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六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第十二条原则:儿童教育
  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迂谈,无关紧要也。

  这一段讲有关儿童教育。
  印祖是一个出家人,专修净土的祖师,却对妇女的教育、儿童的教育,寄予了这么深切的关怀。所以说,我们修净土的人,也在庄严我们现在这个世间,那这种庄严得真正从实际行为去做。
  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明天,是一个民族的未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就看这个民族的小孩的素质怎么样,所以儿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国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的。对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对他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体素质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为上的规范。
  这段开示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子到他懂事的时候,你就得去教他什么呢?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无穷。
  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
  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溺爱他(不能以小孩为中心)。比如在传统社会,每到吃饭的时候,小孩要帮父母添饭,帮父母端茶,这就是在培养他的一种孝心,孝行。现在可是颠倒了,小孩像是小太阳,坐在桌上面,做父母为他忙得团团转。如果他是在三岁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为他服务。当他到了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你就不要这样做了,你就要教育他——一定要让他来为父母服务,来为他人服务,来尽到他的一份孝心。
  “悌”是处理什么呢?
  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长,但兄长当然也要关怀弟弟,这里面兄弟之间要有“悌”的这样的一个德性。
  “忠”,“忠”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你在社会供职了,做公务员了,一定要对国家尽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话,你就不会用自己的权力去谋私利,去贪污腐化,去把国家的钱存到外国银行。你做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贪官污吏,就是由于从小没有教育好。
  “信”,是朋友关系,要讲信誉。
  这个“信”,一边是个“人”字,一边是个“言”字,人说的话就是可信的,如果说出的话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来做人都是很有尊严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来担保,那大家都无话可说。但现在人格瓦解了,你说用人格担保谁也不相信了。
  古人的信,那是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怎么样都得兑现诺言。信植根于诚,真诚心才会表现为信。
  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诚信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已经很难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了。有时候看到这一点真是感慨不已。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各种事情,甚至媒体当中掺水分的——虚假的报道、虚假的广告、虚假的文凭学历,那太多了。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有信。
  孔子在教化当中,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
  孔子回答:治国有三个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誉(信)。
  子贡问:如果这三者要去掉一项,应该去掉什么?
  孔子回答:可以去掉足兵(就是国防力量)。
  如果三个要素非要去掉一个就把国防去掉,剩下两个。足食就是吃饭的问题,那么进一步问,足食和信这之间非得要选择一个的话,那取什么、舍什么?对一个治国者来说,这就是很严峻了。
  孔子回答:去掉足食。
  把这个民生吃饭问题都可以放下,剩下这个信。
  子贡一听,就大吃了一惊,怎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然而孔子说了一句话:“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你没有食可能会死,自古以来谁没有死啊,但是人没有诚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来,他的整个人格就会瓦解。也就是说,这种信的道德价值超过肉体的生命,这是我们中国圣人的掷地有声的语言,我们看到这一段,对圣人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能把一种道德精神价值高扬到这个程度。
  然而我们现在的不肖子孙却沦落了这个信的道德价值观念,我们都愧对于孔老先生(孔夫子)。所以要进行信的教育。
  “礼”,礼貌、礼敬。要有礼的精神,礼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现得要有礼节,要有礼的形态来表达这种恭敬。
