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西方确指》不念获罪无量、守此四法、终身及行善之方

发布时间:2022-01-05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西方确指》不念获罪无量、守此四法、终身及行善之方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不念佛则获罪无量。由于菩萨有六种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具备,与会弟子的种种情况一目了然,所以作出的开示是对症下药。当时菩萨就对查定宏的母亲——查定宏的母亲原来曾经是一个比丘的身份,由于堕到空见邪见就轮回三恶道,最后出了头还是得了一个女人的身体。这么一个情况,菩萨就对这个查定宏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老实念佛啊?”这一问,意下就是:你最近根本就没念佛,念头不在佛号上面。查定宏的母亲回答:“是由于添了孙子,我要带孙子,常常抱小婴儿,恐怕有不干净,所以不敢念佛。”这都是知见不正确的。菩萨就说:“你害怕不清净念佛有罪,但你不知道,你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这句话,注意,非常有分量,而且千真万确。为什么?我们一心具足法界,当我们至诚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所系缘的佛号就是佛法界,它就令我们不清净的心转为像佛那样的清净。

但你如果不系念佛号,我们这个心一定要落在九法界其中一个法界,一般也很难落到声闻、缘觉、菩萨法界,都会落在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按我们惯性的力量都是充满贪、瞋、痴、慢、疑的,都是充满烦恼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的念头都是落在三恶道的法界。这桩事情是丝毫不爽、千真万确的。所以为什么佛菩萨、历代祖师苦口婆心让我们每天念佛,因为我们不念佛就是充满贪瞋痴、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都是下三恶道的种子。所以你不念佛就是获堕三恶道的罪过——无量无边,这就是一个严峻的心性上的现实。所以菩萨就开示查定宏的母亲:“你现在不管抱小孩干净不干净,你只管念佛就可以了。”抱小孩你也念,不干净你也念。到了不干净的地方你心里默念,但是心不要离开佛号,这样就使我们的心习惯于跟佛法界产生互动,用佛法界来熏习我们无明的业识心。佛号是我们的本命元辰,我们每天要靠佛号来滋养我们贫瘠的心地。佛号熟悉了,就能够直往极乐世界功德无量。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作家法。随力婚嫁,是省事法。行善念佛,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九段:守此四法,结局通达。这是陈永寿来问菩萨自己的结局。结局就是:我一生的命运怎么样啊?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呀?就是问这个事情。菩萨给他示了一个偈。这个偈颂对我们——无论日常生活,还是我们的修行道业,都是很好的开示。“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我们每个人都想保养身体,延年益寿,身体健康。历来都有养生之学,实际上说了很多养生的方法,最核心的:节欲、戒瞋两种。“欲”,五欲,要少欲,尤其是男女的欲望,不能纵欲。纵欲,你消耗了很多的精、气、神,你身体是很空虚的,所以身体容易生病。放纵自己的欲望,常常使你命中的寿命都不能保证——中途夭折。再就是瞋恨的心不能有,要制怒。你能够知道少欲知足,知足常乐,瞋恨心不起,你的身体——身心就会安乐,就能延年益寿。这就是保身法。

第二是“收敛安静,是作家法”。“作”就是造作,做某件事业,“家”是到家、成功的意思。就是你做世间的事业——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心性要收敛,要安静,才能成办事业。这也是很好的开示,大家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奔波就能办成事,实际上一定要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就能汲取我们心性的能量,开发我们的智慧,然后你做什么事情就非常到位,非常有力量,就能成办这件事情。所以你看港台包括日本那些企业家,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基本上每年再忙都得抽一个月到寺院去进修一段时间,或者坐禅,或者念佛。你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忙,没有一刻回到内心安静下来,它最终就好像你的拳头打到外面都是散的。你要有力量,往往要收回来再打出去一样。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要做一定程度上收摄心性、安定心性的工作,你才能把事情做成功。这是“收敛安静,是作家法”。

“随力婚嫁,是省事法”。世间有很多事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果处在一个大家攀缘的情况,这个婚嫁相互攀比,非要讲排场不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到处借债,搞得很忙——一头雾水:这些都是烦恼重重。所以随着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力量办多少事。人家有钱的人要在五星级宾馆请酒,你是一个工薪阶层、小康之家,不一定非得要像那些豪富不可——在那个最顶级的宾馆请酒。你非得要打肿脸充胖子不可,那就借了很多债,又何苦来着呢?!随着自己的经济条件,随分随力来娶亲,来嫁女,这是省事之法。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一定要省事,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尤其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之外,那种攀缘、那种排场都把它放下。无非那个排场还是个我执——一个虚荣心嘛。实际上我们用节俭的方式来做事,对自己节省福报以及节约自然资源都有极大的好处。用随力婚嫁,来代表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用这种态度去做。随分随力,越省越好——省事法。

