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密宗大手印

发布时间:2021-11-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大手印就是无手印,经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神秘的密宗大手印

  大手印揽胜

  目录

  第一部份 大手印有三个不同的含义

  第一节 作为判别是否佛法的标准

  第二节 作为法门

  第三节 作为双手结印姿势

  第二部份 大手印概略

  第三部份 修前准备

  第一节 身体和手的基本姿势

  第二节 名相

  第四部份 修习禅定

  第一节 九接佛风

  第二节 金刚诵

  第三节 宝瓶气

  第四节 拙火

  第五节 修明点

  第六节 红白菩提

  第七节 四空与四喜

  第五部份 实修大手印

  第一节 从四级灌顶修

  第一目 什么是灌顶

  第二目 修习四种灌顶可得成佛之身

  第三目 四级灌顶和红白菩提配合

  第一段 修有贪明点。

  第二段 修无贪之气

  第四目 另一种从四种灌顶所修的大手印

  第二节 按四瑜伽修持大手印

  第一目 关于四瑜伽,不同的体系说法不同

  第二目 修法

  第三节 按生、圆次第修

  第四节 按那洛六法修持

  第六部份 大手印心法要

  大手印揽胜

  李鑫森收集整理

  欢迎传播

  佛教的主旨就是,平等、平等、无任何差别的平等。

  佛教有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三大体系,藏密是大乘密宗中最主要的流派。藏密以其应顺自然、有求必应、神奇的肉身虹化成佛、活佛转世,在全世界已呈现日益扩大的传播之势。

  大乘密宗有四部密法,事密、行密、瑜伽密、无上瑜伽密。

  东密所修为事密、行密、瑜伽密。藏密所修为无上瑜伽密。

  藏密有红教(又称旧派、宁玛派,以红色之衣冠、允许父子传承为特点,是西藏最早佛教)、黑教(西藏原有土箸笨教,吸收佛教的教义,逐渐形成的教派)、白教(噶举派,以穿着白僧裙、口授传承为特点。白教中又分多个支派,较重要的有黑帽系、红帽系等。黑帽系因元宪宗御赐金边黑帽而得名,最早活佛转世。红帽系因元帝赐红帽而得名。)、花教(萨迦派,因寺院外墙涂有红、白、黑三色而名)、黄教(格鲁派、新派,以穿着袈裟和僧帽均为黄色,称为黄教)。

  按红教所分,藏密修学有事续部、行续部、瑜伽续部、大瑜伽部、无比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又细分为心部、界部、口诀部。

  其中大瑜伽部以修生起次第为主,无比瑜伽部以修圆满次第为主,无上瑜伽部以修大圆满次第为主。

  按黄教所分,藏密修学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又分为父续、母续、不二续(显教名经,密乘名续)。

  藏密的重要法门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等。

  藏密各教多以大手印为最高成就,又因师承不同,各派所持大手印也各有不同。藏密以‘即身成佛’为果,有着众多信徒和崇拜者,也吸引了大量爱好者和研究者。

  第一部份 大手印有三个不同的含义

  大手印有三个不同的含义:⒈和小乘三法印、大乘显宗实相印一样,作为佛说经的印鉴。⒉是指藏密的一个重要法门名称。⒊修持时身体和手的姿势。(⒋另外还有一个教外世俗含义,作为某种武术气功的名称。)

  第一节 作为判别是否佛法的标准

  法印者就是判别佛教正法外道的标准,判定佛法真实义之准绳。因为所持经典不同,小乘、大乘、密宗的法印也就有所不同。

  小乘的法印称三法印。大乘的法印称实相印。密宗的法印称做大手印。

  小乘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灭三条。

  实相印即是‘诸法无相’,经云“诸相灭处,即为实相”,诸法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诸法平等而没有任何差别。如来、众生、佛性、涅盘同一。

  大手印就是无手印,经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藏密大手印意义是无印之印,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无分别,无无分别(从本性而言无需分别、无法分别)。

  分析这三种印所说,其实是一致的。小乘三法印的诸法无我,说的是一切法本性同一,没有可以互相区别的个性。实相印说诸法都是从如中来,平等而没有任何差别。大手印说没有印记才是真正的佛印,正象佛经中所说的‘非身才是真正的大身’。三种印其实也是没有任何差别,只是众生理解的重点不同罢了。

  佛从初转法轮,宣说苦、集、灭、道四谛起,到空,到无常、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再到实相印,最后进入大手印。彻底否定,彻底否定一切,彻底否定自我,必然达成永恒光明。

  第二节作为法门

  作为法门见后文所述。

  第三节 作为双手结印姿势

  有金刚合掌印、金刚拳、大梵天王印、三昧耶印、法界印等等。

  第二部份 大手印概略

  世界万物、诸法、佛、一切众生、众生的思想意识皆由真如而来,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身、口、意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就能使三业清净,即身成佛。

  大手印即无分别,无无分别,一切法都是佛法;中道是佛法,二边是佛法,右边是佛法,左边是佛法;‘空’是佛法,‘有’是佛法;‘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是佛法。大手印必然伴随光明、圆满,即统领一切、明了一切。最后必定是语音道断,明心见性(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即身成佛。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性之时,便会彻知世界(宇宙)的本质。

  大手印就是无手印,没有思量分别就是大手印。

  大手印最适宜于现代人,尤其在家人所修学,由生活起修,不离生活,然后顺乎自然,跳离世俗的层次。保持宁静的平常心态,平等、舒展、弛缓,没有可以使人执着的任何东西存在。‘不修不整不散乱’即大手印。

  第三部份 修前准备

  第一节 身体和手的基本姿势

  有坐势、卧势。坐势中有大日如来七支坐,法身狮子坐、报身象卧坐、化身仙人坐等。卧势有吉祥卧、涅盘卧、狮子卧等。

  三种坐姿加以三身之名,意谓修狮子坐可以得法身成就;修象卧坐可以得报身成就;修仙人坐可以得化身成就。名称虽如此,修法、报、化三身并非依赖坐姿。

  大日如来七支坐,因有七个要点,称为七支。一、结跏趺坐,即两腿双盘,两脚交迭于大腿之上;也可单跏趺坐;双手等持置于脐下。二、背脊直立,不可偃胸,亦不可曲背。三、双目垂帘,微露一线之光。四、舌尖轻抵上颚。不可太用力。若有津涎生出,可缓缓吞食。五、下颔微压喉结。六、心不旁鹜,不生任何杂念,只观想着自己生法宫的拙火,不思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事。七、气息平静为主,不念咒,也不默念。当气息平静时,自然能得细、慢、长三种相。(八、唇齿自在合。)

  狮子坐法,为两足足底相合,两膝斜斜向外张开,两手握金刚拳撑地,置于足跟与密轮之间,背直,颈项亦伸直,头略抬,压后颈,两眼仰视,舌抵上颚,心则缘于鼻端虚空。如是坐姿能令四大调和。

  象卧坐法,谓伏身于垫上,两膝跪地,膝头相合,于是暖相亦易生起,明点亦可增长。以两手肘平置地上,两掌托腮,而十指伸直,如是动乱之气即调;十足趾勾曲,两眼斜视虚空,或左视或右视,可以变换。

  仙人坐法,坐如箕踞,两足踝相合,膝抵胸际。两手交抱两胁,可去寒疾;或交手抚膝,则调风火二大;或握拳托腮,则可消寒热。吸气时腹贴背,两眼凝视下方。

  狮子卧法,头向所欲之方,右胁而卧,左足压右足上,头枕右手,法衣严覆而卧,睡时依正念知,于善所缘显明作想,思维明当早起,最初睡时,决定应作如是加行,思维睡眠增长身力之后,当勤修善法,应如是而睡也。

  第二节 名相

  气脉:人身中有左右中三脉,三脉上至囟门,下至会阴。和气脉垂直相交有五轮,顶轮、喉轮、心轮、脐轮、底轮。

  本尊依止上师修持密法,法有多种传承,每个传承又有多位佛、金刚、菩萨,以哪一位圣众作为自己修持的对象,此对象即是自己的本尊。

  心:一种指人体内心脏,二为思想意识、思维、大脑神经活动,大日经住心品分心相为六十种心相。三、真实心,即不生不灭之心,自性清净之心。

  第四部份 修习禅定

  可以从七支坐法直接进入禅定、也可在七支坐法基础上修习九接佛风、金刚诵、宝瓶气等进入禅定。

  第一节 九接佛风

  先坐七支坐片刻,候气息调顺,然后握金刚拳(四指紧围拇指,拇指内放于掌心)。将金刚拳放于两膝盖,挺直双臂。右鼻吸气,左鼻呼气,三次。作时,左金刚拳伸直食指,余四指仍成拳,沿左腿上至左胸,至食指与乳头平,然后用力伸出左臂,与肩平,然后曲肘,此时用力挟打左胁一下,食指由前向后画成一圈,随即紧按左鼻孔,掌心向外。按时肘须平。按左鼻孔后,用右鼻孔吸气。吸至气满,即用右金刚拳伸食指如前,提拳至胸,平伸右臂,挟打右胁,食指画圈按右鼻孔。两鼻孔皆按住后,尽量住气。如欲呼气,则放左金刚拳于左膝,以食指引气而出。待气出尽,始放右金刚拳于右膝。如此是为一次。次作左鼻孔吸气,右鼻孔呼气,三次。继作双鼻孔吸气,双鼻孔呼气,亦三次。这两个动作,金刚拳的动作同前。

