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 曹魏康僧铠 译《佛说无量寿经》
第四问,是问胎生化生的情况。佛就问,极乐世界的往生者,“人民”,这个“人民”包括凡夫、包括圣人。有胎生者,汝复见不。这个“胎生”,大家要注意,这里面就讨论胎生的问题了。胎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我们在母体当中胞胎出生。胎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有些极乐世界的人民,他是在宫殿里面,他不能出来,类似于一个人在“胎狱”里面,虽然有五官、有人形,但没有人的作用,不自在。以不自在这个含义来比况胎生。
这个比况有三种比喻,一个是胎生,一个是疑城。疑城,就是他住的宫殿也像一个城市,或者百由旬,或者千五百由旬,住在那里面,也有宝池宫殿,就像城,但是他不能出来。这个城是怎么显现的?是他的怀疑心显现的,就叫疑城。还有种一表达,就是边地。这个边地,我们不要理解为极乐世界旁边的地方。边地也是比喻的说法。就是比喻在我们八难里面,不是说有一难是生到边地吗?生到边地,就是指没有佛法流行的地方,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菩萨比丘僧。以这样一个特点,比喻为就好像生在八难里面的边地,而不是说他生在极乐世界旁边的地方。
这些情况,都是指有怀疑心、后悔心的人。他在宫殿里面不能出来,其特点是不能见阿弥陀佛,不能闻佛说法,不能见菩萨比丘僧。这就叫胎生。
那么,这胎生的情况,佛就问阿难,“你见到没有啊?”阿难尊者就回答,“已见。”并且还表达了胎生的这些人所住的宫殿,他住在宫殿里面,宫殿也是七宝宫殿,或者是有一百由旬——四千里,或者是五百由旬——两万里。他们在宫殿里面,也是享受着五欲的快乐。他享受的五欲快乐,就像忉利天上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现前。所以,从他的物质生活上说,他也是很享乐、很庄严的。胎生主要是他的精神上的痛苦。下面就是探讨胎生的因果问题。
请看下面。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先看这一段。
当时,阿难尊者看到的这种情景,当然慈氏菩萨在场也亲眼目睹。这时候,慈氏菩萨就跟佛有一个讨论。这种问话,可能阿难尊者不一定有水平问得出来,阿难尊者只是初果圣人,慈氏菩萨是等觉菩萨,他跟佛来作一些谈论,距离还不是太大。
当时,慈氏菩萨就禀白佛言,世尊,很奇怪哦,是什么因缘,何因何缘,极乐世界的人民,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胎生,在里面不能出来,化生,就是在莲华里面化生。这两种情况,当然化生就很殊胜了,那胎生为什么不自在?这种不自在的原因是什么?有的自在,有的不自在,他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何因何缘。因,就是他的亲生的正因,缘,就是他的助法。
佛就告诉慈氏菩萨,这里面就特别谈到信心问题。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我们很多的念佛行人,实际上都有着程度不同的疑惑之心。有疑惑之心的情形,虽然念佛求生净土,到了极乐世界,就属于胎生的范畴。
若有众生,如果他方世界有众生,他虽然念佛,但是念佛过程有疑惑心。这里的疑惑心,说明他有一定的信心,但信心里面夹杂着疑惑的心。如果他一点信心都没有,那就根本不需要讨论了,那根本就不可能往生。这个疑惑心,就是怀疑。惑,就是犹豫不决。好像是有那么回事,但想想又不对。这种疑惑心,就是修净土法门一个很大的损失。虽然有一定的疑惑心,但是他对于净土法门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信心。所以他也修诸功德,就是三辈九品的因行,他也尽量去做,净业三福,他也去做。做了之后,也愿意往生到彼土。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很多人就觉得:“往生是要靠我修行,靠我的力量——自力,成就往生”,他的疑惑更多的是存在在这儿,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的智慧,他信不及。
这个疑惑心,就是讲对下面的五种智慧“不了”,不了,就是有怀疑,不能了达,不能了知,不能承担,相信不了。不了佛智。
佛智,从总的来说,就是指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一切种智。这种佛智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他的无著的根本智。那么,下面提出的四种智慧,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是他的后得智。他对阿弥陀佛的这些智慧有怀疑,信不及。