  “义”,正义。我们看中国文化当中,关羽的形象就是“义”的一个典型,“桃园三结义”之后,他对于兄弟关系,对于刘备的忠心耿耿,是什么都不能动摇的。
  “廉”,就是廉洁、节俭。一个人要减低自己的物质欲望,要廉洁。做官要做清官,两袖清风。一个人能够廉洁,他的道德人格就能提升。如果一个人,他很追求高消费,过那种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堕落,就会取那些不义之财。
  最后一个是“耻”,羞耻,内疚。当做了某件事情后,觉得愧对良心,愧对天地,愧对他人。“知耻近乎勇”,你知道耻,才会勇于改过。这个耻就相当于佛门的惭愧(惭愧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那就无药可救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感,到无耻、免耻的程度,那也就更无药可救了。这种耻感是他的良知良能还没有泯灭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没了,汩没在物欲里面、仇恨里面,他就不会有耻。不会有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你看现在有些人做坏事,他抢了人家东西,他还炫耀自己,“你看我抢的过程多么有勇气,多么有谋略”……怎么怎么回事。他都把这种行为当成一个炫耀的东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自己搞婚外恋,还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几个情人”。所以就算是免耻,无耻了,一个人到了无耻的程度就无药可救了。
  所以这八个字(八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做人的人格。如果这八个字都没有的话,古人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这八个字都忘记了,在你身上都体现不出来了。“忘八字”比较文雅一点,如果把那个“心”字省掉,就叫“亡八”,那当然就有点骂人的意思了,你就是“亡(王)八蛋” ,就是这八个字在你身上一点也体现不出来了。
  所以,这八个字才是教育最本真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要从一开始就对小孩进行这样的教育。
  然后进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为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中,因果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每个行为在六道轮回中都会有体现。因果和轮回是佛教的核心道理,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教给小孩,如果一个小孩能接受这样的道理,能够在内心深处建立这样的观念,他一定就会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为,这样就建立了惩恶劝善的一个根据。这个根据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内心深处的,他就会在行为上真正做到慎独,在没人看到的时候他也会按照这八个字来约束自己,来规范自己。如果没有因果的观念,没有轮回的观念,那么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没有根,没有基础。尽管他口头上讲道德,那都是做表面文章的。
  所以我们现在感到深深的忧虑了,当一个社会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轮回,他的道德一定会滑坡的,一定会沦丧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祖师大德都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
  印祖对这个问题多有阐述,如果国民不信因果,那就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以及佛菩萨一起来到这个世间,也是没有办法教化的,他不信嘛!不仅不信,他还会嘲笑,所以这个五浊恶世被一种邪知邪见所笼罩的时候,那真是学说之祸国殃民,那是没有语言去形容它的。
  所以要教给孩子这两个很核心的真理,使小孩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举心动念,都是跟天地鬼神,佛菩萨的心息息相通的,是同体的。
  你起一个邪的念头,做一个不道德的行为,尽管没有其他人看到,但早已被天地鬼神佛菩萨知道得一清二楚——“举头三尺有神明”,佛菩萨看我们凡夫众生的念头和行为,就像拿着镜子看面相一样的清楚。所以面对这面镜子,你的容貌是丑是美,那是纤毫毕现了,没有办法去掩盖的,没有办法去逃避的。
  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观念,有这样的信心,他才会建立畏惧感,对自己的不善行为一定会遭到恶报才会相信,相信之后,他就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敬畏感就会出来了。这个敬畏感一出来,他就会努力向那种善良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去努力。
  如果没有因果,没有轮回,那胡作非为、肆无忌惮自然就会出来了。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这些观念就自然出来了。如果说你贪污受贿,你的这种行为马上就会有报应,就要到地狱里面去受罪,他这时候就害怕了。反之,他认为没有地狱,没有三恶道,我不拿白不拿,不享受白不享受,他自然就会出这种问题。
  所以这是对人的行为关系重大的一个观念,一定要在小孩那种天真的心灵当中植下这个观念,先入为主,那就好办了。
  如果你这个观念没有植下去,被拨无因果,功利主义等东西占据了他(小孩)的心,以后你再跟他说这个,他哈哈大笑,说你是封建迷信
  所以要教育小孩,不许打骂其他的人,哪怕地位比自己低贱的小孩子,你都不许打他,不许骂他。要恭敬尊长,对长辈要毕恭毕敬,要有礼貌。
  “卑以自牧”,这是《周易》里的一句话,也是印祖常常引用的话,“卑”就是谦卑, “牧”就是像放羊一样的。牧什么呢?
