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修念佛还需要受戒持戒吗?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弟子们对于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头等大事,便是受戒

  问:佛陀为何要制戒?

  答:简单来说,佛陀是为道制戒,而非其他的原因。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长久地被无明烦恼所盖覆,无法显发出来。要显发佛性的无量功德,不仅要限制一切恶业的造作,还必须要对治我们的贪嗔痴三毒烦恼,这就必须要从持戒下手。佛法有戒、定、慧三学,其中持戒是捉贼,捉我们的烦恼贼,修持禅定是把烦恼贼绑住,然后开发智慧就是把烦恼贼彻底杀掉。在了知因果的基础上,受持戒律,渐渐清净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内心,便可背尘合觉,返迷归悟,自然也就成佛可期。

  问:佛教的戒律与一般社会上团体组织的规章有何不同?

  答:凡是一个有理想的团体,必有其组织的规章,如学校有校规,政党有党章,军队有军纪,学生有守则等等。佛所制定的戒律与一切社会组织的规章公约或守则也有相似之处,是佛弟子所应遵循的规章。不过,较之其他社会组织的规章,戒律的功用却不仅限于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人类大众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戒律并不只是从消极方面限制了作恶的行为,实也含有无限慈悲之心。比如因为不忍自己被人杀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被杀被害之心,故有不杀生戒;因为不忍自己的资生财物遭人偷盗而去,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被偷被盗之心,故有不偷盗戒。其余诸戒,亦可准知。

  问:戒律二字是什么含义呢?二者相同还是不同?

  答:在梵文中,戒叫做尸罗,律叫做毗奈耶,各有所指。翻译成中文的戒律二字,意义也各有其侧重不同: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不过,有时也可将戒 律二义通用的,所以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义分割开来。我们常说受戒、持戒,所以单就戒字来解释:说文解字说戒是警也,是警觉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实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比如通常说的戒赌、戒烟、戒酒等等,便是一种约束的行为。

  问:佛教的戒律有哪些种类呢?在家人和出家人所受的戒有何不同?

  答: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分的不同而有在家戒和出家戒的区别。在家戒共有三种:一、五戒;二、八关戒斋;三、菩萨戒;出家戒则有五种:一、沙弥及沙弥尼戒;二、式叉摩尼戒;三、比丘尼戒;四、比丘戒;五、菩萨戒。

  问:佛法说众生平等,为何戒律还有这么多的等级不同呢?

  答:佛法虽讲平等,乃是讲性体上的平等——众生皆具佛性,都可成佛——而不是没有老少,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事相上的平等。因此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级和层次的,从三皈、五戒,级级增加,层层上升,以三皈为基础,菩萨比丘为具足。可见三皈依仅是引导入门的方便,菩萨比丘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身份。乃至三世诸佛在人间成佛,也都现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皈依的人,应该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倘若无法摆脱世缘,无法披剃出家者,也该受持八关戒斋,为生死的牢狱打开一条出离的道路。

  问:皈依三宝之后,首先应该学习和受持的是哪种戒法呢?

  答:应仔细学修五戒。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无论是八关斋戒、沙弥十戒,还是比丘比、比丘尼戒,乃至菩萨戒,无有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中的杀、盗、淫、妄列为重戒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基础,五戒学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问: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好像也并不难受持,还需要特别学习吗?

  答: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见到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弘一大师是近世的高僧,并以学律持律闻名,但他自验,他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还不够一个五戒满分的优婆塞的资格。我们试想,一位持律谨严的高僧,竟还不敢以满分的五戒净人自诩,降至一般而下的人们,谁还敢以五戒清净自居呢?在此必须明白,弘一大师的自验,绝对不是因他破了根本大戒,而是说五戒的微细部分,无法顾得周全的意思。以此可见五戒的重要性及其严重性了。限于文章的篇幅,关于每种戒律的具体内容以及每条戒律的开遮持犯等细则,我们无法在本文中展开介绍,各位读者如果发心受持,一定要认真学习每条戒律的开遮持犯种种细则,否则又如何能够理解佛制戒律的深意,如何能够清净持戒呢?

  问:我专修念佛法门,唯求往生西方,还需要受戒持戒吗?

  答:应当知道,作为佛弟子,戒律是根本。就念佛法门来说,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业,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比如往生西方有九品的区别,从上上品到下下品,戒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否受持过具足戒、沙弥戒、八关斋戒,乃至五戒,都与往生品位直接相关。此外,佛在大乘经典中,千经万论处处劝勉赞叹持戒的功德,修持念佛法门又怎么会不需要持戒呢?无论修持何种法门,都要按照如法受持戒律,哪怕生活中有一些违缘,暂时无法全部受持五戒或更高层次的戒法,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努力学习,并随分去做,争取早日受持清净戒法。

【文章转自:美国站群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mgzq.html处的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