的物质,后来由于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熔浆、烟灰和气体,这些气体除了水蒸汽,大部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与氯,尚无生命所需的氧气。

那时地表温度约是摄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气冷却之后,水蒸汽形成云,降下雨,如此蒸发、降雨的循环,经过了几亿年,雨堆积成河川、湖泊与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气温变化、风吹雨淋,不断的侵蚀、风化,才变成能种植的土壤。

有关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经》中记载:因为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著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称为「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东胜神洲、拘罗洲的北拘罗洲、阎浮提的南赡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虚空中还有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恒河沙世界。

佛陀从业力缘起、心识变现,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虽然角度和科学家稍有差异,但其见解却是一样精辟且具科学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积为海洋,平均深度为三·七公里,如再加上内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积更高达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细胞是诞生于海洋,水可说是生命的来源,人体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构成的哦!

生命不能没有水,但是海洋里全是不能饮用的咸水。所幸太阳的能量能将海水蒸发,变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渗入土里,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后又返回海洋。藉由这种陆地、大气和海洋间水的交递转换的「水文循环」(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咸水才能变成淡水,才能滋润生命,为万物所使用。同样的,陆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树根吸收水份,稳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滥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时也能维持湿度,调节气候。

水无所不在,在地球各个角落循环,并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认为「可永续性生态学」研究泰斗的大卫·铃木博士,于一九三六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里,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历故事,来说明所有水分子的运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读音)是夏威夷火山爆发喷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载浮载沉。后来随著云气飘至北美大陆的海岸,进入内陆,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脉,带著阿奎的云气开始冷凝、液化,变成雨落到地面,渗入土里。

不久,阿奎被一棵树的根部吸进去,毛细管作用让阿奎爬上树干,到达树枝,又跑进松果内的一颗种子里。这时一只小鸟飞来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种子,然后往南迁移飞至中美洲热带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进入蚊子的身体。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飞,被一条眼尖的鱼吞噬,阿奎又跑进这条鱼的肌肉组织。尔后,雨林原住民前来捕鱼,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鱼,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类的肚子里。

这就是阿奎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历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陆地上以及生物体内逗留和循环。

水分子虽然简单,只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却具有奇异的特性。除了具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之外,一般而言,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会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温度时是液态,其比重在摄氏四度时最重,因此冰能浮于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冻,海面湖面结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温度一定保持在摄氏四度,如此冰下的众多生物才得以维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储存和放射热能。夏天时,海洋、江河储存大量的热能,到了冬天释放出来,调节地表的温度。洋流也会在热带地区吸收大量热能,运送到寒带地区,使当地的空气变温暖。水还具有超强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子并运送养分,也可以溶解岩石,及分解土壤中的养分和物质,将它们带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变化多样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与情感!日本 I.H.M 总合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博士,十多年来,以波动测定法进行水的研究,后来又从水结晶照片中发现许多水的讯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这本书里提到,较之于自来水,天然水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而且水会听音乐,书中写道:

听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呈现的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般美丽而整齐。遇上对美充满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结晶体也竭尽全力的呈现华丽的美感。……相对的,让水听充满愤怒及反抗语言的重金属音乐,结晶呈现的全都是凌乱毁损的形状。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会阅读文字:

看到「谢谢」的水,呈现的是清楚而美丽的六角型结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现的结晶则和听到重金属乐时一样,是细碎零散的结晶。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欢听好话,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恶。佛教度众的四摄法门,其中一项「爱语」摄,即是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给予赞歎、肯定。对于如佛之法身无所不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水,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们吗?

地球是活的,几十亿年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动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经过风、水、冰长期的侵蚀,有的形成独特的山岳,有的磨蚀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峡谷。即使是巍峨高耸的山脉,也会由于自然因素的侵袭、分解、脱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积沉淀,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等另一个造山运动继续再产生新的山脉;无论是山脉、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溃散,再溃散、形成的循环流转。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联合报》就曾报导,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有一座沉没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岛,由于频繁激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统领西西里岛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四个国家,宣称拥有该岛主权,甚至意大利已派潜水员到海中的火山顶插上国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称其为意大利领土。

常言「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事实上,如《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即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万事万物没有恒久不变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坚硬如山石,也须历经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

岩石经过漫长风化形成土壤,土壤里的成份又不断混合、制造,才构成今日能创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将一撮土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土里竟是一个热闹的大千世界,有机物、无机物、动物、植物、矿物;各种液体、气体、软的、硬的物质,都在土里忙碌的活动著。

世界知名的当代生物学家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猎人》书中写道:

