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的是关于一位修行者的传奇故事。佛家弟子有这么几种称谓,“比丘、比丘尼、犹婆塞、优婆夷。”就是平常说的“和尚、尼姑、男居士、女居士。”居士属在家入世修行的弟子。他们用虔诚的心和无名的布施供养着“佛、法、僧”三宝,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过很多精通佛法有所作为的大居士。
从前,一个村里有一位老者,在村里德高望重。因为和佛有缘,从年轻时就闻到了佛法,深信不疑!从此便酷爱修行。因为家业兴盛,乐善好施,很愿意助人为乐,在村里是真正的大善人。对身外之物从不贪不沾,唯有脾气不是太好,他自己也很清楚,遇事爱着急上火。常常发怒的性格这与修行者格格不入,他决心以后要在克服“嗔”字上下功夫。时常提醒自己遇事一定要冷静,远离嗔怒,和气待人。经过多年的潜心修行已基本达到与世无争的境界,因此自己对自己性格的改善感到比较满意了。
他的家住在村边上,座北朝南的院落,出门就是一条官道。年龄大了以后,没事的时候天天就坐在自家大门口,有路人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他便热情帮助,给他们提供种种方便,因此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后来他突发奇想,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性如灰。”自我感觉这些年来经过努力,现已经心似止水、性如死灰,遇到事情再不会有那无明之火了。并且用布做了一只幡飘在自家大门口的上面,幡上三个大字“性如灰,”他感觉也是给自已的一种警示吧。经过几年以后,他的俗家名字就没人叫了,大人孩子见了他都称他“性如灰,”老者心中也沾沾自喜。
有一天,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从他家门前路过,是来村中讨饭吃的。身上穿的破烂不堪,蓬头垢面的来到他面前,两只有神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仰着头在看大门口上面随风飘舞的幡。看了一会向前和老者答话说:“老大爷;这个幡上写的是什么字啊?”老者面带微笑说:“那三个字是性如灰。”小孩答应一声“哦”转身刚想走,又回过头来问道:“是什么字唻?”老者说:“性如灰。”孩子转身走不了几步又忘了,就是记不住,如此反复了七八次。老者想:“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这么爱忘事啊?教了七八遍了三个字都记不住,”然后又教了两遍孩子走了。可是刚走出十几步他又回来了,还是没记住。老者不自觉的抬高了嗓门说道:“性如灰、性如灰么!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啊?”把小孩吓的向后退了好几步。边退边说:“哎呀!灰里还有火呢!”一句话说的老者脸都红了,感到自己刚才的举动很是惭愧。
这时,老者正在自责的时候,突然看到小孩脚下产生了一朵五彩祥云冉冉升起,把小孩托到半空,刹那间小孩便现出了南海觀世音菩萨庄严的圣像。老者这时纳头便拜,口称:“弟子愚钝!罪过!罪过!”菩萨在半空中说:“看到你潜心修行,已是难得。修行之人怎能贪图虚名?今天是看到你打出的幡特来考验你!愿你好自为之。我二十年后还会再来!”说到这里转眼消失的无影无踪。老者听了觀音菩萨的教诲,感到羞愧难当,不住的在心中忏悔。当时就把幡撤了下来,从此修行更加努力了。
二十年后的一天,老者和家人说:“再过三天我的使命便完成了,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你们都不要哭!要为我高高兴兴的送行!三天后会有圣人来接引我。”第三天沐浴更衣盘腿而坐,中午时分说了四句偈语:“潜心修行半世多,积德行善是根本。心似止水性如灰,心无挂碍见我佛。”无疾而终。当时家人都闻到了檀香的香气,还听到了美妙的佛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