最后是“行善念佛,是出世法”。我们处在世间,要把世间法做好。世间法:保养自己的身体,事业上得到成功,做事比较节省。最后出世间法就是行善,念佛。行善体现在净业三福,首先从孝道开始——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行好这个善,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让我们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出离三界的轮回。

如果能够坚守这四种法,你的结局、命运就会通达。

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菩萨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个正终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还你个邪终身。至于‘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杀放生,随力舍贫施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日日不间。如是三年不改,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

好,请看第四十段:终身及行善之方。这也是弟子顾善记来问菩萨终身——“终身”也是问命运怎么样——以及行善的方法。菩萨就开示:“你如果能存正心……”有时候我们会表示存好心。正心诚意——这个儒家讲八条目,正心怎么获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你只要格去非分的私欲,开发了本具的智慧,才能做到正心、好心、善心、利益他人的心。好事留他人,坏事留自己,那种慈悲的、平等的、博爱的、恻隐的心,这些都是真心,还有惭愧的心、感恩的心。存这些心,然后用这个心来行正事。“行正事”就是行善事——利益他人的事。这样你就能得到“正终身”。你不是要好的命运吗?好的命运是一个果报。果报,你有善因就能得善果,这是表达一个因果的法则。如果你存的是邪心——“邪心”,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念念都是淫欲的心、嗔恨的心、伤害他人的心、挑拨离间的心、偷盗的心,你用这个心行了杀、盗、淫、妄的邪事,那就是不好的命运。所以人的命运好坏完全是操之在自己的念头和行为上的——自因自果的。这是一个真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因果的法则决定不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你相信了这个因果,心性上、行为上就会倾向于善的一面,不会像一般人认为:行善就吃亏。实际上行善是得大便宜,行善是得好命运的方法。如果你造恶就能得好的结局,那一切圣贤的教化都早就颠覆了。你造恶最终就得到极惨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倾向于善的一面。

那么“善”这个字,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做,大事小事都可以去做。不一定行善是要有条件的,非得我赚了很多钱不可才能去行善事。这不一定:你赚了很多钱,固然做善事的力量大一点,影响面大一点;你没有钱,也可以行善事。原来佛陀在世的时候,说有个树神。有人迷路了,问那个树神,还很饿,那个树神手指都出乳汁。那人问:“你是怎么样一个善事得到这个善报?”他说:“我有一世是一个穷人,我做了什么事情?就是在路边为问路的人——那些比丘问我什么地方有供斋——为那些比丘指路,哪里是供斋的地方。”他一生就做这个事情——指路,感得了他的手指流出了牛奶、奶汁——这样的果报。指路你总可以做吧,是不是呀?水龙头“哗啦、哗啦”在那里开着,你把水龙头关一下,这个事情总可以做吧?自行车倒在地上让人走不了路,你把自行车扶起来,这总可以做吧?那个路被荆棘、什么杂草给它阻塞,把它修整一下,让大家这个路好过,你总可以做吧?所以这个善事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不是说“非得要等到我怎么怎么样不可才做善事”。所以会做善事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行善。

再加上要“戒杀放生”:断除杀业,放生。你看菩萨也在这讲放生。上午有一个条子也谈:放生有不有价值?放生有极好的价值。现在有的人自己不放生,还妨碍别人放生,人家一放生,他就说:“哎呀!你们怎么放生?放生都把生给放死了。”因为它运输过程可能免不了会有些鱼虾死亡的情况,我们要尽量地去避免这些。但是免不了的情况下,你不能以由于这个小事来阻碍放生的大事嘛。还有的人说:“你看看,你放生又让人更多地去捕杀。”当人家提这些,我们一方面坚持放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善巧:不一定说规定哪个放生的日子,让很多人为了牟利到处去捕鸟捕鱼,来等着你来买。这也倒不需要,要有智慧来做这个事情。但放生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

而且要随分随力地布施给那些贫苦无告的人。布施,这就是种福田。福田里面有悲田,有敬田。我钱多,多布施一点;钱少,我也可以——哪怕布施一块钱,我也有一份布施之心,也有一份福报。对那些鳏寡孤独、穷苦无告、饭都没得吃的人,首先要去布施。这就在行善。在这个行善基础上,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把你行善念佛的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心量再扩大一点,也令一切有缘的众生乃至法界众生——由于我行善念佛的功德——都往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你能这样去做——做三年不退转,就可以称你为“好心行善”四个字。菩萨开示得很平实,但是我们只要落实下去,我们的命运就会改善,我们的结局就会通达。以这个行善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回向,就能增上我们往生的品位。

——2009年11月9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