一公克的寻常土壤,只不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的份量,里头便栖息了一百亿个细菌。它们代表了成千个物种,而且几乎全不为科学界所知。……

「佛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若非从显微镜观之,谁又能相信?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让大地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母亲。

2.孕育万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积的海洋,一直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泉源。翻开地球,我们会发现许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线,就是离海岸线不远。在气候上,沿岸地区冬天温和、夏天凉爽,空气较清新流畅,适合定居;沿海地区降雨机率大,也有利农耕,渔业的发展更不用说,其它像食盐提炼、藻类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业运输、观光事业等,都是海洋对人类显而易见的贡献。

水和空气(风)一样,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每天必须吸收一定量的水分,来补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气所流失的水,以维持体内的平衡。还有人类的衣食、物质、能源所需,无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饭、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车等日常生活所用,种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电器用电,须水力发电;纸类、陶瓷、金属之制作皆须耗费大量的水,而工业用水更是庞大。可以说所有生物里,最会利用水,也最需索无度的就是人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统计,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为咸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为淡水。这些淡水大部分存于冰山、冰帽,或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虽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环,不可饮用的海水蒸发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珍惜自然资源,砍伐树林,导致水源流失。而工业用废水、排泄物排入河流,渗入土里;溪河湖泊被倾倒废弃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质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也濒临破坏瓦解。

在《胜鬘宝窟》里记载大地有三义:「一牢固难倾,二生长万物,三能担负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能孕育生命,是众生之母,我们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不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化、机械式的农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破坏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长,虽然生产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质恶化、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变薄流失,都是得不偿失、难以弥补的后果;无怪乎世界会成、住、坏、空!

现代农耕方法如此严重侵蚀大地,诺贝尔奖得主肯达尔与人口生物学者大卫·皮曼岱尔即痛心地说:

现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过去四十年里,土壤流失已让全球农夫废耕了四亿三千万公顷农地,约占全球现今农地的三分之一。

勃纳·坎贝尔博士也说:

陆地生态系每年制造一千亿吨有机物质,人类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毁掉的有机物质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换言之,地球生态是靠千万物种联系,人类却使这些物种无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让大地恢复原有的生产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已开发国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觉,开始对有机栽培和无农药产品感兴趣。台湾的洪百里生物科技公司基于对土地的关怀,近年来也致力研发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技术,藉由「有机废弃物再生设备」,不只能减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厨余后,还可作为土地的有机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态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图》里提到:「观虫滤水,是出家之要仪。」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里含有无数微生物,因此告诫弟子喝水时须先用滤水袋过滤,以免杀害虫蚁。还有睒子菩萨「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对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态保育专家,当属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以其清净识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清净之行,发下四十八大愿,历经久远时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建设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房屋、树木、花草、公共设施都非常美好。净土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髒乱,更没有黑烟废气、喧嚣噪音、污染;说到气候是清爽宜人,说到水则是含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息、养根等八种特质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教育部、行政院环保署、农委会、台湾省林务局、中国时报、财团法人寿山文化基金会、自然生态保育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种两百万棵树救大高雄水源及废纸回收」运动。以种两百万棵树,直接救水源;而废纸回收可以减少砍树量,是救大树,又间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深远!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山河大地如广大无私之佛体,承载孕育一切众生,聪明绝顶又主掌当今地球生杀大权的人类,实在应有一番彻底的省思和改变!诚如坎贝尔在《人类生态学》一书里写道:

我们与地球、海洋、空气、四季、动物与花果共同织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牵一发动全身,每一个因素都对另一个因素有所影响。我们是地球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人类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护、热爱地球的多样性表现。

3.丰富文化

大自然里的山河大地孕育我们生命,提供我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在精神文明上,它们更具有清净、光明、智能等无量功德。

早期的人类社会,有自然崇拜的习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经》里记载著数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国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来祝祷国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国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脚下祭地。在希腊神话里,也将地神盖娅(Gaea)视为众神之母,古诗人荷马歌颂她为「大地之母,众生之母,万物最古老者。」

后来的学者、思想家,则进一步思索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思想。如孔子认为自然山水具备君子美德,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游山玩水之间,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经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功劳,却不愿为官的严子陵,范仲淹歌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是以山水来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庄子曾自豪:「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宇宙中,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共享。他认为人世间的苦难都是由于违反了自然,而「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之后,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审美、怡情的对象,尤其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侣、道士,常常在名山胜水间,一面欣赏山水,一面吟诗作画,清谈玄理,或参禅悟道,于是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如谢灵运「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终日徜徉山泉之间,写下大量的山水诗。

