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印光大师(1861—1940),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后隐居终南,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韬光养晦。
五十二岁时,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取其文刊行于《上海佛学丛报》,之后搜集大师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广为流通,名声大震。大师并创办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
一九四○年初四日早一时三十分,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二十五分,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五时,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示寂。
百日荼毗,拾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佛教界盛传印光大师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印光大师说故事》(又名《灵岩故事》),为《文钞》中所有感应故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作教理之辅证。所谓「理论犹须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也。
《灵岩故事》
总 序
佛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弘法大士,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法宝。然欲一一深入,实非今人之所能。纵然穷其毕生精力,亦难窥其全貌。故有识之士,无不择其法缘,一门深入。而末法之今日,因感叹于「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故有心智士,大多用心净土一门,以此自行化他,同归净域。故整理、研习、熏修净宗法宝,自成今人之所需。凡净宗之要典,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文钞》等,无不为时人所关注,广行流通,习以成风。此即「时机愈下,净土愈昌」之明证也。时有 慧净上人系统整理、编着、演说昙鸾善导一脉之宝典,蔚然成林。其宏开净宗,功不唐捐,归者如潮。余后之古疏,则因融通之故,理多高深,难契时机,故隐而不畅。如宗教通摄之《弥陀疏钞》,因其「广大精微」而渐隐。虽不乏研修之士,终难普应群机。《弥陀要解》虽「直捷要妙」,为时人所喜乐。因以台释净,玄理迷人,若无知识引导,亦难得其实益。所谓执于理性,失却宝珠也。如是未契弥陀大愿,偷心岂易死哉;纵欲宝此一行,终难落于实处。唯有近代印光大师《文钞》,可谓融通古今,深入浅出,为今人学修之最好指南也。任何种根机,皆无高深之叹,可入念佛一门。大师影响之深远,可用无远弗届来形容。一部《文钞》,风行天下,凡净业行人,及有识之士,无不视为圭臬。然而《文钞》之磅礡,实非初机浅学所能通入。故欲得其要,亦非易事。以致流通虽多,仍是研修乏力。如是实有负大师应化之苦心也。今甘冒愚诚,选其精要,编辑《灵岩遗旨》、《灵岩法要》、《灵岩故事》丛书,从广略二途、理事两面,别显大师之思想,以此普利一切,畅大师无尽之悲心。
《灵岩遗旨》,旨在全面疏理大师之思想,不论世出世法,通途特别,一并显彰。因编排有序,脉络清晰,故于《文钞》,易得其要。如人之有眼,可环顾四野而明辨方向也。
《灵岩法要》,即依《遗旨》精选而成。以《遗旨》虽为选编,对于初学,仍难免有浩瀚之叹。今去其繁复,择其精义,编成《法要》。并于紧要处,略加案语,引相关祖师之法语以互通,资其详解。如是既可善契大师之法要,又可通观净宗祖师之同一开示。庐山风貌,了然于胸。往生一事,自可如操左卷而取故物也。
《灵岩故事》(又名《印光大师说故事》),即将《文钞》中所有感应故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作教理之辅证。所谓「理论犹须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也。为显事例中隐含之理,略附大师相关法语,以资说明。如是以事显理,以理明事,理事相资,以启吾人之信心,开吾人之正智也。
三书有广有略,有理有事,尽可各取所需,而同得其益。如是者,三根得以普被,利钝尽可全收矣。《文钞》因此而广被,如是与善导法脉自可交相辉映,光照大千。所谓弥陀坐视于南面,势至辅弼于侧翼,法门隆盛,众生有福矣!
