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汉地最早·四十二章经

发布时间:2021-11-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四十二章经 注释易读

  后汉西域沙门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传入汉地的汉译佛经。译者迦叶摩腾、竺法兰,都是中天竺人。迦叶摩腾,解大小乘。竺法兰,自说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四十二章经,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各章的内容多见于阿含部经典。四十二章经的文字,比阿含部经文简略,是其意译。本文本着忠实于原文,尽量少改动,尝试用最平民化的语言解读佛经,力求正确、简扑、通俗、易懂。

  ···············

  四十二章经

  东汉初,孝明皇帝(在位十八年,公元58-75年)夜梦金身神人飞在殿前。神人项部放日月之光,神色喜悦鼓舞。孝明帝甚是高兴,天明之后即召集群臣,询问梦中所见为何神圣?有知者傅毅答道:“臣听说在天竺国,有得道者,名号称为佛,轻举能飞,陛下所梦一定就是佛。”孝明帝大悟,派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出使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置第十四石函中,即建造佛塔佛寺。于是汉地佛法传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为妾者不可称数。而国内清宁,众生知佛、修行佛法,更是由此而得到大的利益,于今不绝。

  〖原文〗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一》

  佛说:“辞别亲人,离开家庭修行,称为沙门。沙门有二百五十戒要遵守,日常修行四真道(即苦、集、灭、道四谛法。苦,生命痛苦。集,痛苦产生的原因。灭,真空、寂灭、涅盘,离生死之苦,消除痛苦。道,修道才能涅盘,以消除痛苦)。勤进修行,达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论做什么,都是心志清净,就修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了脱生死,有永恒寿命,能在生与死之间随意来来去去,天地为之震动。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在天上修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升天一次,再返还降生人间,在人间修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需要七死七生,便修得阿罗汉。

  去除爱、欲的人,就能脱离生死,就象人断了四肢,不能再用了。”

  〖原文〗

  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二》

  佛说:“剃除须发,出家为沙门(佛法及外道,凡是出家者都称为沙门),学习和修行道法。舍去世间钱财,以化缘乞食取得所需。每天吃一顿饭,每晚在树下睡一觉,谨慎啊!不能再多要求了,使人愚痴和蒙蔽的,就是爱与欲。”

  〖原文〗

  佛言:“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爱与欲也。”

  《三》

  佛说:“有十件事是众生可以做的善事,也是众生可以做的恶事。这十件事就是身业三件事、口业四件事、意业三件事。所谓身业三件事,就是杀、盗、淫。所谓口业四件事,就是两舌、恶骂、妄说、绮语。所谓意业三件事,就是嫉妒、愤怒怨恨、愚蠢痴迷。

  不信佛、佛法、僧(出家修行道法的沙门)的人,必定以邪为真。优婆塞(在家修行道法的居士)能够先做到十件事中的五件事,努力坚持不懈退,完全做到上面所说十件善事时,必得道。”

  〖原文〗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四》

  佛说:“人有各种各样的过错,如果不能自悔改过,上进求道之心也就消失,而身上恶业越积越多,就象河水终于汇集成大海一样,罪业越显深广。如果有了罪业能认识到这是过错,又能知过就改,改恶从善,罪业就会一天天地消灭,最后一定会得道。”

  〖原文〗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矣。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

  《五》

  佛说:“有人因为不理解我所讲的道理,而来扰乱破坏。我以诸法平等、发心平等、所行之道平等、所垂慈悲平等的大慈爱之心,爱护、教育、转化、济度他。再来破坏扰乱的,我再以大慈悲善心对待他。福德之气,常在于此。扰乱所损害的,只是扰乱者自己。”

  〖原文〗

  佛言:“人愚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

  《六》

  有人听说佛道是行大仁慈的法门,听说佛对于因为不理解而来扰乱破坏的人,是以大慈爱之心,爱护、教育、转化、济度之。所以来骂佛,佛沉默不回答,同时怜悯他。而此人依然痴狂、冥暗不见、不理解。骂止,佛问此人:“你如施礼待人,其人不接受,那么所行之礼如何办呢?”

  此人答:“那只能收回所施之礼。”

  佛对此人说:“你现在骂我,我也不接受。你只能自己拿回去了,祸及你自身啊!这个祸患就好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你,如响应声一样永远不能免离。你要谨慎啊,不要做恶。”

  〖原文〗

  有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七》

  佛说:“恶人伤害贤者,就好像仰面对着天吐唾沫。唾沫不能污天,还污己身。又好像逆风扬尘污人,但是灰尘不会污及他人,还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贤者不可毁,最后必定伤害了自己。”

  〖原文〗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过必灭己也。”

  《八》

  佛说:“有人修学佛道,时时处处博爱众生,在他人危难的时候能博哀施救,所得的福德以施最大。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报,坚定自己的信念,加以精進奉修道行,此人福德很大。”

  〖原文〗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

  《九》

  “看见别人修道施救,自己也高兴地帮助随喜,亦能得到福报。”

  问:“随喜的人得到福报,会不会分去前者的福报,使前者的福报减少呢?”