  第二节 金刚诵

  A

  不同的金刚诵有不同的观想,修金刚诵其实是修吸气、住气、呼气,称为‘入住出息’。如果吸气的时间是一,呼气时间亦为一,则住气(停止呼吸)的时间最少为二。这是入住出息的时间比例。修习既久,住

  息的时间自能延长,以能做到住息一分钟以上,才算有点成就,然后才可以练宝瓶气。

  修金刚诵是在作九接佛风之后,随即全身放松,作七支坐片刻,然后缓缓吸气,观想吸入者一连串嗡字,其色雪白,由左右鼻孔入左右脉,然后会聚于左右中三脉的交点。此时仍观想气呈白色。

  随观气变成红色,沿中脉上至心轮,由心轮分布全身,于是发尖指尖悉皆彤红。此时应住气观想红阿字遍布全身。

  接观气变蓝色,返回心轮,下至三脉会合点,成吽字由左右脉上二鼻孔喷出。

  B

  此段摘自〈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刘锐之—〉

  金刚诵者:谓身安住已,心缘出入息,勿起余现行,数由一及二,乃至二万一千六百数,如此内外行息,一一可得明晰。每一呼一吸为一次,专心缘数,一二三四五,乃至二万一千六百,勿令外驰。初修者,每日以四座为度,第一座仅数呼吸二十一次,第二座可增至三四十次,第三座数较前略增,第四座随力多数。如渐增,心不散乱,专缘气息,渐次增上,数至二万一千六百。于此数中,若感疲乏,可暂停数,以事休息,其所谓明晰者,必数毕全数不乱,若有错误又从头再数,此为密乘数息观也。

  此后观尽其所有出入之息是否周遍全身,抑或仅趋一部,应于呼吸间,令心随息出入,由此即可明晰息之性相。复次,继修随息,观息出至何处,入至何处。吸时观息距鼻端一肘,乃至五肘,由鼻而入,经喉而心,而脐下至密处,并遍四肢,普及一切身界。若觉仅至身中一部,当即矫正,呼时观息仍出至距鼻端前一肘,乃至五肘而止。如此心随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息之远近长短之性相矣,此为密乘随息观也。

  此后气与心合,由鼻至脐下,应观其出进住之自性如何。观住时应观住于何处。入则由鼻至脐而住,出则由脐至鼻而出。又观住者是否由脐遍住全身,若仅住脐,仍为粗观,必观遍住全身,方为细观。由此而来熟习,即能心与气合而住,此为密乘修气之止也。

  此后可见各气色及其长短,复观五大种各不混杂,即能知内外行息增减之量;其法系观气自顶及踵,徧及全身,有无损益,决不宜过增过减,所出之气,暖冷是否得中,如此观察,即能见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五气之色,及长短之量,地气色黄,水白,火红,风绿,空蓝。地气见于鼻端前十二指,水十三指,火十四指,风十五指,空十六指。乃至五欲五蕴、五烦恼、一切色心等法,悉由此而生。以一息中具足五大五色,各不混乱,即知内外行息,出入量之增减。而五大之出入行息亦因以知之,或出增入减,或入增出减。以普通人年龄推之:二三十岁者出少入多,五六十岁者出多入少,故由一昼夜大换气十二次计之,每次于一千八百中,两鼻出入气息长短,可验福祸、夭寿、智愚、运气之消失,此为密乘修气之观也。

  由是气外出变为白色嗡字,内进变为蓝色吽字,住则变为红色阿字。出气变白色嗡字为身金刚,进气变蓝色吽字为意金刚,气住变红色阿字为语金刚。由此转出入息悉成三字,以通解遍身脉结之气,尽令渐次入中脉矣。观阿吽嗡三字,出进住为正,转变业气之要门,前四皆为金刚诵之方便。三字观次第,各派传承所说不同:有谓昼则嗡阿吽,夜则吽阿嗡,均无不可。如实修习,内外行息,渐次变成三字,业气变成智气矣,此为密乘修还之方便也。

  由此而来内外行息,即可渐次至停灭也,由上修持力,支脉解而中脉开,业气尽而智气现,自性清静,将从此显,此为密乘修净之方便也。

  以此金刚诵之一法,不独将六妙门包容净尽,且能解支脉而开中脉,净业气而现智气,其殊胜可想矣。

  第三节 宝瓶气

  A

  下体气息往上提,上体气息往下压,留住脐间如宝瓶封口。

  B

  此段摘自〈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刘锐之—〉

  宝瓶气者:谓三出浊气已,上气由鼻端徐徐吸入,下气微向上提,尽力忍而持之,故金刚诵属柔气,宝瓶气虽属刚气,但其中又有刚柔之别。今之所述者,则属刚中之柔。其法为行者自观成本尊身相,三脉四轮具足,先以九节风除浊气已,随以吸满消矢四法行之,吸谓上气由鼻吸之,渐次下压至脐下四指处,同时下体上提,亦至脐下四指处,如函盖相扣,气藏其中,如空瓶然,力挺下腹,持之久住,此之谓满,于此持气时间,初以三十六节为标准,不及者亦可,渐至七十二,如能满至一百零八,才称合度,不可过劳,善自审度。持至忍不能忍时,气应消散,而消散又分内消、外消二种:内消者观气入中脉,而至于心,业气即变为光明智气。外消者,则观气遍全身,由毛孔出,此后如放矢,直冲于顶,而由鼻出,此名冲顶矢气。但每修此法只宜射顶一次,余次可观直由鼻出,此名自性矢气。至下气上提,初学者不宜用气太过,恐生大小便之障,内消甚难,先修外消,冲顶不宜多者,恐迁识也。地藏五十轮经云:“此心极难调伏者,由气与心所缘异”,如气息停灭,则由心缘境所引妄念,亦当尽绝也。心如人,气如马,人与马分,心与马异,人乘未调之马,任其奔驰;心乘未调之气,除其分沓,欲令循途趋道难矣。经云:“心安则身安,心调则气调。”欲心调而身安者,现在调气,气不停,心亦不停,停心须兼停气,必使心与气合,则世、出世乃至佛果一切功德,皆可由此证得也。夫人之呼吸,一昼夜大换气十二次,每次一千八百息,共计二万一千六百;换气尽,则心缘境为气所引之妄念,亦随之而尽。气化虹光,神气妙用,自然显现,世、出世功德,悉备于此。

  宝瓶气有谓为缘于壶形。所谓缘壶形者,应用力吐出内部浊气,务使尽绝,分三步行之:

  (一)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气。(二)气入后观想成为壶形。(三)使气留住,以能持久为度。至所谓心者,恒随息出入,念念转变,以不能离息专其所司故,甚难控制。今依如是修法,可以调伏,不复倚息起伏。盖通常一念所占时间,等于一息。息转变时,念亦随变,心之调伏,本为难事,以依本节教法,不断修习故,当可成就,尔时心即不再随息而转矣。世人竭尽所能,以保持想念之不变,而息之转变,通常能造成想念之若干,或少分变易,或竟使另起新念以代之。是以缘壶形修法之目的,即在于修心,使离息而独立,纵有想念起落,亦不为所影响。盖心之造像,纯因激荡而起,激荡既平,想念自止,心亦臻于本来如如之境,关于心息之互相倚托,印度奥义书言之详矣。

  第四节 拙火

  修习禅定有一定基础之后,专修拙火。

  拙火系由“生法宫”生起,修拙火是加强人体的热量,使体能集中于一点,于是使此点发热。当拙火生起之后,如有需要,可以凭意念将此拙火引至身体

  任何部分。

  可以凭拙火生起‘红白菩提’的修法,拙火是脐间本有的俱生的热力。密乘圆满次第根本法之一,所谓的以猛烈火烧毁一切不净之蕴、界、处,根本消灭诸烦恼妄想,从而迅速生起乐、空双运智的最好方法。集中坚守脉、风、明点,使脐中‘阿’燃起乐暖。功能猛烈,焚烧一切不净蕴界,灭尽一切烦恼寻思,迅速生起俱生妙智。火生于两个正倒三角锥的中轴,而上三角锥的面则在脐下四指,两个三角锥各高约一指。这样一规定,热力就容易集中而不分散。

