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一切凡夫众生建立信心的核心内容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我们来看深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好,我们来看对深心的理解,这段是非常重要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就有深刻的信心这样的心,这种心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对自己凡夫的严峻解剖,第二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种观照,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那么第一是从我们人性负面的观照,决定深信,这种深信不是一般的,有决定肯定,彻到了他的本质,深信什么,深信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我们自身他不是讲自心,是身,就是我们的业报身,业报身相配合的是我们虚妄八识的心,这样就是这一期的身心结构,那么当下是罪恶生死凡夫。

  大家看到这一点是不是像当头一棒,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平时天天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们似乎很难跟自己说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然而善导大师他却是给自己认定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对这一点我本人原来看《观经四帖疏》,我也看过好几遍,看这两段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入不到心里去,好象讲罪恶生死凡夫都是讲别人的事情,大概我不是,我是例外。我是在九九年,大家都在讲世界末日的时候,我就第一次去做十天百万佛号的这样的闭关活动,我通过那个十天,实际上是念了十二天,那种艰苦卓绝的搏斗,才对这两句话有深刻的认识,我出来以后有一位沙弥他问我,他说你这次闭关有什么收获?我说这次闭关使我相信了善导大师的两句话,就是这两段文字,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悟。通过那个佛号的持念,透过六字洪名的光束到我的内心,我观照我的念头,那就是可以用罪恶两个字来表达。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恶无不是罪,真实不虚。我们每个念头都是充满着贪瞋痴慢疑,没有一念的清静,要么就进入无记的状态,你在里面想找几念这种很慈悲的,很平等的,很清静的念头,很难。我们的念头就是罪恶,所以我们的果报就是生死轮回。所以他的总体的结论就是凡夫。我才通过念佛知道了这个罪恶生死凡夫,可以套到自己头上,那么这样的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在无量劫以来他也曾经想出离这个轮回的苦难,也去修行,然而其结果是常没常流转。在轮转的过程当中三恶道就没下去了,三善道可以伸点头出来喘息一下。然而沉没下去的时间长伸出头的时间短,所以流转不休。

  无有出离之缘,这是非常悲 痛的。这个出离生死轮回靠我们的力量,靠我们这个罪恶的念头,这样道心道力脆弱的状态,你怎么从一种烦恼的沼泽地出来?你在那里挣扎,越挣扎陷的越深,对那个妄想、杂念,抽刀断水水更流,真的是没有办法。所以这个缘就很重要,我们虽然有佛性,虽然有佛的种子,但无量劫以来我们遇不到这个强缘,没有这个缘我们就出离不了轮回苦海,所以要理解无有出离之缘。那么这个无有出离之缘落实到什么地方呢?

  是落实到第二个深信,决定深信,原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观察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以罪恶生死凡夫的位格是出离不了六道回的。他才来帮我们的忙,他才建立四十八大愿,他才由四十八大愿肇建了西方极乐世界,他才由四十八大愿凝聚了这六字洪名,就以这六字洪名作为救度我们的缘,强缘,不是一般的缘,来慈悲的紧紧的摄受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要相信弥陀的大悲愿力能够救度我们,这个强缘决定不虚,所以没有一丝毫的怀疑,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然后全身心靠倒,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绝对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当时我甚至出现过这个意想,就好象我们掉在了一个悬崖峭壁的最底层,想爬上来,然而那个峭壁非常光滑,你怎么爬都会滑下来。在自己爬不上来的时候,他开始一定会想自己怎么爬,没有工具没有一切,没有呼唤的东西,在绝望的时候,爬不上去,就在那里等死。这时候他就换了个念头,试图寻找一种他力的救度。这个念头一出来意外的发现,也是决定的发现原来有个云梯就在自己的手边。你这时候攀上云梯就从峡谷就到了山顶,妙高峰顶。那么这个云梯是阿弥陀佛早已为我们准备的,早已在我们的旁边,只是原来没有相信看不到,现在一念的寻找相信,马上现前了,现前你抓住它就出来了,这时候就是我们苦难众生这种求救的愿望和阿弥陀佛的早已成就救度我们的大悲愿力的一种互动,一种交感。这种交感就能奏响生命的凯旋曲。南无阿弥陀佛!

  要有这两种决定相信,尤其是第一种,你没有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他总是认为自己不错,我可以马上修行,可以断烦恼,可以证佛性,目空一切,气吞四海,这种心他不会想到会相信阿弥陀佛,他也不会去寻找阿弥陀佛,所以要有自知之明,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骄慢的人难以相信净土法门,唯有我们谦卑下来,知道自己不行,知道罪恶生死凡夫一文不值,这时候我们才会去寻找全身心南无的对象,所以这两种深信就是善导大师建立信心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切凡夫众生建立信心的核心内容。

  ——大安法师《观经四帖疏之九品往生章》第2讲(融法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