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机和修行来看,他是要依这个教法来生起他的行持的——无论是你参禅还是念佛,叫做“由解起行,行起解绝”。由这个教理生起了一种理解,理解教理之后你要落实在行持上;行持上你一定要修念头,一定要摄心,一定要对治妄想、杂念;这样的行持行到了极点,能念、所念打成一片,这时候就入到了理性——理性就是无生法忍了,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你就悟进去了,入进去了。所以入进去之后,你真实通过这种修行,得到了内心真实的受用,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由他悟:不是从外面来的,我们内心本具的。“实有诸己”,就是内心的性德、如来藏性打开了,你得到了受用啦。
就像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座下,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时候六祖慧能才是彻悟了。他在客栈里面闻一个客人念《金刚经》,那时候是开悟了,但是还没有悟到彻底。到了黄梅听弘忍祖师跟他进一步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时候他大彻大悟了,就说出了一个偈子,那种“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这时候讲出这“何期”几个,他就是彻悟,叫心花怒放。这时候他就“实有诸己”,“己”就是我们的佛性——真如佛性,你真的是真实地契进去了。所以这两者虽然文句上是相似,但是内涵大有不同,要仔细地参究详明,不可囫囵吞枣,颟顸草率看过。
特别是对于这个有禅、有净土,什么叫“有”?这两个“有”一定要讲究清楚。不是说坐坐禅堂打打坐,参点话头就叫有禅的,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啦?佛法是这么肤浅这么简单,它还能够流传几千年吗?古人为这桩大事,那种参禅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是他一生的追求的,他参得是这个不知天不知地呀,不见山不见水呀,连自己都忘记了。打禅七,那都是这个——如果参禅死了,就往禅凳上一放都不管了;住几年,隔壁邻单叫什么名字,什么相貌都也不知道的。他完全就是把这句话头作为他的本命元辰,如丧考妣呀,如救头燃啦,他是如猫捕鼠哇,他真的是这样真修实干哪——10年、20年、30年就这么干的。如果参禅这个过程当中,哪怕他参得很有定力,哪怕能够坐脱立亡——站起来走,坐着走,这些东西都是禅定的功夫,都不是大彻大悟,都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很多禅宗坐脱立亡的人,他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如果他把这一段精神、功夫导归净土,那都可以上品上生,然而他没有走向净土这条道路,十分惋惜。如果参禅没 有开悟,或者有一定的悟境没有彻悟,都不能叫有禅啦,这个有禅是很不容易的 事情。
那么有净土也不那么简单,有净土更重要的是信——信心。信心是最难的!佛在净土经典讲“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对这个净土法门的相信是难上之难,无过其难——没有比相信净土法门更难的一桩事情。所以你接受净土法门,你不是站在净土不可思议的立场去产生信心,而只是把念佛法门作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谈玄说妙的东西,你没有真实产生信愿,都不能叫有净土。或者有一定的信愿但不真切。
我们有时候碰到一些想学佛但是没有进来的人,一听到净土法门,他会有种什么矛盾的心理呢?觉得这个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好像太渺茫了,自己去念佛吧,又会耽误他的事业,所以很难进来;但是他又有种心理,说:“这个念佛法门如果真的有极乐世界,那么容易去,我又不去修,到临终时候真有的话我又去不了——不能去,那也太吃亏了。”在外面,又怕吃亏,进来,也怕吃亏,这就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他有时候碰到事也念一念,没有什么事,哎,他过得很滋润。不真切,这是一种。有一定的信愿,不真切,也不能说有净土。
——大安法师《净土决疑论•净慈寺版》讲记 第3讲(融法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