  观想拙火:第一、须观成红色,为茜草红色,洋红色。第二、如火焰之明,如酥油灯的明相。第三、须观成火焰的颤动相,火一边颤动一边升降。第四、须观成具有热力,此热力须保持于生法宫范围之内。

  由于观拙火颤动,所以须观其动态,即沿着中轴虚线升降。凡拙火上升,不能超过脐眼二指横量之量。因此其活动范围即是六指横量之量,脐下四指至脐上二指。

  修七支坐观拙火,不应提缩肛门,但专修拙火者,有时则用提肛,以帮助热力生起。提肛时称为”刚猛”;不提肛时名为”柔和”。

  修拙火出现十种征兆:1.见烟,2.见阳焰,3.气宇轩昂,4.皮肤润滑,5.光采夺目,6.身轻,7.月出他人不能见自己身影,8.白昼能不现形,9.常现无云睛空之相,10.生起离戏俱生智等。

  第五节 修明点

  A

  密乘修行者修拙火,为母分;亦修明点,则为父分。明点的修习,是由顶轮沿中脉直下至底轮。

  B

  此段摘自〈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刘锐之—〉

  明点气脉诸要门,实为密宗修身之要诀,而为契合大手印之极则。气脉两要门,其方便则为依金刚诵与宝瓶气,其究竟则为净业气而变智气,解支脉而开中脉。详见上文,不在赘述。

  若明点要门,其方便依奢摩他(禅定基本三轮之一,入静、止息一切杂念)之系心云:

  (一)为上系:观于自心四瓣白莲脐中,白色明点,犹若水银,晶莹圆润,大若豌豆,于内持气与气外呼,同时想彼明点,由梵穴出高住虚空界中,身要视姿,向上紧举,提起心明。心明紧张,长久观之,此名大梵髻严三摩地,是为向上持心三摩地(入禅定)中加行之最良者。

  (二)为下系:于自心际四瓣黑莲,面向下方,其脐黑色明点,量如豆子,或大小随意。若蛛丝系,由密处外出,次第缓徐下坠达若许由旬际,沉沉而住,心专一住之,紧闭谷道,身要视姿,逐步下降,此名地下行三摩地。

  (三)为更番瑜伽:适应自量,心高则抑,低沉则扬,更番观修。

  此二观缘,故专一三摩地生起。

  第六节 红白菩提

  修红白菩提。红白菩提,其实即是明点与拙火,但二者在概念有点不同。将拙火变成一个种子字(阿字),将明点又变成一个种子字(吭字),两个种子字分别变成红白二点,即是红白菩提。红菩提热,为母分,为智慧,为空性。白菩提冷,为父分,为大悲,为方便。

  红菩提上升至顶轮(如观拙火则切不可将之升至顶轮),于是白菩提下降,一直降至脐轮,红白菩提交融,这是一种修法,尚另有其它修法。

  这红白菩提,亦代表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乐、空双运。这时候,红菩提因是空性,故代表胜义菩提心;白菩提因是方便,故代表世俗菩提心。

  在三级灌顶的修法上,红白菩提则实有所指,可依师传来解说。

  第七节 四空与四喜

  四空与四喜,是气入中脉后生起的境界,这些境界不需修习或观想即能自然出现。然而,为了修行者能有一个事前的认识,便有四空、四喜的修习,即观想生起四空、四喜。

  四空四喜的修习可以跟红白菩提的修习配合,虽一切均由观想而成,但修习既久,亦能开中脉结,令气趋入中脉,如是即能实生四空四喜,并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光明。

  初由生法宫生起拙火,上升至脐轮,观想脐轮为拙火燃烧,其热力横遍脐轮所在的一段身体以至下半身,此时即名初空。

  拙火由脐轮升至心轮燃烧,热力横遍身躯,如是即名胜空。

  拙火再往上燃烧喉轮,热力亦周布上半身,如是即名极空。

  拙火燃烧顶轮,热力由下肢至头顶皆遍,如是即名俱生空。

  此时即观白菩提于顶轮融化,如是生起被烧之顶轮,头部有清凉感,是即名为初喜。

  同理,由白菩提分别生起喉轮、心轮、脐轮,即名胜喜、极喜、俱生喜。每一次第皆有清凉的感觉,至俱生喜时,由头至下肢皆清凉。

  第五部份 实修大手印

  第一节 从四级灌顶修

  第一目什么是灌顶

  A

  第一种灌顶:光明灌顶,放光佛子的头顶。

  第二种灌顶:甘露灌顶,用甘露水给佛子灌顶。

  第三种灌顶:种子灌顶,观想一个种子密咒,观想到修行者的心里去。

  第四种灌顶:执印灌顶,手结印契,加持于修行者的五个地方。这五个地方就是五方佛,故第四灌顶又称“五方佛灌顶”。第一个:中央大日如来(有的经上说,是阿弥陀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在修行者的额头上。第二个:南方宝生如来,表示平等性智,在修行者的右肩上。第三个:北方不空如来,表示成所作智。在修行者的左肩上。第四个:东方阿閦如来(不动如来),表示大圆镜智,在修行者的心上。第五个:西方阿弥陀如来(有的经上说,是大日如来)表示妙观察智在修行者的咽喉。举行五方佛灌顶仪式,在修行者的额、右肩、左肩、心、喉五处加持,叫做“第四灌顶”。

  密宗规定:必须经过第四灌顶的仪式,才算是受了大手印这个法。若没受过第四灌顶,就不能算是大手印。

  其实,这种灌顶仪式只是个形式而已。真正的灌顶,要等到你证到等觉菩萨,受十方诸佛的灌顶,那才是真正的灌顶。

  B

  灌顶有四级:第一灌为瓶灌顶,可修生起次第。第二灌为秘密灌顶;第三灌为智慧灌顶,可修圆满次第。第四灌为名词灌顶,可修大手印、大圆满。

  第一级瓶灌顶,又称为三昧耶印;第二级秘密灌顶,又称为法手印;第三级智慧灌顶,又称为事业手印、羯摩印;第四级名词灌顶,又称为大手印。

  第二目修习四种灌顶可得成佛之身

  宝瓶灌顶:以身观本尊、口持密咒、意入禅定,由修生起次第,可得身金刚之化身成就之果。

  秘密灌顶:以修拙火得暖乐,气亦能调,语气之障患由是消除,由修圆满次第,可得语金刚报身成就之果。

  智慧灌顶:以修白菩提下降,由顶轮至喉轮得初欢喜、由喉轮至心轮得胜欢喜、由心轮至脐轮得极欢喜、由脐轮至底轮为俱生欢喜;复提红菩提上升,升至四轮,依次得初空智、胜空智、极空智、俱生空智。依事业手印,依降、持、提、匀之诀而行贪道,证得乐、空不二,能除心及明点之垢障,由修习力可得意金刚法身成就之果。

  大乐灌顶(名词灌顶):先修乐、明、无念,次修大圆满,能净烦恼障及所知障,由是可得究竟之自性身成就果。

  以四灌配四果身,亦不过取其法义而已,不可过于拘泥,盖生起、圆满、大圆满三次第,实须混合而修,于修大圆满时,未尝无生起、圆满二次第之法;即如修生起次第,亦可用大圆满见。盖密乘一切配合,不过取其理而然,并非机械的分配。是故于大圆满中,又复有四果身的配合,如是并无矛盾。

  四灌种子,此所谓种子,是把‘因’称为种子,只是譬喻,以种子譬喻生起之因。每一级灌顶,有一种子。

  第一瓶灌的种子,是身住本尊。即所谓的不但修法时须修自身本尊,于修法之后,行住坐卧亦皆修自身为本尊,此称为”本尊慢”。不但如此,还须修自身所处的环境,即是本尊的坛城(道场),如越量宫等。

  第二密灌的种子,是语住密咒。此谓于行住坐卧时,一呼一吸,出入气息皆为本尊之咒鬘(咒字连成一串,即称为咒鬘)。每一声音,无论为自己所发,抑为自己所闻,皆为本尊咒音。或一切声音,皆具本尊咒音之本质。