曹操有名的四言诗〈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写,展现他气势雄浑的精神世界。

还有,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纵情于大自然的山林田园,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一斗百篇逸兴豪,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迹天下,为名山好水写下大量的诗作,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他热爱山水,见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咏,如看到长江的壮美,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湖的秀丽,引发他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参修佛法之后,他更认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描写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说:「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历史再从头」,藉著文学家的笔,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画方面,宋朝的山水画家郭熙对山水有深入的观察。他曾说:「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此段话为风景画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和处理,作了生动贴切的描写。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办书院,则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气息。其它像山水哲学、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地理,以及现代利用山水丰富的资源,作自然科学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赋予人类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脉河川都是地球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它们便各自呈现万种风情,为世间提供绚丽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国名山而言,一般人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这些山脉独具的形象。

绵亘于中国西藏、印度、不丹、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最高处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圣洁、美丽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称它为「珠穆朗玛」,即雪山女神之意。其它有名的山脉,如台湾最高峰玉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北美洲的洛矶山脉等,也都各具风采。

水本来是透明无色的,但因地理环境及所含矿物质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如黄河含沙量大,成为独特的黄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闻名。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辉映的美景;「山在虚无缥缈间」,有著云飘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则是苏东坡描写泛舟观景,群山游移的动态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动静的视觉之美,也有听觉美,如惊涛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涧、空谷回音等。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徜徉山水,怡情悦性,也赋予山水更深一层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内涵。

(二)佛教与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胜地朝拜或游览参观者,无不被名山古刹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这些优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许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艰苦创立,辛勤垦植而建构的。

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成道教化众生的道场。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诗圣李白曾题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的「五台山」,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故称五台,整个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楼阁不计其数。

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示现说法的道场,位于四川峨眉县,冈峦迭起,气势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里。现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仙锋寺、金顶、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为僧肇、慧通、广济等法师所创建。

供奉观世音菩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的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声与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鸣,构成一幅海天佛国的奇境。

此外,开创天台宗的智顗大师,在位于浙江台州府佛霞岭山脉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创建了国清寺等十二所道场。寺院周围环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风景胜地很多,是一处层峦耸翠的深山丛林。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岭的庐山,风景幽雅,气候温和,处处奇峰峭壁,巉岩怪石,峡谷之间流泉飞瀑,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避暑胜地。东晋时代,开创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在此结社念佛,创建东林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在深山峻岭之中,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而称千佛岭,该寺是清末明初年间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谓「春有牛首,秋有栖霞」,此佛窟和云岗、龙门、大足等佛窟相互辉映,增添中华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国名山代表,它们和佛教也有诸多因缘:东岳泰山除了雄伟壮观,数千年来,因融入帝王封禅、诗画意境、科学研究及宗教神话等,而形成泰山独特的山水文化,也于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位于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耸峻险要,自周、秦、汉以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此山亦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地。座落于嵩山山脉东的少室峰,菩提达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传法予慧可,创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则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其山势磅礡,仪态非凡,最著名的是构筑于峡谷悬壁之上的悬空寺,这座依岩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称为「天下巨观」。位于黄河与渭河之滨的西岳华山,《山海经》说它:「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曾经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观中融有谈玄说秘的奇险。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其山体由花岗岩构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内刚的气质。佛教曾在此相当兴盛,有所谓南岳四绝:「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楼之秀、水帘洞之奇」,除方广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严寺、南台寺等。

此外,韩国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边水涯的寺院。

2.缘起性空

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根据《起世经.阎浮洲品》描述: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

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从小劫、中劫到大劫,总称阿僧只劫。

「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的时期。即由有情的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减劫;每逢减劫时,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我们这个时代应属于减劫吧!

「坏劫」时的世界经由火、水、风三灾而毁坏。首先是有情生命的灭绝,称为趣坏、有情坏;接下来,世界出现七个日轮,起大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间烧坏;次起水灾,水淹至二禅天;最后是风灾,坏灭三禅天,称为界坏、外器坏。唯有四禅天不为三大灾所坏,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归坏灭。

到了「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轮回流转,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

佛教认为自然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色、心」二法。从小至一麻一麦、一微尘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须弥法界,总不出色心的范围。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还灭,均脱离不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普遍而必然的现象。《成佛之道》里有几句话最能说明无常的道理: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存在的实体。以时序来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季迁流,轮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若一息不还,即如同灰壤;国土世间危脆不实,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如强烈的大地震,能将高楼林立的城市夷平,地壳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

「诸法无我」更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依缘而刹那生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常住不变的「我」。

