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五经一论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释尊说法的时间与听法弟子根机不同,故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兹分别介绍如次。

  一、《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

  1.本经的缘起

  本经乃释尊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尔时参与法会的有一万二千大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与会的大比丘悉是教团的中坚人物。又有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无量无边菩萨,皆来集会。释迦佛见到弟子们根机成熟,能够荷担出世大法,便放光现瑞,悦豫清净。尊者阿难见到佛现出从未曾见的希有瑞相,便从座起,长跪合掌,恭敬禀问:“何故威神光光乃尔?愿为宣说。”世尊对阿难的启问,非常赞叹:“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兴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启问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将净宗念佛大法问出来了,未来的含灵众生,皆因念佛法门而得度越生死苦海。本经的序分,通过世尊与当机者阿难的一段对白,构成本经的缘起。

  2.本经内容

  本经内容详赡,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

  (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后,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超卓。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积功累德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

  (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宝地平直、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无明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安隐处,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净业纲宗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或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4)娑婆浊恶,令知厌离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淫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佛说无量寿经》),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经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对刀兵劫的剧苦众生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3.本经的宗趣

  宗是纲宗要旨,即依据经之体性所立的修行要径。趣是归趣,即纲宗行门结穴归根之所。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之宗的核心内涵即是信愿行,常谓净土三资粮

  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十方众生信愿持名,蒙阿弥陀佛愿力摄受带业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便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土,亦是圆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位不退,即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以上从三方面概括介绍《无量寿经》的基本内容与宗趣,后文还有详述,兹不赘。

  二、《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是一部最为普及的大乘经典。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之妙法。本经言简意赅,无问自说,什公迻译,古今流通

  1.本经内容

  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略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

  2.本经宗趣

  《阿弥陀经》的宗趣,亦有着深广多层面的界说,于中可分为总宗趣与别宗趣两个层面。总宗趣是:以依正清净为宗,以信愿往生为趣。释迦本师无问自说本经,首先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清净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悉由阿弥陀佛愿心德业成就,亦是吾人本具的性德。

  释迦本师以大慈悲宣演极乐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生死凡夫冥顽之心,俾令生起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吾辈生死凡夫迷昧本心,无明妄动,舍父逃逸,客走他乡,竛竮六道,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觉出离之心。哀哉众生!犹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空之辽阔,大海之浩淼。吾人受业力幻身的拘碍,只能认知目前同分共业所感的根身器界,对地外文明,乃至法界无量佛刹的存在状况,梦都无由梦到。是故吾人对所处的生存苦乐真相,无法洞悉,嬉戏于三界朽宅,不知危在眉睫。诸佛如来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惊入火宅之门,拯救群萌速离轮回险难至无忧恼处,是知一大事因缘即是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

  面对沉迷颠倒的众生,释尊由悲智开出以苦折伏与以乐摄受二种度门,描述西方净土至极真善美慧乐的状况,显现出一种全新而理想的参照坐标。狭劣众生听闻之,眼界心量豁然洞开。啊!竟能有这么一个美妙的世界:大同世界的雍穆,桃花源的清逸,洞天福地的奇境,远不及极乐世界的百千万亿分之一。真是旷劫未闻,惊心动魄。吾人听闻之后,自然会透过西方净土这面棱镜,反观吾人所处的娑婆世界,哦,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恒久混迹泥途,今日方始嫌恶污秽;乍闻极乐世界清净妙严,深心仰慕愿往。释尊度化众生极具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用以折伏其飞蛾赴火式的妄欲,冲激其深重顽迷,令起厌离秽土之心;众生全然不知净土,佛则极言净土胜妙之乐以摄受其趋乐避苦之心。于是,吾人在佛光庇护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与价值参照系。以净土之极乐,回观娑婆之剧苦,厌离自然深切,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炎烧,遥观安养之清凉,欣乐法尔诚挚,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厌欣心生,其信愿持名,归投弥陀愿海,如决江河,沛然莫御。释尊方便度生,恩德何极。

  由是,本经的宗旨与归趣兼备交资而成就往生净业。以极乐世界依正清净来资启信愿,以信愿持名得遂往生,以资亲证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纲宗与归趣相即互资,亦皆不出自心。

