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第一大孝:杨文修

发布时间:2021-12-1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杨文修,字中理,人尊称佛子,大部乡(今枫桥)全堂村人,生于绍兴九年(1139)。文修自幼好学笃孝,六岁时,能口述江革行佣供母等孝子的故事,会背诵“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的诗句。文修的心灵很早就受到“孝文化”的熏陶。

文修的母亲体弱多病。文修的父亲忙于农事,因而料理家务、服侍病人的担子,几乎都压在文修的身上。后来,母亲的身体更衰弱了,文修十岁那年,只好忍痛辍学,承担全部家事。但是,文修总想方设法挤时间,攻读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十六岁那年,一年一度的秋考将要来临,父亲叫文修应试,也好弄个一官半职。但是,为了服侍母亲,文修决意不去参加考试。父亲发怒了,责儿子不思上进。文修哀求道:“母亲病在床上,儿子怎可撒手不管,去谋求功名利禄呢?”父亲被文修的孝心感动了,便让他留在家中伺候母亲。

为医治母亲的病,文修经常奔波在医家与药铺之间。一个阴雨濛濛的下午,文修撮药回家,看见一个道士模样的人淋在雨中赶路。文修招呼他到自己的伞下同行,还跟他谈起母亲的病情。道士向文修传授了一个叫“神仙粥”的秘方,他神乎其神地说:“亲子斋戒一日,割股肉半两,取糯米二两,用文火熬粥一碗,分三天服完,令堂之病即愈。”文修大喜。

第二天傍晚,文修走进书房,紧握利刀,照着屁股,咬钉嚼铁地割下一块盏口大的肉。顿时,血流如注,双腿发抖,一个趔趄痛倒在地上。大约半个时辰之后,他支撑着爬起来,忍着钻心的疼痛熬好粥,端给母亲服用。

三天过去,粥服完了,母亲的病却没有好转的迹象。又是三天过去了,母亲的病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文修才认为道士的秘方纯属妖讹谎诈之说。从此以后,文修决心学好医术,为母亲治病。两个月后,文修的伤口愈合了,便买来一大批医药著作,诸如《诸病源候论》、《四海类聚方》等四千余卷。

正当文修准备学好医术为母亲治病的时候,母亲撒手人世,举家哀恸。母亲的坟墓准备建在附近桐冈山(在全堂村东侧)上,出于孝敬的意念,文修捧土筑坟。他日夜在山上劳作,躬着腰,用一抔一抔的黄土堆筑坟墓。十多天之后,一座坟墓居然出现在竹木丛中。乡亲们看见了,都十分惊奇,说文修的孝心感动上苍,坟墓是一大群孝鸟帮他建筑的。这无稽之言,却折射出乡亲对文修孝行的赞誉。母亲入土之后,文修在坟墓右侧,建了三间草庐。以后,他住在草庐,一面守孝,一面攻读医书、钻研医术,为乡亲除病,慰藉母亲在天之灵。

文修的孝德传遍诸暨大地,知县要把他的事迹上报知府。文修婉言谢绝,说:“伺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为此,我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了。身体不顾的人,还会顾名誉吗?”文修的高风亮节,让知县无如之何。

淳熙九年(1182),浙江发生饥荒,朱熹以常平盐事使的职位,视察浙东,莅临诸暨,听闻文修的孝德,便邀约文修在义安精舍(今枫桥镇中所在地)叙谈。朱熹是孔子之后的一代宗师,又比文修年长九岁,所以一见面,便以长者的身份,慢条斯理地对文修说: “我记得《孔子家语》上,有几句孔子褒奖子路的话,说‘由啊,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尽心哪!’这几句褒奖子路的话,褒奖你佛子,也是当之无愧的啊!故此,你可称得上‘浙东第一大孝’了!”文修连忙拜谢,跪在地上,说道:“宗师过奖了,晚辈岂可与贤人相提并论,岂敢获此殊荣呢!”这一天,朱熹和文修谈孝道,谈医术,谈理学,也谈天文、地理,切磋琢磨直到傍晚时分。

嘉熙元年(1237),一代大孝、名医杨文修谢世,享年九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