  第三智慧灌的种子,是点住大乐。此谓于行住坐卧,皆观想自身的明点与拙火相融双运,由是生起光明。

  第四名词灌的种子,是身住法身。此谓于行住坐卧,皆观自己的心意为法身佛,一切密意皆由法身流出,如是即一切皆可任运自然。

  四灌种子如是分配,亦非机械分割,因瓶灌时于修身之外,未尝不须修语及意;于名词灌时心住法身,亦非离舍前三灌的种子。这种分配,只说每灌顶次第的重点。若视之为机械配合,因此不信,或机械地信,是亦两失。

  第三目四级灌顶和红白菩提配合

  明点有贪,气则无贪,有贪、无贪,是指明点与气的特性。

  第一段 修有贪明点。

  密乘修行主张在烦恼中修离烦恼,特别是对于贪欲,主张在贪欲中修离贪欲。因为容易偏离正轨,所以先建立一系列前行,然后始许修离贪。

  有贪的明点及无贪之气的概念,就是在这前提下建立。以无贪之气的修习,来调节有贪明点的修习,由是即可不致偏离正轨。及至能于止观中生起大乐光明,即可进一步修乐、明、无念。

  大乐实指的是生机,这生机亦是法身的功德。

  修有贪明点,有两种修法,一为依事业手印而修,即实体作双身修习;一为依智慧手印而修,即仅作观想。依事业手印而修,有种种不可少之前行,包括清净见的建立,菩提心的建立,以及气脉明点修习娴熟等等,均须依师传一一修习圆满,其中复有种种名相。

  依智慧手印而修者,主要为免堕入意淫,一落此境界,全部修习即偏离正轨。所以要用无贪之气来调节,即在于此。盖当贪欲起时,观想四周皆明点闪耀,一呼一吸皆为明点出入,则自能住于清净境界而作观想。

  此时观拙火为金刚瑜伽母,三脉中充满明点,五轮(顶、喉、心、脐、底)为五方佛父母的坛城(道场)。当拙火之力上燃时,明点下降;或五方佛父母降下红白菩提,充满修行者一身,如是数数修习,即成为修明点之前行。

  正修明点,修明点于中脉上落,复有降、提、持、匀。

  第二段 修无贪之气

  修气为密乘圆满次第的基础,修拙火亦必须以气为基础。但须注意,密乘修气仅是一种手段(方便),用以进入大乐、光明、无念的觉受,而此觉受则是修习大圆满的基础。修大圆满前行,有金刚歌、金刚舞,目的与此相同,都是为了生起乐、明、无念的觉受。

  修习无贪之气的原理与方法,首先应该注意,修无贪之气的目的,在于调节明点,因此必须与明点同修,修时仅有重点的不同。所以在修气时,仍须观想三千大千世界遍满白色的明点,同时须观一呼一吸皆有明点随而出入,自己收放的明点,融入三千大千世界的明点网中,如一珠映千珠,由是光明闪耀。如此修习,即得身心自在,为产生乐、明、无念的基础。其次须注意,所谓‘无贪’,即观想清净,此即离去一切识境中的概念。复次须注意,如是修习仍不离分别心,是故若修习仅止于此,则决不能得‘无念’的境界。

  第四目另一种从四种灌顶所修的大手印

  一级宝瓶灌顶之三昧耶手印。经瓶灌,修行者即得童瓶身宝,且已入密坛受律仪戒,虽然其时尚未受密乘八支粗罪等戒,但因其已有“十四根本堕”誓句之故,故须以修离初烦恼(互笑为贪)为誓句之印契,目的为守护自身之戒体

  二级秘密灌顶之法手印。法乃通指佛法,以其通达显密之法,即知空性,且能修证空性之法汀,是故即可对治次烦恼(互视为笑)。

  三级智慧灌顶之事业手印。为修双身之明妃,据密乘义,用此以对治第三烦恼(互握为贪)。

  四级大乐灌顶(名词灌顶、授记灌顶)之大手印,与上面所说大手印同名而不同义。此大手印(即名词灌顶)所修为对治第四种烦恼(即所谓的互抱为贪,),是为离贪欲而修之最高层次。

  欲界他化自在天天人,男女以互笑为欲乐方式;欲界化乐天天人,男女以互视为欲乐方式;欲界兜率天天人,男女以互握其手为欲乐方式;欲界的夜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中男女以互相抱持为欲乐方式;此即所谓四贪欲,亦即四烦恼。

  第二节 按四瑜伽修持大手印

  第一目关于四瑜伽,不同的体系说法不同

  A

  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此为白教的四瑜伽,不修本尊。

  B

  观自己为本尊的生起三昧耶瑜伽、印请智慧尊融入于天身成的不二随行瑜伽、观天性为一切动静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一心专注于三摩地的最极瑜伽。此为花教之法,须受四灌,用本尊。

  C

  专一瑜伽,初心缘本尊双身,次则仅缘佛父母所聚之红白菩提,继则无论行住坐卧,皆缘红白菩提之光蕴明体。如是修习,为令修行者心意集中,故曰专一。

  离戏瑜伽,初则仍缘本尊双身之光蕴身,次则但缘法界光蕴,继则无所缘,任自身光蕴与法界光蕴生灭。因离观想等戏论,故曰离戏。

  一味瑜伽,初于光蕴仍观颜色,次则观其色转为虹光,继则无所观,任色显不显,变幻不变幻。此为对一与多之观察,故曰一味。

  无修瑜伽,于修本尊法后,宽坦任运而住,断尽意识,任何境界皆不执着,故曰无修。

  第二目修法

  A

  当依四瑜伽次第而修。土观说:“噶举先德关于大手印道立为四种瑜伽之说:一、专注内心,名为专注;二、由悟内心离诸戏论,名为离戏论;三、由悟心境一味,名为一味;四,由离有相而修,名为无修。”

  专注瑜伽为修止观的基础,由练习入定,或叫“住心”开始。相当于宗喀巴所说的行部中的有相瑜伽。但一般修行部的有相瑜伽都需观修本尊。

  修专注瑜伽的目的在于取得心口意三业的安止境,这种安止境如海洋平静无波,心已达到平静之本元状态,但对想念生灭之心动,仍有认知;认知动与不动不可分者,称妙观察智,知一切为一元。在专注瑜伽中结合修风瑜伽(金刚念诵、宝瓶气)及火瑜伽(脐火),即为密宗修法。此密宗修法仍应观想本尊。

  在修专注瑜伽已有相当基础上,修离戏论瑜伽(无生瑜伽)。离戏论指为远离妄想(妄见),偏执、烦恼等,即按般若空宗以无制妄之理来证悟。寂天大师说:“坚住三摩地(禅定),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求,真谛自能明”。帝洛巴说:“于世间法善了知,无常法如梦如幻,梦幻实义本无有,知则当厌离于彼。舍弃贪瞋轮回法,依于山则洞穴居,恒住无作任运境,得大手印功无得”。认为心所示现一切,皆是幻象,人为幻象所愚,一切皆是戏论。通达无上菩提,犹如梦醒,了知人生如梦如幻而已。但是“有”是一个极端,“无”又是一个极端,都是偏执。大手印即是不住二边,“非有非空”,这叫实相。因此大手印又叫“实相大手印”。

  一味瑜伽则在“非有非空”基础上证悟心与境是一体。帝洛巴说:“亡诸执计安住无生境,凡所显现即是自心法”。境(幻象)为心所生,为心所示现,离开示现境之心,则一切境(幻象)并不实存。如萨惹哈说:“一切皆由心生起”。承袭了大乘般若诸经的思想。如《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离戏瑜伽和一味瑜伽相当于行部的无相瑜伽和瑜伽部,但不需修“五相成身”、“五现证”、“四印”等,简化多了。

  所谓无修瑜伽,用玛尔巴的话来说是:“无修无持无涣散,无思无念离言词,对其一切无表示”。也就是说:“身离诸作要闲住,语离尘声空谷音,意离思量比对法,如竹中空持此身”。“永离分别不着意,自生自灭如水波”。到了这个境界,也就是所谓“涅盘”的境界了。修到这个阶段,帝洛巴说:“若离分别无所住,一切法藏无余见”。“密咒典及波罗蜜,种种经律与法藏,各各论义宗派等,皆非光明大手印”。也就是说,最终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佛教三藏)都“无余见”了。这就是光明大手印。从胜义上说也就是“无手印”。也就是说:按佛的教诫而修是大手印;证得“非有非空”、“境缘于心”是实相大手印;到了无修瑜伽阶段,则是“无手印”了。

  帝洛巴说:“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这四句话从见、修、行、果四方面概括了四瑜伽,并说明其互相关系。在四瑜伽中,结合密宗修法,引风息入、住、融于中脉,上降下固,出生四喜,成就空、乐、俱生智慧,获双运金刚持果位。据说成就更来得快,来得大。

