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辈九品往生之外,还有一类往生者,或称边地往生、或名疑城往生,或称胎生。此类净业行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净土界边七宝城中,于中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声闻僧,类似此土八难中的边地之难。所以,比喻为边地。此边地七宝城乃疑人所居,故又称疑城。净业行人于疑惑心中念佛,生极乐世界,莲华不得绽开,处在莲胎中,未能见佛闻法,暗障犹存,如胎生人,人法未成,所以,又称胎生。这三种称谓只是象征性的譬喻,非实八难之边地(五百年后还得见佛闻法故),非实胎生(西方净土均是莲华化生故)。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因行果报的经文有二处。一是三辈往生的经文中,说示中辈与下辈往生因行中,别开出与中辈及下辈相应的疑城往生情形。此参见汉译本与吴译本。二是在寿经下半部,***阿难在释尊教敕下,面西顶礼求见阿弥陀佛。即时,阿弥陀佛安乐世界于虚空中显现。尔时释尊与弥勒菩萨就西方净土胎生化生者的情因有一段对话,阐述疑城胎生往生之因。这两段经文对吾辈净业行人的修持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兹谨录出,兼列表诠示。俾对边地疑城往生情状有一明晰了解。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云:
佛告阿逸菩萨。其世间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愿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有三辈。作功德有大小转不能相及。佛言。何等为三辈。
其最上第一辈者。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通。斋戒清净心无所贪慕。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其人便今世求道时。则自于其卧睡中。梦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共翻飞行迎之。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便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自然受身长大。则作阿惟越致菩萨。便则与诸菩萨。共番辈飞行。供养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则智慧勇猛。乐听经道其心欢乐。所居七宝舍宅。在虚空中。恣随其意在所欲作为。去无量清净佛近。佛言诸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精进持经戒。奉行如是上法者。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为众所尊敬。是为上第一辈。
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贪。不当嗔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欲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名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须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舍宅中自然内外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皆复作五音声。其饮食时。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于城中快乐。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复不能得见无量清净佛。但见其光明。心中自悔责。踊跃喜耳。亦复不能得闻经。亦复不能得见诸比丘僧。亦复不能得见知无量清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状貌何等类。其人若如是比而小适耳。佛亦不使尔身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无量清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无量清净佛所闻经。心不开解。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以去所居处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无量清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乐意不开解。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明健勇猛心当欢乐。次当复如上第一辈。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时。不大持斋戒亏失经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语。不信佛经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后世当得其福。复坐中悔。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作德不至心。用是故为第二中辈。
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心中独欢喜。便止其中。复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自然长大。其城亦复如前城法。比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五百岁竟乃得出。生无量清净佛所。心中大欢喜。其人听闻经。心不开解。意不欢喜。智慧不明。知经复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亦复如是。第二辈狐疑者。其人久久。亦当智慧开解知经。勇猛心当欢乐。次如上第一辈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宿命求道时。中悔狐疑。暂信暂不信。不信作善后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耳。随其功德有铉不铉。各自然趣向。说经行道卓德万殊超不相及。