恰好这里就是一个认知上很大的挑战。佛的智慧,前面的偈颂也谈到,阿弥陀佛深广的智慧,声闻缘觉二乘都不能测量,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了知,更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
比如,这个人一看,你信愿称名十声,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逆十恶的众生,只要信愿持名都能往生。他马上就有怀疑了,“哎,佛不是说重业先牵吗?这么重的业障的人,念十声乃至一声佛,就能往生,还有这样的事啊?”他马上就有怀疑。他就觉得,你十声念佛力量轻,你一生造恶的力量重,重者先牵,应该先到地狱里面去。他很难相信阿弥陀佛名号的大威神力量,能够救阿鼻地狱的众生。你只要信愿称名,感应道交,弥陀的愿力在你身上一体现,你五逆十恶的罪业都不构成往生的障碍。就等于你这块大石头放在航空母舰上,不会沉下去一样。但是他“不了”啊!不能了知佛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啊!包括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念佛,你要往生,哪那么容易呀!”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一定要一心不乱,一定要这样那样,他设了很多条件。这都是不了佛智的表现。
因为佛来救度我们的威神愿力的力量,是不可思议智,是不可能用我们的语言来讨论清楚的智慧,不可能用我们的思惟来思惟清楚的智慧。他是大乘广智,他是发了大乘之心,要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他有这样的智慧,九法界众生一网打尽。这种智慧是“无等”,没有跟这个智慧相等的,没有跟这种智慧并驾齐驱的。这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救度众生的威力、智慧当中,是最奇妙、最上、最殊胜的,所以就叫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超胜一切诸佛救度众生的力量。
对这个,就是信不及呀!很难相信啊!
为什么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说:“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化城,你还要回来断烦恼才能成佛。”你说说这些,他完全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惟去揣摩,完全不了解阿弥陀佛的发愿是怎么发的。
他的愿成就了,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你只要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大乘正定聚的菩萨,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萨。光是这个事,又信不及了。阿鞞跋致在我们的判教里面,那是要破无明才成为阿鞞跋致——法身大士。你这个一点烦恼都没断的人,怎么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呢?信不及呀!但净土法门恰恰就是这样,他就是阿鞞跋致啊!虽然你是五逆十恶的罪人,你只要去了,就是阿鞞跋致,就有种种的神通妙用,就有佛的相好光明,紫磨真金色啊!这个事,实在是他想破脑袋都想不清楚。你说他是凡夫吧,他是阿鞞跋致,你说他是圣人吧,他的烦恼还没有断。那你怎么去评价他的身份?非凡非圣,即凡即圣,是他方世界的教网所不能诠释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恰好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不可称的智慧、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致。
这已经不是谈道理的问题了,这完全要从佛心去谈,要从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来谈。阿弥陀佛把果地上的功德,无条件的给了一切往生者。因为都是他的儿子,一去,他要继承他父王的一切。所以他就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点。你没有断烦恼,但是你能得到涅槃的功德。
