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秀慧 华梵大学中文系专任讲师
佛典中关于原谅的故事不胜枚举,共同点都具备悲智双运的特德,诸如忍辱仙人、长寿王父子以及六祖惠能等,佛法的究竟慈悲,不仅在于爱你所爱的人,更能宽恕、爱护你的仇敌,如此宽厚的胸襟则来自人我一体、爱人如己的智慧。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我执重、嗔恨心强的人较不易原谅别人;我执轻、慈悲心重的人,则很容易原谅别人。佛教中,缘起性空的般若妙慧有助于对治我执、长养慈悲心。慈悲与智慧如鸟之双翼,为大乘行者于菩萨道上任运无碍的基本配备。佛典中关于原谅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其共同点则是都具备上述悲智双运的特德。
在《金刚经》、《大般涅槃经》、《大毗婆沙论》中,皆提及佛过去生为忍辱仙人时与歌利王的一段因缘。某日,忍辱仙人在林间坐禅,适逢歌利王率领宫女到野外游览。美丽的宫女们利用国王休憩时漫游林中,无意间来到仙人面前。以法为重的仙人,应机为这群女众开示断除贪欲之法。法筵进行中,以残暴著称的歌利王突然仗剑而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怒斥仙人:“你胆敢以幻术诱惑我的宫女!该当何罪?”无辜被冤枉的仙人始终以忍为戒,平心静气地消受暴君的无理取闹,甚至当歌利王以剑截断他的手足耳鼻时,不但心中依然存着慈悲心,还主动发愿:“愿我来世得道时,先度化大王!”忍辱仙人因能忍无嗔,招感到恢复完好身形的果报;用慈悲心原谅误会他的歌利王,而将彼此的恶缘化为菩提善缘。
忍辱仙人能忍无嗔
日常生活中,若无端横遭他人误解、恶意相向时,若能安忍不动,其实,第一个被保护的是自己,因为你不会随对方恶劣的情绪起舞而掉落嗔恨的陷阱。同时,因为忍辱不嗔,所以你可感得相貌庄严的果报。若能进一步拓展悲心、提升智慧,化敌为友,不但乐于宽恕伤害你的人,还要在成佛之道上,成为提携对方的大善知识,如此便能自他两利、皆大欢喜!
长寿王父子的以德报怨
在著名的《六度集经》中,有一则宽恕敌人、以德报怨的本生故事。主角长寿王仁民爱物、慈悲为怀,其国境内风调雨顺、财富民丰,却也因此引来邻国贪王的觊觎,出兵侵夺。获悉敌兵压境的长寿王,不愿为保卫一己的王权而殃及无辜的百姓,决定舍弃王位,与儿子长生相偕遁隐山林。贪王因而不费吹灰之力即坐拥长寿王的国土,并重金悬赏捉拿长寿王父子。息心山林的长寿王为了义助远来依投的梵志,自愿舍身,让梵志得获赏金,遂轻易为贪王所执。残暴的贪王故意在长寿王国都通衢上,公然火烧长寿王,以逞己能、以警大众。
临死前,长寿王惊见乔装为樵夫的儿子,混杂在人群中双眼冒着怒火、满怀仇恨。长寿王乃仰天宣示其以仁为诫的遗教,冀长生能秉承以德报怨的家风。虽然亲耳聆听父亲最后的教诲,但父王惨死、国土沦丧的深仇大恨,令年轻的王子长生一心只想伺机报复,以除胸中之块垒!于是多才多艺的长生,利用在大臣家为仆役的机会,取得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侍者。
在一次伴从贪王出猎的途中,长生刻意让贪王脱离随扈,并迷失在山林间。精疲力尽的贪王为求一枕好眠,将随身的配剑卸下,交由长生保管。待贪王熟睡之际,长生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拔剑而出以偿宿愿;下手之前,长生忽忆父命,父王临终前言犹在耳的叮咛软化了他以牙还牙的固执,不由得他将剑缓缓抽回,理智驱使他按剑不动!巧合的是,贪王突然从噩梦中惊醒,不安地说道:“我梦见长寿王儿子要杀我,怎么办?”“大王莫惊惶!有贱民在此护卫您。”长生佯言安慰贪王,于是贪王复安然入睡。如是者三,长生决心尊奉父亲仁诫原谅贪王,便自动向贪王表明他的真实身分,并请求贪王:“快将我杀了,以免我报仇的恶念又死灰复燃!”震惊的贪王被长寿王父子以德报怨的仁行深深感动,当下幡然悔悟,自愧如豺狼,于是将国土归还长生,两国并义结为兄弟之邦。
这个故事证明了“仁者无敌”,正如圣严法师所说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真正的慈悲不只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能宽恕、爱护你的仇敌;而如此宽厚的胸襟则来自人我一体、爱人如己的智慧。当别人以恶劣、无理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要学习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对,还要效学维摩诘居士:“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的情怀,悲悯彼等的无知,默默祈请佛力加持对方早日回头醒脑,不再自误误人!