  把自己的傲慢给控制住。你处处谦卑,你的人格就会慢慢地完善,你的人际关系也会搞得很好。你愈谦卑人家愈会对你赞叹,你愈骄傲,到处炫耀自己怎么怎么样,人家就愈会把你看得很轻。
  生活的辩证法往往是这样,一个谦卑的人就像水一样,这叫上善若水嘛,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一个特点,它是往低洼的地方流的。为什么往低处流?因为水有它的平等性,所以往低洼的地方流的话,它就会最终平起来。所以水善于处在人不愿处的地方,这才是修道人的样子。“卑以自牧”,自己即便有十分的优点,也得要韬光敛迹。
  “卑”(谦卦),谦卦在《周易》里面,它的卦象就是——山在地下,上面是一个坤,下面是一个艮,艮代表山,坤代表地。地下有山,这就叫谦之象,很有内涵,但是不外露。一些浮躁的人,没有什么内涵的人,他有点优点马上就张扬出来,这种人一接触多了大家就知道他里面并没有东西。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卑以自牧”。
  古人都很厚道,自己有十分的优点,最多说自己有三分。
  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就不一样了,现代人可能只有三分的长处,他可以把它说到十分。现在是一个包装的时代啊,把自己包装得富丽堂皇,他的头衔什么什么一大堆。所以现在想找几个平淡一点的、谦卑一点的人,可是不好找了。每个人一说起来,我有这个本事,我有那个本事,我这样那样,都是这样炫耀的。所以要教小孩“卑以自牧”。
  再就是务须敬惜字纸。这些都是古人之风,在现代社会谈这句话好像闻所未闻。对有字的纸,你要去爱惜它,把它收藏好,不能随便丢到垃圾桶里。字为世间之至宝,圣人造字,我们要尊重这个字,尊重这个字的人就会有智慧。如果亵渎这个字,他就慢慢地没有智慧了,到下辈子可能就不认识字了。所以有字的纸一定要把它收捡好,然后统一处理,最好用一个干净的炉子焚化,然后把灰装好,送到大江大河里面去。这是表明你在敬惜字纸。
  彭绍升居士曾经介绍过一个帮他做事的看门人,说他原来是一个很贫贱的人,基本上到了讨饭为生的程度。但是他有个优点,就是常常去捡那些有字的纸,把它捡起来保护好,所以就常常被人称赞。彭绍升居士正好有一个精舍修行,精舍要找一个看门的人,就把他找来了。找来后,他也就跟着念佛——一方面做他的事,一方面念佛。他原本是一个不识字的人,这样过了三年之后,慢慢地他识字了,而且慢慢地还能作诗了。你看他敬惜字纸,当生就得到了智慧。
  所以这一点要从大人自身做起,以身示教来教育小孩。
  爱惜五谷。这些五谷粮食,一定要爱惜不能浪费,浪费这些粮食就是暴殄天物,那是最损福报的。
  所以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你再有钱,你也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这在我们华人是要注意的了,我们华人也许是好客,也许是为了面子,一请客就是很多很多菜,实际上又吃不了多少,最后都浪费了。我们以后不要这样,一定不能浪费,如果吃不完的要把它打包回去,继续吃完它。
  现在有些高校,那些大学生,有时候吃馒头,吃一半他就不吃,就往泔水桶里面扔,让人看了很痛心。
  要爱惜五谷,爱惜衣服。要常常想哪怕一件衣服一顿饭都来之不易,还有各种资生用具,都要爱惜它,要使它用的时间长久一些。
  现代社会是一个新潮的社会,很多人穿衣服已经不是从御寒的角度,而是从他的那种新的款式、流行色等方面考虑穿着。今天流行这个流行色就赶紧追这个流行色。所以他的衣柜里面有很多的衣服,有时候一些贵妇人的皮鞋都是几百双、几千双。你看看这些都不是爱惜啊,这都会损福报。
  护惜虫蚁,就是爱惜生命。昆虫、蚂蚁,你都不能去践踏它,要爱护它,这都是很细微的道德观念。一个人从小对昆虫蚂蚁都能够去爱惜,他就有慈爱之心,就绝对不会去犯上作乱,也绝对不会去杀人放火。他连昆虫都那么爱护,他怎么会对人产生一种歹意恶心呢?