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三月
《灵岩故事》
别 序
《印光大师说故事》《灵岩故事》:即印光大师《文钞》中所讲「因果报应、三宝加持、念佛往生」等深有启发之感应事例也。
所谓「感应」者,即因缘果报也。感即是因,应即是果。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恶感者,得苦果;以四谛感者,得声闻果;以六度万行感者,得菩萨果;以念佛感者,得往生成佛果。扩而充之,整个佛法,所有因果修证之事理,无一不是感应之征也。感应之道,如叩钟然,叩之大者大应,叩之小者小应,无有不应者。然或有修学多年,自觉不见感应者,其故何在?实则并非没有感应,只是感应之迹,隐显不一,不为常人所知。《文钞》言:
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
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
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
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
故知:修学佛法者,无有不蒙感应也,只是见与不见否。如日光高悬,无不蒙照。盲人虽不能亲见日光,而依旧蒙其光照,只是日用而不知。
感应之道,有隐有显,有近有远。智者能明其隐者远者,常人仅能见其显者近者。是故智者,虽未见有应,仍能依理行事;愚者,不见感应,则难信其理。故感应之迹,于上智固可摄化,于下愚更有实益。如是藉事而明理,依理而行事,则无论何人,皆可得佛法之实益也。下至趋吉避凶,远祸得福,上自超凡入圣,往生成佛,皆可任己所求,感而遂通。
古往今来,世出世间,种种感应之迹,罄竹难书。散于各书者,何止千万;汇聚成册者,亦难计数。《印光大师文钞》是一部学修之藏书,既有理论的深入阐发,又有事例之大量实证。其理论之要已略显于《灵岩遗旨》、《灵岩法要》二书中,今将其种种感应事例汇而成册,以为理论之确证。因其文少易见,事显理明,一见一闻,或可收神奇之效,开信仰之门,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则,大分八类:
一、因果报应类(十四则):因果是佛法根本,通于三世,熟有先后。因其幽微难测,未深入佛法者,多难信之。古往今来,种种因果报应之迹,时有所闻,但观其迹,自可深信其理,佛不妄语,岂欺我哉!所选十四则,有现世现报者,有来世得报者,有多生受报者。如是众例,显因果真实,轮回不虚,果报自然,丝毫不爽。明乎于此,则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二、戒杀护生类(十一则):明信因果者,自知万物有灵,同具佛性,爱而护之,理当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动天地,神而护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伤残之苦,同得伦常之乐。进而法缘广结,同生西方,则可谓真实究竟之放生护生也。所选十一则,有因行不同,果报迥异者;有见母变猪,终不吃肉者;有代母忏悔,感其吃素者;有圣现神通,劝戒止杀者。种种启迪,以示吾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
三、尊师重道类(四则):尊师重道,可谓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间学问,一才一艺,尚不离师,况无上佛道乎?因人闻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故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善知识者,是奇特法。」《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知识之重要,以此可知。所选四则,有世间求学者,有佛门求道者,无一不竭诚恭敬,而得实益。是知:无论世出世间,恭敬方得实益。所谓「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故大师常言:「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四、虔诚修持类(九则):佛法不仅仅只在口说,更重于实行。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今不如古者,大多流于言谈,不能实行其道也。若能如实而行,自可得佛法利益。所选九则,有悔而护法者,有严正服人者,有宰官念佛者,有精勤化他者。如是众例,示佛法贵在笃行,不在空谈。任何行人,择其相应之法,不论时处诸缘,只要依教奉行,皆可得佛法之利益。
五、三宝加持类(九则):三宝乃苦海舟航,长夜明灯,度生宝筏。凡恭敬三宝、虔诚奉侍者,自有三宝加持,善神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以此而生信,即可深结佛缘,进趣菩提,志生西方矣。所选九则,有幸免于难者,有助其勇猛者,有降伏毒龙者,有指归念佛者。如是众例,无一不显示三宝功德不可思议。归敬三宝,仰凭于佛,即为吾等出离生死苦海之强缘也。