  B

  专注瑜伽:包括两个部分:一、专注于物体之瑜伽;二、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一、专注于物体之瑜伽:又分为二:(1)专注于无气息物体之瑜伽;先定睛观视一物,一面观想传法上师安坐于我顶上,一面念诵祈祷愿文,祈请上师加持,并观想我心已融入上师之真心,如水入乳,融为一体。次则观想佛之身口意三业,观佛身无限壮严,观月轮,月轮上有蓝色吽字直立(代表佛)。观明点(代表佛意)光芒照耀。(2)专注于有气息物体之瑜伽:其方法有二:一、金刚数息法;二、宝瓶气。

  二、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可分三部分:1、切断想念法,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齐根切断,继续禅定;努力抑制继起之念,延长禅定时间,以达到“初能止”;2、放任想念法,即念头来时不压迫他,亦不随他去,采取漠不关心,不管不理继续禅定,以达到“中能止”之境,心如平静流水;3、心不动念法,以求心到达绝对安止之境,有以下四法:(1)捻婆罗门线法,如捻线不可太松,亦不可紧,要均匀;禅定亦然,心不可过于紧张,否则容易发生失去控制想念;也不能太放纵,要均匀。最初入定,易于紧张,使用刹那切断想念法;但“抽刀断水水更流”;想念纷至沓来,切不胜切,当疲劳时,转变方式。用放任想念法:心之放松与紧张,如捻线张驰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2)斩绳两段法:所有抑制想念,控制想念及不控制想念的努力,均不可避免产生新的想念;为使心与想念隔离,如斩绳两段,放弃“能知”及“所知”,以达到高度安心。(3)儿童观画法,如以儿童天真幼稚之心看壁画,以达到“无取无舍”,此时并应练习将各种灵息摄入自己的脉道。(4)象体无觉法,以象喻心,象皮特厚,虽遇荆棘,毫无所觉,心不为动。以上四法循序渐进不可分割。

  离戏瑜伽或叫无生瑜伽,以所谓妙观察智证,离诸戏论。可分三个部分:一、分析心之动与不动:心不动的情况下如何,心动的情况下又如何。以求了解到动既非异于不动,不动亦非异于动;二、通达无上菩提,对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的感情的发生既非放弃,亦不加控制,亦不予导引;一俟想念发生修行者仅认知其实相(空),所谓“菩提道上所有见,一切皆无取无舍”。三、无生瑜伽之禅定。(1)现在、过去,未来三时之禅定,即所谓:“过去之想今已灭,未来之想今未生,谓今之想复云何,生而即灭唯幻空。”禅定的目的在于认识时间是连续的,无始无终的,现在不能与过去、将来分开,但时间仅是幻象,心所示现的一切,也皆为幻象,并非实有。如人在梦中,执以为实醒来始知梦中一切皆空,要证悟萨惹哈大师所说:“生之为空相,虚空如天空,若离于五大,何者为生死?故知无始来,虚空未曾生。”认知生、死及时间并不实存。(2)心与物之分析禅定:观察心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是有还是空。最后得出结论:既非物质,亦不是非物质;既非有也非空,不落二边,这就是中道。(3)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观察一切有情之心,是一个抑或数个,如是一个,何能示现种种幻象?如是数个,又何能如是?从而得出结论,心不可数,既非单一,又非多数,不住二边;所有之心皆与真空体性不可分离,一切皆幻,一切误认为实在的(戏论),均被排斥。

  一味瑜伽,悟心与境为一味(一元),为一整体,不可分离。如睡与梦,梦中所见,不离于心,因此醒时所感,亦为心所示现的幻象,无异于无生死睡眠中之梦境;任何念起,心放松而不依,了解一切外在幻象与行者之心(及内在幻象),不可分离而成为一个整体。如水与冰,幻象即本体。所有幻象,本身虽不存在,但皆为本体所现,本体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现任何事物,因此幻象与本体原为一元,同一本性。如水与波,波由冰兴,同样一切均由心所示现,而心的本性为真空。

  无修瑜伽,离一切有相而修。即所谓不必想象与思虑,不必分别于幻象。“不思禅定不反省,惟一持心于不动”。不思禅定非不禅定,而不得有意于禅定。所谓“无所修境即菩提”,以俱生无染之无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为法身,至此修行者已证俱生大手印,已达无余涅盘之境界。

  C

  贡噶上师讲授

  (一)专一瑜伽

  专一瑜伽分上、中、下三品。具乐受、贿受、明空三摩地(禅定),初难定,后渐渐能定,此名下品专一瑜伽。

  有时无意入定而竟能定,定且坚固,住于明体,此名中品专一瑜伽。

  入定出定,行止坐卧,昼夜一如,常住明体,如海无波,此名上品专一瑜伽。

  妄念所显,即大手印,即住于此,勿庸断除,心于六尘所显,不即不离,任运无着,为定已显,若妄念起不能定,勉强断除,或竟忘却,为定未显。

  下品专一瑜伽:心能住于明、空,具乐觉受(轻安),且从此觉受相,显现尘境时,自能清净解脱,心生决定不谬之知解,但于后得境,心生欢喜,多于所显境生执着,于后得境中,未失定念(即明体),而具空、乐之相,常生空及所显为心之执着,其梦极明显清楚,于平常无大差别,有时梦甚多,但得决定很少,有时觉很难定,且定难生,有时定之增减极大,但恭敬信解及悲心能生起。

  中品专一瑜伽时:即得空、乐、明之觉受,何时欲定,即得坚住,有时无意修定亦依此觉受力,自然入定,妄念显现,较前甚少,随显随转清净,且于后得境,既具空、乐、明觉受,自觉心境宽舒澄清,朗然无际,但有时仍起实执,觅于后得境中,随其念起,自然趋入于定,其梦中觉受相,有时现,有时不现,有时梦甚少,于定生喜跃心。

  上品专一瑜伽时:既得空、乐、明之觉受,常住定中,一切妄念,悉于定上消灭,后得境一切,皆汇归于此定上,且多分梦,亦趣入此定上,能生具善执着之定解,领受心之乐、空显现,即明、空觉受;妄念显现,即显空觉受;外境所显,即现空觉受。又领受如幻如梦等觉受,且稍生有漏功德,心觉较此定无更殊胜者,能生大恭敬信解。

  复次,上中下专一瑜伽,应于高山茅蓬寂静处所,泥涂门户,断绝往来,及禁语等,精严行持,于不净事等,心生厌弃,若染不净,亦行除遣方便,若生沉掉,亦行除遣方便,而观体性,若起昏沉,应行忏罪法,于上师前,请求灌顶,多受三摩地灌顶,及行会供轮,供献施食,启请上师及助伴纠正之,若过失甚重,不欲禀白上师及助伴,及生邪见,为魔之障碍,应持诵皈依精进修持,厌弃轮回,发出离心,清净信解,发大悲心,并数日休息,除遣过患,随力修净身法(拳法),以上方便,令定恢复,但于闻思观察定无分别领悟觉受,及后得识显境中,须不失此定念,于善觉受,不生欢喜执着,于恶境相,不认为过失,不生厌弃,随所显现,不取不舍,无整而住,若觉受力重,当严持正念,稍稍远离,数数定于本元上,有时观前代修传派祖师修行传记,及金刚幄经等,自亦发心如彼修持,如上修习,趋入领受通达乐、明、无念三无分别之自性即明空,妄念即显空,外显即现空,且决知一切法皆由心现,心本无生,自明自解脱,为究竟证得专一瑜伽。

  以上方便,如竭力行持,仍不能令专一瑜伽有所增进,则应行舍弃三贪着法。(1)舍弃自贪着法:谓断除现生希求,减少攀援,抛舍世间贪着,割舍亲疏爱憎,身供上师,断除蕴爱执着,而行古沙里布施法。(2)舍弃受用贪着法:以所有财物,供养上师,令生欢喜,于本尊等,供献食子,及行会供轮,令生欢喜,为令金刚弟兄欢喜,以自受用,如所悦所食严饰品等,悉用供施,衣食语言,概行抛舍,而行野兽行等,更断除贪嗔,离开散乱处所及亲里等,如上方法,尽力修持,若仍不能断除,则应数年禁语。(3)舍弃定贪着法:对一切善觉受,应舍弃之,决信且欢喜实际中随显决定,无好无恶,心离觉受,保任赤裸觉性,令其以次增长,何时能清净此觉受心,及消灭心境二执,通达心之体性,离于生灭等戏论,即得显现离戏瑜伽。

