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40)

发布时间:2021-11-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宣化上人主讲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这种定的里边,所有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他的色阴、受阴、想阴这三种的阴都破了,这时候他定力坚固,有一种正心,“魔不得便”:所以天魔外道不得其便。因为在色、受二阴的时候,天魔都可以扰乱他的心性,到了想阴,天魔就不能直接扰乱他的心性,而要附到其他人的身上,来扰乱这个修定人的定力。现在到这个行阴上,魔就是附到其他人的身上,也不能来扰乱他这个定力了,所以这叫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他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源,“观彼幽清”:观察众生最幽隐清净的这种性,“常扰动元”:那么,在行阴这种微细的动相里边,“于分位中”:这分位有四种,在后边会讲的。于分位中,“生计度者”:他就生出一种计度,计度就是想一想,想一想怎么样呢?“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他这一想就生出一种妄计,妄计有边。妄计四有边论,这是外道的四种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这四种的分位,第一种就是三际的分位。什么叫三际呢?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这叫三际。”三际求心心不有”,要在三际求这个心,是没有的。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呢?你说这个过去,什么是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既然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现在的迁流不停。你说这个是现在,哦!这个又过去了;你又说这个是现在,这个又过去了。现在不停,那么你现在心在什么地方?未来心,这未来的还没有来呢!没有来的也是没有呀!所以这“三际求心心不有”,心没有了;“心不有处妄原无”,心既然都没有了,哪个地方还有个妄想呢?

你若会得这种的道理,根本就没有;在如来藏性上,什么也没有的。所以,现在不过是这修道的人,生出一种执著。什么执著呢?计有计无,他不是说有,就是说无,所谓有边论、无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这个人在心里就算计了,算计什么呢?在行阴这个情形上,他算计这十二类众生的本元,“流用不息”:他说这个本元流用不息,不停止。这个流用不息也就是行阴的表现。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在这个时候他就计算了,说过去和未来这两种——过去际、未来际,过去有边,未来也有边,他说这是有边。他这种的论,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过去、未来怎么就有边呢?没有边的。他就认为有边了。

他以他这种的妄计、妄执,就计说这是有边。这个脑筋不清楚的人,也就是没有智慧的这个人,他修道修到想阴破了,行阴上他就迷失正路了;迷失正路,所以就计有计无。

“计相续心”:他说这个现在心,现在现在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就“名为无边”:因为它不断,就无量无边,没有边际。它不断,这叫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个分位是什么呢?是见闻的分位。他以这个能见、能闻的,做一个边;不能见闻的,又是一边。所以又落两边了,两边都不是中道。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他一静坐,这种定力一观察,可以观察到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则见众生”:他就看见这所有的十二类众生,在“八万劫前,寂无闻见”:在八万大劫以内,他看得清清楚楚的,看见众生头出头没,看见众生生生死死。可是超过八万大劫,他就看不见了,就不见不闻了。

“无闻见处”:在不见不闻的时候,在这个看不见的地方,“名为无边”:他就给它起个名字,说这就叫无边,没有边了。“有众生处”:在能看见有众生的这个地方,“名为有边”:他就说这就是有边。这是又落于二边了,他又着到着无、着有上。着无,就落到空上;着有,就落到色上。这一个着空,一个着色,所以都不合乎中道。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批评他是外道。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第三种的分位,就是彼我的分位。彼,就是众生;我,就是修道这个人他自己的一种执著。他又生了一种妄计、妄执,他说:“我觉得自己有这一种遍知的智慧。”什么叫遍知呢?遍知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这其中就得到一个无边性。他说,“彼一切人现我知中”:彼一切的众生,都在我这个智慧里头包括着。

“我曾不知”:我可是不知道“彼之知性”:我不知道众生他那个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这个就叫众生没有得到这无边的心,他自己得到这无边的心了。因为他不知道彼那个知性,所以他说对方不得这个无边之心了,没有这个无边的智慧。“但有边性”:只是在有边的那一个地方,叫有边性。这是彼我的分位。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第四种的分位是什么呢?就是生灭,以生灭为分位。他研究行阴,研究到极点,研究空了。“以其所见”:以他所研究的这种见解,“心路筹度”:因为是在他心里研究的,所以说心路筹度。他就这么想了,这也就是一个计。筹度什么呢?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他又生出一种妄计、妄执来了。他说,所有十二类的众生,在一个身里边,就有一半是生,一半是灭。那么众生是这样子的,“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乃至于一切世界,一切所有都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一半就在有边,一半就在无边。那个生就是在有边,那个灭就是在无边。他又这么样算计,越跑越远了。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这四种的计度,计度什么?计度“有边无边”:不是有边,就是无边;不是无边,又是有边,就这样来回跑。总而言之,他不住到中道上,一个太过,一个就是不及;一个跑得很远,一个还没有迈步呢!“堕落外道”:所以就堕落到外道里边。

这个外道为什么叫外道呢?他就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太过也不是中道,不及又不是中道。修行就要修中道,佛就讲中道了义,不落于空,又不落于有。你若偏到空上,或偏到有上,这都落于二边了。现在这都是二边,所以叫外道。“惑菩提性”:他就对于菩提真性不认识了,迷惑了。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这个就给它取名字叫第四种的外道。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40)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宣化上人主讲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者,在三摩地这个定中,一切的善男子。因为在这个定里边,不是一个人修这个定,是很多很多人都修这个定,所以就说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他那个坚固而有一种智慧定力、定慧平等、定慧均持的正心,“魔不得便”:这个魔就没有法子他了,就无隙可乘,没有方法可以来扰乱他了。可是外魔不扰,内魔又生。什么魔呢?就是他自心的魔就生出一种变化。