我们一般说,你不断烦恼,不可能得到涅槃的功德。但净土法门,你没有断烦恼,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全体涅槃的常、乐、我、净,你都获得了。所以,净土法门从因地修行,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信愿称名来转换,以及在果地上,你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补处,就能快速成佛,就能在一念之间顿超,不需要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样的一个次第。对这些,我们常常会疑惑不信。
而且,就像印祖说的,常常是通宗通教的人不信净土法门。他通宗通教,他把断惑是怎么回事,证真怎么回事,搞得很清楚。但是,净土法门竟然不是寻着他这个通途走的。就好像他爬一百零八层楼梯,他知道哪一层怎么回事,哪一层怎么回事,一级一级爬。但殊不知净土法门他不跟你爬楼梯,他坐个电梯,“哗啦”就上去了。但不了解电梯的,他就觉得:“哪有这个事?我要爬一个小时,你怎么三分钟就上去了?没有这回事呀!”但你说不清楚。他就是要爬一个小时,对你三分钟上去,他表示怀疑。所以,往往这些通宗通教的人,不相信净土法门。印祖曾经有一个开示,说净土特别法门跟通途法门,离则两益。就是把它们分离,都有利益。合则俱损,你把它们合在一起谈的话,双方都有损失。
这个难信之法,为什么佛不断说难信、难信?它确实就是,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威神、智慧难以产生信心,也确实不是我们认知的范围。
所以净土法门为什么要仰信?为什么那些愚夫愚妇,反而能得到利益?老实头,“我不懂不懂,我就念!”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净土法门的信心,唯上智与下愚不疑。要么上根利智,他没有怀疑。要么愚夫愚妇,他就老老实实。问题就在于我们这些半吊子,充满怀疑。
虽然疑惑不信,但是他还是相信罪福,就是善恶因果报应。犯了五逆十恶,就会下三恶道。修五戒十善,就会到好的地方去。他能相信这个,还算不错的人啰!然后,有这个因果观念,他就修习一切善本,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戒定慧,六度,净业三福,他都修。修了之后,也把这些功德愿意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样的众生,由于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的智慧有疑惑,虽然他修了很多事相上的行持,他能往生,但是,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胎生。
这个边地疑城,可千万不要以为是阿弥陀佛施设的一个城市让你过去。一切唯心造,是他有怀疑的业识的心,变现出了这么一个境界。他自己包在里面,也是自己怀疑的业力把他包围了。是这样的一个情形。生到这样的自心怀疑心所显现的宫殿里面,在那里面,要呆五百年。这个五百年,是指我们这个世间的时间概念。如果是指极乐世界的时间概念,那就很长了。其特点是见不到阿弥陀佛,闻不到经法,见不到菩萨声闻圣众。这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为胎生的往生者。
但是,如果我们这个世间有一类众生,很有般若智慧、宿世净土的善根,闻到净土法门,明信佛智。明,说明他没有迷惑,有智慧。信,表明他没有怀疑。这个信,是他的明的表现,也就是说,信是智慧之相。明信阿弥陀佛的佛智、根本智,以及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四种智慧。
有的注经家会把这四种智慧配一个佛的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是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里面这么配的。有时候看看,也有一定道理,再仔细思惟呢,也不一定局限在这样的一个框架里面。
总之,阿弥陀佛的智慧无量无边,他应九法界众生的救度需要,所展示的智慧的表现形式,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们对佛的智慧要有一个决定的相信。他的智慧跟我们有直接的关联,因为他用光明来传达他救度我们的智慧。光明是遍照一切的,也遍照在我们的当下的,遍照在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里面的。所以,如果能够明信佛的智慧,乃至无等无伦最上的智慧,那你这时候,对于往生,你一定得到安心了。无论我业障多重,阿弥陀佛愿力更大。无论我临终种种业力的表现形态怎么样,但是阿弥陀佛第十九愿一定会兑现,临终一定会来接引我,临终一定会放光注照我。
