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上》:47、贫人作鸳鸯鸣喻

发布时间:2021-12-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译文:

  从前外国的习俗,在节庆之日里,所有妇女都佩戴优钵罗华作为装饰。有一个穷人,妻子对他说:「你若是能得来优钵罗华与我佩戴,我就做你的妻子;若是不能得到,我便离开你了。」她丈夫先前很能摹仿鸳鸯的叫声,便跨进国王的池沼,一边作鸳鸯的鸣声,一边偷优钵罗华。这时守池人问道:「池中的是谁?」这穷人失口答道:「我是鸳鸯。」守池人将他捉牢了,带到国王处去,走到半道上,穷人又抑扬有致地作起鸳鸯的鸣声来。守池人说:「你先前不叫,现在叫有什么用?」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终身杀生害命,作种种恶业,不调节心行,以使它朝善的方向发展,待到命终时,方说:「如今我想修行善业。」狱卒依然把他带去,付与阎罗王处治。虽是想修行善业,也已经晚了。就好像那个愚人,快到国王那儿了,才作起鸳鸯叫来。

  这故事比喻:事情要在该做的时候做,晚了就来不及了。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47、贫人作鸳鸯鸣喻①

  昔外国节法庆之日②,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花以为鬘饰③。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花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花。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⑤,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⑥,不习心行⑦,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⑧,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注释:

  ①贫人作:明本在“人”字之后,多一“能”。

  ②“昔外国”句:此句可点读为“昔外国节,法庆之日”。然他本为“法节”,即为“昔外国,法节庆之日”。两者皆可。此句之意是说,昔外国有带有宗教色彩的国家法定节日。

  ③优钵罗花:即睡莲。属睡莲科。亦意译为青莲华。

  ④先来:原来;原先。

  ⑤中道:他本作“道中”。

  ⑥众恶业:他本作“诸恶业”,与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⑦心行:佛教认为善恶的发源称为心,意念称之为行。

  ⑧阎罗王:主管生死罪福之业,役使鬼卒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牦

  3、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