他“穷生类本”:穷尽了这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看他最初的那个清净的性,“常扰动元”:这个时候,在行阴就有这一种微细的动相,所以这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在这个知见的里边,他生出一种计度的心来。不生这个心,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一生心,一动念,就发生毛病了。所谓:开口便错,举念即乖。 你动一个念,打一个妄想,就生出一种毛病。

【注三四】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念佛是谁?”这叫参。参呢,我讲过很多次,就是要专一。所谓“专一则灵,分驰则蔽”,专一的意思就好像用锥子,在那儿钻窟窿一样,又好像用金刚钻在钻钢铁一样。什么时候钻透了,什么时候那就叫开悟,这是参。“念佛是谁”,这是念,这个念是在你心里头念。

参呢,是找。这个“找”跟那个“计度”又不同。这个“找”是专一只是找,向一个地方来找,就是找这个”谁”。这是参——参这一个道理。

那个“计度”呢,它不是一个念头。它是东想想、西想想,它是互相比较一下,互相分别一下,互相又来比量。那么他比量,就是向这儿比一比,向那儿比一比,这计度,是他自己在那儿妄想太多了。

这个参,只是一个妄想;这个计度呢,是很多个妄想,他就七扯八拉的,上上下下。他想到天上去,上帝在那儿穿的什么衣服?或的什么帽子?眼睛多大?耳朵多长?鼻子多宽?他在那儿计度上帝的尺寸,用这个尺寸来量、来计度,那么究竟上帝是不是那个样子呢?他也没见过,所以他量出来的尺寸,不一定对的。他又跑到地下去,计度地心吸力,地心是有多大?地的面积是有多大?地有多少粒微尘?大约是由一万万个八万四千那么多微尘集中到一起,这是一个地球。

其实这都是一种自己在那儿揣测,自己在那儿算,用 computer(电脑)恐怕也算不出来。但是他就用自己的那个computer,在那儿算来算去,算也算不出个头,也算不出一个尾来,他说这真是个怪物。

所以这个参,也不是行阴,也不是色、受、想、行、识;这个念,就是你心里念,这也是一个专一之念。譬如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只有一个“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妄想,这叫以毒攻毒。你如果有很多妄想,那毒太多了,一定死的。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遍计就是遍计执性,他生出来一种遍计执性。以前我不是讲过遍计执性?这就是一种妄执,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执著是这么回事,这叫遍计执性。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谁呢?就是将入迷途这个人。他’观变化元”:观行阴变化这种的元,“见迁流处”:见行阴迁流的那个地方,“名之为变”:他因为看见它迁流了,所以他就说那是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他看见行阴相续不断的这个地方,他就说是常。这恒就是恒常不变的,前边那个变就是不常,这个恒就是个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他又在这个行阴,看见他所见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动相,他说就是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在这个行阴,那种微细的动相,他看不见了,这就名之为灭。这也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他看见了,他说这是生;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看不见了,他就说这是灭了。这和前边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相续之因”:相续不断的这种因,“性不断处”:这因性不断的地方,他就“名之为增”:他说这不断,就是增。这也都是属于行阴的情形,他所看得见的。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在相续中间,会有一个离的处所,他说这就是减。就好像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中说到鼻子呼吸气,呼出去,吸进来,这中间有个交处,那就是这个离处。名之为减,他说这就是个减。

根本你不要追究它这个理,这是他自己命的名,他自己所见的,根本就没有理的。你不要在这里边来追究理由,他就是这样讲,拿不是当理说,这就叫横不讲道理。告诉你,外道所以就是外道,他讲的都是没有理由的。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各各,他看见行阴的各各生处,他就说这是有。“互互亡处”:那么互相又有亡的地方,又有没有的地方,他就“名之为无”:他说这个就是没有,这就是四种颠倒的倒论。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你若用这个理来观察,他这种的论议都是不对的,他用心都是用错了。

“有求法人”:那么在这时候,若有人来求法,向他请开示、问法,“来问其义”:来请他开示开示佛教的道理。“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他就告诉这个人说:“我也生,我也灭;我也有,我也无;我也增,我也减。”他就这么样子同你讲。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在任何的时候,他说话都是两头来堵,不是说有,就是说无;不是说空,就是说色。就说这两种,他就找不着中道。

所以“令彼前人遗失章句”:彼,就是在他前面求法的人。那个人想问什么,都忘了,遗失了,被他这么一乱讲,讲得本来的问题都忘了,本来想请他开示的道理都忘了。你说,这样来开示人,人家本来想要明白,他却把人弄得糊里八涂,蒙头转向的,东西南北都找不着了,不知道怎么样是对的,所以忘失章句。不单忘了想要说的话,而且连本有的清净心和智慧都没有了,昏了。这不单是自己颠倒,令人家也颠倒。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

一切贤圣僧摩诃萨,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

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

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惭愧后不更做

至诚祈愿尽虚空法界一切正觉

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