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因此,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济强盛,必定带动国力;经济萧条,人民出国都会遭人白眼。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顺利、军事强盛、教育提升,都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壮大,所以每一个国家不只是个人生存要向「钱」看,国家的发展也莫不向「钱」看齐。因而国际间有所谓「经济高峰会议」、「世界联合贸易组织」、「国际关贸协定」等,无非都是希望共谋经济发展、稳定国计民生,让举世人类都能安定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裕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重视有形的财富,也重视无形的财富;重视外在的财富,也重视内心的财富;重视现在的财富,也重视未来的财富。佛教把财富从前世到今生、来世,看成是一体连贯的;财富不能只看一时,要看各种因缘关系,所以人在开发自己的财富之余,更要创造全民的财富;唯有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共创一个均富的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国与国之间更要本着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谋人类的福祉,共创世界的和平。
以上是星云大师于二○○三年八月七日,在三峡金光明寺与佛光协会干部、会员举行「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以下就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时 间:二○○三年八月七日下午一点三十分至三点三十分
地 点:三峡金光明寺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中华佛光协会干部、会员五百多人
--------------------------------------------------------------------------------
一、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实的经济做后盾,国家的各项建设就难以开展。请问大师,如何发展国家的经济?如何创造全民的财富?
答:谈到经济,其实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甚至从上古时代,蛮荒未化,人类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说:「仓廪实,知荣辱。」唯有经济繁荣,才能建设「富而好礼」的社会。
经济既是民生的命脉之所系,一个国家要厚植国力,就是要发展经济,经济充裕,国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会提升,社会生产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好过。但是如何才能发展经济呢?过去台湾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曾有过睥睨世界的经济奇迹,这就不免让人想起数十年前,台湾曾经推行过「克难运动」,一时风起云涌,纷纷响应,整个社会充满了克难、俭朴的风气。当初的克难运动,对数十年后的台湾经济起飞,也不是没有因缘。
只是近十余年来,台湾不只在经济上,乃至社会、政治环境都有惊人的改变,原来质朴的农业社会被繁忙、竞争的工商业社会所取代,现在更是进入科技的网路资讯时代,人人为了追求高所得、高利润、高享受,或钻营法律漏洞,或偷工减料,或官商勾结,或非法走私,或贩卖军火、毒品等。社会风气败坏,治安更是亮起了红灯,杀人抢劫、绑票勒赎、纵火诈骗等事件无日无之。
另外,台湾的政治体制由戒严转趋多元化,大家尚未承受民主之利,却已受到自由放任之害。不仅旧有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乃至社会秩序相继松弛或解体,对国家认同更是出现危机,这些其实都比经济风暴更令人忧心。
谈到这里,其实一个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往往有所谓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政治问题……但是总归一句,就是「人」的问题,如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人心不善,自私自利,世界就永无宁日。所以目前大家急需努力的是,国家的政治要清明、制度要健全,在位的官员要勤政爱民,清廉而不贪污;社会的士农工商要讲信修睦,童叟无欺,人民要勤劳节俭,养成爱书读书的习惯,并且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全民都是「三好」的实践者,共同建立一个通财好义、富而好礼的社会,让国民有所谓「真善美」的生活,如此社会一片祥和、安乐,每个人内心一片宁静、自在,这才是国家发展经济雄厚而有力的资源。
也就是说,国家的富强,「国」与「民」是分不开的,国不强,民不乐。是故未来朝野之间要有共识,不仅经济要富有,尤其人民要安乐,思想要自由,文化要保存,教育要提升,环保要做好,政治要民主,人权要重视,对国家的建设计划要用心,甚至各项预算要合理,例如军备武器的施设是国家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国防尽管要做,但国防与教育的预算如果比例过于悬殊,也非国家之福,所以要多多参考专家的意见,多方倾听民意,一切以民意为依归。相对的,社会大众则要从建设性上努力,而非破坏性的伤害,如︰教育界要教好学生,传播界要作正面报导,工商界要改良品质,增加生产,大众对社会上有成就的人才要保护珍惜,因其成就是属于全民的,不要轻易摧毁。
谈到人才,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除了石油、矿产、海洋、林木等自然资源之外,人才最重要,有人才才能发展科技、工业、管理、生产,才能与时俱进,甚至更能超越当代。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先进国家莫不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留住人才,让人才能为国家所用,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利民的建设,发展各种工程,提供人才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在佛经中提到,一个良好的政府,治国之道首须导民以正,不但要注重民生经济,以种种方法提倡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生活不虞匮乏,除此还应注意下列六点:
一、尊重法治:政府应该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为首,并且努力守护正法不坏。
二、优礼贤仕:政府应该尊敬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并且常向他们谘询国家大事,宜行则行,宜舍则舍。
三、照顾弱势团体:政府应该矜恤孤寡,照顾贫困无依的众生。
四、敦厚民风:政府应该以十善来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趋于纯善。
五、提倡融和交流:政府应该放宽心胸,悲智双运,接应四方。
六、施行民主政治:政府应以议会制度,推行民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人民依附国家而生存,所以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帮助生产,有技能者提升科技建设;有智慧者建言国是;有财力者善尽义务,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以报答国家覆护之恩。如此上下一心,同心同力,才能创造富强安乐的国家。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举世都在关心经济复苏的问题,然而社会的经济繁荣、工业进步,有时并不一定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现在社会上有太多「富有的穷人」,因为生活上没有满足感,心灵上没有资源宝藏,所以大家其实应该重新评估经济的价值,经济并非只有金钱财物,举凡健康、平安、和谐、智慧、慈悲、信仰,都是财富,因此希望全民不要只重视金钱世界,要注重精神愉快、心灵富有,要追求内心的安乐和幸福感,同时以勤奋、信义、道德、慈悲来提升个人的财富,继而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发挥普世的价值,建设共有的胸怀,创造一个祥和、均富的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总之,世间一切都有变数,台湾未来是要成为全球赞叹的珍珠,还是人人唾弃的垃圾,就看我们「一念之间」的抉择。我们要的是和谐、安定,就要保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可破坏各方面的成长,全民应该继续勤奋努力,重视社会秩序,净化大众贪心,尤其对环境保护应投下巨资,在种族和谐方面要以爱心消除怨恨,唯有在和平尊敬中,才能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建设一块人间净土,这也才是全民真正共有的财富。
--------------------------------------------------------------------------------
二、刚才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人生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金钱、财富的运用。请问大师,当居家发生经济困难,或是公司的财务一时周转不灵,乃至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甚至工商企业遇到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时,该怎么办?