  佛答:“不会。这就好比一个人手里拿着火炬,照亮前进的道路。数千百人拿着自己的火炬跑来点火,点燃自己的火炬后即可去除自己周围的黑暗,也可用于熟食。所以前个修道施救者的福报不会减少。”

  〖原文〗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一〇》

  佛说:“施舍食物给一百普通人,不如施舍一善人。施舍善人一千,不如施舍持五戒者一人。施舍持五戒者万人,不如施舍一须陀洹。施舍须陀洹百万,不如施舍一斯陀含。施舍斯陀含千万,不如施舍一阿那含。施舍阿那含一亿,不如施舍一阿罗汉。施舍阿罗汉十亿。不如施舍一辟支佛(因为因缘和合而自觉得道者)。施舍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佛、佛法、僧所教的方法,救度施舍者自己一世生死轮回中的双亲。救度千亿世生死轮回中的双亲,不如施舍一愿求学佛的人。因为佛是要济度一切众生的,(所以)施舍善人,福报最是深重(善人就是愿求学佛之人,善人就是普通人中最苦最难之人,因苦难烦恼而成就学佛成佛之因缘)。普通之人以奉事天地鬼神为求护佑,其实不如孝顺奉事其双亲,奉事双亲最能得到神力的护佑。”

  〖原文〗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一一》

  佛说:“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想方设法延续生命不死难、能够看到读懂佛经难、生在佛住世的时代难。”

  有沙门问佛:“需要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得道?怎样才能知晓宿命?”

  佛答:“道是无形的,刻意打听需要何种因缘,对于修行没有益处。只要你坚守清净,坚持修行就能得道。这就好比磨一面镜子,锈和垢去除了,恢复了明亮,即能照镜见到形象。断除了贪欲,坚定一切皆空的真理,即见到了真道,知晓了宿命。”

  〖原文〗

  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一二》

  佛说:“什么是善?只有修行佛道是善。什么最大?志向与行道相合为大。什么最有力量?忍辱最有力量。因为忍者无怨,必定为众人尊重。什么最明?去除心中污垢,除灭恶行身心清净无瑕。从开天辟地到今日,十方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过去的、现在的一切事物,以至将来要发生的事物,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得一切智,这才可称为明!”

  〖原文〗

  佛言:“何者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与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见之萌,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乎。”

  《一三》

  佛说:“人心里怀着爱和欲,则不能见到道。譬如在浊水中投入五彩,再加上用力搅拌,众人在浊水的水面上,也就没有人能看到五彩的影子。爱欲交错,心中就象浊水一样,所以见不到道。心中浊水澄清,秽污去除,清净无垢,就能自然地见到道形。

  又如猛火烧着水锅,锅中水沸腾踊跃,又有布覆盖在上面,众生照临,亦没有人能看到水锅中物的影子。人的心中原本就有三毒(贪毒、嗔毒、痴毒)在涌沸。再加上五种覆盖物(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覆盖在外面,此人也就始终不能见道。人要除尽心垢,才能知晓魂灵从哪里来,生死的本来意义,也能知道了各个佛的清净国土在什么地方,道德所在的地方。”

  〖原文〗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者。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猛火着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要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

  《一四》

  佛说:“修行佛道的人,就譬如手持火炬进入黑暗的房室之中,房室之中的黑暗立即消灭而光明犹在。修学佛道也就见到真理,所有的愚痴都被消灭,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

  《一五》

  佛说:“我时时刻刻都想着佛道,我所作所为都是行道,我所说的也都是佛道,对于佛道真理,我从来不肯有一点儿、一会儿的疏忽。”

  〖原文〗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谛道,不忽须臾也。”

  《一六》

  佛说:“观察天地,时时想到天地变化无常。观察山川,时时想到山川变化无常。观察形体丰炽之万物,时时想到万物变化无常。一个人能如此心志专一坚定,分分秒秒地想着世界上的一切事和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就能很快地得道。”