对于往生,你要作得生想,作业事成办之想,作决定能生之想,或者已经往生之想。你要作这样想,才跟佛的智慧相应。
为什么说一念的清净信心至心回向,都能往生?是由于你这一念的信心,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智慧海互动上了,感应上了,就被佛所摄受住了,你就逃不掉了,你一定会往生!是这么一个问题。但是这些确实难信,有时也很难去说,因它太形而上了。
那么,如果能够决定相信佛的救度的智慧,有这个智慧,有这个信心,来作诸功德。我们说,净土法门作诸功德,是要有信愿为前提的。如果充满怀疑心,他也可以作诸功德,但是,他是生到边地。那你有信心作诸功德,这个作诸功德,更重要的功德之行就是执持名号,名号叫万德洪名,你有信愿来庄严这句名号,你就在行菩萨的六度,就是在行戒定慧三无漏学,就含摄了菩萨所有的万行。所以,念佛是第一善,至高无上的善。
然后,把你信愿行的功德,至诚回向。这时候,你的回向也是充满信心的。你把你所有的作诸功德回向往生,你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一定能往生,信心回向。那么,这具足信愿行的众生,就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里面,自然化生。这就不是胎生了,自然而然的变化而生,在莲华里面跏趺而坐。得到的果位,非常迅速。须臾之间,他就具有佛的相好光明,他的智慧、福德、自利化他的功德跟极乐世界的一切菩萨,无二无别。
净土菩萨的功德,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他们的禅定如高山,智慧如大海,等等胜妙的功德。你只要一往生,从莲华化生,就能够获得极乐世界所有菩萨的种种功德、神通、智慧、辩才、妙用。
请看下面。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现在,佛表述得更清楚了。这里表述的化生,有我们这个世间明信佛智的众生往生的化生,下面是讲他方世界化生的。
复次,就是看到他方世界化生的众生,有本土娑婆世界过去的,也有他方世界诸大菩萨发心。他方诸大菩萨,统摄地前的菩萨和地上的菩萨、居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它的面可能涉及得很广了。发心,也就是发了前面讲的明信阿弥陀佛的根本智,明信阿弥陀佛无碍的后得智,就是发了明信佛智的心。然后,他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具有至诚恭敬心,作种种供养。他那个刹土的佛,也劝勉敕令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们一发愿,临命终时,也能够蒙阿弥陀佛的接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
佛又告诉弥勒,你应当知道,无论是本土往生的化生者,还是他方世界的化生者,他们都是由于智慧胜故。这个智慧胜故,就具体体现在信愿。智慧是般若智慧,由于他有甚深的、殊胜的般若智慧,他才会对净土法门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哪怕他是等觉菩萨,他都愿意一往情深的往生。就像文殊、普贤菩萨,以及善财童子所示现的一样。善财童子示现一生成佛的最后归宿,是在极乐世界。他有甚深的智慧,才明白弥陀大愿王恩赐一切众生快速成就大乘圆顿佛果的胜妙之处。他了解这个胜妙之处,他才愿意去,这是他智慧的表达。
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有些胎生的众生,都是由于他没有这么甚深的般若智慧。他就用凡夫的情执、逻辑思惟,去猜测,去琢磨。所以,他虽然念佛,里面充满着怀疑。有时候怀疑心还特别重!我们有时候念念念,会冒个念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什么呀?这真的有吗?”上次有个居士说他在闭关念佛,开始三天还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越念越有怀疑,搞得念成了“哪有阿弥陀佛?哪有阿弥陀佛?”这个怀疑心自然表现成声音了。不容易的!他说这话,倒很实在。是容易有怀疑的。这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虽然有怀疑,但还是愿意去。你看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你虽然有怀疑,“我也要把你摄受住”,不是说:“你还常常怀疑我,我不理你了!”这一不理,我们就彻底完了。
那么,只是到极乐世界五百年在宫殿里出不来,不能见阿弥陀佛,不能闻佛讲大乘的经法,不能见到像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包括弥勒菩萨都在极乐世界呀!还不能见菩萨僧和声闻僧。