  莲祖将本经总宗趣概述为依正清净(宗),信愿往生(趣),并进而具体辗转推寻本经更为深广的宗旨归趣。慧心妙运,于中衍生出五对别宗趣。何者为五:(1)教义一对;(2)事理一对;(3)境行一对;(4)行寂一对;(5)寂用一对。此五对宗趣范畴,内具深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领会《阿弥陀经》深层次、多方位的意趣启迪甚大。兹分述如下:

  (1)教义一对

  本经以言教为宗,俾令通达义理为趣。《阿弥陀经》崇尚此念佛往生之言教,其目的正是开发晓谕净土宝藏,欲令众生领会由弥陀愿心流现的安泰净境,信之愿之,得生彼国。净业行人随文解义,消归自性,生信启愿,蒙弥陀光明照摄,得获横超生死之大利,不是仅仅流连观赏语言文字而已。

  (2)事理一对

  以指方立相为宗,藉托事相显示理体为趣。言崇尚此极乐依正清净庄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等事相,其意云何?正是为了通过事相诠显事中所具之至理,不仅仅是描摹事相,滞留行迹而已。

  (3)境行一对

  以名号真境为宗,令起执持之观行为趣。名号真境即是所观之理,名号即是法界,即是当人自心。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能观之智即是当人称念之心,灵灵不昧。言崇尚此名号真境,其意云何?令知离我心性别无名号净土,离此名号净土别无心性。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名号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归趣,不徒为仅仅晓达此理而已。

  (4)行寂一对

  以行持为宗,令契证空寂体性为趣。言崇尚此专称佛名的行持,其意云何?良由心体虽本自空寂,然多劫无明染习厚重,随逐五欲六尘,起惑造业,轮转不休。若不精修念佛一行,以弥陀名号之摩尼宝珠,澄浊还清,转迷为觉,纵令勉强抑制妄心,终非定慧等持。今执持名号,以幻修幻,以楔出楔,至于一心,则回归空寂之性体,不仅仅是滞留在有为造作层次,虚妄分别执著而已。

  (5)寂用一对

  以空寂为宗,令发妙用为趣。言崇尚此空寂,其意云何?良由众生无始劫来,妄想执著,缠缚不休,如油入面,解脱无期。今仰仗万德洪名,显发自性,洗濯尘垢,显明清白。信愿持名,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得无生法忍已,以大慈悲,观察十方一切苦恼众生,因顺机缘,示现种种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种种善巧方便,导引众生信愿求生净土,离生死苦,得究竟乐。大作梦中佛事,度脱幻化众生,妙用恒沙,不徒为耽著空寂之体,不起利生之二乘有余涅槃而已。

  本经总宗趣与五对别宗趣,极论本经内具的邃理宏功,俾令众生发起真信切愿,成办往生大事。有人怀疑《阿弥陀经》文义粗浅,教义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愚者多执事而迷理,事理一对宗趣足以破之;狂者多执理而废事,境行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有为住相,行寂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往生缺大悲心是小乘自了汉,寂用一对宗趣足以破之。一总五别的宗趣界说,亦只是应病发药。若总说《阿弥陀经》深广宗趣,穷劫难尽。此一总五别的宗趣同样可视为《无量寿经》的宗趣,二经同部故。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经境相胜妙,义理渊深,理事圆融。《观经》为利根与钝机二类众生,平分胜劣两门。利根者修前十二观,咸三辈往生。钝机者唯修十三观(杂想观)亦分三辈九品。指杂垢心即是阿弥陀佛不思议身土。又特开散善三福九品,指归称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众生之慈航。兹简介如次。

  1.本经的缘起

  本经的缘起颇有戏剧性。王舍城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离间唆使,囚禁父亲频婆娑罗王,断绝饮食。国太夫人韦提希深恐夫王饿死,乃用小麦粉和酥蜜,涂满身上,于宝冠璎珞中盛满蒲萄浆,秘密带给夫王食用。阿阇世太子知情后,心生恶怒,执剑欲杀其母。时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颜直谏:“慎莫害母!”阿阇世太子惊恐之余,未敢杀母,但将母亲幽禁在深宫。