  〖原文〗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

  《一七》

  佛说:“一个人在每一天生活中,常常想着道和行道。逐渐顺利修得信根,其福无量。

  〖原文〗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无量。

  《一八》

  佛说:“一个人应该常常想到自己的这个肉身是由四大和合组成的(如水一样的液态物、如空气一样的气态物、如大地一样的固态物、如火一样的能量和合组成)。虽然四大各有名字,例如把液态物称为血、唾液、尿等等,其实都是空无。所谓的一个我的意识,只是寄居在这个躯壳之中,而且也不能长久寄居,因为肉身的生命是不长久的,这些事都是虚幻不实。”

  〖原文〗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一九》

  佛说:“人顺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追求世俗的显赫华丽的名声,这就好像烧香一样,虽然众人闻到了香气,然而香却是渐渐燃尽。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贪着于流传于世俗之名誉,因而不能坚守佛道真理。当世俗的华丽名声,危害己身之祸发作之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原文〗

  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

  《二〇》

  佛说:“财、色对于人,就好像小儿舔食涂在刀刃上的蜜甜一样。蜜甜不足以吃一顿饭,然而却有割断舌头的危险。”

  〖原文〗

  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二一》

  佛说:“妻、子、房子对于人的祸害,远大于牢狱、桎梏、锒铛。牢狱还有赦罪释放的机会,而妻、子、情欲所带来虎口之祸,人却是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样的罪是无法赦免的。”

  〖原文〗

  佛言:“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锒铛。牢狱有原赦,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己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

  《二二》

  佛说:“人的爱欲莫甚于男女的情欲。男女情爱的这个欲望,是人爱欲中最大的了。也亏得只有一个这样强烈的欲望,假如还有第二个这样强烈的欲望,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一个能修行得道的人。”

  〖原文〗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

  《二三》

  佛说:“爱、欲对于人,就好像手里拿着火把逆风而行。愚蠢的人不扔掉火把,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怨恨愤怒、愚痴之毒潜伏在人的身体和意识之中,不早早以佛道去除这些祸害的人,必有危殃,就好像愚、贪的人,执火把自烧其手。”

  〖原文〗

  佛言:“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

  《二四》

  天神献美貌玉女于佛,想试探佛修道的意志和力量,用以观察佛道。佛说:“皮囊里面装着屎、尿、涕、血等各种污秽之物,你来干什么呢?你难道认为这样秽浊的东西能撼动圣者所得之六种神通吗?去,我不用这些!”天神因此愈加敬佛,就向佛询问道的真义。佛为天神解释佛道,天神听后,即得须陀洹(阿罗汉初果)。”

  〖原文〗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斯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踰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

  《二五》

  佛说:“对于修道的人,就好比木在水中,随着水流漂行。漂浮而行之木,既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水中回旋水流和旋涡造成的原地打转而滞留,亦不腐败,我保证这随着水流漂行之木,必将进入到大海。人修道也是一样,只要能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我保证其人必将得道。”

  〖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二六》

  佛告诫出家修行的沙门:“要谨慎啊!不要过于自信你自己的心念、意志方面的自制力,自己的心念、意志终不可信。谨慎啊,不要与男女情色相会,与男女情色相会即有灾祸产生。证得阿罗汉道果,才可相信你自己的心念、意志方面的自制力。”

  〖原文〗

  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二七》

  佛告诫出家修行的诸沙门:“谨慎啊,不要看视女人。如果见了,也应该熟视无睹。谨慎啊,不要和女人说话。一定要和女人说话时,应当警诫自己心意,整治自己的行为。警告自己,我是出家修行的沙门,我身虽处于当今浊世之中,但应当如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

  把老年妇女看成母,把年长女人以为姊,把年少女子看成妹,把年幼女子看成自己的女儿,对她们尊敬、有礼、倍加爱护。如果不能如此看待女人,那么应当真实审视,从头至足看看自己身体内部,这个身体里有什么呢?只是装着恶露等各种不净物,这样就可以放开原来可能存有一切不该有的心意了。”

  〖原文〗

  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视。慎无与言,若与言者,勅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为妹,幼者子,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矣。”

  《二八》

  佛说:“人要修道就要去除情欲,把情欲看成干草遇上了烈火。火来了应该退避。修道之人见爱欲,必当远离它。”

  〖原文〗

  佛言:“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火,火来已却。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

  《二九》

  佛说:“有人患有淫情不止的毛病,就预备用斧刃自己阉除男根。佛就对他说,阉除男根不如断除自己心中的妄想。心是人一切行为的统领,妄想停止了,所有一切淫情也就消失了。邪心不止,自己断除男根又有什么用处呢,而且这样做,人一会儿就会死。”

  佛说:“世俗的正邪颠倒见解,就如这个痴人。”

  〖原文〗

  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斯须即死。”佛言:“世俗倒见。如斯痴人。”

