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土百问(17)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问: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答:一般来说,现代众生听闻佛法难,听闻到佛法闻信净土法门难,稍生信心如法修行难,勉力行之,恒常精进难。吾人在无量劫六道回中,亦曾发过求出离三界之心,修道之行,只因屈于懈怠放逸烦恼净业无成。所以还在生死轮转中,受大苦恼。今生又闻持名简要法门,当决定成办净业,做到三点,用以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第一,生死心切,智慧思惟无常,生命在呼吸间,三界火宅魔窟,不容片刻停留,今生不了生死,下生定入三途,万劫千生,难闻佛名,思地狱苦,发往生心。将深信切愿二法,常存在心,忆念不忘,作为人生惟此为大之要事。第二,一门深入,莫换题目,摒弃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深知吾等业力凡夫,处于浊世,惟有全身心依怙阿弥陀佛才可得救。第三,记数念佛,剋期取证。每日有定课,持念佛号不少于一万声(多多益善),记入功课册。有机缘参加精进佛七,或百万佛号闭关,或昼夜经行念佛(东林寺亦可为四众弟子提供这些修行的条件),如是在实修中得到真切的体验,获得法喜。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中,念佛的道心才能有进无退。须知,凡夫众生道力怯弱,多有退转。而皈投阿弥陀佛悲愿之海中,弥陀之光明便会摄受我等众生,安立于涅槃净土。

  问:六道轮回因果观念是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那么这仅仅是理论假设呢,还是真有其事?圣人为什么要以神道设教呢?

  答:恶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不仅仅是道德理论的一种悬设,而是实存的事实,由五眼圆明的佛陀所现量亲证亲见到众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广阔的时间当中,由其善恶业的这种业(karma)的力量导致种种错综复杂的生命表相。我等凡夫心量狭劣,慧眼未开,不得而知。佛以悲愍心将这一善恶轮回之事和盘托出,令众生心生敬畏,止恶修善。我们由佛慈悲宣说方知如何走上光明、走上解脱、走上自在。由此,我们戒慎惕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制伏烦恼,开显佛性。由于深信轮回善恶法则,惩恶劝善才有坚实的依据。众生由此才能自律慎独,个人获福,社会由之祥和安隐。所以,六道轮回与善恶因果报应,乃道德理论的两块不可或缺的基石。

  神道设教不仅是佛教圣人,而且也是儒道两家圣人教化众生之大权。神道设教的理论依据来自《周易》。神是神妙莫测、不可思议之意。世世间一切神妙不可思议者不出心性之外。所以神道即是本心,是诚明,是仁心,是佛性。从神妙佛心中流出的教法,即是神道设教。天以春夏秋冬四时更迭不乱作为神道,惠及苍生;圣人以本性内具的仁义忠恕为神道,教化民众。平时事相中都蕴含着神妙的理体。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深植在每个众生内心,不是由外面施加的本有的德能。故云“万物皆备于我”,一切悉皆具足在心性中,因而“反身而诚”、回光返照契入真诚的内心,便“乐莫大焉”,就能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这就是颜回之所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奥秘所在。颜回那么贫穷,然而淡然安乐,这是自性的快乐,非五欲感官之乐所能比肩。一个人念佛安住在六字佛号中,便能获得身心柔软的法性乐,沐浴在弥陀光明照摄中,法喜充满。念佛法门举体是不可思议的佛果境界。释迦牟尼佛在娑婆秽土,宣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用种种善巧方便令我等众生生信发愿,老实持名,亦是圣人以神道设教成功之一例。神道设教的理论依据乃是感应。法界中至深邃广大的方面即是感应原理。唯信能入,唯行能证,愿共勉之。

  问:《无量寿经》中所讲的边地疑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边地疑城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不要理解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旁边有一个真实的城存在。“边地”是八难中闻不到佛法的地方,称为边地。“疑城”亦指往生者夹杂疑心求生到极乐净土,住在由识心所变现的城中,不能见佛法僧三宝,不能闻佛法,由此喻称为边地疑城。汉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载,中辈和下辈都有边地疑城。比如有人曾相信念佛法门,也有过至少一日一夜的念佛功夫,然而中途他怀疑、后悔了。由于生起了疑障,便把其他的烦恼也激活了,甚至他连世间的善恶、因果报应也不相信了,于是便在五欲六尘中随波逐流。就这样的一个众生,临命终时,按他自己的业力因果来说,决定要堕三恶道的,但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不舍任一众生,于是阿弥陀佛在他的梦中示现净土依正庄严。这个众生在梦中见到佛的显现,顿然又欢喜又后悔。欢喜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真的存在,如果我当时没有疑悔退转的话,那多好啊!他就带着这一念后悔的心接续念佛,也能够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加持带业往生。但由于他有怀疑,他会往生到西方净土界边,自然看到一座纵广约2000里的七宝城,心里便大欢喜,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应念而生种种资生用具,快乐如忉利天人。然于城中不能得出,亦不能见佛闻法。由不能见三宝,故类似于生到边地。然边地疑城乃往生者识心变现出来的,亦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土。止住疑城时,阿弥陀佛仍然放光加持他。边地往生者透过佛光来反省自己见不到佛、闻不到法、见不到菩萨声闻僧的原因,乃是自己有怀疑,由此生起惭愧、忏悔心。忏除疑根,便从疑城出来,见阿弥陀佛了。可见,生到边地疑城乃疑根所致。在疑城最迟五百年便可出来。这是属于修中辈与下辈之净业因行而夹杂疑心所致。

  问:《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本身是大富贵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佛说富贵学道难,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加以述说的。何以富贵学道难呢?一个人今生能得到富贵,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积德的异熟果。而在享受种种五欲六尘快乐时,迷惑造业者多,财、色、名、食、睡的种种诱惑,令他享乐唯恐不及,很难产生向道修行之心。在南阎浮提,是需要八苦的激励,苦难的逼迫,才能令人产生厌苦之心,踏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沉溺于富贵的意乐,是很难产生超越意向的,这就是儒家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痛苦当中,往往能超拔,而处身于安乐富贵之乡,如老象溺泥,大多会沉沦法身慧命。佛贵为太子,然不是一般凡夫,乃是乘愿再来,示现八相成道的古佛,是故佛不会迷惑颠倒。然在佛的示现中,色界天人常来警诫太子不要沉溺五欲,令太子在四个城门见到生老病死及沙门修道相状,帮助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修道。释尊作为大富贵者能够在富贵当中感觉到生命本体上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他能够超拔出来。在佛的比丘弟子中,有很多释迦族的王子与贵族,他们是受佛陀德望的感召,毅然决然而出家的,其宿世善根亦是非常深厚的,有些是大权示现的菩萨,助佛弘化的,是故他们在释尊座下很快就能证到圣果。所以富贵学道难是此土一般众生的情形概述,然而佛与其弟子有其特殊例外的因缘。所以,吾人如出身于富贵之中,应观照生命本体性苦难,激发学道之心。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乃一切富贵者之光明坦途。

  问: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答:“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能感与所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性来传导、互动、交融。通过同体的通道,就能召唤弥陀名号的德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握感应道交的原理,便能体认净土法门的本质理念,信根、信力也能顺利建立起来。得生与否,全凭能否感应。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所应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已成就,这种悲愿威力也在吾人的念头中。既然念头具足,故能念之心与所应的佛力即时感通。阿弥陀佛整日伴随着吾人,须臾不离。如同洪钟待叩,亦如寂而不动之易体,感而遂通。阿弥陀佛愿力亦复如是。是故净业行人宜以至诚心念佛,便可望契入感应之道,成办往生大事,万修万人去,斯语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