因此,缘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则,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所构成的,它们都是相互关系条件的配合,例如:决定人类命运的自然力量有飓风、雷电、火山爆发、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为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类在其它方面增加许多的养分。闪电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国为例,每年因雷击丧生的人数平均约四百人,受伤一千人,财物损失约三千七百万美元,因雷电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损失,还不包括在内。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闪电,植物就不能生存。因为地球大气中大约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粮,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这种养分约二千二百吨。但是气态的氮不能溶解于水,对于植物毫无用处,必须经过某种变化后,植物才能够把它吸收。闪电能触发这种氮元素的化学变化,使气体状态的氮,变为植物可吸收的氮。

虽然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子,但也能充分说明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缘关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经》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犹如钻木取火,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生,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会合,然后有火。」因此《大宝积经》云:「以众缘故起,一切无坚实。法语自性空,自性无有相。」

3.万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体。佛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真如自性是万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体。《首楞严义疏注经》写道:

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也说:

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就无实在意义,更无实体存在。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师有感而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凡人总是以见闻觉知来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还有一个灵明不昧,能与大自然感应,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识说,主张万法皆由业感受报的主体阿赖耶识所变现。由于阿赖耶识含藏各种种子,遇缘起现行,现行又回薰种子,受薰的种子遇缘又起现行,如此周而复始。因此,宇宙万象不过是阿赖耶识所变现。

而有情如来藏中的自性清净心,才是万法生起的根源,由于真心被杂染蒙蔽,成为阿赖耶识,而使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不已。佛教对宇宙的诠释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每一个有情众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浅,而能显现出不同的世界。

华严宗主张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刹那非短暂,劫波非悠长;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净的未必净,髒的未必髒……,华严宗这种超越对待,圆融无碍,认为万事万物互为缘起而成一体的论说,即法界缘起;强调唯心所起的法界互为缘起。

《摩诃止观》卷五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们当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间诸法,涵摄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

以上各种宇宙缘起之说都离不开有情心识的造作,只要觉悟此心即是佛,则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造就出清净的佛国净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从山河大地的形成、现象,以及承载养育一切众生、对精神文化贡献等各方面视之,它们无一不是无言说法,无一不在展现慈悲的佛体。  

四、日月风雷皆为佛用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中,首度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阳系九个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Calileo)从其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河,更证实哥白尼的学说。直至今日,我们更知宇宙中如太阳系的银河系又有无数无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远观,早在佛经中已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的《经律异相》,就详细的记载著无数天界的生活活动,不但可以印证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来天文学探究的方向。经典里记载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讲经时,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送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佛陀的音声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光明王佛正在说法。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惊叫道:「我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

光明王佛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光明王佛于是对目犍连开示道:「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可比拟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测的。」从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实有无量世界,也确实有无量诸佛。

而佛经中常说的虚空、法界、重重无尽、无量无边,也正好印证今日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

我们生存于大气之中,能正常呼吸时,往往不觉空气(风)之存在,留意它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第一要素。对于云雨雷电等天文气象,也因习以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单元将探索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的运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与佛教的关系。

(一)日月风雷奥妙的佛用

1.天空万象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光与热唯一的来源。太阳的直径约一百四十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一○九倍,它是一颗白热的气体恒星,表面温度约摄氏六千度,核心温度更高达一千五百万度。太阳不断的燃烧,使得无数的氢原子碰撞、融和,转换成氦原子而产生庞大、无以计数的能量;科学家估算,太阳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钟所释放的热量,约是六十亿乘十亿再乘十亿的卡洛里。

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非常遥远,约有一亿五千万公里,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须八分十八秒,而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约只收到二十亿分之一;不过,光是这少许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温暖,让生命生长,并给予大气动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太阳的行星,以其和太阳的距离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点,是月球之外,最亮、且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温度为摄氏四百六十度,无法辐射出去的热量,使得金星犹如炙热的地狱。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绕太阳一周须三百六十五天,约运行九亿多公里。火星,其地表是暗红色的尘土,远看就像一颗「红色星球」,这里大气稀薄,无法捕捉太阳热能,因此地表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气层里都是阿摩尼亚等有毒的气体。土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围有一圈由许多小星球组成的彩环。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对双胞兄弟,有许多相同的特质,如气温低、大气由甲烷所组成等。冥王星,是太阳系最外围、最远的行星,是一颗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这九大行星,尚有无数的小行星及环绕行星的卫星。

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轨道绕著太阳运转,它们本身不会发光,仅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也因此我们才能看见它们。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太阳无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状,在它绕著地轴「自转」时,永远只有一半能享受阳光,这受阳的一半是白天,阴影的一半则是夜晚,而在由亮转暗、再由暗转亮的过程中,并非骤然黑白分明,划分为二;由于有大气层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间,便有了变化多端、朦胧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间不也是黑白、好坏、美丑……都一半一半吗?在一半一半之间也有所谓的「模糊地带」,而且诸行无常,好的可能会变不好,坏的也可能转好;世事没有永恒不变的!

