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上》:25、水火喻

发布时间:2021-12-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译文:往昔有一人做事,需用火和冷水,就取来了火,以澡盥盛水,放在火上。后来想取火用,而火都灭了;要取冷水用,而水又烧热了。火及冷水,两样东西都失却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般,归依了佛法,出家求道,既已出家了,又回首怀念妻子、儿女、父母、眷属,以及俗世的情事、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怡乐,因此而失却了他原有的功德精进的火苗、持受戒律的清净之水。念恋情欲的人,两样都失,也是这般。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25、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①火,以澡盥②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世间之事、五欲③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④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宿:同缩,取。

  ②盥:洗,通指清洗用的器皿。

  ③五欲:佛教名词,指由色、声、香、味、触,即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而起的五种欲望;还把财欲、色欲、食欲、睡欲、名欲,也称为五欲。认为五欲是难以脱离苦海的主要原因。

  ④功德:有把福利和善行称为功德之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修行证悟的结果也称为功德。

  解说:

  进不得邯郸之步,退又失寿陵之义,俱是两失之境。

  辨析:

  这个比喻故事的构思是巧妙的。水与火是互相对立的事物,作者并没有用火燃干了水或水浇灭了火来组织文章,而是在条件的限定上作了安排。隔夜火与冷水都是必要条件,然而将水置火上,水变热,又使火因燃烬而熄灭。这样,两个条件就同时失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存在着一成一败,一荣一损的结果,而且也会两相作用,同时消亡、变化。其中的比喻也有一石二鸟之功,欲望之心既熄灭了求善去恶的功德之火,也断绝了通往清净、自在、美好的境界之水。

  至于欲望追求究竟是人们发展进取的动力,还是走向痛苦深渊的根源,它反映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何取舍,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作出选择。然而选择得正确与否,这就要看各人不同的自身条件和机遇了。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