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六编(七)03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第六编净土资粮:信、愿、行

  第十八章信愿与菩提

  第二节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生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而净土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捷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②意为,具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信愿即菩提心,这个判言在净业行人发心过程中,亦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意识法界意识的次第。昙鸾大师开示净宗菩提心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①可见,净宗菩提心,着重在“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同得成佛。”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这个心愿,对一般善根的众生来说,也能创发。释尊立教,阿弥陀佛摄化,十方诸佛共赞,祖师大德判教,说净宗为易行道,亦体现在发菩提心的善巧方便上。

  净宗菩提心初看似较比大乘菩提心易于发起,而究其实却不尽然。因为净土往生法实为难信之法(净宗诸经反复申言,难中之难)。信心未生,何能发心?少善根福德的众生,不能往生净土。菩提心即是善根。但发凡夫心,是无善根,发声闻心是少善根,信愿持名乃多善根。所以,净信念佛法门稀有难得。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实信,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是般若智慧的显现。故而,净宗经典极口赞誉念佛人稀有难得。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②又云:“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佛中,得名第一弟子。”③莲池大师依据圣言量判言,净宗所被根机是上根器人,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有人谬指净宗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汉等,是不明净宗圆教义理所致。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涵。兹表现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以净宗愿门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1)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2)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蜎集无量烦恼,起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3)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4)依灭谛,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希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慕行摄。证知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其二,《大智度论》所述五菩提心,赅括了大乘行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全过程,净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历程亦含摄五菩提心而无遗。(1)发心菩提:意指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为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3)明心菩提:意为明了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为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佛果地。而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5)无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持名念佛,则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故。证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综上所述:净宗菩提心(信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虽在表现形态、下手方便处有诸多差异,然其实质内涵无二无别。站在净宗角度判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既有佛经圣言量的依据(依义不依语),又有修证实践上的验证。有人以通途教理来否定信愿即菩提心,既未契净宗超情离见之义明理,亦隔膜于阿弥陀佛具足悲智的弘愿。净宗行人应仰信佛言,仰信昙鸾大师、蕅益大师等祖师的言教,不受他人师心自用之说的惑乱。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净宗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心立命。吾人宜尽形寿精进念佛,成办往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