答:佛经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凡事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居家的经济发生困难,或是公司经营不善,周转不灵,这是结果,应该找出原因。为什么别人都有办法在社会上顺利发展,唯独我的财务发生困难?是我工作不够勤劳吗?是我没有储蓄应急吗?是我计划不周详吗?是我评估错误吗?还是我没有开源节流、不懂感恩惜福、缺少行善结缘呢?或者是我交友不慎吗?是我贪心过度吗?……总之必有一个原因使我的经济发生困难,因此要找出贪穷的原因,如《三世因果经》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能找出今生贫穷的原因,然后加以改进,为时不晚。
其实中国民间也有一句谚言说:「一枝草一点露」,意思是说「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只要肯勤劳奋斗,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只要你勤劳,摆个地摊,做个小本生意,甚至从事资源回收,也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经商失败了,只要改善自己营运的方法,重新再来,所谓「暴灰还有再发热的时候」,一个人还怕会完全没有办法吗?最怕的是自己的贪欲无限,跟人计较、比较,过去贫穷的果还没有解决,又再增加新的障碍,例如失业的人如果贪求高薪,往往更加没有机会,自然难以东山再起。
曾经在网路上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个老年人在公路旁开了一家小吃店,当时正逢经济不景气的年头。老人家眼力不十分好,耳朵又近乎全聋,但是他的运气很好。说他运气好,是因为眼力不行,所以不能看报读书;耳朵又重听,也难得和朋友们聊天,因此对外界的情况,他都不甚了解。因为他并不晓得经济不景气有多严重,照常干得很起劲。
他把小店的门面漆得漂漂亮亮,在路边竖起宣传的招牌,让人老远可以闻香下马,他店里预备的货色物美价廉,味道很好,甚至连一文莫名的人也不由自主的停下来在他那儿吃点东西。
老人家工作十分勤奋,赚了钱把儿子送进大学去读书。儿子在学校中选了经济学的课程,他对于整个美国经济的情形之糟了如指掌。
那年过耶诞节,儿子回家度假,看到店中业务仍然很兴旺,就对父亲说:「爸爸,这地方有点儿不对劲,你不应该有这么好的生意呀,瞧您的兴致这样好,仿佛外面并没有经济不景气这回事一样。」于是他把经济萧条的前因后果费力的解说了一遍,并且说全美国的人都在拼命的节省、紧缩。
这时,老人家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他对自己说:「既然如此,我今年最好也不再油漆门面了。外面闹恐慌,我还是省下一点钱来最好。三明治里的肉饼应该缩小一点儿。再说,既然人人都没有钱,我又何必在路上去做招牌呢?」于是他把各种积极性的努力都停下来。结果后来生意果然一落千丈。当他那位大学生的儿子在复活节假期又回到家时,父亲对他说:「孩子,我要谢谢你告诉我关于不景气的消息,那是千真万确的事,连我的小店也感受到了,儿啊,受大学教育实在太有用了。」
故事的最后,作者戏谑的说:「我们的国家也是被专家害惨的,所以说专家是 『专门害人家』的」。
其实,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说明一个人有健康的观念、坚定的信心、诚信的待人、勤劳的做事,这些都是成功立业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不过,世间上有的人靠劳力赚钱,有的人则靠智慧致富。曾经有一个牙膏制造工厂,因为产品滞销,公司营业受挫,负责人召告员工,如果有人献出智慧的妙计,能使公司的营业额增加,就可获得十万元奖赏。有一个员工只提供了一句:「牙膏出口,放大一倍」,当下就轻易的获得了十万元奖金,而公司的营业也从此增加何止百倍、千倍。
佛教里也有一个卖偈语的长者,他只记取一首四句偈,即价值十两黄金。更有甚者,《金刚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其价值都比不过一句智慧的偈语。因为,财宝有用磬的时候,智慧的偈语则是生生世世,受用无穷。
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时候惭愧也是财富,谦卑也是财富,知足也是财富。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他有知足的财富;佛门的苦行僧,树下宴坐、洞中一宿,一样生活得非常惬意。
贫富只是比较性的说法,真正贫穷的人,内心安贫乐道,也不差于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乐。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每天夫唱妇随的上下班,倒也愉快。隔壁的大楼里,住了一位董事长,每天为钱苦恼,怕被偷、被抢,所以生活得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听到隔壁传来愉快的歌声,非常不高兴的说道:「他们住的如此简陋,生活得如此清贫,还弹什么琴、唱什么歌?我住在高楼大厦,有地位、有财富,为什么这么苦恼呢?」
他的秘书忍不住开口:「报告董事长,如果您嫌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夫妇啊!」
「怎么把烦恼送给他们呢?」
「您可以送给他们一百万元,反正一百万对您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董事长勉为其难的决定试一试。
这对甜蜜夫妻一夕之间得到一百万,欢喜的不得了,整个晚上无法安眠,不知道要将一百万藏在那里,放在枕头下、床底下、抽屉里、橱子里,到处都不安全。就这样折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这对夫妻终于有了一个醒悟,决定把这一百万元还给董事长,并说:「这是您的烦恼,还是还给您吧!」
高楼上的董事长,天天忧烦股票的涨跌,天天计算支票的数字,天天挂碍金钱的有无,那有陋屋里的人唱歌说笑为乐呢?所以经济没有绝对的贫富,再多的钱财,不知足就是富贵的穷人;一无所有的人,他能满足,就是穷人中的富者。
财富,要靠自己去开创,不管用金钱、人力、智慧、结缘、储蓄、置产、投资,或是将本求利做生意去赚钱,总之,人生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晴时要准备雨伞,以应雨天所需,白天要备妥手电筒,以便夜晚所需。解决家庭的经济,要有预算,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
如果一时的经济周转困然,还是要本着自己勤劳的态度,对工作的热诚,例如莳花种菜,贩卖小吃,为人帮佣,有淡泊物欲、节衣缩食的美德,自助而后自然有人帮助,也会渡过难关。再者,能有克难精神,以及克苦耐劳的毅力,则尽管人生路上风雨飘摇,任何苦难,都能安然度过。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让「克难」的精神再度复活!
--------------------------------------------------------------------------------
三、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请问大师,如何开源节流?
答:开源节流,这是经济学上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开源节流,到底要开什么源,节什么流呢?