原谅别人,才是强者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原谅别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因为你战胜了嗔恨的心魔,生命因此更自主、自在与自由。《老子》云:“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外在的敌人容或可以用武力消灭,但是内在的心魔则有赖深刻的自省、清明的智慧与果断的决心,才能加以降服。六大根本烦恼中,古德认为“嗔习”最不易除,所谓:“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印度圣雄甘地曾要求自己不要怨恨任何人,他说:“我知道这很难做到,所以用最谦恭的态度,尽量达成这项自我要求。”谦卑的人比较无我,无我的人包容性大,就能冤亲平等地善待一切众生!
故事中,当长生起了复仇的恶念,贪王马上在睡梦中接收到这个信息;而当长生打消报仇的念头,贪王亦同步在睡梦中感应到。当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类的意念是有能量、有作用的;正面的、温暖的、和善的想法、念头,对自己的身心及周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正向的影响,反之亦然。原谅别人首先解救的是自己,它让我们避开嗔火的吞噬,从而在理智的引导下,反求诸己、如法而行;仇恨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徒增彼此身心的多重伤害!
六祖的宽恕引渡志彻
《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记载着六祖惠能遇刺的经过。当年,惠能与神秀分别在南北二地各弘宗法,两位宗主彼此相互尊重,但门下弟子却各自衍生出崇己抑它的敌视局面来。北宗门徒唯恐五祖弘忍传法给惠能之事广为天下人闻知,遂买通侠客张行昌前往暗杀六祖。有他心通的六祖预知此事,便准备十两黄金放在座位间。待夜幕时分,行昌潜入六祖室内,正要刺杀之时,六祖从容引颈就刃,行昌连挥利刃三次,六祖却始终毫发未伤。六祖劝谏刺客:“以正剑任侠者,不应该有邪心。以邪心用剑者,必无正当的侠行。我只欠你钱债,并未欠你命债!”行昌闻言惊仆于地,久久才苏醒过来,直向六祖求哀忏悔,并希望立刻随六祖出家。
慈悲的六祖先将黄金送给他,并安慰他说:“你暂且回去吧!我担心身边的徒众若知道这件事,必不肯容纳你。日后等你变装再来,我会接受你的!” 行昌秉承六祖指示,连夜遁逃而去;后来在其它僧团出家受戒,法名志彻,精进修行。尔后,志彻因对《涅槃经》经义不解,而再度就教于六祖。六祖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很久就在想念你了,你怎么这么晚才来? ”令志彻感愧交加,立志追随六祖弘法利生,以报师恩于万一。
我们或许没有六祖的功力可以未卜先知,但肯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必有其前世之因缘。缘有善恶、深浅,若彼此过去结过善缘,下次见面自然喜上眉梢、亲上加亲;反之,则是冤家聚会、分外眼红。累劫以来,你我都造作了不可数计的善恶因缘;当别人有意无意伤害你时,试着观想:“这是我过去生的恶业成熟,也是我还债消业障的良机!”或许便能坦然面对、欢喜接受。若能向上一着,慈悲摄受对方,一如六祖之于志彻,那就不只是“无债一身轻”的自由人,更是懂得“积功累德”的妙行人!
文章 转自 至乐报国寺<人生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