六、自力警策类(九则):佛法虽广,宗旨唯一,即生死解脱。然生死解脱有自力他力之别,自力修行以戒定慧为本,难如登天,非末法多障众生之所能修。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人多执于自力,不仗佛力。若能深观自身业力之深,自力修行之难,自必死尽偷心,专志净土。综观古今,可为今人警策者何止千万。所选九则,有古之名噪一世者,亦有今之显赫一时者。或参禅,或学密,其修行不可谓不高,而其结果,不能不令人心怵。如是高超人士,尚难了脱,况吾等具缚凡夫乎?自力不足恃,他力必须归,以此可知矣。如大师所言:「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七、念佛感应类(三十二则):念佛一门,易行疾至,圆顿直接,有现当二益。当益固在往生成佛,现益亦自无量无边。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等,随处可闻。所选三二则,念佛一四则,念观音一六则,其它二则。以此可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有感必通。《文钞》所选感应以念佛念观音居多,实因西方三圣与此土众生最为有缘故。然世人多求于现世果报,故于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音菩萨,尤为信仰。大师常劝人念佛一万之余,念五千观音,即是基于此,以摄化于念佛信仰不深之人。实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包含了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经咒功德,所谓「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净业行人,凡欲消灾、免难、求子等世间利益者,不必另修他法,只管念佛,自得其益。如大师所言:「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也。
八、往生记实类(二十六则):现世利益小,往生利益大。人能念佛,既可现生增福增慧,更得临终往生净土。然现世利益,或可亲见,往生一事,超越凡情,愚痴凡夫,殊难信入。纵有经论为证,疑惑亦难顿消。然理虽难明,事则易见。若藉可见之实事,即可除疑增信,安稳念佛矣。所选二六则念佛往生事例: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立志苦修者,有烦恼缠身者;有平生念佛者,有临终遇缘者;有坐脱立生者,有病魔缠身者;有人类,有异类。如是众机,虽行业各异,遇缘不同,因念佛故,通得往生,显念佛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但称佛名,莫不往生」之奇勋。诚如大师所言:「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理论犹须证据,事实最能说话。观如是众机之往生,无信者自可倍增信心,有信者宜当勇猛念佛矣。
今将《文钞》如是种种感应事例汇集成册,依序分类编排,并选大师相关法语附于各章前后,事理融通,资成净业,或可助显大师恩德于万一也。
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十一月
《灵岩故事》
壹、因果报应类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编下.因果实证序
1、所杀之人 报怨为子
民国八年,北通州王芝祥,字铁珊,一子很聪明,很孝顺。大子有神经病,铁珊心中望此子承继家声。二十一二岁,已娶妻,生一女。一日,病重将死。铁珊痛极,呼之曰:「某某,汝既来为我儿子,为何此刻就要去?」其子瞋目,作广西口音曰:「我哪是你儿子,我就是第十四个人。」说毕,即死。先铁珊在广西作兵备道时,计杀降匪头首十三人。先用极爱厚之法以安慰之,请其吃饭,尚请有大名之人作陪,每人犒洋二十四元。云:「日间甚忙,来不及与汝详谈,到晚间来,当与汝等各安职务。」此十三人,不知是要杀他,反拉其厚友同去,意欲以己之情面,求其亦派彼一好差事。至晚去,则进一门关一门,伏兵于华厅。其人既来,铁珊抽佩刀砍,则伏兵同出杀之,得十四个尸首,亦不知是何姓名。岂知其人即为其子,徒用二十余年教育之劳,至死反瞋目呵斥,不认铁珊为父。大率世之儿女之因,总不出「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之四义。此子系汝宿世欠彼债者,债清即去。若还债及报恩者,则可得其孝养耳。(续编上 .覆德畅居士书民国 二十三年)
2、富翁子夭 转身变女
曹崧乔云:其父读书时,一同学,乃富翁子,极笨。先生与彼教,彼尚未会,其父听之,即可背。该富翁子早夭,后见其来,而忽不见,崧乔乃生一女。今已三十一岁,极聪明,读书绝不费力。初为富翁子,后为同学孙女,人之轮回,诚可畏也。此但换个男女相,全体改变者,当有十之八九矣,哀哉!(续编上 .覆念佛居士书)
3、怨怨相报 终得解脱