首先我们要开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们的源头,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所以我们要有佛法,要点亮一盏欢喜的灯,点亮一盏信仰的灯,内心有了欢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
节流,节什么流?我们要节省我们的用钱,节制我们的贪心,不要好买。我一生自觉自己不要钱,我也不好买;因为我不要钱,我不好买,所以我有钱建设世界,建设佛光山。我「以无为有」,淡泊就是我的节流,爱惜时间就是我的节流,每一个信徒的发心,我珍惜它、宝贵它,就是我的节流。
开源节流其实不一定只朝金钱上看,每一个人的生涯规画里也都不能少了「开源节流」。创新一种事业,先要评估,在这项事业上我能开源节流吗?甚至国家政府一年高达千万亿元的预算,也不能只是把他当成纸上的数字,而是需要有人在实际情况里,例如负责主计室和经济部的人,要能确实有一套开源节流的方法,政府的各个部门才能顺利运作。
开源节流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家中的庭院里,种上几棵菜蔬,偶而锅中所煮,不必花钱购买,这是他「开源节流」的所得;有的人从山边引水到厨下,无须动用自来水,一年也能节省不少开支。甚至制造家庭的和谐、热情、幽默、赞美,使全家的份子都乐于工作;乃至人人奉公守法,不浪费社会成本,平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节约用水,这都是开源节流。
现在家家几乎都有冷气机,懂得把冷气设在一定的室温下,不要经常动用开关,这也是节约能源的方法。团体里人多,每日垃圾量大,如果能够加以分类,不但减少处理垃圾的搬运费,还能资源回收,增加一笔额外收入呢?
开源节流也不一定只限于经济能源上,平时多结交一些朋友,多发心担任义工,多培养与别人互动的因缘,这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开源节流。
购买东西,分期付款,这是开源节流;不用的物品,能省则省,少了堆置的拥挤,多了空旷的简朴,这也是开源节流的良好习惯。甚至于对自己不当看的东西不看,免得视力疲倦;不当听的语言不听,免得听出是非烦恼;不当做的事不做,免得造业;不当想的不想,免得心烦意乱。节制我们的贪欲、瞋恨心,节制我们的口德,不要乱说话,这都是身体的节流。
此外,身体也可以开源。当看的人,不但要看,还要行注目礼,而且要看出个中的所以然来;当听的,不但听懂,而且要听出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应该想的,不但要思惟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而且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把宇宙万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中。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学、都是扩大、都是普遍,这都是开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开源节流是管理财富的原则。在佛光山理财的人,不但有因果观念,更可贵的是不贪不私,点滴都为常住。佛光山从开山来,在经济方面每天都是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情况下度过,常常是明年的预算今年就把它用了,所以常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只是很会用钱,所以我曾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用智慧庄严,不用要金钱堆砌」不过我希望未来佛光山还是能在有计划、有制度的财务体系下,量入为出。
其实,开源节流固然是与资本、能量等外在的因缘条件有关,例如没有高山,又何能开采出金银宝藏;没有沙漠、海洋,又怎能开采出原油?但是也有许多的修道者,他们不看外界,专看内心;不想他方,只是思惟本性。卧榻之上,一书在手,可以周游天下;蒲团之间,未尝不能开辟心中的天地?
说到开源节流,外在的天地,内心的世界,都可以开源节流。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智慧、信仰、毅力、能量,乃至通达因缘所成、明白共有关系,这些都是开发能源的条件。尤其佛教讲「发心」,就是要开发我们的「心田」,我们的心田广大,心里的能量无穷,只要我们开发心里的惭愧,惭愧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中的感恩,感恩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底的勤劳,勤劳就是我们的财富。乃至开发人缘、开发感动、开发自己的真如佛性、开发我们的佛法大海、开发我们的信仰的宝藏。最重要的,我们要开发「无」的世界,不要只从有形有相上去开发。「有」是有限有量,「无」才是无穷无尽。
--------------------------------------------------------------------------------
四、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都重视城市,轻忽乡村,造成「城乡贫富差距大」。请问大师,如何改善这种现象?
答: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人民所得偏低,国家太穷了,固然是社会制度不好;过份的贫富不均,也是社会制度有了问题,所谓「朱门酒肉臭,野有冻死骨」,这都是不完善,这样的社会型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
贫富不均,其实是古今中外存在已久的问题,根据经济学家米拉诺维奇为世界银行进行的一项「世界贫富分化形势」研究显示,全球贫富分化情况有急剧恶化的趋势,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间,全球贫富差距又增加了5%。目前全球人口中最富裕的1%(五千万个家庭)的平均收入是二万四千美元(约一万六千英镑),他们的总收入要高于收入较低的六十%全球人口的总收入。全球贫富差距比人们以前所想的要大得多,当中最大的贫富收入差距出现在世界五个经济大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全国人口,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的农村贫困人口之间。
这项调查并指出:84%的全球人口只有16%全球人口的收入,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的10%人口收入的114倍,而这些差距可能还会扩大。
贫富不均是国家的隐忧,尤其城乡的贫富悬殊,一直是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调查完成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显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是「世界最高」。中国的城市,除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几个大城市外,一般的乡村经济落后,尤其西部地区先天的自然环境限制,加上人才外流严重,更难有所发展。
经常到大陆考察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温世仁先生曾说,每次他到大陆西部城市,都会听到当地人民抱怨,西部的人才都跑到沿海地区去了;而到了农村一看,农村好不容易培养的少数人才也大多离开农村,这是西部和农村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温先生也观察到,在整个社会由农业转型到工业时代的过程中,西部农村一开始就没有来得及搭上「工业化的列车」,尤其现在举世已经进入资讯网路化时代,更令农民们望尘莫及。农民因为没有机会、能力获得各种资讯,与城市相比,在知识、资讯和机会上不对称,这也是造成他们继续贫困的原因。
对此,温先生想出了走资讯技术培训的道路,着手培育当地「知识工人」,发展网路经济,让「农业社会」转型为「网路社会」。于是他投资五千万美元在大陆西部开展「千乡万才」计划。首先他以甘肃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山村黄羊川做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基地,赞助他们电脑,教他们如何利用电脑销售产品,因为网际网路是与全世界联线,只要一上网,即可打出销路,很快把产品卖完,慢慢就能改善经济,达到城乡均衡发展。
结果这项计划从2000年七月开始实施,三年来,黄羊川靠着电子商务,已成功卖出三万美元的农产品,成效裴然。这在千百年来贫穷而静止的小山村,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黄羊川地区因为网路而走出贫穷,成为知识经济下乡成功的实例。这项成果于2002年秋在墨西哥举办的APEC会议上,温先生将之公诸于世,随即引来泰国政府表示,希望有二十所泰国学校加入「千乡万才」计划。