  (二)离戏瑜伽

  离戏瑜伽亦分上、中、下三品,通达心之体性,已离生灭戏论,但未离执空、定解、觉受三贪着,且于轮回涅盘,尚有希求畏惧之心,是名下品离戏瑜伽。

  纵能断除灭损或增益等,是为中品离戏瑜伽。

  于所显轮回涅盘一切法,执空、定解之执着,已得解脱,并离希畏之心,断除增损,是为上品离戏瑜伽。

  下品离戏瑜伽时:虽通达一切法体性,离生住灭三戏论,但于一切稍有空执,于后得识中,未持念时,尚起亲疏爱憎之执,于睡眠梦中多起颠倒,善念有时高,有时低,有时于上师同伴及善业信心与定解,有时尚生疑念。

  中品离戏瑜伽时:虽于上执空觉受诸垢,离开贪着,断除分别之根,且于无分别上,断除增损,但于显境上,微有希畏实执,于后得识及梦中,有迷与不迷,于善业与上师同伴,有时生信心,有时稍起疑念,有时增高或减低,有时想无证佛因,无生地狱因。

  上品离戏瑜伽时:断除轮回涅盘一切法之根,并于一切无有希畏,断除增损,不管内外一切法,是空非空,乐不乐等,随任而已,一切所显,显空、无我,于后得识一切所显之分别,尚未到达澄清,而于明空、显空、双融已臻相续之境,唯精进则相续,否则不能相续,故尚未臻自然之境,梦中有时迷昧如常人,有时又觉无佛果可得,无地狱可入,于十住法尔通达,一切甚殊胜法,皆易明了。自心体性,显出上师,于一切外境,皆成定心之增上缘,不为所动,任何胜妙五欲乐意之事,贪着念微,心能转变八风,有时不免起慢,以为已有离上师,自修之可能,见他所修,皆不如己,有此错误也。

  上中下离戏瑜伽,皆应断除三种贪着(住、受用、身体),住于清净高山,绝人禁语,闭室潜修,供献垛马,启请上师,舍弃一切有相事业,专一意志,勿令散乱,精进住于大手印,大要如是,有时观想(生起)念诵会供布施等,可稍行之,敬信上师,亲近金刚弟兄,于众生生起大悲心,研究因果缘起,遇上师及金刚弟兄,则起质问或谈论,以成就大德之歌韵为歌韵,然以多分时间,心不散乱,常住明体,少起缘念为要,有时觉无少乐,心不快适,不能安住于定,应修方便道气功,忿怒母拳法等对治之。

  上品离戏时,专修一念,如无增进,应断贪着,启请上师为授灌顶,忏除业障,祈求增进证契,自观本尊,心缘地狱种种之苦,皆唯心现,无有自性,远离一切戏论分别,法尔如是,从人天快乐,乃至六道回,生死涅盘,一切诸法一一如上思维,皆唯心现,无有自性,远离一切戏论分别,法尔如是。有时于寂静高山,宽坦任运,离诸戏论而住,有时入闹市,亦宽坦任运,离诸戏论而住,有时持瓶气一口,注视不动,于一切五欲之境,不取不舍,心极宽松任运,离诸戏论分别,上品离戏瑜伽,即得增长,此后一切生死涅盘法无生灭,无离戏不离戏,无空不空,无取无舍,通达诸法一味瑜伽大手印,即得显现。

  (三)一味瑜伽

  一味瑜伽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意念所显内外一切通达。法尔明体一味,但仍有决信一味之执,此为下品一味瑜伽。

  决信一味之执既净,无能所对待,无内外分别,心境不二,正智现前,是为中品一味瑜伽。

  多证一,一显多,一切平等,本体寂灭,是为上品一味瑜伽。

  下品一味瑜伽时:于通达一切本体,尚微执所得觉受,后得识中,外境现前,其缘甚强,微为所动,有时执与持,亦犹常人,梦中有时亦微现迷执,有时生出身境心三者无分别之觉受,亦有于因果上,信仰上,悲心上,减少之时。

  中品一味瑜伽时:解脱能证所证,能受所受之执,后得识与梦中,其迷执,较前更少。

  上品一味瑜伽时:由平等本体不灭之力,于所显一切,已离实执,通达不二,即能昼夜恒一,而无念所显之门,尚微有未明,后得识时所显无执明空,犹如幻化,虽然显现微细无自性之梦,而能不迷昧,有时甚久无梦。

  复次三种一味瑜伽时,住处宜为清净处所,有时住于闹市,为能增长,虽自思修与无修无别,但仍宜于清净高山,依靠真实念头,精进修持为要,足证得上品上味者,若神通未现,未见本尊空行之相,当有坏戒者来,或随之往,被其罪业所熏,以致神通胜相不现,应造插插一千三千,每一插插,供献一花,所求消除坏戒之罪,或修陀罗尼仪规,或礼拜会供等,随力而行,又若善相现则喜,恶相现不喜,必有魔障趋入自心,当思能利益损恼之魔何有,一切皆由心现,心如虚空,无边无中,如是思维,本来一味瑜伽证得后,于此决信,功德出生亦不喜,过失出生亦不怖畏,然或嫉妒大,烦恼多,妄念粗及有喜与不喜者,有一于此,必有魔障趋入自心,若能觉悟,即宜精修对治,古德云,违反大手印者,即属魔类,应善知之,若谓众生自心,上师亦在自心,无须发大悲及信仰心,舍弃方便,是甚错误,故宜生起大悲心,信仰心,行善缘起,断恶缘起,披挂因果铠甲,检择善恶,小心行持,彼时若自思利他,虽属善念,恐其时有天魔入心,令生希求,表面貌似利他,而实断舍大悲,无真实利他之心,故于名闻利养及眷属均应无贪,如是修持,以前种种觉受,尚有疵垢,至此一切清净,道上证得,与本明体合一,后得智,根本智,无有差别,是即无修瑜伽也。

  (四)无修瑜伽

  无修瑜伽亦分上、中、下三品。

  无须强定,及修无念,所显一切,无非明体大手印,但有时尚微有如幻如化之执,是为下品无修瑜伽。

  如幻如化之执既净,昼夜恒住于无修上,续绕不断,唯后显时,微细相续识,尚未断尽,是为中品无修瑜伽。

  微细相续识,皆转成智慧,是为上品无修瑜伽。

  不断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本识。灵魂由第七识、第八识,佛性三部份组成),即成法界体性智,是为妄念即大手印(妄念显定),若妄念上,尚有极隐微之执,及极隐微之垢,为尚未到达妄念即大手印。

  身成虹光智慧色身,心成光明法身,无量刹土,悉皆清净,是为功德已生,若心身(内)情(外)器尚微有未清净者是尚功德尚未生。

  法界与智慧不二之法身菩提证得后,以身口意无尽庄严轮,饶益众生事业,任运相续成就,若尚未能,欲往清净刹土,即非事业成就。

  佛之功德,一切圆满,是于俗谛,已得清净自在,若异熟之身网,又习气之显(二显)网,识之心网,遮覆佛之功德,是于俗谛,尚未自在。

  下品无修瑜伽时:二显多已清净,无庸勉强自趋无修,一切所显,无非无缘无虑之大手印,后显时尚有未尽清净之残余微细无明,不知而以为无念,即住于无覆无记上,以为无念而不自知,此时虽不造业,于般若中,当有取恶处,积习未尽清净,尚有如幻如化之执,梦中亦微现实执。

  中品无修瑜伽时:极微细如幻如化之二显,悉皆清净,昼夜相续,住于无修,于后显时,较向之不知以为无念,更微细者,自然明现,此亦为取恶处垢。

  上品无修瑜伽时:向之最微细取恶处垢,悉于智慧上清净,此时子母光明相合,诸法悉成普遍广大之清净智,获得自利圆满之法身,利他圆满之色身,轮回无尽,利他事业,亦任运无尽。

  (以下五、六、七项,摘自‘大手印导论—佛日—’)

  (五)六条检验标准

  四瑜伽十二品,品品皆有六条检验标准:一、见体性未见?二、力圆否?三、于妄念上定显未显?四、生功德未?五、播色身种子(修利他行)未播?六、于俗谛上决信未决?每条标准,又有其觉受与证的严格标准,甚便于学人作自我鉴别

  (六)四瑜伽十二品证果之次第

  四瑜伽十二品,还配以修道证果之次第,

  一般谓三品专一瑜伽属胜解行地(资粮道、加行道)。下品离戏瑜伽见道,入菩萨初欢喜地。中品离戏瑜伽当二至五地。上品离戏瑜伽当六地。下品一味瑜伽入七地超二乘。中品一味瑜伽当八地。上品一味瑜伽当九地。下中二品无修瑜伽当十地。上品无修瑜伽当十一普光明地而成佛,为大手印之最极果地