月亮,这颗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经激发许多文人雅士的灵感,留下无数浪漫的神话和诗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都是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西方人则认为月亮以其柔美光辉沐浴大地,因而称它为「夜之女王」。这些年来又有精神医师研究,发现月亮的盈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如满月会导致一些人心智狂乱,许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圆时发生,新月时犯罪率最低。

撇开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陆月球之后,我们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凉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没有水,没有空气,它柔和皎洁的光芒,完全是太阳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距离地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公里,在天文学上算是相当短的距离,它也比地球小,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则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响,月球以每小时三千六百八十公里的速度绕著地球运转。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无适当的解释,不过,科学家曾有过三种假设,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离出来的;二是月球原为太阳系的某个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时形成。从月球岩石标本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较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地球表面覆盖著厚厚的大气层,在距离地表约十三至十四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对流层顶;在约五十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层和中气层的平流层顶;在约八十公里的高空,则有分隔中气层和热气层的中气层顶。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象变化如云涌雨降等,都是产生于大气对流旺盛的对流层中。

在地平面上,气压的强度每平方公分约为一公斤,因此据估计,一个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气压大约是二万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并不觉得大气压力的存在,也不会被气压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是因为人体已具备承受大气压的构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气压,气压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气藉著大气压力的驱动,它会在地球上流动形成风,当空气冷却或水汽增加时,会形成云,降下雨,甚至发展成台风、龙卷风等。当天空中,低层空气持续几天被上层湿暖空气阻碍抑制时,则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比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几倍,其暴风雨往往带来许多灾害,闪电的超高热能(可达到摄氏三万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测,天空万象也是瞬息变化中。《华盛顿邮报》于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报导,美国科学家利用钱德拉 X射线天文台观察,证实有两个超大黑洞同时存在于一个银河系里。这两个黑洞将在数亿年后,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超级黑洞,届时定会产生强烈重力波,整个宇宙都会受到影响。

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科学家所研究、发现的,无不在验证佛教生灭聚散的缘起真理。

2.现实意义

宇宙自然现象的形成,影响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长也有密切的关系。从早期中国畜牧时代、农业时代,人们就会观察天文现象,作为作息、生产的指针。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动机是「编制历法以授民时,观测天象以见吉凶」,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仪器便越发精密进步。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以「日」表示昼夜交替,后来他们发现农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鸟的南去北归,和气候的冷暖有紧密的关连,这个周期大约有三百六十五天,于是以含有收获之意的「年」字,来表示此一周期的时间单位;月亮从这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为二十九·五天,古人称之为「月」。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古人藉著观测自然现象,竟能准确了解日月的运行,而这些时间单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国传统的历法,不仅是民用历书的编排,还包含了太阳、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蚀、月蚀的预报等天文内容,这也是后来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历法既然是「以授民时」之用,能表征季节冷暖变化的「节气」就相当重要了!节气是将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轨道画分成二十四份,平均为十五天多。二十四节气依其名称含义,可分为四种: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与农事相关的有惊蜇、清明、小满、芒种。

此即是历法配合生活和农事生产的一大特点。

在现代导航技术尚未发明前,也常是藉观测天象来辨识方位。

《淮南子》里说:「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谈》里也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可见以前的人就知道从观察太阳、星球来判断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对于海水潮汐也有影响。当满月和新月之后,那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线,由于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涨活跃,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阳的拉力呈直角,两种力量干扰,潮水则和缓迟滞。近年来,有气象学家认为月亮的盈亏也会影响降雨量和暴风,甚至苏联科学家叶尔金(A.I.Yelkin)推测,当年百慕达三角洲飞机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扰海底磁场,而造成雷达发出错误讯息,才会酿成悲剧。不过,这些推论仍在研究中,尚未获得确切的证实。

空气是维系生命的第一要素,从我们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无论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气;可以说人体大部分构造和机制,都是为了捕捉空气而设计的。数十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大气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后来藉著藻类、植物吸收阳光,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醣分子,释放出氧,大气才逐渐转化成今日含有丰富的氧,适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感受空气的存在,除非大气压力产生变化,如在长隧道里,火车快速通过时,隧道中的气压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鸣;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气压较地面低,会觉得呼吸困难,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当气压异于我们平常居住地的气压时,我们才会察觉其存在,并受到影响。

雷电虽然会造成灾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让植物成为整个大地的生产者;雷电的作用对大自然仍是有贡献的。

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河大地、日月、云雨、雷电、生物、无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皆是各有所用又互为条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华严宗里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圆融」吗?