温先生一手发展的「千乡万才」计划,旨在把资讯网路科技引入农业社会的乡镇,促进当地发展知识型的经济,达到「就地创造财富,就地改善生活,就地发展文化」为目的。他认为硬体设施的改善,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落后、偏僻地区的所遇到的问题;唯有把最新的观念和资讯给他们,辅导他们掌握适应资讯社会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外,他觉得开发落后地区,建设的重点应该在「道路」与「网路」两方面,因?「道路」可以把有形的资源送到落后的地区,而「网路」则可以把无形的资讯快速传到落后地区,让学习能力更加快速。温先生的见解与作法,值得参考。
另外,陈劲松先生对「贫富问题」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深思。他说贫富分化问题在西方并不突出,这些国家早已有了良好的制度性解决方案。比如「税收」便能有效的制约、平衡着贫富分化。越是高收入的、富有的人,越需缴纳高昂的税费,穷人则少交税、不交税、甚至由政府退税予以补贴。国民纳税意识强,偷税漏税的现象,几乎不存在。税收政策也是历来西方政坛候选人竞选公职时的辩论焦点,不仅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制约贫富分化。
针对中国贫富悬殊的问题,多年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的义大利学者周博(Joe Studwell)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平等机会,比如让农村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就是在西部大量投资,发展当地的经济。
过去台湾因为地主与佃农贫富差距太大,所以政府实施「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等措施,因而改善了经济。在佛教有所谓「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团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由常住集中处理,大众共有,透过经济上的均衡分配,大众才能过着「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所以在佛光山,个人不要有钱,点滴归公,让团体有钱,才能有所发展。
这种利益共享的观念,现在企业界也普遍有此共识,不少企业主也懂得把利益分享员工,例如依公司盈余发放年终奖金,甚至有些公同让员工持股,员工自然以公司为家,发奋工作,努力经营,自能提高效率,创造利润,彼此共享。
「利和同均」的思想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没有经济的垄断、劳资的对立、贫富的悬殊等社会问题下,人人得其所应得,自然可以建立一个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会。
--------------------------------------------------------------------------------
五、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有自然的山水环境而拒绝发展工业,造成经济落后,请问大师,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如何才能取得平衡发展?
答:现在是个环保意识抬头,也是个民意高张的时代。关于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多年前,毗邻佛光山的擎天神公司,因为以制造工矿炸药为主,有一天不慎发生气爆,波及附近农宅,大树乡乡民基于居住安全为由,群起围厂抗争。数日后,代表厂方的郑健治经理及代表大树乡民的黄登勇乡长等人,在前高雄县长余陈月瑛的出面邀请下,到佛光山协议。
当天黄乡长提出,希望擎天神公司三年内能全部迁厂,但郑经理表示有困难,因为新的厂址觅地不易,谈判因此陷入胶着。我了解情形以后,主动向黄乡长表示,迁厂从评估、买地、开发、规划到建厂,其中还要经过营建署、环保署等政府单位审核,三年期限的确太过仓促。之后我又对郑经理说,允诺迁厂就应该有实际行动,否则别人无法相信厂方的诚意。最后,我提议双方以五年为期,并且可以附加但书:若五年未能如期迁厂,则每延后一年,由厂方提供一定金钱回馈乡民,如此逐年增加回馈金,直到迁厂为止。
至于厂址的选择,有人主张「产业东移」,但是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高雄县不要而要求迁厂,其他县市也不会欢迎,因此我向余陈前县长建议,不如就在高雄县的甲仙、六龟、桃源等偏远山区另找地方建厂。虽然这样的建议也许让高雄县陷入环保与开发的两难,但凡事无法求得完美,只要对全民有利,将伤害减到最低程度,就是最好的方案。当时承大家不嫌我饶舌,一席话下来,三方面都欣然同意,欢喜而去。
我的意思是,世间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有和空都是执着,都不合乎「中道」。这个世界,自然环境固然要保护,但人类也要生存,如果为了保护大自然,限制人类文化进步,也是一大挫折。不过由于过去人类过度滥垦滥伐,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对未来的子孙不利,因此人类进步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大自然生态的保护,每有所作,要详细、周全的评估利弊,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在此原则下,视情况不同而作抉择,并且尽量找出替代、补救之道,这才是明智之举。
例如,有「人间净土」之誉的纽西兰,海洋、湖泊、森林、山岳、河流、火山、冰河、峡湾,以及广大的绿色草原,构成了他们特有的自然景观,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地理景观多彩多姿的国家。纽西兰为了保护如此天然美景,环保措施几乎是零污染,尤其政府规定,人民不得任意砍伐树木,若有需要,必得先行申请通过,并且每砍一棵树,同时要另种一棵树代替,因此有人说,「绿」是纽西兰致命的吸引力,不但天空格外蔚蓝、湖水特别澄清,即使连呼吸都觉得清新愉快,因为空气中隐隐约约飘散着绿草的清香。纽西兰保有天然美丽的环境,每年也能靠着观光而赚取不少外汇。
植树造林,这是国家的珍贵资源,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统计,一棵树一天可以蒸发一百加仑的水量,它所调节的温度,等于五个冷气机开动二十个小时的功能。而林木对降雨有截流作用,能减少洪水,增加土壤孔隙,使水分容易渗透,补注地下水。但是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却只要几分钟。甚至一名婴儿从出生到二岁,所用的纸尿布,必须用掉二十棵树;而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长八公尺,直径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若能以再生纸代替模造纸,每月可以少砍约四十万棵的原木。
因此,现在的开发固然不能不做,开发之余,如何节约更是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揉,都是在浪费大地资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若能积极配合「废纸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除可减少砍树量,亦可间接救水源,也是功德一件。再者,如果大家都能节约用水、用电,就可以少抽一些地下水,少建几座发电厂,不但避免地下水超抽,也可免去发展核能发电带来的污染问题。
总之,环保与发展,孰轻孰重?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重要的是,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水土保持及河川的疏导,如此才不会每逢雨季来临,乃至台风过后,往往一雨成灾,甚至造成土石流的严重灾情。尤其防范大自然的天灾之外,人为的战争更要避免,因为战争对环保的伤害最为严重。因此,维护世界和平,这才是对人类生存空间最有利的保障。至于如何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唯有人人心中有佛,世界才有和平可言。
--------------------------------------------------------------------------------
六、国际之间,常见所谓的「金钱外交」、「关税互惠」等友好交流,但有时也会发生「经济封锁」、「经济制裁」等交恶情形,这些对国计民生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请问大师对这种政策与手段有何看法?