  然此证果者,亦无果可证,无法可得,如萨啰诃颂所云:“清净体性本不生,此中亦无少差殊,计执分别意于法界净,假名说为金刚持。”

  (七)无修瑜伽方为大手印正旨

  四瑜伽者就理言,则无修瑜伽,方为大手印正旨,此本不立文字,不由阶渐,唯被最上利根。贡噶上师即主张上根宜从无修瑜伽入门,顿见心性,无修无证,一超直入如来地,其《恒河大手印直讲》云:“祝祓宗之大手印四瑜伽,乃为循序专修于大手印者所说,…要当须知彼四瑜伽等,亦皆方便,原非大手印之真实处也。”至于真言密咒、气脉明点之修持,更是针对中下根机者所设的方便法门,非印度光明大手印之原旨。

  从大手印之原旨看,它与禅宗心地法门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不过它在印藏流传过程中融合了无上部密法,较禅宗多了修咒与气脉点的方便,形成了特有的宗风,积累了大量实修的经验。以大手印见为导,融合汉地禅、净二宗,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统摄、升华气功与瑜伽,可以发挥出更为简易可行、活泼生动的大印法门。笔者认为这种现代化的大印法门是最适宜于现代人尤其在家人所修学的禅门,但愿有志者为创编、推广这种禅门而努力。

  第三节 按生、圆次第修

  如不按四瑜伽修,可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因为目的都是一样,也归于”大手印”修法的一种,

  按生、圆次第修的第一步为生起次第,先于修行者对面空中观成本尊,名‘对生’,后于自身观空后,观成本尊,名‘自生’。

  第二步为圆满次第,修行者自身心内观成本尊咒轮与种子字,复于生法宫中观明点,再观种子放光,召请智尊降临融入,再由种子放光,上供诸佛,下度众生。

  第三步修大手印,一切万物世间,摄入情世间,而情世间,复摄入自身。自身摄入咒轮,咒轮摄入种子,种子摄入‘那达’(阿那哈达、内印,自身就是本尊身),那达无缘,即住此定,此即所谓大手印定。

  第四节 按那洛六法修持

  那洛六法(大手印的四种特殊秘诀)又称纳若六法。那洛巴所传修道六法:一说为脐火瑜伽、光明、幻身、中有、往生和夺舍;一说为脐火、光明、幻身、双运、往生和夺舍;一说为拙火、幻身、睡梦、光明、中有及迁识。一说为拙火法(灵热)、幻化身法、梦幻法、光明法、中有法、颇哇法(即开顶法)。

  那洛六法特点:(1)修法比较简单,学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修其中一法或数法。不似生、圆次第修持较繁复,但生、圆次第修法比较系统。(2)“那洛六法”属于无上瑜伽部密法,要修本尊,要经过灌顶,要经过上师传授。(3)六法中以脐火为基础,其他各法也都要修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六法的内容相互包融,相辅相成。(4)六法虽然比较简单,但修证获得成就也非易事,经过长期苦修,才获得成就。

  六法的主次及关系:脐火是道的核心,幻身是道的功效,幻梦是道的控制,光明是道的精要,中有是道的决计,往生是道的护送。

  A

  ⒈火瑜伽,即上文所说拙火。

  ⒉幻观(幻身)成就法。

  ⒊梦观成就法。

  ⒋净光成就法(光明成就法)。

  ⒌中阴(已死,但灵魂尚未入六道轮回)成就法,虹光成佛,中阴成佛。

  ⒍往生成就法(破瓦法)(夺舍法、包括借尸还魂法)。

  ‘破瓦法’修法很多,各宗各派都有,有五种成就。一、得法身成就。二、得报身成就。三、得化身成就。四、起三种想,得主宰自己灵魂,随意投生。五、由别的有修行有素的人,来帮助死者,钩摄亡者灵魂,而得迁移的法子。

  往生法能使修持者在临死时成就三身,或随意选择投胎。成就三身为得法身成就、得报身成就、得化身成就。随意投生是真正的破瓦法,就是前面的三身成就,也包括在此法中。如由别的修持有素的人,帮助死者迁移,凭善知识者帮助,凭开顶之力,迁神识净土,故此法又名开顶法、颇哇法。

  借尸还魂法则可以利用刚死的任何完整尸体,即可复活转生

  以派别不同,六法的修习各有不同。白教即继之以修大手印。花教即继之以修‘道果’。红教即继之以修大圆满。所以每派修行人在修六法时均须长期闭关,而宁玛派则主张离群而修,于山岩中择适宜地点,单独修行。

  其实此六法除为气脉明点之修习外,还有使修行者能在生有、死有、中有中证得自然而然的光明。拙火、幻化身、梦幻对治生有。光明法对治死有。中有法对治中有。

  B

  一、灵热成就法(拙火定——脐火修法)

  即火瑜伽,六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修法,渊源于印度,而且有很多种修法。宗喀巴说有四种修法,其第四种又有广略两种。

  玛尔巴说:“外观幻化之天身,内观三脉四脉轮,下有短“阿”(梵文字母)旃陀离(脐轮火),上有“杭”字的字形,上下风息之转轮,以‘命勤’‘宝瓶’之修法,中观空、乐之境界,此名拙火之教授”。

  修脐火在于‘引生、上降、下固、四喜、证德’。即猛利脐火上升至顶轮,融化白菩提向下流注,降至喉轮即有初喜生起,证一切法平等之空境;降至心轮时有超喜乐生起,证无边际之空境;下降至脐轮时有奇喜乐生起,证大自在之空境;最后降至底轮时,有俱生喜乐生起,证于真空。

  所谓“由持灵力于灵穴,初则热法得发生,次则经验于安乐,后则心得自在境;如是妄念自休止,烟雾幻城阳焰等,乃如破晓发曙光,无云晴空次第现。”

  拙火定为无上瑜伽部基本修法之一,各种生、圆次第中都修。以求‘焚烧不净之蕴界,根除烦恼愚痴’,‘成就乐空俱生智慧,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

  二、幻观(幻身)成就法:

  人身无实如幻,所以叫幻身。幻身有三种:不清净幻身、清净幻身、极清净幻身。不清净幻身即世俗之身或所见所触之实体,修不清净幻身以断除我执及实有之执。清净幻身指把情器间不净之现分转化为清净的本尊、坛城,并亲证之(即本尊、坛城亦如空如幻不可得)。极清净幻身即圆满次第中所说的圆满天身。

  三、梦观成就法:

  “精勤者修脐火,懈怠者修梦境”。又说:“本来诸法乃如幻,尤以梦幻最殊胜”。又说:“睡眠之时观光明,边集意念边入禅;纵入愚痴也未惧,因解双运信念满;梦境之时观佛身,边开境界边观修,虽入妄念不恐惧,因懂幻化有信念。”此法比较简单易修,实际上是幻身修法的一种。此法特点是:(1)证知梦中所见佛刹(坛城 道场)、本尊如幻显现,非有非空。即所谓“梦境幻身”。(2)证知醒中梦中所见之世界一切现象,皆幻而不实。即所谓“梦境幻化”。

  四、净光(光明)成就法:

  ‘本性光明无碍显现,或虽无自性,但能任运显现,故称光明’。玛尔巴简述光明修法说:“睡眠、梦境之中间,愚痴、法身之自性,离言、光明安乐境,复以光明相印证,梦与光明相交织,此名光明之教授”。热穹巴说:“光明和合梦境夜间修”。此法与梦观成就法,中有成就法密切相关。修光明主要分为日间修、夜间修及中有成就三种。

  关于光明修法,西藏各派都有。宁玛派有单独修光明法,比较特殊。格鲁派于生、圆次第中修。宗喀巴说:“有说若未了达有法如幻,则不能证法性光明;有说于幻身上有幻执垢,要由光明修治,故须收彼幻身入于光明。此是全未了知幻身之言”。

  五、中阴(中有)成就法:

  人死肉体坏失,但识神(灵魂)还在,此识神在未入六道轮回之前,谓之中有。中阴成就法即指在中有位证得解脱的方便道。玛尔巴说:“梦境时节之心识,应当融合中有心,成为圆满根身性,净与不净二色身,中有之时方执受,此融梦(观),迁(识)归中有之枢要,名叫中有之教授”。因此此法要在幻观,梦观、净光(光明)修法的基础上修,而且要与下述之迁识法结合而修。