  这些都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在报纸杂志上会看到,现在有一些对小孩的教育,比如吃蚂蚱,说生吃昆虫有营养,甚至把小孩吃这个东西作为广告来宣传。你说那小孩从小就为了一点营养生吃虫蚁,这是一种怎样残忍的心。如果这一念给他放大,那以后就可怕了。
  还有,现在创作一些卡通片,让青少年去创作那些武侠卡通片,特别是那些暴力性的片子,小孩有时候还创作得津津有味。这些都是很不吉祥的,一定要从培养小孩护惜昆虫蚂蚁开始,培养小孩一种仁慈的心,不忍的心。
  但有时候我们会对那些护惜昆虫蚂蚁的人嘲笑。像东郭先生,走路都怕踏着蚂蚁,就有人会嘲笑他,好像走路踩死蚂蚁才是正当的。这些观念都要改变,如果能救蚂蚁,自己就能增福报。
  佛门有一则公案:
  有一个沙弥,他的师父是证阿罗汉果的,他观察他的这个沙弥弟子,七天后他的寿命就到了,他想不能让他死在寺院,让他回家。就跟那个沙弥说,你去看望一下你的父母,你就到第八天的时候回来。这个小沙弥不知道师父吩咐他回家干什么?但也听话,他就回家。
  回家走在路上的时候,正好决堤,水冲了一个蚂蚁窝,很多的蚂蚁在那里即将被水淹死,这个沙弥一看,赶紧就进行抢救,脱下衣服把那个洞堵住,然后把蚂蚁从水里全都引出来,救了很多蚂蚁。这事情他也没有当回事,救完之后他就回家了。
  回家到第七天他并没有什么事,然后第八天就回来了。他的师父很奇怪,就入定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缘,原来小沙弥救了千万条生命。由于救千万条生命的功德,就把他定业要死的这个命给转过来了。所以护惜虫蚁能够延长我们的生命,你去残害这些蚂蚁昆虫,会缩短我们的寿命。要护惜,这也是在培植我们的仁爱之心。
  禁止零食,免致受病。
  我们看到这些祖师的话,就好像是在说现在了。现在很多家庭给他的小孩吃很多零食,吃得一个个都是胖子,肥胖的小孩很多啊,这一胖什么毛病都来了。所以不要吃那些零食,你一日三餐把它吃好,就很不错了。你如果让小孩培养出贪嘴之心的话,他以后种种的问题也会出来,如果你不给他钱,他就会偷,就会去抢,就会想出很多歪点子,贪心就出来了。所以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你看印祖这么小的事他都在这儿讲,实际上它是点明现代很多家庭的小孩身上出现的问题,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能这样教育小孩,那么这样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了,决定就成为贤善君子,成为社会、国家的栋梁之材。于他自己,于家庭,于国家都有利益。
  出了一个国家栋梁之材,光宗耀祖,父母脸上也有光。现在父母最感自豪的就是有一个出息的小孩,别人常常夸奖他,你的小孩很出息,这时候可能就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候了。
  如果你的小孩蹲进了监狱,那做父母的就没有脸见人了。但如果小时候你不进行这些教育,放纵他的那种劣根性,一概不教训他,那这种人长大了之后,不是平庸之辈,就是匪类,做土匪做贼了。这些匪类那都是社会的败类,国家法律要制裁的。到了成了匪类的时候,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你做父母的这时候要后悔,也悔之晚矣!