答:一个家庭里,儿女不受教育,品行不良,行为偏差,父母无法管教,有时就用经济制裁,以减少或不给零用钱来惩罚他。国家政治上的领导人,对慈善团体的补助、公益事业的奖励,大学建校的补贴,也要求循规蹈矩,合乎法律,如果不合作,无法用武力对付,也会用经济制裁。另外,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时利益冲突,有时因为某一国违反国际公约,例如伊拉克发展核武,美国不但发动战争,用武力对付,并且用经济封锁来制裁他。其他如古巴、缅甸、叙利亚等国,也都曾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
所谓经济制裁,例如抵制货品、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禁止通航等都是经济制裁。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个人无钱,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即使有再大、再多的理想,也不能有所成就;国家如果遇到他国的经济制裁,内政就会发生危机,人民就会受苦。经济制裁如同勒住对方的咽喉,让你不能吃饭;也如扣紧对方的口袋,不让货币进出。所以经济制裁是强欺弱、大国压制小国的手段,受到经济制裁的一方也很难违抗,除非自己有实力,可以自力更生;力量不足,也不得不屈服。
只是,现在是地球村的时代,国与国关系密切,甚至全体人类都是「同体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世界上富人太多,穷人不会放过你;穷人太多,富人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所以贫富要均衡,国家政治要为贫苦大众争取福利,让大家都能富足安乐的生存在地球上,而不只是富人发财就好。
尤其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必然的趋势,全世界的经济早已走向全球化,例如纽约的道琼股市、华尔街股市,股票的涨跌,影响及于全世界,乃至加拿大的股市,也为全世界所注目。经济发展全球化,已不是那一个国家对那一个国家用经济制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代,所以应该用互惠平等来共谋人类的福址。
因此,国与国之间透过「金钱外交」来巩固邦谊,当然可以,这是对经济落后国家给予救济,也是人道精神的表现,但是不能另有企图或目的。至于两国交恶时就用经济封锁、经济制裁,这就如小孩子,感情不好时就把以前给对方的东西要回来,这是幼稚、肤浅的表现。现在的政治人物要有政治家的风范,不要有侵略性,要发挥和平、尊重、友爱、互助的精神,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你贫我富、你无我有就好,古今很多的革命都是为了贫富不均,都是为了饭食问题,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世界才能和平,否则战争不断,绝非人类之福。
--------------------------------------------------------------------------------
七、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太完善,反而导致国家的财政发生危机,请问大师对社会福利制度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愈是文明、先进的国家,政府愈是重视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再好,有时还是很难周全的照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甚至综观目前世界上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人民只靠政府救济,往往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自力更生,甚至使得人心因贪而逐渐堕落。这是因为国家对民众只给鱼吃,却没有给他钓杆,也没有教他们钓鱼的方法,所以福利愈好,反而养成民众懒惰、贪心,不事生产,好吃懒做,只等国家救济,到最后一个国家失去了生产力,只有坐等救济的人民,当然国家会被拖垮,自然成为危机。
根本解决之道,要从教育做起,要教导民众勤劳奋发工作,要过简单朴实的生活,要有如佛教讲「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惜福观念,要懂「如蜂采蜜,不损色香」的安贫人生。做人不但不贪吝,而且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从观念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人发挥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助人,而不是坐等政府救济,能够发挥全民的力量彼此互助,政府自然不会感到吃力。
其实现在各国除了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外,也有很多公益事业团体,通常是由民间发起的各种基金会、社团、财团,乃至各个宗教团体所从事。公益事业的推动,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类互助合作的美德,也是人性善良面的发挥,在佛教来讲,更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佛教从古至今一直很积极的从事社会福利事业,从古代的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施水、维护泉源、利济行旅、兴建水利、设置浴场、兴建公厕、建立凉亭、经营碾硙、设佛图户,到现在的筑桥铺路、急难救助、施诊医疗、养老育幼、监狱教化、社区服务,乃至设校兴学等,真是不胜枚举。
不过,一般人所谓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救济性质的社会服务,尤其社会各界总把佛教定位为慈善团体,所以政府对于直接从事慈善救济的寺院团体,总认定其「功」在社稷,每年都会颁奖表扬。其实,宗教并非仅止于慈善事业,宗教的真正目的在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因此我曾建议政府,对于佛教的教育、文化事业,如人才的培植、书籍的出版、信仰的提升、风气的改善、人心的净化等,都应列在评估之内。否则如果社会各界把佛教局限在公益与慈善事业,如此佛教何异于狮子会、扶轮社等社会慈善团体呢?
遗憾的是,到现在一般社会大众的认知里,还是以为佛教慈悲为怀,因此总将佛教局限在慈善救济的框框里;殊不知佛教最大的功能,乃在于培养人才,并透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佛法,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这才是佛教对社会人民的贡献与职责所在。
尤其,慈善救济人人能做,但是推展教育来净化人心,则非人人可为。一所寺院道场,其功能并不亚于一所学校。寺院不但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是修养性灵的安乐场、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因此,慈善救济虽然能够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贪瞋痴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传,才能进一步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是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彻底的慈善救济。
基于以上的理念,佛光山长久以来,积极以教育、文化弘扬佛法,并且在世界各地建寺弘法,把佛教推展到世界五大洲,不但落实人间佛教,尤其对国家社会,乃至对世界和平的促进,均发生全面性的影响与贡献,此与一般只着重推展慈善事业的团体,形成强烈而明显的分野。
但是也有人质疑,佛教建筑寺院,意义何在?如前所说,世间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息灭贪瞋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于建设学校,度众万千,这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因此我常说,慈善是佛教的一环,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业;但是慈善工作并非佛教的全部,因为当一个人的信仰渐次升级以后,必定要从做善事修福中,进一步研究教义以求慧解,否则一个没有佛法的人,将如同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湾;而佛法的重要,则往往一句话就可以给人生起信心,找到方向,终生受用不尽。所以,佛教虽然不偏废慈善救济,但仍以弘扬佛法为本,以传教为重,因为慈善救济终非究竟,「泛滥」的救济只会养成社会的贪心及虚浮伪善的心理。因此所谓的救济,应该是「救急」而不是「救贫」,应该是「救心」而不是「救人」,唯有宣扬教义、净化人心,这才是宗教的主旨所在。
是故,最好的慈善事业应该是与文教合而为一,因为文化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教育可以改变气质,根除烦恼。因此希望政府今后在鼓励慈善救济的同时,也能兼顾文化、教育,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如佛教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我们要肯定「文教重于慈善,有道重于有财」,我们也期盼政府的福利事业能从文化、教育方面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国民的生活品质,如此才是根本而究竟的福利事业。
--------------------------------------------------------------------------------
八、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曾发行「赎罪券」,引人垢病,甚至成为后来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在佛教里,也有一些人以非法取得的钱财来布施,藉此求得心安。请问大师,如果以不法所得的钱财布施,其功过如何?
