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譬如有一个村子的人联手偷了一头犛牛,一起吃了。丢牛的人循著足迹,找至村中,叫住这个村的人打听情况,问道:「牛在这村不?」偷牛者答道:「我们其实没有村子。」失主又问:「你们村中有池,在那池边一起吃了这牛不?」村里人答道:「没有池。」失主又问:「池边有树不?」村里人答道:「没有树。」失主又问:「你们偷牛之时,在村子东边不?」村里人答道:「没有东边。」失主又问:「当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是正午吗?」村里人答道:「没有正午。」失主问道:「纵然可以没有村,没有树,天下哪可没有东边,没有时间?可见你们说谎了,完全不可相信。你们偷牛吃了不?」村里人答道:「确实吃了。」
破戒的人也是这样,把罪过掩盖藏匿起来,不肯发露,死后就堕入了地狱。诸天的善神以天眼来观察,就掩盖藏匿不了了,就如那些偷牛吃的人,无法欺骗抵赖了。
这故事比喻∶修持佛法而破戒的人,每每把罪恶隐藏起来,不肯如法发露忏悔,改过迁善,却常常想假造理由,自圆其说;但结果终掩盖不了所作的罪恶,受了种种的苦恼。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恳切地发露忏悔,才能走上佛法的大道。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46、偷犛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犛牛①,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偷者对曰:“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又问:“池傍有树不?”对言:“无树。”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对曰:“无东。”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对曰:“无中。”又问:“纵可②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对言:“实食。”
破戒③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④,死入地狱。诸天善神⑤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注释:
①犛牛:犛,音毛。兽如牛而尾长,名叫牦牛。
②纵可:他本作“从何”。
③破戒:破坏戒律;违犯戒律。
④发露: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天台四教仪》:如是五逆十恶及余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毕故不造新;若如是则外障渐除,内观增明。
⑤诸天善神: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基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陀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于密教,指金刚界曼茶罗外金刚部二十天、胎藏界曼茶罗外院之天龙鬼神,又称普世天。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牦
3、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