3.互动共享

无私而慷慨的太阳,将它的热能普遍传送至大地,不分国界、种族,不择贫富、贵贱,不论沙石草木、生物、无生物,太阳皆如佛之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展现其温暖妙用,让每一生命成长,让每一物适得其所的衍变。

太阳为大地万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来静默地高挂天空,为黝暗的黑夜洒下皎洁的光辉。岂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把酒问月〉更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识月球真面目,人们赋予美丽的遐想,已识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减清澄的光芒,为暗夜行人照明。

维系生命的空气,不只是地球万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断的互动,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气存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气中,是空气的一部分。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夏普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他说我们每吸一口气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与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气体,我们吸进又呼出,它不会成为身体代谢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来与大气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吸入自己过去呼出或别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说: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万个圣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后晚餐的谈话,或者外交官在签订雅尔达密约时的谈判,甚至古典诗人诵读诗作时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气中。大气中还有古时恋人哀歎祈求、滑铁卢战役厮杀呐喊时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之间进进出出,融和了大气,也联系了古今与万物。

另外,东欧的多氯联苯曾随著大气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苏联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爆炸后,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飘散至大气中,由乌克兰向外移动,北欧半岛的仪器测出大量的辐射,英国威尔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贩售。

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们,空气无国界,它不是地区的资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来源!

空气让生命存活,它也是辐射的防护罩。空气里的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大约只有二百万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离地面约三十万公里的高处,薄薄一层的臭氧,能过滤致命的紫外线。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会使生物的DNA分子产生化学变化而造成遗传变异,过量照射还会让动植物丧命。

但是,从一九八○年之后,臭氧逐年减少,逐渐变薄,科学家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氯」,氯会破坏臭氧的分子,而大气中氯的主要来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们是电冰箱及喷雾剂中的常用物质;人造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见一斑!

攸关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在「蒙特娄议定书」签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产品的制造、贸易和运输。这些国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将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坏物质,如杀虫剂的碳氢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烧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坏,也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热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温度因而提高,导致全球温暖化,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另外,据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顿杂志》报导,太空太阳能发电时代将于二十一世纪中叶来临。这种不受黑夜、阴雨天影响,于太空中进行太阳能发电,以微波形式将电力输送到地球的发电法,以及正在研究发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层水」与「温暖表层水」之间的温差(热能)来发电的发电法,都是撷取太阳、海洋的庞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决能源匮乏与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干净发电法。

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里说:「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积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达遥远的目的地,过去的事物,会成为现在事物的原因和条件(缘);无论修道或不朽功业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从地、水、火、风四大缺乏、四大不调,到现在成为能生存、四大和谐的环境,更是经过几十亿年不断的演化再演化,我们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样的,今日人类漠视自然环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残,必也会成为未来的后果。自然万象好比如来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满虚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们,却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运用。

(二)佛教与日月风雷

1.观念印证

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美的上帝等。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认为天上本有九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但是当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所在的银河系里有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宇宙里又有千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可见宇宙中不只有一个或九个太阳,甚至可以说「天有千日」。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长阿含经》卷十八中印证:「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关于宇宙自然界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提出研究证明,仙女座的大漩涡星云位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这是现代对宇宙整体观察研究的开始。

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显然是宇宙结构上的单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结构上的一个单位,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球,银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条淡白色的河流横过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星系,它们在太空中散布之远,以目前最大的望远镜还无法达到其界限。

佛经也常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无量无边,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只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尚未发达以前,很难让人接受,但是现在由于天文学的发达,不但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计数,星球间的距离也大到不可胜数。

民间传说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事实上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达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三十万乘以一年的秒数),因此,相会可以说遥遥无期,只能在人们心中相会。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间相距达数十、数百光年。由此亦可证知,佛经每一说到数字,往往说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非算术譬喻所能及,是真实不虚的。

虽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没有生命迹象,但是许多科学家仍不死心,尤其对火星探测之热忱一直不减。从一九六五年美国「水手四号」飞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苏联发射「火星二号」、「火星三号」,一九七六年美国发射「维京人号」,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观测者号」、一九九七年的「开拓者号」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实,目前的星球没有生命生存迹象,并不表示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佛陀说法时,很多闻法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许多佛菩萨也都以日月星辰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佛经不但印证现代天文学所说,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科学越进步,越能证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是成住坏空,一切缘聚则生,缘灭则散;佛教用「缘起」来解释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显出来,也超越世间的自然科学。