答: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人在世间生活,要靠许多的因缘成就才得以生存,所以平时要与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捐输金钱财物,有的人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帮忙,可以济人困难危急;甚至与人为善、一句赞美、一瓣心香等等,都是殊胜的布施因缘。
布施、结缘是人间最美好的事。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布施能令众生安乐,是最容易修习的法门,有如大地一样,一切万物都依之生长,所以六度、四摄都以布施波罗蜜为上首。
布施可分为「有相布施」与「无相布施」二种。有相布施,指世间上一般人心希果报,执着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称为「世间布施」;此种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报,报尽又再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无相布施则与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当体皆空,而无所执着,因为能超越世间的有漏烦恼,所以称为「出世间布施」。
佛教分有世法、出世间法,世法牵涉到社会、群众、法律、道德、人格等问题,在社会上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物,就是违法,必须负起刑责;而以非法所得来布施,佛教称为「不净施」。
佛教讲「净财」、「善财」,这是合法的财富,净财愈多愈好,有净财才能从事各种弘法事业,有净财才能布施结缘,但有的人以不当的所得来布施,例如「劫贫济富」,虽然不好,但总比不救济好,再说布施时当下的一念善心,虽然抢劫财富是不足效法,但布施的一念善念,或是一念惭愧之心,也不能说不可贵。
不过若要穷究以非法所得来布施的功过如何?只能说布施时依施者、受者、施物等「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问题十分复杂。一般正常而如法的布施,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量入而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他们不知道布施种福田;但也有一些贫穷困苦的人,为了面子而强作金钱布施,这些都不是佛教所希望的。甚至有些人学佛,由于不合理的布施,导致家庭失和。譬如先生或妻子信佛以后,经常到寺院发心,布施做功德,却不管家里的生活,这样很容易造成家庭失去平衡、快乐,这都是不合理的处理钱财的方法。
其实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金钱,只讲金钱的布施也是不合理的。本省有些信徒的信仰方式很值得商榷,他们说起来的确很发心,跑这个寺院布施一点,跑那个寺院又布施一点。有一天,金钱没有了,那里也不去了,因为「钱用完了,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去。」这种信佛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佛光山的所有道场,从台湾北端到南部,从国内到国外,很多信徒都是一信就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说因为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来。因为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钱布施,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随心、随力、随喜的布施才是最重要的。信佛要真实,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为了信仰反而导致家庭分裂,这在佛法来讲,都不是「正命」的生活。所以佛光山不募「不乐之捐」,而且主张要「储财于信徒」。
佛法讲布施,其实就是物我一如,同体共生的宏观,我的财物可以与人共享。布施,表面是「舍」,其实是「得」。没有舍去我们内在的悭贪,怎么得到无有恐惧的自在?无求的布施,令我们所行纯净,端严高贵;无悔的布施,令我们身心清净,人格升华。
布施结缘,就像深井汲水,你愈舍得提起桶水,给人灌溉,给人饮用,井里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断。所以人生不要只看到黄金白银,比黄金白银更宝贵的还有布施的温暖、结缘的感动。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布施贵在发心的真伪。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除了要不自苦、不自恼,而且要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
--------------------------------------------------------------------------------
九、佛教的「八正道」里,「正业」与「正命」都是强调合理经济生活的重要。请问大师,放高利贷合乎「正业」吗?佛教所认可的财富有那些?相反的,什么情况下所获得的钱财是非法所得呢?
答:人生世间,不能不工作赚钱;要工作赚钱,才能生活。有的人用劳力赚钱,有的人用时间计薪;有的人出卖身体谋取所需,有的人靠语言赚钱营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以何种方法赚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要合乎正当性。正当的财富,就是要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茍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此外,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毒、走私、转卖人口的职业,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赌场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都是佛教所不允许。
在《善生经》里也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
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
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荡子。
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
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
五、常喜妓求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
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种都是消耗财物,不事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至于说到「放高利贷」是否合乎「正业」?佛教过去办有类似今日的「当铺」,只向百姓收取非常微薄的利息,甚至完全不取分厘,以帮助贫苦人士经济上的周转运用,譬如北魏的僧祇粟、南北朝的寺库、唐朝三阶教的无尽藏院,都是佛教为了便民利国的金融事业。只是佛教创典当制度,不同于今日一般当铺的高利放贷,佛教是本着来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的精神,把社会的净财做一个集中,然后再一次发挥其整体的力量,回馈于社会,属于服务大众的慈善事业,而且具有繁荣经济的功能。
现代社会已有正规的金融事业,寺院为恐与信徒之间有金钱纠纷,应不与信徒共金钱来往。不过,人总有不时之需,当手头不方便时,一般人会向银行贷款,或是到当铺典当应急。现在社会上还有所谓「地下钱庄」,从事放高利贷行为,以超高的利率赚取不道德的利润,完全唯利是图;因高利贷而衍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对社会无益,而且有害,应属「邪命」的生活。
所谓「邪命」,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用经营不正当的事业所得来生活。譬如前面提到的开酒家、赌场、卖钓鱼器具、卖打猎的猎枪,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民初的印光大师曾在普陀山一住许多年。后来日本军阀侵华,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要供养大师,请大师到香港弘法。
印光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净的供养。」
佛法虽然准许佛教徒经商开工厂、做各种事业,但是伤身害命、迷惑人性的事业是不准许的。所以八正道中有「正业」和「正命」两种,就是说明做为一个佛教徒,必需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用正当的方法取得钱财。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善生经》则说:「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总之。财富虽为人人所爱,但做人不要过份的贪图金钱,要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常的经济生活对人生非常重要,因为世间上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不正常而来;有了健全的经济生活,才能建设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佛经提到,我们若想获得现生的福乐,应该做到如下四件事:
一、方便圆满:不论是务农、做工、畜牧、经商,或者是公务人员、教师等,一定要有谋生的正当技能,凭工作而得到生活。
二、守护圆满:从工作中获得的财物,除了日常生活支出以外,要妥善保存,以免损失。
三、善友圆满:要结交善友,切不可与凶险、放荡、虚伪的恶人做朋友。
四、正命圆满:要量入为出,不可以奢侈浪费,也不可以过分的悭吝,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圆满,生命的意义就是从缺陷中追求圆满,佛教指导我们追求合理的财富,过着正常的经济生活,这是圆满人生的第一步,也是人生应走的坦途大道。
--------------------------------------------------------------------------------
十、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爱财既是人类的本性,请问大师,佛教对财富的看法如何?佛教对企业经营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特别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管理。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近年来衍生出「企业管理学」的显学。若就一般人所认识的企业,通常是指经营营利事业的组织体;但是从企业家的定义来了解,是指「于企业体内,订定一定的计划,以实践其创立该企业的理念和目的,并加以监督经营者」。可见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成功的经营,以分享利润和喜悦。
企业的种类有工业、商业、文化事业、慈善事业,有国家经营的公企业、私人经营的私企业,有个人企业、公司企业等,不一而足。我认为企业的意义是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办法、有系统,是心智的活动,是理念的管理;企业不一定是指工商财务才是企业,企业应该是有计划的组织体,如国家、社团、宗教、文化、慈善、教育等,用现代的意义来说,都可以说是企业体。
佛教是相当重视企业理念的,例如:佛陀当初创建僧团就是本着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是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也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乃至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也是以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的企业精神,作为人间佛教事业的管理。因此,企业的定义不一定是指社会的工商企业。