  所以古人说,教育,要从最基础的、最早的时候开始。
  教妇初来,就是新娶进门的媳妇,你要教育她,她刚一来,你就得教她,以后她就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儿婴孩,在婴儿的时期,就要开始教育,你进行善的教育,他就养成一种善的习性、习惯,从一开始就踏上了正路,如果开始就邪了,那步步都邪。你以后等他形成了邪恶的习惯,这时候再去矫正它,那都不容易。
  所以从开始的时候就得谨慎地教育。这样的家庭儿童教育,不仅是家庭的问题,它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治乱,你教育好了小孩,国家、天下就大治;你小孩没有教育好,都是匪类,都是那种恶心残暴之人,那么,天下也就大乱了。所以国家的兴衰,天下的治乱,首先是从家庭教育是否搞好开始的。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识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已经在现在的大中小学占的比例愈来愈微薄。
  所以这一点每个做家长的要清醒地看到,学校的教育可能更多地侧重在知识技能的教育上,有关道德人格的教育,你还不能太放弃,你在自己家庭就得承担起这样的一种教育。
  现在的家长就注意自己孩子的成绩:你考得怎么样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么又低了几分呐。他天天就关心这个。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他的老师关心的。你要关心你的小孩的这种德性、人格。这是学校教育可能不大关注的问题,而这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要把小孩教育好,父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小孩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你要教小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你作父母的就要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果你作为父母,你对老人一点都不孝,天天对老人呼来唤去,然后自己住好房子,父母却住在很差的房子里。那好了,你的儿女也看在眼里,等你老了的时候,你也住到很差的房间去。
  所以这个孝还不是口头上讲,你自己要做出来。
  现在家庭教育的糟糕,是很多父母,他自己就没有以身作则,于是他就不知道怎么教育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然后又有望子成龙之心,于是给小孩加了很多很多的负担。给小孩学很多班,又是钢琴班,又是英语班,又是电脑班,又是这个班那个班。现在家教都是知识技能的家教,可没有哪个家长请一个有道德的人教他道德,大概很少了。
  我们每个佛教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当中,尽量按照印祖的开示去做,让小孩从小接触圣人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让他接触,让他背诵,这样就在他的内心播下了一个圣人做人的标准、做人的种子,他就会一生受用无穷。
  然后对他加以因果的教育、轮回的教育,让他相信,让他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佛,在弥陀名号光明的护持之下,他人生的道路不至于走得太歪。如果他死心塌地成为念佛行人,你作家长的就放心了,他绝对是一个世间的善人。也许他不可能做惊天动地的事业,但绝对不可能做被关进监狱那样的事情。

第四部分 结语

  光老矣,精神日衰,无力答复来信。但以邮路大通,致远近误闻虚名,屡屡来信。若一概不复,亦觉有负来意。若一一为复,直是无此精神。以故印此长信,凡有关修持,及立身涉世,事亲教子之道,皆为略说。后有信来,以此见寄。纵有一二特别之事,即在来信略批数字,庶彼此情达,而不至过劳也。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综述《一函遍复》的著述因缘
  前面印光大师对净业行人修行的种种注意事项、基本原则,都给予了很精要的开示。
  最后就概谈,“光”就是印光法师自称。这时候印光法师已经七十二岁了,七十多岁的老人——“光老矣”。“精神日衰”,精神一天一天地衰弱,已经没有更多的力气答复这么多的来信了。
  由于“邮路大通”(就是邮电部门四通八达),尤其在江苏靠近上海一带,邮路都很发达。印祖从五十二岁,龙天推出,接引众生,弘法利生以来,他的知名度就愈来愈高了。海内外很多的信士都写信向他请教或求授皈依。所以印祖说“误闻虚名”,就是自己虚名,是大家错听了。这是他谦虚,就是自己实际上没有什么道德,是远近的信众误听虚名,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所以就屡屡来信(众生碰到种种的修行问题都写信来问印光大师)。
  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人去一封信,大陆的、海外的多少信众。所以印祖每天收到的信是要用麻袋来装的。原来他没有出来之前,有些是通过特别的渠道,知道他有道德,给他写信,那个时候他的信很少,他可以回。现在到了用麻袋来装信的时候,他怎么回呢?他没有时间精力啊!如果一概不答复这些信——印祖很慈悲,又觉得辜负了人家不断写信来的诚意。如果一定要每封信都回,那又真的是没有这个精神。别说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就是三十多岁的壮年人,他也没有办法应付这么多的信件。