所谓「真理」,必须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世间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违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即是「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证道成佛的佛陀,说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一切「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有成住坏空的因缘关系,因此,到末劫有许多奇异现象,如「星宿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无数星星散布天空,感觉上它们是同时存在于天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有的几十光年,有的几万光年,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光年,它们所发出的光,同样的也是几十光年,几万、几百、几千万光年之后才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来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经不存在,现有的星星则要几百万年之后才看得到。

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阳,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昼夜。以自然现象对应于时空,即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说的「时空不可分割;宇宙为一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也印证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的论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曾说:「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飞行,以太空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阳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则可相应《华严经·寿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们所能观知,外在的虚空世界浩瀚无边,以管窥天,不过探得一微尘罢了。

2.天文贡献

佛教天文学最早是由西域摄取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再经汉译典籍传到中国、日本。历代以来,不少佛教僧侣博通内典外学,他们对天文学都有精辟的研究。

东汉桓帝时(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来到中国后,译有《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经文中介绍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称、星数及相应的星占内容。另外,《摩登伽经》、《孔雀咒王经》、《宝星陀罗尼经》、《宿曜经》、《日藏经》等,也都有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唐代一行禅师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行禅师自幼天资聪敏,博览经史,过目不忘,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大衍玄图》、《义诀》各一卷,得到当时名藏书家尹崇的称誉。后来又到浙江天台国清寺与一位隐名大德学习算术,从此他的算法造诣更深,成为日后制定历法的主要基础。

开元九年以后,一行禅师奉诏入宫整理历法,从此致力于天文学事业,贡献所学,造福国家社会。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点:

(1)撰《大衍历》。当时国家所用的历法是李淳风编制的「麟德历」,唐高宗麟德二年开始启用,使用五十多年,却发现误差越来越大。于是玄宗延请一行禅师另定新历,一行禅师制定的《大衍历》,主张以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为基础来编定,兼采诸家的优点,别创一格,运用今日所谓的不定方程序高级算学来计算时日,历时三年完成,这种计算时日的方法最准确也最标准,所以这种历法一直为历代所采用。

(2)创造「开元黄道游仪」。为了定立《大衍历》,一行禅师指导机械匠师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星辰经纬的测验器,以此来测验星辰子午线的长度。他发现「古历星度及汉代洛下闳等所测星距远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体不变」,意思是说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只是移动缓慢而已,这就是恒星的自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却不知道中国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借用水力转动来计算时日的方法。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在东汉安帝时张衡改用漏水转动。一行禅师利用水推动齿轮,使仪器转动,天球每昼夜转一周,日标环每昼夜转一周,并沿黄道行一度,月标环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仅如此,仪上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每刻击鼓一次,一个每辰撞钟一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

在《旧唐书·天文志》中记载得很详细:「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平地,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仪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见一行禅师对天文观测仪器制造的严谨。

(4)组织天文观测和土地测量。一行禅师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是利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禅师根据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差一度(换算为现代单位,即为地球子午线一度,长一二九点二二公里)。

这个实测的结果纠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说法。《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覆矩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这虽然与现代值有较大误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子午线的科学实测。西方最早的实测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师的实测晚九十年。

一行禅师在天文历象的伟大功绩,为天文学立下不少功劳,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极大,他亲自制作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就是今天所谓的「天体仪」和「地球仪」。

其它,如元代子聪大师,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遁甲之类,论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日本天台宗无外子圆通,钻研佛典中的天文历象达三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诸于世的《佛国历象编》,全编分五科:初论历原,二辩天体,三判地形,四评历法,五示眼智,论述极为详尽,也是佛教天文学中之佼佼者。

3.说法妙用

在《佛说罗摩伽经》卷二中记载:

我于邪见恶众生中,发大慈心;于不善业逆众生中,发大悲心;于修善众生,发欢喜心;于善恶等众生,起无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电霹雳之声、或作宝光明形、或作荧惑太白诸灾异星变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涧泉池林木药草花果树形、或作百种甘膳香美饮食、或作冰雪、或作影响荫凉之形……。

这里的「荧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为度化一切众生,以慈心悲愿化作种种形体,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乃至变成各种香美的饮食,让众生食用,或提供阴凉之处,为人解热,凡此,皆是佛陀为利益众生而展现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认前进的方向。当时玄奘大师出玉门关后,连闯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护佑,逢凶化吉,顺利过关。行至莫贺延沙碛,全长八百里的沙漠地,既无树木水草,也无飞鸟走兽,四顾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马粪,逐渐前行,并以日月星辰辨认方向。