  韦提希夫人悲恸欲绝,从幽禁处遥拜释尊,哀请释尊遣目连与阿难前来救助。释尊在灵鹫山即时了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便亲自带着大目犍连与阿难从空而来,现身在韦提希前。韦提希号泣禀佛:厌恶这个秽浊的世界,愿往生到没有忧恼的佛国。尔时,释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顶,化为金色的光台(犹如屏幕)。十方无量诸佛国土皆在光台中显现。韦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见,从无量的佛刹中,选取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境,并恳请释尊开示往生彼土的方法,由是释尊便敷演出这部经典。王宫说法终了,释尊便返回灵鹫山,尊者阿难又将此王宫佛所说法向灵鹫山的诸比丘、菩萨众复讲一遍。如是本经便有王宫会与耆阇会前后两次的说法,可称一经二会。

  2.本经内容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定散二善、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

  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善);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观门的次第是:(1)日观(落日状如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处,修日观送想西方);(2)水观(次第观水、冰、琉璃,显自性湛然);(3)地观(观净土地下与地面庄严);

  (4)树观(观七宝林树);(5)宝池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宫阁);(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8)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10)观音观(观观世音菩萨色相);(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相);(12)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极显阿弥陀佛与吾辈众生同体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内在关联。妙因妙果,功德难思。

  《观经》阐述圆顿究竟之理事,圆发三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显阿弥陀佛之悲智神力。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十六观中,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又称“随他意”之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世一切罪浊凡夫而开设(又称“随自意”之说)。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唯一慈航。

  3.本经宗趣

  本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经二宗,其他大乘经典大多一经一宗。诸如《维摩诘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大品般若经》以定慧为宗。观佛三昧主要指称前十三观,念佛三昧主要指称后三观散善九品往生。一经二宗实则最后归结一宗。诚如善导大师所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经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定善十三观为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说,妙观成就即得往生。净业三福与散善三观乃释尊为末法众生慈悲宣说,最称佛的度世本怀。展示持名念佛,既至简易稳妥,又至圆至顿。并以此付嘱阿难,为未来世凡夫众生而流通。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置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华严经》。此卷经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者证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偈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贤首大师赞誉本卷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兹将本经内容与宗趣介绍如次。

  1.本经内容

  本经主要内容,略标有三:

  (1)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行愿

  《华严经》展示毗卢遮那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入法界品》三十九卷中,普贤菩萨广赞佛德,末后结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冲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经中,普贤菩萨首先告诉大众,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种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胜功效(每愿内涵,容待后面净业助行章详述)。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同构对应。

  (2)读诵本经,利益殊胜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经文书写供养,读诵受持,当获殊胜法益。一者世间利益:速灭五无间业,消除现世身心病苦与无数劫一切恶业,远离魔障,得佛菩萨称赞,诸多人天礼敬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间法益: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化导众生,直至究竟成佛。读诵本经的力用如此殊胜,一则是《华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则缘于普贤菩萨大悲愿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华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

  2.本经宗趣

  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法界缘起即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

  本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疾速成佛为趣。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普贤菩萨以修持十大愿王的功德,不求生华藏世界,而期生西方极乐世界,义味深远,略标有五:一者阿弥陀佛悲愿深重,偏重接引娑婆众生故;二者欲使众生系心一境,方便接引故;三者极乐世界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而华藏世界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极乐不离华藏故;四者卢舍那佛即是阿弥陀佛故;五者菩萨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海众,直至成佛。故偈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最后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圆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这二大圆通特别地排在最后,未按常规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抽出放在最后;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圆通中,势至的根大(见)圆通抽出放在倒数第二。这二大圆通特别地选出放在最后,表明观音耳根圆通契合娑婆众生的根机(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而势至念佛圆通则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究竟了生脱死之胜异方便,弥契十方众生的根机。所以楞严选佛场上,观音耳根圆通被明选,势至根大圆通被暗选。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实属手眼不凡。

  1.本经内容

  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

  (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五欲六尘的路子,而以至诚的出世本怀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鼻舌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华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

  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气,若蒙栴檀香久久熏染,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

  2.本经宗趣

  本经以忆佛念佛为宗,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发起我等忆佛念佛之行。吾人在佛光照摄中,至诚恳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功精勤,契入念佛三昧,即可现生见佛;如或不能,亦可带业往生彼土,华开见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能见到阿弥陀佛。