《一函遍复》的契机性——阿伽陀药,万病总治
  所以印祖就有个善巧方便,很多来信就是问修行嘛,所以就把这修行的主要纲要、原则,写成一封长信印出来。那这封长信里面有关如何修持净土法门以及如何在生活当中建立道德人格,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孝养父母,乃至于怎么教子女这些问题都挑其要点来加以阐述。
  所以这封信也就是阿伽陀药了,什么都包含着,而且非常精炼,提出的都是原则性的问题。这些原则性的义理,你只要善巧地加以举一反三地使用,它就利益无穷。
  印祖原来写书信还是很古奥的,引经据典,《尚书》的话,《周易》的话,有时候看了还不是很好懂。
  到了此时他写这封信,语言写得就像白话文,大家看看这封《一函遍复》,那是一般的文化人都能看懂的,很平白,这就是印祖的慈悲。要写得非常白,使所有人都能看懂。也是印祖的智慧,能够把最深奥的儒佛两家的道理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函遍复》的实际作用
  所以,只要你有信来,我就拿这封长信给你寄过去。那纵然有一两个人有一个特别的事情要请教,那印祖就在此信上略微地写一些注意的开示,这样就使得彼此的这种情意都能够沟通,你的求法也能得到满足,印祖这里也不至于过于劳累。这封信就起这样的作用。

专示如何念佛求生净土
  如果有的信众想要通宗通教,要作大通家,那印祖从来不以大通家标榜,他自己常常说自己就像是一个残疾的人在十字路口,自己一步都不能行,倘若有问路的,我尽管自己不能行路,但我知道路,给你指一条正确的路。印祖是以这个自居的。所以如果你想通宗通教,你就去请教那些高竖法幢的大通家法师。
  那么印祖他也是“开专卖店”(专示念佛一法)的,专门指示你如何念佛求往生,就是这么一个目标。大通家是印祖历来不赞成的。要知道,就是到了对一切经教都通达的地步,也未必就能当生了生脱死。
  还有一种情况,往往通宗通教的人不信净土。

净土一法超越通途教法
  因为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是佛的果地上的大不可思议法门,超越了通途教法的因果观念。
  就如一位居士的提问,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受自己恶业的报应,好像不符合因果律。
  确实,你看到了问题的核心。净土法门就是,只要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遭受自己宿世恶业的报应。比如我们多生多劫,阿赖耶识里面有很多三恶道的恶业种子,但是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仅没有三恶道这个事实,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这是四十八大愿的第一大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恶鬼畜生者,不取正觉”里面提到的。那你说西方极乐世界三恶道都没有,你带着三恶道的种子去,你得什么报啊!一点报都没有,报不出来的,所以这一点就超越了通途教法的因果观念,通宗通教者就在这点上通不过去,他用通途教理来揣摩净土一法,往往会错的。
  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在这不可思议的层面接纳不可思议的念佛一法,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如果发起“真为生死”心,要在今生了断生死轮回,就必定要注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在这个末法时代,离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法,想在当生了生脱死的,没有一个人。
  所以印祖在《文钞》里面就不断地苦口婆心地说这句话,可能修其他通途教法的人听到这话会不高兴,他认为他的那种宗门教下修什么,能解决生死问题。实际上他是没有深刻地去了解自己的根机,没有了解这个时代,往往在临命终时手忙脚乱。

唯有依教奉行,方能了生脱死
  我们作为净业行人,要听祖师的话,要把《一函遍复》常常熏习,落实到我们的行为当中。世间人都是说得多做得少,但一个净业行人一定要解行并进,知行合一。一切佛法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显出它的力量,在口头上,在字面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印祖一生示现的就是平实的家风,他就实实在在地去干,一句佛号念了六十年,就转凡成圣了,就成了一代祖师了。他的道盛德隆就如日中天,普照大地。
  一部《印光法师文钞》,就是引导我们末法众生从无明长夜中出离生死轮回险路的智慧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印祖文钞视为佛言佛语来看。因为他的一切说法都是有佛经的依据的,又通过他的真修实干,现量证明了的。我们唯有依教奉行,才能解决了生脱死的根本大事。
  (根据大安法师2006年9月16-17日,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培风大礼堂讲述录音整理)

本讲记视频地址:http://www.xuefo.com/bdshow_20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