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 序分义》
这段文句不在九品往生章的里面,是在序分义里面。
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往生之处之后,就恳请释迦牟尼佛教导往生的方法。在那个时候的韦提希,心里就在思惟,往生到西方净土那样清净庄严的地方,一定要有很高的修行功夫,也就是要有定性、定善才能往生,她就请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而释迦牟尼佛却是观机施教,知道阎浮提的众生烦恼习气非常厚重,大多数众生的心,都是散乱动荡的,如果不能舍去分别攀缘之心,那么,思惟正受的清净境界,是不可能显现出来的。所以,就不能仅仅宣说定善之门了,就要为适应更多的散动众生的机缘,来开显一个方便。所以,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开三福之行。因为韦提希夫人并没有请求这样的三福,她请求定善,然而释迦牟尼佛却宣说了散善的三福。
这里有一个用意,就是众生对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缺乏,难以建立的原因,就在于智慧不足。为了培植众生的智慧,给他一个过渡,一个桥梁,先让他修福,容易下手,修福修到一定程度,就能转化为智慧,福至心灵。有智慧,他才能相信念佛往生净土一法。
直接从信心契入,这对于少数宿世善根深厚的众生,有可能性。但对于大多数众生来说,很难去契入。所以,让他先修三福。
那么,三福的内容,我们净宗学人都应该是很了解的,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福,是世间的福,欲生彼国者,表明你所归的目标是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当修三福,就是标出你应该行持的内容,这个内容有三类。
第一,世间的福,世间福有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就是我们念佛行人一定要有孝道,对我们每一个生命体来说,没有父母的这样一个缘,我们不可能诞生生命。所以,在这个世间当中,对我们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如果我们有孝道之心,我们的道德人格,就能够建立起来。这就是儒家讲的百行孝为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孝,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欤。
在我们佛教,也是重视这个孝,梵网经菩萨戒甚至把戒的本质内涵界定为孝,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那为什么孝是一个戒的止持呢?你想,当我们观照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六道众生都是我多生多劫的父母,我们就要对他行孝道,行孝道,你看他都是我们的父母,即便在畜生道里面,我们能杀他吗?能吃他的肉吗?能偷盗它的东西吗?能欺骗他吗?这都不能干啊!那不能干,就止住你的邪恶行为,他都是从孝道里面延伸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孝养父母。
这个师长呢,无论是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赖以成就事业的才艺,出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出离轮回苦难的佛法。所以,这些都是对我们有大的恩德,要敬重。
慈心不杀,这个不杀是培植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切众生,乃至蜎飞蠕动的众生,他都有爱命的这种生命的本能,贪生怕死,所以我们就不能去杀害他。奉行不杀,就是给他最大的布施,让他得到生命的安全感。
修十善业,十善业里面也是把杀业放在第一位。那么,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这个十善从止善的角度,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从止善。如果进一步,从积极的行善来看,不仅不能去杀生,而且还要放生,不仅不要偷盗,而且要去布施,不仅不要去邪淫,而且要修清净梵行,不仅不能打妄语,而且要诚实,要质直,要和诤,要柔软。对于贪欲重的,要修不净观,对于瞋恚重的,要修慈悲心,对于愚痴重的,要对因缘观,要契入。这就是修十善业。那么,这就是修世间的福。
第二个,是戒福,从小乘的戒福来看,受持三归,这里进一步的,世间的福德跟戒德相比,那戒德更高了,他毕竟是在修出世间法,由戒能够感得菩提之果。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透过住持三宝的皈依,最后回归到我们的理体三宝,在这个时代,尤其要注重皈依僧宝,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就端赖僧宝来传承。僧,我们要注意,僧宝不是指某个法师,僧是僧伽的意思,四人以上构成一个僧团,是皈依一个僧团。所以我们不要有很重的分别心,这个法师是我的师父,那个法师是你的师父,我的师父比你的师父强,不能这样分,要有对僧团所有的比丘乃至沙弥要有平等的恭敬心,你才实行了皈依僧。
具足众戒,这个戒有多种了,像三皈依它也是个戒,你皈依了佛,就不能皈依外道邪魔,皈依法,就不能皈依其他的外道典籍了,皈依僧,就不能皈依外道邪众。他对自己都有个约束,这叫戒。然后,五戒,杀盗淫妄酒。八戒,乃至于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菩萨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持一切净戒,止一切恶,无一恶不断。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饶益有情戒,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是菩萨戒的高贵,三聚净戒。
不犯威仪,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当中,都要为这些戒作方便威仪。怎么叫方便威仪呢?比如我们的身业,你不能一天到晚就是跑来跑去,摇头晃脑,坐在这里也架着一个腿,躁动不安。你身业一定要安静,端庄。口业,你怎么做方便威仪呢?你不能一天到晚就讲那些街头巷尾的事情,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这家长那家短,一天到晚就讲这些,言不及义。意业,就是不能有邪思邪想,一定要保持正念,观照诸法的苦空无常无我,系心在佛号当中,一心正念。身口意三业,都是很宁静祥和的,为你的戒律作方便威仪。
第三个就是行福,就是指大乘菩萨的。发菩提心,这对于净业行人非常重要,这个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所以发菩提心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众生能求之心。我们的生命目标,是把成就佛果菩提作为我们唯此为大的生命目标,这样,我们的心量一下子就打开了。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世间的善恶苦乐因果,和出世间的这种因果,都要深信不疑。一个能够深信因果的人,他必然在内心建立一个自我防御系统,他一定能做到自律、慎独。不信因果,他就是胡作非为,或者是一个伪君子。
读诵大乘,就是对大乘方等经典要读诵。因为这些佛经都是从佛的实相般若流现出来的文字般若,能够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这个经典就像一面镜子,大圆镜智,我们常常去读诵,去熏习,就能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智慧眼开了,就能够厌离娑婆的苦,欣求极乐的涅槃。所以,我们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就看你有没有厌离心,有没有欣求心。这是具体落实在这方面。
劝进行者,这是教我们自己开发智慧得到利益之后,知道轮转三界六道的苦,知道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所造作的种种的恶法,现在要回归到极乐,安心立命,也要让一切众生得到这个法雨的滋润。所以要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要传播出去,劝进行者。
这个三福,佛特别告诉韦提希,你知道不知道,这三种业,这三种行业,是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现在诸佛,这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以这三种行业来庄严他的净土,都以这三种净业来圆满他的佛果菩提。从中我们体会到,这个援引三世诸佛都这样做,就来劝勉、鼓励我们这些凡夫也要这样去做。佛都这样做,我们难道还不能这样去做吗?常随佛学。
这三种福,我们再来看。第一种福,这是世间的善根。他从来没有闻到佛法,只是靠着他的纯善天性,来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所以它叫世间的善,世俗善。第二种福,叫戒善,这个戒有人天的戒,五戒十善是人天,还有声闻菩萨这些戒,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第三福,叫行善,这是指发大乘心的凡夫,他自己行菩萨道,也教众生行菩萨道,把这个行菩萨道的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针对这三福,善导大师有一个很精辟的论断,就在这个净业三福里面,或者有一个人,只是行世间的福,把这个世间的福回向往生,他能够去。或者一个人他行戒福,第二戒福,他回向戒福的功德也能往生。或者有一个人只是行大乘的行福,回向也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前面的两种,世福和戒福,回向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后面两种,戒福行福,回向能往生。或者有人三种福都修行、回向,当然更能往生。这是把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表现出来。如果还有人,这三福一个都不行,那就是一个邪见之人,就是阐提人了,断善根的人了。所以,这里善导大师劝勉大家修三福,三福的功德回向求往生,也都是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