《清凉山志》载:隋,代州,赵良相,家资巨万,有二子,长曰孟,次曰盈。盈强,孟弱。良相将终,分家资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尽霸取,止与孟园屋一区。孟佣力以活。后盈死,为孟作子,名环。孟死,为盈作孙,名先。环长,为仆于先,心恨盈霸其业。适先欲朝五台,命环随往。行至山中,旷无人处,拔刀谓曰:「汝祖夺我家业,我将杀汝。」先疾走,环追之。先入一茅庵,一老僧止之,各与以药物茶汤。食已,如梦初醒,遂悉前事,感愧悲伤。老僧曰:「盈乃环之前身,霸他之业,是自弃其业也。先乃孟之再来,受其先产,父命犹在耳。」二人遂出家修道于五台焉。此二人者,宿有善根,故蒙菩萨点化,得有如此结果。今之以杀人为乐者,其后报何堪设想乎?(续编下 .法云寺放生征信录序民二十一年)
4、将军变猪 梦中求救
明翰林刘玉绶,船泊苏州,梦一伟丈夫求救,自称宋偏将军曹翰。因屠江州,世世作猪。此对门屠者,顷所宰第一猪,即我也。祈为救援。醒而果见屠将杀猪,遂买而放之阊门一寺中。凡呼「曹翰」者,其猪皆回首望之。是可为「人变畜生,畜生变人」之证。载籍上活阎王活小鬼之事甚多。此皆天地鬼神,透露一点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消息,以警戒世人也。(三编下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5、曹操变猪 见者出家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丕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录》。(增广上 .与卫锦洲居士书)
6、亏空常住 死而为牛
唐北台后黑山寺僧法爱,充监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广置南原之田,遗厥徒明诲。爱死,即生其家为牛,力能独耕,仅三十年。牛老且病,庄头欲以牛从他易油。是夕,明诲梦亡师泣曰:「我用僧物,为汝置田,今为牛,既老且羸,愿剥我皮作鼓,书我名字于鼓上,凡礼诵当击之,我苦庶有脱日矣。不然,南原之阜,变为沧瀛,未应脱免耳。」言讫,举身自扑。诲觉,方夜半,鸣钟集众,具宣其事。明日,庄头报老牛触树死。诲依其言,剥皮作鼓,书名于上。即卖南原之田,得价若干,五台饭僧。诲复尽倾衣钵,为亡师礼忏。后送其鼓于五台山文殊殿,年久鼓坏,寺主以他鼓易之,讹传以为人皮鼓耳。见《清凉山志》。盖因果昭彰,无能或逃。(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7、徒效王威 反遭大祸
日前接令祖功德史,阅之不胜感叹。凡为民上者皆肯师法,则天下永久安乐矣。唯有一事,普通人万不可效法,效之必致大祸。强弩射潮而潮退,乃水神感王之德,故潮不复来。无德之人效之,必致水神兴怒,而洪潮涌波,则民居危险之极矣。光绪十二年中秋日,下南五台山,在长安城外,乃观音现老僧降妖龙而开山者,《文钞》后附有碑记。往北京红螺山。未动身前,即闻太原遭洪水灾。至九月初至太原,始有人行之小路,因进城以观其象。系六七月间,一日起蛟水,在城西傍城南流,势甚汹涌。巡抚某登城看,令开炮。打一炮,一打实时水涨几倍,顺城南流。城门已关,幸未进城。南关为进京大道,街市甚长,冲得房屋树木墙垣一无所有,成一片新涂田,平平坦坦,无一人不遭此一炮之劫。而损失财物,不知有几万万。可知鬼神敬德非畏威。无德之人当此,只宜领众恳求,忏悔求勿伤民物为祷。纵令无益,决不至酿成大灾也。如再印时,似宜表明此义。庶不致后之居官者遇此,不谅己德,徒效王威,以招祸害民也。(三编上 .覆钱士青居士书一)
8、厚德绵延 子孙发达
昔范文正公视人犹己,视疏若亲,视天下为一家,视中国若一人。故能自宋初至清末,足一千年,子孙科甲不绝。
长洲彭氏力行善事,于清初以来,科甲冠于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而同胞兄弟有三鼎甲者。以世世奉佛,奉《阴骘文》、《感应篇》。其志固长欲利人,而天固长施厚报也。(三编下 .覆刘观善居士书二)
9、居心忠厚 庆及子孙
清苏州孝廉曹锦涛,精于岐黄,任何险症,无不着手回春。一日,欲出门,忽有一贫妇跪门外,泣求为其姑医病。谓家道贫寒,难请他医,闻公慈悲为怀,定可枉驾为治,曹公遂为往治。曹公归后,贫妇之姑枕下,白银五两,不知去向,想为曹公偷去。妇登门询之,曹公即如数与之。贫妇归,其姑已将银取出,妇大惭愧,复将银送还谢罪。问:「公何以自诬盗银?」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认,汝姑必定着急加病,或致难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说我盗银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谓至极无加矣。所以公生三子,长为御医,寿八十余,家致大富。次为翰林,官至藩台。三亦翰林,博通经史,专志著述。孙曾林立,多有达者。彼唯利是图之医,纵不灭门绝户,则已微之微矣。《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乃报在子孙者。本庆本殃,乃报在本身者。余庆余殃,人可见之。本庆本殃,乃己于现生,及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见之,天地鬼神佛菩萨,固一一洞知洞见也。须知本庆本殃,较之余庆余殃,大百千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获庆而除殃也。曹公甘受盗名,救人性命,而善报在于子孙。若自己更能替子孙念佛,求三宝加被,令子孙亦各吃素念佛,善报当在西方矣。(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10、敬惜字纸 子孙贤善
