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六编(四)01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第六编净土资粮:信、愿、行

  第十七章愿门

  第一节愿立则净业可成

  当前位置:无量光明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四)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四)

  净土经论 | 发表时间:2014-07-23

  第十七章愿门

  信愿行三资粮具内在钩锁关联。愿为信之文券,行之门枢。信有愿,则文券在手,决无改悔;行有愿,则门枢安立,决定无倒。愿摄信行,净业修待,立愿尤为要务,愿如航海之船舵,趋向目标,专志不移,成办道业。兹从愿立则净业可成、厌离行、欣慕行三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节愿立则净业可成

  世世间一切事业,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间商贾投资营利,农民春播秋收,对此信而无疑,愿而勤行,以习见习闻,所以,无须专谈信愿;净土往生,事非寻常,众生以未曾见闻而疑怪,所以,启信发愿,不可或缺。

  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净土法门乃阿弥陀佛愿力所启,净业行人欲生彼土,应发愿求生。以求生彼土的愿力,感阿弥陀佛愿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生死。所以,释尊殷勤劝令发愿。《阿弥陀经》三番劝愿,一番劝信,悲心特切,阿弥陀佛大愿之船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西方净土,倘众生不愿乘坐,亦不得到。阿弥陀佛因地所发之愿犹如磁石,吾人诚愿往生则如铁针,二者内具自然吸取之势。“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和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①幽溪法师阐释的二愿和合之原理,甚为精辟。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澫益大师语)净宗启愿方式有二种,一者从事相上启愿,置身娑婆业海,为五欲缠缚,备受众苦,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是为厌离心。闻说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功德,生人欢喜,欣心愿求生彼国,常行念佛六度万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是为欣愿心。此厌欣心是从事相上生起的切愿。或有人质疑: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②

  二者从理体上启愿,以般若智慧观照性相事理因果,从根本上生起愿心。依据万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秽土。理应厌离;极乐世界是自心所感的净土,理应欣求。厌离婆婆欣求极乐是愿的一体两面。既厌秽土,必须愿舍;既欣净土,必须愿取。舍至究竟,方可无舍;必须求出娑婆,横超三界,则永离众苦,方是更无可舍。取至究竟,方可无取;必须求生净土,径登九品莲台,则但受诸乐,方是更无可取。以欣厌取舍之善巧方便,而至究竟不取不舍,即理之事与即事之理,无二无别。如果净业行人不从事相发愿,舍秽取净;但重玄理,不取不舍,此即执理废事,亦是不离取舍。何以故?执理就是偏取于理,废事就是偏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废于事,理亦不得圆通,岂契大乘理事无碍之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全体法界,合于真如实相

  综上所述:由事相启愿,念能相续,亦得往生;然因理体不甚了了,影响愿力,遇有障缘,或易退转。从理体启愿,契入心源,渗入骨髓,纵逢诸多障难与诱惑,愿力坚固如金刚王宝剑,势不可挡。“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①愿力功德即是般若大用,愿立即净业可成,净业行人宜应在愿门深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