由于这样,他就没有办法供养阿弥陀佛。由于没有闻法,没有见菩萨声闻僧,也就不知道菩萨的法则仪式。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的内涵,都不知道了,于是就不能修习种种的菩萨行的功德。实际上,虽然在里面物质生活很快乐,但在精神上、心性上,太不自由了,这样,他也就很苦。应当知道,这样的胎生众生,是由于他宿世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对净土法门,尤其对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智慧有怀疑所导致的现象。
请看下面。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先看这一段。这进一步用一个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胎生的情形。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弥勒菩萨,这种胎生的情况就好像,譬如有一个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的福报大哦,一般金轮王都有千子,或者五百王子,他有一个七宝构成的牢狱,转轮圣王建的牢狱都是七宝来做的。在这牢狱里面,也有种种的庄严,装饰得很好,生态环境很好,里面摆设、设置得很豪华,床也是黄金的床,帐子可能是丝绸的,还有种种锦帛的缯盖,是这么一个华丽的地方。那么,如果他的小王子得罪了转轮圣王,得罪了父王,这个父王就会把他关到这样的七宝牢狱里面。然后,既然是囚犯,就要用镣铐把他铐住,那镣铐都是用黄金做的,金锁。这个金锁,实际上代表着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你做了功德,就代表金。如果你造了恶,可能这个锁就不是金的了,可能就是铁的了。在这个牢狱里面呢,也给他很好的物质生活享受,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穿着很华丽的衣服,床上的褥子也是软软的,焚上华贵的香,还有种种的妙华,还有种种的伎乐来享乐。这些五欲的享乐就好像转轮圣王一样的享受,没有一点缺乏。
那么,对于这些关到牢狱里面的王子,虽然有这么好的待遇,但是他是不是很愿意住在那个地方呢?弥勒菩萨就回答,“不也”,不愿意呀!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自由啊!他在那里虽然过得很享乐,但是他不自在呀,被镣铐铐住了。虽然那个铐的东西是黄金做的,黄金做的跟铁做的,本质上也没有差别呀,他不自由啊!别说转轮圣王的王子渴望自由,就是一条狗,它都追求自由啊!
巴普洛夫曾经有个实验。他养了一只狗,这只狗跟他很亲近。他有时候做实验,办公的时候,这只狗就在他的桌子旁边蹲着,很自在的样子。他有一天就动了个念头,做个实验,就在这只狗的脚上绑了根小绳子。这根绳子绑得很长,它在这个房间里面可以随便到哪个角落,都能到达的。这时候,狗就有反应了。你不绑绳子的时候,这个狗很自在。你绑一根绳子,哪怕这根绳子并不妨碍它的活动,它都不自在,它一定要把这根绳子挣脱。不挣脱,它就“呜呜”地在那儿转来转去。所以巴普洛夫很感慨呀!连狗都要自由,更何况人呢?裴多菲的一句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命的自由超过一切。
他在不自由的情况下,他不快乐啊!所以他就想方设法要出来,要自由啊!但是被镣铐铐住了,他就想方设法找一种外面的力量,“谁能帮我的忙啊?谁能把我的镣铐解开呀?谁能让我离开这个牢狱?”哪怕牢狱是七宝的,那也不行啊,不能在这儿待呀!这是种比喻。
佛就以这个比喻来合法了,就从法上来比喻。佛就告弥勒菩萨,这样化生的众生,也像这一样。虽然在那个宫殿里面有种种的享乐,像忉利天王一样,但是他不快乐。他为什么在牢狱里面?就好像这个王子得罪了转轮圣王。这里从心性上说,转轮圣王就代表我们的心王。就是由于缺乏智慧,疑惑阿弥陀佛的智慧,你的心王就迷惑颠倒了,就被无明所控制了。你由心王,显现这个心所,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他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宫殿。虽然在宫殿里没有一点刑罚,不像在这个世间上,你坐牢一定是犯了什么罪,一去就可能给你上什么刑,灌什么水,抽鞭子什么的,倒没有这些事情,甚至一念的恶事都没有,一点皮肉受苦的事情都没有。他只是在五百年当中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菩萨僧而已。由于他不得自在,也不能到他方世界去修行,修诸善本,上求下化。所以,胎生的众生是以这个作为他的痛苦。他是由于这个苦。就好像修行,上地的境界,他就快乐,在下地的境界,就苦。从下地的境界望上地,上地的境界为快乐,自己这个境界为苦。殊胜的地方为乐,自己稍微劣等一点为苦。是以这个为苦,不能见三宝,就是他的苦。那对于一个修道的人来说,不能见三宝,确实是他最大的苦。本质上的东西没有得到,你得到枝枝节节的东西,得到那些五欲的快乐,那有什么意思呢?你得到五欲的快乐,实际上付出了你自由的代价,你不自在呀,你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就本能的不愿意待在那个宫殿里面,就好像转轮圣王的王子不愿待在七宝牢狱一样。