  宗喀巴说:“又为‘死有’时,能知‘死有’光明与彼和合,至‘中有’位,能自了知‘中有’而修‘中有’教授。…故于现在当发决定空见,修习道位光明及缘生起次第,天身明了坚固,修幻教授。”

  “为欲认识‘死有’光明故,现在修习与死渐次相随顺睡眠光明,是善方便”

  “此说明与起梦身法,是合修‘死有’光明与合修‘中有’之教授心藏。”

  所谓“即身成佛”,一种如宁玛派常说的肉体化为虹光而去。一种即为中阴成佛。西藏各派生起次第中广说观修‘生有’、‘死有’、‘中有’三事,因此似乎按生、圆次第修比较系统。

  宗喀巴认为必须按生、圆次第修成幻身,于‘死有’后当起幻身,如果死时,顺死渐次而修入光明之次第,即能起‘死有’之光明。

  六、转识(往生)成就法:

  转识法又称往生法。与上述中‘有法’密切相关。玛尔巴说:“以心为箭风作弓,用‘嘿’之弦来策动,射心识于梵天道,此名心识之教授”。

  也有把往生和夺舍法归为一法,为“那洛六法”之一。也有说夺舍法是往生法的分支,正如‘中有’为幻身的分支一样,但不是同一个法。

  从藏文意义上看,往生为“破瓦”,意为迁移;夺舍为“仲久”,意为人尸体。玛尔巴说:“自身如若已经到时限,找到具相殊胜之他身,中间字母风息之乘马,用以缘起风息之转轮,舍弃自身如同舍空室。他身成为化身之自性,此名夺舍之教授”。

  如果说往生法能使修持者在临死时成就三身,或随意选择投胎,那么夺舍法则可以利用刚死的任何完整尸体,即可复活转生。

  往生与夺舍的修法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种法。玛尔巴可能是西藏最早传授夺舍法之人,从他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到他几次运用夺舍法的事例。

  转识法对藏传佛教后世影响很大。《贤者喜宴》中记载了噶玛拔希死后运用转识法转生的事迹。从而开创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例。

  C

  ⒈灵热成就法。

  ⒉幻观成就法。内容分三:

  一、认证不清净之幻色身为幻变,想此身荣耀、美誉,富贵及遭诽谤、处逆境、种种喜乐及不喜乐之事,以破我执与我慢;复想我身如幻城、如白云、如水中月、如幻术、如梦中物,如镜中相,以证此身原为幻化之身,并非实在者。

  二、认证清净幻色身亦为幻变:(1)观想所成之清净幻色身:想本尊于自己对面如实生起,栩栩如生;想自己一刹那成本尊之身,无二无别,此即所谓清净幻身。(2)圆满出现之清净幻身:此时安住于定中,勿迫念过去,勿予想未来,勿奇念现在,惟以一心不乱,专注当前无尽之天空;以心念之力,风息入住中脉,一切杂乱之心得寂静境。此时将出现如火爆发之光、如月光、如日光,如土星之光,如闪电之光等境界;并于晴空中升起本尊。进而证得如提婆所说:“诸相如梦如幻变,一切佛徒皆主张;不学感应道交者,梦幻实相不得见”。

  三、认证一切现象皆为幻变。

  ⒊梦观成就法:

  一、明悉梦境,有三种方法:(1)依心愿力使日间与夜间之意识,决心保持而相续不断,日间一切即夜间之梦境,要坚具心愿,明悉梦境无遗。(2)依风息力能明悉梦境如同醒时,一一了了分明,而不散失。(3)依观想力,观想自身为金刚亥毋,放射光明,普照法界,认知世间一切现象如镜中影,梦中境,幻而不实。配合宝瓶气呼吸及明点观想,可防止梦境散失,醒来时明悉无遗。

  二、转变梦境:于睡眠时观明点,同时坚诚祈愿,将于梦中见到佛刹与本尊。

  三、认证梦境为幻变:如偈所说:“云何认识梦幻境,当先遗除恐怖想;梦火转水以对治,梦微物者转成大,梦见大物变成小,如是了达形式幻;一变成多,多变一,一多等幻亦皆了;依此精勤不断修,直至究竟了于幻”。

  ⒋净光成就法:内容分三:

  一、根本净光:净光不可思议,无处不在,照耀一切的心,在一切有情心中生长。修行者证得超越思想之大乐境时,即证根本净光。

  二、道净光:(1)日中道行融合净光;以原始无染之心,照耀于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际者为母净光。证得母净光谓之‘光’;由此母净光显发照耀,谓之‘燃’;燃之持久,长住灵明之境,谓之‘持’;此即所谓道行之境界。依帝洛巴之六不法:“不想象、不思虑,不分别、不禅定、不回忆、不动念”。产生子净光。修证母净光与子净光融合为一,即为和合净光。

  (2)夜中道行,融合净光;所谓“于五蕴、大及感官,集中两时(醒时、梦时)能知力,成就空性入睡眠,及风息力得梦定”。此修法要观本尊,心脉莲花轮及音韵诸字次第放光融化,入于大自然真空;如是观空后,而入睡境者,即能成就‘睡眠净光定’;由得安稳之睡境即为‘燃’境,深入睡眠即为‘持境’。深睡时所现之净光即为母净光;一时专注心无他念,依法修得者即为子净光;如是母子净光融合无间。

  (3)中阴现前,融合净光。

  三、果净光:所谓:“尊圣净幻体,净光具圆明;由净光出现,如鱼乍跃水;金刚总持体,由眠惊觉生;此皆表融合,母子两净光”。

  ⒌中阴成就法。分三种证入:

  一、证入净光境之法身,“光消灭及色消灭,想消灭及识消灭,识消灭已又识生,此际净光即开始;母光子光当合一,有未已教及未教,融合已教入未教,此名成就得证果”。即最后一息方停未久,但识神(灵魂)尚未出体之际,当生起认识之各觉知。其觉于外者,有似月之光明,觉于内者如烟如雾,此光明现前之境为“光”境;不久转入‘燃’境(即死者方死之境界),三十三种瞋心消灭,其觉于外者如日光之照,觉于内者如流萤之光;不久又转入‘持’境,四十种贪欲消灭,觉于外者如日蚀时口中所现之月影,觉于内者如油灯外蒙半透明之罩;由‘持’境再转入光明境,七种无明消灭,此时幻识皆已消灭,其觉于外者如黎明破晓之光,觉于内者则如秋日无云之晴空,此光明与真心和合为一,即为证果。

  二、证入‘中阴’境之根身:所谓“命终人中阴,方将入轮回;应证彼如幻,圣悲智合体;园满证误者,即得净根身”。即一经认知已死成中阴身,即观想自身为本尊,置身于净光境中。

  三,证人中阴境界之化身:这就是“往生”。如说贪着与厌恶,诸欲悉排除;坚住善净念,离一切妄想;一心惟专注,选择善胎门,及修习转识,生“喜知”(金刚萨埵所住之世界)等土”。

  转识成就法:其最上者于初期中阴,认知净光,成就法身;中等者于中期中阴,证入智悲合体,成就根身;求生者重入轮回,转生成佛。其修法:“先作宝瓶气,风息三七遍;用意捉识神,经中脉上行,于三七灵轮,一一轮提升;上升复下降,相应诵真言;此所诵真言,有全半两声,诵真言之声,呼出高且响;导能知识神,趣入净乐界,临终时一至,转识顿成就”。此法有常修和临终时用两法。

  ⒍夺舍法。此法分加行、正行两部分,先观本身不净幻身,次观本尊、上师,然后观脉轮、明点…

  第六部份 大手印心法要决

  “劣慧异生 未堪善安住,可于明点 气脉诸要门。以多支分 方便摄持心,调令任运 安住与明体。若依业印 增现空乐明,须知加持 双运之福智。导自顶轮 缓降不可泄,渐提令遍全身一切轮。绝离贪故 空乐明方显,长命黑发 相饱如满月。光彩焕发 力大如狮子,愿共速得 安住胜成故。此大手印 极心要口决,且堪能种 众生恒受持。” —帝洛巴—

  “首先应参证本心的体相,即于此上,专一而住,于是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再依仗此力,脐秘密轮处拙火炽燃,由此引起溶乐,生起四喜,将本元心转成大乐体性。此大乐性缘空性境,成无分别,即此乐空无别妙智上,专一而住。依次经历四种瑜伽次第,则成最胜悉地。”—土观宗派源流—

  需要注意的是,大手印之印是无印之印,大手印之修是无修之修,大手印之果是无果之果。切忌妄修瞎练,即使有好的感觉,也不必自喜。

  李鑫森综理

  2003初稿

  2013-01-01元旦二稿

  欢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