佛言。其欲求作菩萨道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其然后皆当得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者。皆当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皆当作佛。随心所愿。在欲于何方佛国作佛。终不更泥犁禽兽薜荔。随其精进求道。早晚之事事同等耳。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欲愿也。佛告阿逸菩萨等诸天帝王人民。我皆语若曹。诸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大精进禅持经戒者。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盗窃。三者不得淫侄犯爱他人妇女。四者不得调欺。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贪欲。不得心有所悭惜。不得嗔怒。不得愚痴。不得随心嗜欲。不得心中中悔。不得狐疑。当作孝顺。当作至诚忠信。当作受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后世得其福。奉持如是其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佛言。世间人欲以慕及贤明。居家修善为道者。与妻子共居。在恩好爱欲之中忧念。若多家事匆务。不暇大斋戒一心清净。虽不能得离家。有空闲时自端正心。意念诸善专精行道。十日十夜殊使不能。尔自思惟熟计。欲度脱身者。下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断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在七宝浴池莲华中化生。可得智慧勇猛。所居七宝舍宅。自在其意所欲作为。可次如上第一辈。
下辈胎生除本拟奉修的行业与中辈不同外,其中途疑悔、临终病缘及得佛慈悲加持的情形,与中辈胎生大同小异。兹以表格列示,俾令清晰。
辈位生前行因临终情景生彼国后状况中辈胎生1.曾修持中辈往生之行业。1.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自化作形象令其人亲眼见到。1.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前至阿弥陀佛所。2.然后中悔,不信念佛往生之事。亦复对善恶因果产生怀疑。2.欢喜踊跃,心中悔过。接续念佛求生。2.道见自然七宝城,欢喜止住于中,莲华化生,滞居五百岁。3.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3.不能见佛闻法见比丘僧。但见弥陀光明。 4.心中悔责,忏除疑根,往至阿弥陀佛所。下辈胎生1.曾修持下辈往生之行业。1.病欲终时,阿弥陀佛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寿佛国土。1.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前至阿弥陀佛所。2.中途疑悔,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净土之事。2.心中欢喜,则自悔过,接续念佛求生。2.道见二千里七宝城,止住城中莲华化生,3.其人虽尔,续得往生。 3.不能见佛闻法见比丘僧,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
考量中辈与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1.三辈往生中,唯有中辈与下辈有疑城胎生,佐证上辈往生者的信心淳厚。中辈与下辈往生者中智慧或有浅陋,以致胎生。其诸众生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中途疑悔退转,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乃至不信善恶因果报应。如是众生,临命终时,病苦缠绕,自业牵引当堕三恶道。于时,阿弥陀佛以大悲心,令彼于睡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安乐国土。彼人见已,欢喜踊跃,自信当得往生,便忏悔念佛求生,接续原来的念佛善根,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得生极乐世界。彼人疑心所现七宝城,于中住止五百年。阿弥陀佛又放光触照彼人,令其了知滞碍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忏除疑根,得至阿弥陀佛之所。足证阿弥陀佛自始至终悲心不舍苦恼众生,欲令往生净土,直至圆成佛果而后已。佛恩浩大,粉身碎骨亦难报佛恩于百千万亿分之一。同时,吾人亦应深知,吾辈慧浅福薄之末法众生,大多属于信疑参半,中途容易退转之辈。《观经》上品中生者,往生时尚有些许疑心,阿弥陀佛故言“我来迎汝”以令行人安心。明代袁宏道居士(《西方合论》的作者),信愿持名,栖心净土,后在僧寺无疾而终,生到极乐边地。袁宏道往生后,以神力摄受其弟袁中道游览西方净土,袁宏道对他说:“我净愿虽深,情染未尽,初生此间边地,今居净土矣。”袁宏道居士的智慧愿力与行持,亦非聊尔之辈,在此土净业行人中,当属优等,然尚且只生到边地。可见,对难获净信之吾辈未法众生来说,阿弥陀佛于临命终时的加持垂救,实乃起死回生,恩德无极。
2.阿弥陀佛悲愿不舍一个众生,令其悉得往生净土。此段经文昭示:吾人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阿弥陀佛便将令吾人往生之大事预先安排妥贴。无论净业行人临命终情形如何,阿弥陀佛决定有办法令其往生。这是一桩多么惊心动魄而却真实不虚的奇迹呀!昔慧健居士曾向印光大师禀白一桩奇异的免难轶闻。有一辆客车,司机不慎,车坠江中,乘客四十余人,均遭灭顶。翌日黎明,众人前往营救时,有一妇人,年约三十左右,坐江岸道旁,如醉如痴,询以何事,答言昨暮乘车至此。问以全车遇险,你何以无恙?那妇人曰:“不知。”又问到当时车祸发生的情况,亦不了了。当慧健居士讲述此事时,在座的人亦只是啧啧称奇而已。各自回寮房后,印祖饬侍者持一纸条致慧健居士,上云:“此女人命不该死,故坐于汽车之外。及车堕下河正下时,扬其于岸,故衣未湿。盖佛天鬼神,于坐车时已为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印祖这张字条,字数虽少,却说示出一个奇妙的秘密。世间善人,尚且能蒙佛天鬼神预设之法,而得免势不可脱的灾难,更何况往生净土了生脱死之大事。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无央数劫的大行,更会将念佛行人安稳往生的方法预设周全。可见,往生一事,全凭佛力。吾人于此稍有信解,便可当下获得大安乐,万修万人去,斯语不虚。
3.疑为罪本,忏除乃出。感生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者,亦于宝池莲华化生,无有秽恶,各种受用称心如意,然于五百岁(以此土计)不能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法式。由所知障故,心不开解;由烦恼障故,意不欢乐。阿弥陀佛慈悲哀愍疑城胎生众生,令其于莲胎中见佛光明。由佛光消障开慧之力,行人深刻体认到囿于莲胎不得自由的原由,疑惑是罪本,故而生起殷重之忏悔心,深自呵责自己或怀疑佛智或怀疑自性善根的迷执。由忏悔之力,胎生行人得出疑城,见佛闻法,久久熏习,始得心开意解,具诸神通,遍供诸佛,随其功行、断惑程度,亦通三辈九品。出离疑城的时间,一般须经五百岁。然时间无定性,亦不可拘定,或长或短,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往生者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悔得出,乃其中之上根者。
另:昙鸾法师《略论安乐净土义》: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谓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安乐。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生安乐国七宝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