这些处在宫殿里面的胎生的众生,他想出来,怎么出来?他向谁去求助?我们从汉、吴两译来看边地疑城。实际上,佛在这里帮助这些胎生的众生。虽然见不到三宝,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会照过去。他通过弥陀光明的注照,他就在反省自己,“我为什么出不去?”这一反省,一通过佛的光明加持,他才发现、认识到不能出去的原因。不得自在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本罪。这个本罪是什么?就是疑惑,疑惑就是他的根本之罪,是在这里。
这时候,他就发了殷重的心,自己来忏悔,呵责自己,求离开这个“牢狱”,这个宫殿。好!这个忏悔法就起作用了。你只要一忏悔,这时候,你是一个惭愧心,你是一个忏悔心,你这个心一起来,这就是佛性的力量,这就是光明的力量啊!他就能冲破那个疑惑的黑暗的力量。即得如意,即得就是不隔时。你只要忏悔,就能出来。所以疑城也不是很难出来,主要是你疑,你住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是你的怀疑。你把怀疑忏悔掉了,就出来了。所以说五百岁,只是最长五百岁,如果你能够忏悔掉,或者七天就出来了,或者三个月、一百天就出来了。他不一定要等五百年,五百年是一个常数,但是你只要忏悔,忏悔掉就出来了。
这时候,一出来他很欢喜呀!就好像一个囚徒从牢狱里面出来,重见光明,获得自由的感觉呀!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他就赶紧要知恩报德,到阿弥陀佛所,去恭敬顶礼,作种种供养。这时候,他适应了之后,他也得到这些净土诸菩萨的功德,得到六种神通妙用,也能分身散影,遍至无量无数的诸余佛所。就能到他方世界的佛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做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些十大愿王的功德,都去做。
最后,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苦口婆心的劝诫我们,要根除怀疑,要产生信心,“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如果有修行净土法门的菩萨,生起对阿弥陀佛的智慧的疑惑心,就会失去广大的利益。”由此,正面的应当明信、深信诸佛无上智慧。诸佛,就是指阿弥陀佛。虽然总称是诸佛,别指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要深信阿弥陀佛无上的智慧。无上就是无与伦比的、大不可思议的,众生任何的业障都不能挡住的拯救众生的智慧。
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产生信心,实际上就是对阿弥陀佛无上智慧的不断认知、不断熏习。是对佛拯救众生的果地上的智慧上产生信心,才叫真正的信心,他力的信心,佛力的信心。
你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琢磨,琢磨得越多,反而使我们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没有信心,他容易怀疑,容易退转。这方面的例子不少啊!真的是。
原来我住在护法堂的时候,就有一个比丘,他念佛还念得很精进,一天念四万声佛号。念一念呢,可能在念佛过程中,他就生了很多妄想杂念。妄想杂念生起来,这也是正常情况。肯定念佛过程,阿赖耶识的业力种子现前,肯定有这个妄念、那个妄念。然而,他做了个错误的判断,说:“我不念佛还很清净,我念佛还有这么多妄想杂念。这念佛还有什么用啊?不念了!”他做了个错误的结论。他说:“我就修南传佛教去,我就打坐去。”这都是“不了佛智”。
所以,明信阿弥陀佛的无上智慧,确实是不容易的!
我们有时候要多看一点大乘的经典,尤其要从佛的果地上建立的智慧去了达。所以读《华严经》很有必要,读《法华经》也很有必要,帮助我们建立对净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