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树立因果正见的四个步骤

发布时间:2021-12-0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太上感应篇》总纲章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字的含义极其深奥,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认真思维。实际上,这十六字指示了学人在心中树立因果正见的四个步骤。

树立因果正见的第一步就是要树立“祸福无门”的正见,也即外境的善妙或恶劣,或者说顺逆,或者说如意不如意,或者说悦意不悦意,绝对不是外在的某个人、物或事造成的,也不是无因偶然而有的;自己内心当下的痛苦或快乐,也不是外境加在自己心上的。

树立因果正见的第二步就是要树立“祸福惟人自召”的正见,也即一个人所遭遇的外境的顺逆惟一是由过去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招感的,而当下内心的苦乐也惟一是由自己当下的起心动念所决定的。“惟”字提示人们,不要到心念之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苦乐的源头,苦乐的源头惟一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之上,如六祖惠能大师曾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里“方寸”就是指心念,意思是说,一切世间幸福的源头,都是人的起心动念,从调整自己的起心动念去追求幸福,没有不成功的。

一和二这两个步骤,可以说是树立因果正见的前行,要充分重视,不可忽略。因为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两个大邪见:一、外境的顺逆是他人或外在的事物造成的;二、自己内心的苦乐是由外境决定的。这两个大邪见在很多人心中都根深蒂固,它误导着人们将自心的安乐建立在外境之上,于是他们到外境上去寻找、去欺骗、去抗争,刹那也没有停息过。得到痛苦,则怨天尤人,痛恨外境,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一点责任也没有;得到安乐,则更加贪执外境、依赖外境,而且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正因如此,人们造下了深重的恶业,感受了无量的痛苦。实际上,即便全世界的人都振臂高呼:“自心的安乐与痛苦是外境造成的,与自心无关”,也改变不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事实。人们只有认识真理,按照真理办事,才能真正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因此,如果不将潜伏在人们心中的这两个恶见之魔揭露出来,用观察与思惟的方式加以推翻,那么因果正见在人们心中永远都不会有生根发芽的机会。

树立因果正见的这两个前行步骤,一破一立,一推一引,一堵一导,也即,前者是破除、推翻、堵塞,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不该奉行的;后者是建立、牵引、疏导,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该奉行的。通过这两个步骤,可以摧毁隐藏在人心中的“安乐因与痛苦因存在于外境之上”的邪见,可以培养人们观察自心、认识自心、到自心之上寻找安乐因与痛苦因的习气。总之,这两个步骤可以拨乱反正,遣除颠倒见,为树立因果正见扫除障碍、奠定基础。

树立因果正见的第三步是树立“祸福乃善恶之报”的正见。“福是善念之报,祸是恶念之报”实际上是对“惟人自召”的进一步细化,具体指明了哪些念头招感福、哪些念头招感祸。《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一切凡夫和圣者,所遇到的一切悦意的对境和内在的乐受,下至有情地狱众生因一阵凉风而得到的被焚烧之苦减轻的乐受等,都是因善念而有,从过去的恶念引发安乐的情况,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切凡夫和圣者,他们所遭遇的所有逼迫自心的对境以及内心的苦受,甚至圣者阿罗汉相续之中的细微苦受,一切都是从过去的恶念而起,从善念产生痛苦的情况,从来也没有发生过。

为了能够离苦得乐、避祸得福,我们需要观察与思惟“什么是善念、什么是恶念,善念与恶念各自具备什么特点”,只有掌握了善恶念的特点,才能具备辨别善恶、取舍善恶的能力。如今,“善恶”这两个字虽然被很多人挂在嘴上,但是真正内心通达“善恶”的人却并不多见。很多人总是默认自己的念头是善的,他人所作的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是恶,这足以说明了这些人对善恶的无知。

“福是善念之报,祸是恶念之报”,这是因果律的总相。仅仅对因果律的总相生起信心还是不够的,还太粗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与思惟因果律的别相和事相,在观察与思惟中渐渐对因果律生起信心,这就是树立因果正见的第四步,也即“如影随形”这四个字的内含。

“如影随形”既是对“善恶之报”的比喻,也是印定。所谓比喻,就是用一个他人熟知的事物去比喻他人不是很了解的事物。人们都熟知,如果一个物体是圆形的,那么它的影子也必定是圆形的;如果是方形的,影子也是方形的;如果是三角形的,影子也将是三角形的。总之,物体的模样是怎样的,它的影子的形状就是怎样的,这两者之间不会有差错。

与此类似,如果我们心中的念头是恶的,则当下与未来的果报都将是痛苦的;如果我们心中的念头是善的,则当下与未来的果报都将是安乐的——小恶对应小苦,中恶对应中苦,大恶对应大苦;相反,小善对应小乐,中善对应中乐,大善对应大乐。更具体的,杀害的恶念对应被杀害苦,偷盗的恶念对应被偷盗苦,邪淫的恶念对应被邪淫苦,粗语的恶念对应听闻粗语苦,妄语的恶念对应被人欺骗苦,说人是非的恶念对应被人说是非苦,说无用之语的恶念对应说话没有份量之苦,贪婪对应贫乏苦,嗔恚对应逼迫苦,愚痴对应执迷不悟、不知反省、永无出头之日之苦。相反,爱护生命得到被爱护之乐,布施财物得到财物富足之乐,不邪淫得到他人敬重之乐,说诚实语得到他人信任之乐,说柔和语得到眷属和睦之乐,说赞美语得到他人赞叹之乐,说有用语得到言语有份量之乐,知足感恩得到内心安稳之乐,慈悲得到心想事成之乐,深信因果得到不断改过、止于至善之乐。总之,不同的“善念”对应不同的“福”,不同的“恶念”对应不同的“祸”,就像物体的形状不同,所对应的影子不同一样,对于这些因果的别相及事相要不断观察与思惟,这样对因果的信心就会大增。

《佛说十善业道经》中说:“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里佛陀教诫我们,要日日夜夜反复忆念、思惟、观察善法,这样就可以令善法在自己心中不断增长,恶法灭尽。如何忆念、思惟与观察善法呢?实际上就是忆念、思惟、观察“善法所对应的福报,恶法所对应的祸报”——这其实就是“如影随形”这四个字的内含。

“如影随形”这四个字同时也是对“福是善念之报,祸是恶念之报”的印定。所谓印定,就是印可认定的意思,也就是说,“福是善念之报,祸是恶念之报”的结论是符合世俗真相的论断,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圣者现量所见之境,是说真实语的佛陀亲口所宣说,根本没有丝毫错谬之处,就像“物体有什么形状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子跟随一样”不会有丝毫错谬。

总之,在心中渐次树立因果正见的四个步骤是:一、先树立“祸福无门”的正见,也就是外境的顺逆不是外在的人、物、事决定的,内心的苦乐也不是外境决定的;二、其次树立“祸福惟人自召”的正见,也即外境的顺逆是过去自己的起心动念所招致的,当下内心的苦乐是自己内心看待外境的心态决定的;三、树立“祸福乃善恶之报”的正见,也即“善妙的外境是过去的善念所招引的,当下的安乐也是当下的善念所决定的;恶劣的外境是过去的恶念所招引的,当下的痛苦也是当下的恶念决定的。”四、不断观察各种不同善念与不同福报之间、不同恶念与不同恶报之间“如影随形”般的对应,也即不断观察与思惟因果的别相与事相,以对因果生起真实不退转的信心。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