  经文向吾人传达出这样的消息,一专为忆,一专为忘,阿弥陀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以证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倚门望子,垂手深渊,救拔我等之恩德,昊天罔及。吾辈浪子,在身心憔悴时,忽闻故乡慈母的书信,当撩衣便行,忆佛念佛,回归故乡。

  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往生论》,或称《净土论》,天亲菩萨依据以《无量寿经》为主的众多净宗经典义理为宗要,加以归纳摄要说明,属于宗经论。本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总说分,即五言偈颂是;二、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是。

  1.本论内容

  本论文约义丰,备陈净业修行方法,果德相状,以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功德,理事圆融,净土与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补益。兹概述主要内容如次。

  (1)五念行门与五功德门

  天亲菩萨首先发愿往生安乐国:“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继而阐述往生西方净土,应修五念门(五因):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门中,前四种属于入门(进入西方净土之门),第五回向门属于出门(由极乐国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众生)。

  此五念门渐次修行,能令净业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门(五果)。何者为五功德门?一者近门(初到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近于无上正等正觉),二者大会众门(既生净土,即是阿弥陀佛法眷,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门(登极乐华丽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门(登堂入室,得清净处,受用种种法乐),五者园林游戏门(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以上五功德门中,前四种成就入门功德(自利),第五门成就出门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自度而度人,法尔如是。

  五念门(与之相关的五功德门)是净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吾人宜应顶戴遵奉。

  (2)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入一法句

  本论在阐述第四观察门时,依据《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详陈所应观察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凡四种)(详见第五编)。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的愿心庄严成就。是故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果地功德,亦是观照自性功德。

  天亲菩萨从缘起性空,广略相入的圆教理念申言: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为代表的西方净土无尽庄严功德(广),略说可以入于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一心;清净一心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实相真如。真实智慧是净心之相用(生灭门——无量光),无为法身是净心之理体(真如门——无量寿)。一心二门,生灭门是广,真如门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异。所谓广者,即方便法身,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所谓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故缘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门,缘起性空,便证得无为法身,具有真实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进而论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无为法身,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故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执持一清净句,万德洪名含摄一切清净功德与庄严。阿弥陀佛名号乃实相身,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密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吾人应于斯深加体会。

  (3)违菩提门与顺菩提门

  本论提示修行五念法门的纲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净业行人修行五念门,悲智具足,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远离与悲、智、愿三种大乘菩提心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

  何为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何为顺菩提门?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欲得毕竟常乐,唯有往生西方净土。若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4)缘佛愿力,速证菩提

  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乐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诸如十念皆生我国愿,表明十方众生,信愿持名,缘佛愿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回之事。由不再轮转三界之缘故,所以能得速疾成道。正定必至涅槃愿,诠显生到安养佛国,得弥陀愿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直趋大乘佛果,中间无有退转、滞抑,以及取证偏真涅槃之陷阱,所以得速。菩萨一生补处愿,表证净土人天中,即下凡带业往生者,一生彼国,缘佛愿力,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尽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生必补佛职,非凡非圣,即凡即圣,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

  由上三愿例证可知: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阿弥陀佛愿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通途法门的自力相是:如人畏惧恶道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能修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自力,又称竖出法门。净宗法门的他力相乃是:如劣夫跨驴不上,然搭上转轮圣王的轮宝而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又名横超法门。吾辈众生,由俱生我执我慢故,每常高推自力,轻慢他力。须知生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悉是烦惑厚重、福薄慧浅之人。此时欲于当生了办生死大事,舍净土他力果觉法门,将何以堪?!吾等净业行人,闻阿弥陀佛大愿船可乘,应当生庆幸难遭之想,当仁不让,贾勇争先,归投弥陀愿海,直入极乐故乡。他年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娑婆世界这一期的业报身,乃是生命升华的跳板。往生净土便是转凡成圣,佛果非遥。吾人切勿封拙怀迷,画地自牢,唐丧往生之大利。

  从上述四点证知,天亲菩萨将净宗心要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深契圣心。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又进一步将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加以敷陈,使净土奥义如中天杲日,普辉东土。

  2.本论宗趣

  本论以修五念门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净土为趣。

  上面概述了净宗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亦只是勾勒出净宗理念与方法的大致轮廓,详细内容将在下面各章次第展开。净业行人应精熟五经一论,以五经一论的理念、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全面渗透到吾人的心行与生活中去,俾令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净宗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