记得1978年,时任行政院长的蒋经国先生到佛光山参观,当时我跟他介绍佛光山,提到我们是用企业的精神在管理佛教事业。我的意思是,我们讲究组织、制度、理念、企画,结果他把企业管理当成「商业化」,认为佛光山是商业化的团体,后来有一些社会人士也不断批评佛光山「商业化」,这是对佛光山很大的伤害。
其实佛教徒为了光大佛法,远绍如来家业,常有一句话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讲究权巧智慧、方便法门;利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论弘法或利生,都必须透过良好的组织与完整的规划,才能顺利地接引众生进入佛法的堂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特别注重信徒现生的幸福安乐。纵然是不同的范畴,佛教与现代的社会企业,终究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事物的管理。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恰为企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佛教有组织、有制度、有规划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业,不仅续佛慧命,更促进社会的祥和进步,所以佛教的企业精神,实在不可以将之与一般的「商业行为」等同视之。
一般的商业化经营,是以营利、赚钱为目的;但是佛教讲究的是奉献、服务、布施、喜舍。佛教认为人生的目的不在赚取个人有限的金钱财富,甚至财富不只是有形的金银财宝,应该扩大来看。
佛教认为财富的种类有:狭义的财富、广义的财富,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现世的财富、来生的财富,个人的财富、共有的财富,人为的财富、自然的财富,有价的财富、无价的财富,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清净的财富、染污的财富,合法的财富、非法的财富,一时的财富、永久的财富。
狭义的财富是指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广义的财富包括健康、智慧、人缘、信用、口才等;有价的财富诸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等;无价的财富例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等。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的智慧之财;不但重视一时的现世财富,更重视永久的来生财富;不但重视有形的资用财富,更重视结缘积德等无形的财富;不但重视私有财富,更重视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等;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佛教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的财富,例如:明理、正见、勤劳、结缘、布施、喜舍、感恩、知足、道德等,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终身都能受用;不但一人受用,大众也可以受用。因此佛教认为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财富,要看永生的财富;不要只看一人的财富,要看共有的财富;不要只看聚敛的财富,要看活用的财富;也不要只看形相上的财富,要看内心无形的财富。一个人拥有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等,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
由于佛教对财富有另类的看法,因此在佛教看来,世间上没有穷人,贫富只是从比较而来。例如,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时间的富者;善于言词,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这就是语言的富者;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这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就是有力的富者。所以,贪心不足永远是贫穷的人,乐于助人则永远都是富贵的人。
佛教主张发展净财、善财、圣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裕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认为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一切都有「因缘果报」关系。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过去佛门里有一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是粗俗。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除非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问题。因此佛教并不排斥钱财,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认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再说,佛教徒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如果没有钱财,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佛教认为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这才是值得关心的事。
--------------------------------------------------------------------------------
十一、前面讲了那么多关于世间的财富,现在想请问大师,佛教有什么样的理财之道?佛教认为人生最大、最值得追求的财富是什么?
答:钱财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一般人莫不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财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怠、赌博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淫浪荡」,钱财便会很快的耗用殆尽。
此外,佛经也告诉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以及「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也就是说,学佛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做为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由于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因此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一分补助仆佣属下,一分施给亲属朋友,一分奉事国家沙门。
以上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至于我个人的理财哲学是:把钱全部花在必要的开销上,没有钱了再努力赚回来,否则钱太多就会怠惰。我个人从小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但我很会用钱,我经常把一个钱当作十个钱来用,甚至我把明年的钱,今年就用了。我们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因此佛光山并不矫情的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源,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所以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因此我常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当初我创建佛光山的时候,一开始就先确立佛教处理钱财的方法。我告诉佛光山的徒众,佛教振兴之道,在于佛教有人才、有净财、有道业、有事业,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净财,无法成事。此外,我手拟佛光人守则,明订佛光人不能私自化缘、私建道场、私置产业、私蓄钱财,而且申令管钱的人不可掌权,掌权的人不能管钱;大职事有权,小职事管钱;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了,不可以储存。
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日。三十多年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将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馈。
我也经常告诉信徒,应该追求另类的财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金钱。如果拥有了智慧、人缘、勤劳、信念、健康及平安也是财富;相反的,富裕的人如果烦恼很多、夫妻经常吵架,有钱又有甚么用呢?
话说有一个平凡的农夫,经常告诉人家,说他是全国最有钱的富翁。税捐处听到之后,就想扣他的税,问他是不是自承为世上最富有的人?农夫确认之后,税务人员就问他:「你有哪些财富呢?」农夫说:「第一,我的身体很健康,再者我有一位贤慧的妻子,我还有一群孝顺的儿女,更重要的是,我每天愉快的工作,到了秋冬的时候,农产品都会有很好的收成,你说我怎么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呢?」一个人即使钱财不多,但是孩子聪明、夫妻相爱,这也是人生的财富。
多年前,我曾应邀在日本市中心的朝日新闻纪念馆举行一场以「人心、命运、金钱」为主题的佛学讲座。当时我说,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人们普遍关心前途、命运、金钱,较少重视心灵净化。其实这三者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钱就多,真正的财富在身体的健康、内心的满足、正确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属的和谐、灵巧的智慧及发掘自我本性的能源,只要心灵能够净化,这些内财自然具备。
这些观念透过慈惠法师的日文翻译,许多日本大众同表大梦初醒,内心感到无比欢喜。其中日中问题研究会矢野会长更表示︰「过去时常自问,人生所为何来?不觉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如今听大师一席开示后,知道命运操之在我,命运由自己创造,知道人生有轮回、有来生,无形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今生虽苦,但可以创造未来的人生。」一个人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指土地、房屋、黄金、白银,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发心、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财富。
--------------------------------------------------------------------------------
十二、经过全球性的经济风暴后,现在举世都在盼望经济早日复苏。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带动全球经济起飞?
