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行门
第三节净业助行
7.请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大导师。
佛如来的住世与涅盘,由时节因缘所致。《大般涅盘经》记载:释尊临涅盘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咸皆悲叹,愁忧苦恼,举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诣佛所,头面顶礼,抆泪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盘。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时号哭。释尊慈悲,为大众显现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告诸大众:我涅盘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语毕,寂然无声入于涅盘。可知;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尔应入大般涅盘。
佛示现涅盘,内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乃对治凡夫习性的有效方法。经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①这段经文点出众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长住的人、事、物,不起希有心,反生厌怠心,而对将逝的人、事、物,生起紧迫感与难遭心,譬如婴儿,母亲每天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得知母亲将离他而去,渴仰思恋之心便沛然而生。如来涅盘对众生的心理冲击,亦具如是效应。比如:寿高120岁的老外道须跋陀,得知释尊将入涅盘,忽感悼惶,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赶忙向佛所奔来。释尊慈悲摄受其为最后一位弟子,为说正法,须跋陀闻法,当下漏尽意解,证阿罗汉果。为报佛恩,须跋陀在佛前先入涅盘。佛敕大众,以杂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愿除请一切诸佛住世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善知识,悉在劝请之列。然消归自性而言,念念阿弥陀佛名号,无有间断,即是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普贤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随佛学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证菩萨道果。
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释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悉是吾人学习的表范。
吾辈凡夫,或无力量效法菩萨的大悲苦行,亦可从平易处下手,渐臻福德智慧高妙处。如释尊自己扫地,托钵化缘,抬人汲水,看护病人,为盲比丘穿针,自修房屋做泥水匠与木匠,乞僧举过等。均是吾人亟须效仿的懿范。
净业行人常随本尊阿弥陀佛学,弥显亲切而必要。《大乘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因地作菩萨时,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我既念佛,当行佛行,佛既如是成无上道,我亦应当如是成就。
净业学人除了效仿佛行外,亦应向修持净宗的诸大菩萨看齐,以之调正吾人修持的路向。无量寿如来会上,诸大菩萨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此诸菩萨既皆如是,我亦学佛,同为佛子,应起精进,学习如是。
总之,佛是九法界众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莲花,猛火里出优昙那样的稀有。诸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应祛除悠忽懈怠的习气,奋大精进,立大誓愿,当以阿弥陀佛的愿行为自己的愿行,学文殊智,行普贤行,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当如弥勒菩萨,受佛重诲;守护弘扬净宗经典;当以净宗所示要义,深生信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成就往生净土。方契两土世尊本怀,方满常随佛学的愿行。
9.恒顺众生。
本行愿即是回向众生的利他行,以般若观照,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对九法界种种根性的众生,均以对待父母与如来那样的恭敬心,称性随顺供养承事,不生分别。对迷走生死险道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施以光明;对客走他乡的贫穷众生,令学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获致自性宝藏。
恒顺众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顺众生即为顺佛,若不顺众生,佛不欢喜。其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不合佛体。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四,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证知: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是十大行愿中最为精要的修学科目。这一行愿义理深邃,境界宏阔,摄自他二利,融生佛一体。未成佛前,首应广结人缘,亦是成佛后从果向因度众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谐人际关系,助成事业成就。恒顺众生根性而度脱之,乃无尽时空的佛事。净业行人往生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成此愿。吾人在此世间,亦应随分随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将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总归为一个总愿,回向法界众生。本行愿除狭劣障,生广大善,俾令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悉得解脱。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古德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唯归眷属,是以徒增业果,不得出离三界火宅。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发回向心,将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唯求无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证佛果。
净业行人亦应有广大的心量,宏阔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将自己所作诸多零散功德汇集起来,如百川溪流汇入大海。并将所有功德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链式裂变一样,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从万法唯识的理念来说,行人的心识放大,功德亦随之扩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实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们知道远方有一群穷困的人需要救济,虽然也打算前往赈济,但心志力量尚无决定马上实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而经过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产生行动,置办物品,刻期前往。可见,回向于无形中为内心充电,加快成就善行道业的速度。正如凹镜收摄阳光得以燃烧纸片一样。净宗行人亦应将念佛功德及净业助行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每经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净业行人无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资粮,转成无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胜过业力,临终决定往生。法尔如是,阿弥陀佛愿力如是,净业行人当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净宗回向具双轨回向之特质。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净业行人以念佛与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众生,同生极乐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时又发愿:已生净土,回入娑婆,普渡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此是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皆以无分别心,缘一切众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证知净宗法门乃彻始彻终大乘菩萨道,确能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真正之佛道。
综上所述:普贤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难圆满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便凸现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经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①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可见普贤十大行愿与净宗关联甚密,净业行人宜应关注并力行之。
以上讨论的净业三福与普贤十大行愿两种助行,展示净宗“横与一切法门浑同,竖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净宗法门的特质,体现为他力本愿,带业往生,横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净业辅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现代众生根机陋劣,环境秽乱,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难免遇缘退堕。所以,净业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修持净业三福与十大行愿,亦是不可或缺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