诸佛菩萨化现日月风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稳众生,进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风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显现。佛陀的慈悲令众生心安欢喜,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光的柔美和温暖,的确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温柔,阳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来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众生时所展现的力量。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中,佛陀现三种寿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时白昼的变异,冬日最短,春日稍长,而夏日更长。当为声闻缘觉根性众生说法时,佛陀现短寿相,犹如短暂的冬日,令声闻缘觉心生无常的悲歎而精进修道。为菩萨根性者说法,佛陀现中寿相,犹如春日,时间为一劫,或超过一劫。当佛观佛时,其寿世无量,犹如夏日。

佛陀也说:「众星昼日不现,其实不没」;「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并善巧运用于说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阳日照情况,来说明佛陀说法的顺序:(1)华严时,佛陀自内证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时分,初升的太阳先照到高山,此时只有文殊、普贤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时,佛陀为诱引小根机者宣说教法,此时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3)方等时,佛陀讲说大乘经典,让小乘者能进入大乘,此时如太阳照在平地上。(4)般若时,佛陀为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宣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此时如上午十点钟的阳光照射大地。(5)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成熟,开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

据《宝雨经》卷五记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太阳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因此,以太阳譬喻菩萨十种善法:

(1)破无明暗 犹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

(2)觉悟有情 犹如日行于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

(3)光耀十方 犹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

(4)出现善法 犹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

(5)诸漏灭尽 犹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

(6)能作光明 犹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临万象。

(7)映蔽外道 犹如日行于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

(8)能示高下 犹如日行于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

(9)发起善业 犹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

(10)善人爱乐 犹如日行于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欣爱,然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却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也常被运用在禅观上,《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即是「日观」。行此观法,宜在落日之际,端身正坐面向西边,谛观落日,内心坚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极乐净土的方位。《大方等无想经》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风雷为名,例如大云月王三昧、大云电三昧、大云瀑水王三昧、大云雷三昧、大云风三昧等等。对于爱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以「暴风」来形容爱欲强大的摧残,说明其力量能将山岳夷为平地。

李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岂只是写文章的好材料,这些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在缘起法中运行,为人们诉说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机缘。

结语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等万象,它们依一定的轨则正常和谐地存在与运作。人体的组织亦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的血脉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输送养分;肾如海洋,不停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气,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撑身体的挺立;细胞如动物,一刻不止的活跃运动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为命,相互依存!阳光(火)、空气(风)、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长的条件,植物也回馈地净化稳定大气、水源和土壤,动物则吸取所需养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养份来肥沃它们。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态系。过去的人类能够敬重天地,明了因果,会遵循自然脉动并珍视其它生物的生存权,而维持一个多样性、整体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来,短视的人类已将大自然的多样破坏,将宇宙的整体摧毁!

毕生钻研蚂蚁的当代著名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蚂蚁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它们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会性昆虫。他曾说:

如果人类在今日灭绝,地球环境将回复人类诞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蚂蚁消失了,地球每个区域的生态将趋于简单化、孱弱化,千万个动植物物种将随之灭绝!

此段话引人深思,看来我们须重新检视人类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坏空虽然是宇宙必然的现象,但人类加速的摧毁实令人汗颜!为了让现在的我们和后代的子孙,以及下辈子、下下辈子将再来世间的我们,仍能拥有优良的生活质量,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观」:

·彻底体认人类和地球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自绝于地球之外,当它污染、恶化之后,人类也终将灭绝。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因缘与价值,维持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经济理由,任意破坏自然生态,阳光、大气、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动物,都是维系我们生存的要素,它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人类的重视。

我们可以小从身边的环保做起,如不浪费纸张、节约用水、不随意制造垃圾;尽量步行或搭乘公车、捷运等大众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确实做好资源回收等等,工业建设、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顾自然定律与环境保护。只要我们停止或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自然就能复原、再生,而恢复原来的生机。

佛教一直是重视自然生态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萨珍惜大地, ,「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论文正是说明佛教本著护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视自然万物。我们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及其随缘、有情又坚忍的特性中,发现它们灵动的佛性;从动物各种非凡本领、聪明灵巧和深重情义中,了解它们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众生,启迪人心,俨然遍满虚空,蕴藏无量功德的真如佛体;日月风雷依序运行,照亮大地,长养万物,不就是慈悲示现、清净奥妙的真如佛用吗?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系,他们全都是佛陀法身的体、相、用!

万法唯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佛陀手按大地,呈现的是他心中的清净国土;在成住坏空的世间法里,我们有的是不变的「真心」。身为有情识、有智能的人类,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类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