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部经典却是具足华严的十玄门,那些有眼光的这些注经家也都认为这部《阿弥陀经》就是略写的《华严经》。
那么《华严经》是甚深广阔的法门,所以他在,为什么这个广的东西用《阿弥陀经》这一千多字来加以宣说?这就是广法作略法说。
这是二乘菩萨,等觉菩萨的智慧,都不能测的一个智慧的法门。但是他能够从事相上展开,让我们业力凡夫也能够加以分享,这就是深法作浅法的一个善巧方便。
这部经典是义理非常深广,蕅益大师有一个判释说这部经,它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众经之王,一切经是他的眷属。
但这部《阿弥陀经》是具足着《华严》的奥藏,奥妙的宝藏。《法华》成为成佛的纯圆的妙法,《法华经》它的秘髓,成佛的秘髓都在这部《阿弥陀经》里面。
一切诸心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要义理境界,也在这个《阿弥陀经》里面。一切菩萨的六度万行的指南针也在这部《阿弥陀经》里面。
所以这样,就把这部经完全把它摆在一个“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都在这部经里面含摄。
这种推崇这部经就已经是比前面的注经家又是登峰造极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蕅益大师注经这部《阿弥陀经》,他的那种定论就是古佛再来也不能超过这个,所以这种赞叹这部经典的这种殊胜就等于是佛的赞叹。
正因为这部经,你看从五重玄义来看它都是非常殊胜。
自古以来,这部经典的这种读诵受持,他的功德也很大。在《净土圣贤录》都有很多的记载,这里就给大家讲两个公案。
就是读诵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位道珍法师他就住在庐山。住在庐山他就仰慕慧远大师、莲社念佛的风范,就有愿往生之心,但是他的修学背景是涅槃宗。那个六朝时期成实宗、涅槃宗是比较风行的,他主要是搞涅槃宗的。
有一天他在坐禅的时候,在禅定状态看到有一条船,很庄丽的船,带着几百人往西边走。他就问,你们船到哪去呀!
那个船上说,我们去极乐世界。他一听,哎!去极乐世界,我也想去,你能不能带我去呀!
搭个便船,船上人就跟他说,说法师虽然善讲《涅槃经》,但是你没有读诵《阿弥陀经》,怎么能乘得上啊!不理睬他,船又走了,乘不上。
他从定中起来,出定之后,他发心,就把《涅槃经》放下,就专门读诵《阿弥陀经》。这样读诵,读诵到两万遍的时候,就有瑞相了。他就看到了银的莲台现前,但银莲台现前他没有告诉别人。
他是往生,往生的时候写了个纸条,说他读诵到两万遍的时候,有银莲台现前。他往生的前一个月大概28天的时候,他就往生的时候整个晚上他所住的寺院都是一片光明,一片光明然后是银色的莲台来接他。
在山顶上有一个寺院,看到下面以为是着火了,第二天早晨从山上过来问这个寺院怎么回事?
原来道珍法师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这就是读诵《阿弥陀经》的功德。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法师叫大行禅师,他原来是修普贤的忏法的。而有一天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就顺手在大藏经里面……
就是默默地祷告看看我跟哪个法门有缘,随手一拈,拈到了一部《阿弥陀经》,他就开始读诵。
他读诵《阿弥陀经》的时候,读诵了二十一天,三七,他就能看到琉璃地,而且他出现琉璃地有两三次。所以当时的皇帝唐代宗,唐代宗对他很推崇,就把他请到皇宫里面,称他为常精进菩萨。
他以后等第三次琉璃地现前的时候,他知道往生的时候到了,就往生了。那么通过这个例子也反映琉璃地是观经当中的第二观--观地,实际上你不需要去进行那样的一个很次第的观想,先观水,水很澄清,再转为冰,由冰再转为琉璃,这种观想。
实际上你清净地念《阿弥陀经》这个经里面,由于我们的清净心里面,名号里面就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就自然显发琉璃地。
所以为什么祖师说,你执持名号就包含着观想念佛,十六观特别是前三观依的依正庄严都在这句名号里面。
依这部经典所修行,执持名号的瑞相就更多了。像善导大师能念一句佛,就有一束光明出来,念两句佛就有两道光明。
像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就有一尊佛像出来,像连环珠一样地出来。
那么通过这部《阿弥陀经》来执持名号,往生瑞相以及生前的种种瑞相,这方面的例子是不胜枚举。大家有时候可以去看看,古往今来的《往生净土圣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