答:2001年世纪交替之际,一场世界性的经济风暴,像狂风一样席卷了全球,让举世各国同受其害。在这段期间有很多人关心,全球经济衰退对佛光山是否会有影响?我说当然有影响。不过我认为这也是好事,可以让佛光山的人更有忧患意识,藉此学习突破困境,这样对未来才有长远的打算。
其实,佛教讲「无常」,世间事就像潮水一样,起落有时,荣枯兴衰本是自然的循环。经济发展也有周期性,时盛时衰;全球经济衰退也是一时的现象,人民其实不必太过担忧,过一段时期自然会有好转。如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文衡博士的观察,2001年台湾的经济成长率虽然出现了1960年代以来首次的负成长,敬陪东亚国家的末座。但是他认为这只是台湾由「模仿」进入「创新」阶段必经的转型期,无须太过忧虑。他说这个过程即将结束,台湾也将启动另一波的经济成长。依他的初步推估,2005年左右将是新一波经济成长的关键年代,而至2020年前台湾的平均国民所得可达到两万美元以上的水准。
赵博士的理论依据是,虽然近来经济成长停滞,但技术进步并没有停滞。台湾在美国获得的专利件数,由一九九七年的两千五百件激增至2001年六千五百件。在台湾经济衰退最严重时,专利件数反而创下历史新高,仅次于美国、德国与日本,高居世界第四位。同样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出口品是属于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虽然2001年台湾经历经济衰退,在所有的出口品中还有四十六%是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此一比例甚至比2000年的四十二%还要高,不但优于英美日韩等国,并且也是历史新高,因此他对台湾的经济复苏抱持乐观的态度。
虽然经济专家看好台湾的经济前景,不过由于现阶段经济衰退引发高失业率,造成很多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因此在今年(2003年)2月27日,《人间福报》特与《天下文化》、《远见杂志》共同主办一场「提升执行力,创造全民财富」的经济高峰会谈,邀请社会上有高度影响力的人士,以高度的思考层次为台湾的经济把脉,共同为台湾找寻出路。
会中多位专家一致强调「执行力」的重要,如高希均教授说:「经济衰退,造成高失业率,继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我们要想出各种办法创造财富,使社会能更积极参与。但是再崇高的理想、愿景,如果少了执行力,全成了夸大的空想。因此若问:『台湾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或许要从『执行力』找答案。」
有人说,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策略,40%靠执行力。「执行力」是什么?建华金控执行长卢正昕先生说:「执行力的定义是『积极参与,全力投入』,全力投入是身口意总动员。执行力的落实首先要『用对的人才』,其次得『采取对的策略』,最后是『完成对的营运』。」他认为今天这个时代,单打独斗闯不出天下,一定要有一群具有共同目标、愿景,加上有强烈企图心和执行力的人,集合众人之力才能创造财富。
另外元智大学讲座教授许士军先生表示,过去一般人误认为执行力是透过严格执行,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其实未来的趋势是「执行、策略合一」,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人,不是被动地等待高层裁示,而是自己要有规划能力。他觉得今天若想发展经济,创造全民财富,就得发展「台湾概念股」,利用台湾不会外移的优势,例如自然的风光、气候、文化、风俗习惯,加上知识、想象力、领导者的眼光,配合金融业、科技业的支持,这样就能以知识创造价值,增加全民财富。也就是说,台湾如果能善用本身优越的条件,加上知识、科技、政策的指引,我们也能销受高价位的产品,而能获得外来消费者青睐,创造更多的外汇存底。
趋势科技资深执行副总经理陈怡蓁小姐也谈了他的亲身体验。他说去年与先生到日本本栖寺,看到寺里枫叶飘零,有位师姐不停地清扫,但是动作远不及落叶快速,分明是愈扫愈多。陈小姐的先生忍不住劝对方别扫了,没想到她幽了一默说:「愈多愈好,这样福报愈多!」陈小姐认为这就是佛光山执行力的源头,因为每个成员皆充满热诚、欢喜。如果每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所追求的不只是金钱回馈,而是成就、满足感,相信所展现的必是持续不绝的执行力。
几位先生、小姐的发言,皆有所见,不愧为专家、学者。当时我也针对佛教把我们的心譬如田地,说明只要我们能开发心田,就有力量。所谓「愿无虚发」,心愿一发,所作皆办。尤其做任何事都要给主其事者一个远景、希望、未来,如此构想完成、步骤拟订,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像今年(2003年)佛光山的国际花艺特展,引起花农的热烈回响。执行布置的工作人员不眠不休、轮番上阵,不以为苦,这是因为他们有理念、有愿景。
甚至我在世界各地建立几百个道场,这是我给他们必定成功的信念。像彰化福山寺重建,困难重重,他们以资源回收筹募基金,如今已近十亿元款项,令我深受感动。因此「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都是执行力的具体展现。「给」才有力量,我以此实践执行力,并且创造社会的财富。所谓「大块假我以文章」,随处皆可成为力量的泉源。我们的社会若想回复昔日风光,就要注重执行力的落实。
不过,讲到这里我又想到,现在台湾民众处处爱讲理由,光讲理是不够的,未必有力量。我认为有心才有力量,力量加上智慧、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能为我们带来执行力,能让我们创造全民的财富。
最后我也谈到,值此经济不景气的时刻,不但政府应该重新调整经济政策,想办法吸收外资,更要留住台商,别让台商感叹台湾设厂空间小,而让资金外流;另一方面人民也要共体时艰,懂得开源节流,共同渡过经济的低迷。只是比较令人忧心的是,如前所说,各地的经济纵然互有衰荣,就像潮水一般,具有周期性,不足为虑。反而大家所应该关心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影响所及,一些小型企业渐为大集团所拢断,一旦这些大的财团经营不善,造成骨排效应,受害的何止千千万万人。所以,世界各国对于大集团应该要有所约束制衡,对于小企业则要加以辅助,让大小共存,如此才能让财富像活水一样流通,继而创造一个均富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