字为世间至宝,非金、银、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银、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无字,则金、银、珠、玉、爵位,亦无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极其敬惜字纸。后梦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当令曾参来汝家受生,显大门户。」后生子因名王曾,连中三元,为名宰相。没后谥文正公,封沂国公。后世凡科甲联绵,子孙贤善者,悉由先世敬惜书籍,及与字纸中来。近世欧风东渐,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书籍字纸,即读书儒士,亦不恭敬书籍,及与字纸。或置书于坐榻,或以书作枕头。或大怒而掷书于地,或抽解而犹看诗书。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与妇宿,晨起读书,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纸揩拭器物,犹以敬惜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无所取法,而垃圾里,毛厕中,街头巷尾,无处不是字纸遍地。舟车行人,每以报纸铺坐处。出外妇女,率用报纸包鞋袜。种种亵渎,不堪枚举。以故天灾人祸,相继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间之至宝所致。不知此字纸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圣贤经书之文。以此种至极尊贵之物,视同粪土,能不折福寿而现受其殃,贻子孙以愚劣之报乎?(续编下 .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民二十四年)
11、喜写草书 子孙早夭
书信一事,关系甚重。若常用草体,或成习惯,久久或致误事。冯梦华厚德君子,其子与孙皆死亡。前年过继之孙,又复死亡。只一一二岁之曾孙,以为其后。而一家之中,寡妇四五人,亦可谓景况凄惨矣。岂天特酷待厚德之人乎?缘此老一生,喜写草书。与人信札,非用尽心力,按文义推测,则不识者多。其中难免有误,以故致受此报也。汝学医,若习惯过为潦草之书,后来或于医方亦用此套,则危险之极。光故为汝母说,令勿学此派也。实惧后来误事,非仅以不恭为检点也。(三编上 .覆志梵居士书二)
12、人有实德 天有奇报
乾隆辛巳,豫省黄河溃决,陆地水深丈余,民间庐舍,半被淹没。陈留县有曹姓者,居宅沉没,已三昼夜,咸谓无生理矣。及水退,墙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无恙。众问之,云:「日来唯觉雾气弥漫,不见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有司见而异之,询其有何善行。曰:「每年租课所入,除衣食足用外,尽以济邻里之贫乏者,至今未尝少替。」已历五世,百有余年矣。宪司俱赐匾额,以嘉其异。水固无情,而有鬼神护佑,虽全体淹没,而未见其水。是知:人有实德,天有奇报。彼剥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孙富贵者,率皆灭门绝户。而其神识,当永堕恶道,无有出期,可哀也已。是以欲救世人,非极力提倡因果报应,断断不能收实效。(三编上 .覆潘对凫居士书三)
13、阳间犯过 阴司有记
蕅益大师《见闻录》,载湖北一生员,权理五殿阎罗王事。一夜至阴间,见一簿,载其妻盗杀邻鸡,连毛一斤十二两,因折其簿角记之。醒问其妻:「何得盗杀邻鸡?」其妻不承认。曰:「汝还瞒我,阴间簿上已载,汝盗杀邻鸡,连毛一斤十二两。」妻言:「院中晒东西,鸡来吃,以物掷之,即死,尚未动。」令称之,果一斤十二两。令持鸡,并一鸡之价钱以还,为彼说其来历,祈勿见怪。其夜入阴视簿,则折角仍旧,一字已无矣。(续编上 .覆某居士书)
14、业通三世 熟者先报
因果之事,重迭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实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独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续编上 .覆周颂尧居士书民国 二十年)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