  《三〇》

  女孩与情人订下了誓约,到时彼男却负约不来,女孩后悔地说:“欲,这个东西,我已知道欲的本意。爱欲原来是在胡思乱想中生成。我没有了妄想,爱欲也就没有了。”佛行道听闻,对出家修行的沙门说:“记住,女孩的这段话是过去佛迦叶佛时期所说的颂偈,在世俗间流传。”

  〖原文〗

  有淫童女与彼男誓,至期不来,而自悔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记之,此迦叶佛偈,流在俗间。”

  《三一》

  佛说:“人从贪爱和欲望中产生忧愁,从忧愁生畏惧。没有贪爱就没有忧愁,不忧即无畏。”

  〖原文〗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三二》

  佛说:“修道的人,就好比一人与万人战,披上盔甲拿起刀枪,出门欲战。意志薄弱胆怯的人不战自退,有的半道败还,有的格斗而死,当然也有大胜还国高迁。修道的人只要能坚持其心,精锐进行,不被世俗狂愚之说迷惑,欲灭恶尽,必定得道证果。”

  〖原文〗

  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被钾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鬪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

  《三三》

  有个出家修行的沙门,夜晚诵经,声音很是惆怅凄苦,对出家修行能否成功有疑惑后悔之意,想返家还俗。佛叫住这个沙门问:“你在家时做些什么呢?”沙门答:“经常弹琴。”佛就问他:“琴弦如果松弛了会怎样呢?”沙门说:“那琴就弹不响。”佛又问:“弦蹦得太紧又会怎样呢?”沙门说:“那也无法弹奏。”佛再问:“弦调得松紧适度是怎样结果呢?”沙门说:“弹奏种种乐音都是声声感人。”佛告沙门:“学道也是这样,要适度调节自已身心,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放松。这样修道一定会成功。”

  〖原文〗

  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悲。”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三四》

  佛说:“人修道就好像锻铁一样,渐渐深入,把铁内的碴滓去除,打造成有用的,也必定是高质量的器具。学道也是一样,在学道的过程中渐渐深入,去除心中污垢,精进就道。但也不能过于紧张,过于紧张则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即心有烦恼。心意烦恼即有退心、修道退步,修行退步即加重了罪孽。”

  〖原文〗

  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三五》

  佛说:“人修道亦苦,不修道亦苦。只是不修道的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永远处于生死不息的轮回之中,其苦难以述说。”

  〖原文〗

  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

  《三六》

  佛说:“作为人,脱离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得为人身难。做了人,不做女人,身为男人又很难。做了男人,六情(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完具难。六情已具投生在中国(指中土,文化昌盛之地)难。既处中国,生在信奉佛道时期难。生在了信奉佛道时期,又能遇上有道之君(政治开明时代)难,投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佛法僧),正好碰上佛住世时代难。”

  〖原文〗

  佛言:“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

  《三七》

  佛问诸沙门:“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有沙门答:“在数日间。”佛说:“你还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有多长的时间?”答:“在饭食间。”佛说:“你也还未能为道。”又再问一沙门:“人命有多长的时间?”答:“呼吸之间。”佛说:“善哉,这样认识,可以称谓是修道的人了。”

  〖原文〗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三八》

  佛说:“我的弟子,即使离开我在数千里之外,只要能意念我教给的戒行,必定得道。我的弟子,即使在我的身边,如果意在邪,那么永远不能得道。能不能得道,根本在于是不是遵循我所教给的戒行。在我身边,却不能持戒,又有何益呢?”

  〖原文〗

  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

  《三九》

  佛说:“修道的人就好比食蜜糖,中间是甜的,旁边也是甜的。我所说的佛经亦是如此,一切佛经所要表达思想都是一样的锐利和深刻,遵照佛经修行的人都将得道。”

  〖原文〗

  佛言:“人为道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四〇》

  佛说:“修道的人能拔除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终有摘尽的时候,恶尽之时,必得道。”

  〖原文〗

  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四一》

  佛说:“修行佛道的诸沙门,应当如牛负重行进在深泥中,极端疲劳也不敢左右看顾,一心希望脱离深泥,然后稍微轻松一点。出家修行佛道的沙门看待情欲,比深泥还要厉害,一心一意念道,可免众苦。”

  〖原文〗

  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

  《四二》

  佛说:“那些占据着诸侯(帝王将相)之位的人,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人世间的过客。金玉之宝,在我看来只是一些砾石。再看看那些豪贵细洁的衣饰,原来只是一些破布片罢了。”

  〖原文〗

  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氎素之好,如弊帛。”

  后汉西域沙门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第二稿2012年元旦于太仓

  电子佛典Rev:1.10(Big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No: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