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绍一下十善的内容,着重谈一谈与当前我们修行的有关问题。
第一、不杀生而放生、护生:
从放生护生推而广之,应多多地去为社会做救死扶伤、敬老爱幼、济贫助残、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其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维护和平的事业。作为佛教徒我们都应当勇于承担这类有益于社会的事。这就是在修菩萨行。举个例:1998年夏天,成都市府南河发生了三个青年舍身救人的事迹,但引起了种种的议论。有很多人赞扬他们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很值得提倡的;也有人惋惜:那么年轻就牺牲了,太不划算!还有一些人竟认为这种见义勇为的事情搞不得!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能够舍已救人,就是修菩萨行。过去诸佛在修菩萨行时,舍头目脑髓救众生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我们凡夫能够发这个愿,当然可以消除自己多生的罪障,增长福德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佛经上有一个记载:一个妇女抱着她的小孩过河,一不小心,失手将小孩子掉进了河水里,这个妇女当时非常悲痛,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她的孩子,她这一念头是为了救小孩,小孩也是众生之一,所以她死后,生到天道。我们从这一事例来推断,那三个青年虽然死了,但他们下一世必然往生善道。从因可以推果,这不会错。
第二、不偷盗而行布施:
偷盗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财富,但是偷盗者不知道种下这个恶因,得的果报是贫穷困苦。反过来说,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得到富裕的福报。从因果规律来分析,我们用财富来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这跟社会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布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报绝不会因为他的布施而减少。比如,一个应该是百万富翁的人,他布施出去了五十万,他最终的财富是不会减少的。就好像一口井,把井水抽完,但过了几天,井水又会重新还原到原来的水位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福报应该有多少,就会有多少。而布施出去的这一部分财富,相当于存放在“布施银行”里,“布施银行”是最保险得利息最高的“银行”。《地藏经》讲,这叫“舍一得万报”,也就是民间常讲的“一本万利”。而接受布施的人,也是过去生中种下的善因,才会得到的善报。但是,你得到布施后,福报就勾销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布施并不一定是好事。《台州佛教》曾刊载一个消息:“一九九0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举行大规模建设,有一些印尼华人商人,到庙里来敬香,并大量布施钱财,回印尼后他们的生意都很顺利。这件事传开后,布施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算了一笔总账,这批印尼华人布施给广化寺重建工程的总额高达一千多万元。他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发财了。第二个例子是: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时,有一个叫黄尊祥的香港商人,他在梦中梦见了大佛,于是他到这个庙里来拜佛,并捐款一万元。返回香港后,他经营的生意异常顺利,他信心大增。后来又多次专门到庙里来捐款,感到每一次捐款后自己公司所得利润一次比一次更大,于是信心倍增,个人捐款总额竟高达一百多万元。后来他成为香港三家公司的总经理。这些事例可以说明,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布施决不会蚀本。
第三条,不邪淫,而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净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关系外,绝不能乱搞男女关系。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破坏别人家庭关系的罪恶行为,必然会受到应受的恶报。我们学佛人首先应该清心寡欲,应该认真持戒修行,做到用佛法来指导生活,把家庭变成清净道场,把亲属看成法眷,现在大家同念弥陀,将来大家同生净土,这样,这种家庭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家庭。
第四条,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社会上有一些人说假活成了风气,据说是怕说真话会吃亏。其实说假话的人,别人最多受你一时的骗,不可能长期骗下去,一旦假话被败露,这个人的声誉信义都完全没有了。学佛千万不能这样做,做人,不论你是做什么行业的,都应该本着一个诚实的态度来工作和生活,用诚实的态度来待人接物,这就是在种善因。北京同仁堂是一个以诚信而发达起来的很好的例子。他的老板姓乐,从清代开始做药的生意。他始终不渝地认为:生意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尤其是做药生意这类行业,就更是直接地为病家救死扶伤,是在做善事。所以同仁堂的药保证质量第一,绝不掺一点假,药的疗效可以达到药到病除,深为人们所信赖。比如说,有些中成药里要用黄金制作,他就一定会认真地把黄金的用量用够,决不打丝毫折扣。甚至有时急需用时,还将家人的黄金首饰拿出来用。他的很多亲戚朋友对此很不理解,都说做生意怎么能这样做呢?你就打个广告说药里有黄金就行了,买主又不在场,你这么认真,要亏本的呀!但是同仁堂的祖先的看法就迥然不同,他认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地在种因,种的善因,怎么会亏本?怎么会得恶报?果然,他这个做法完全正确。虽然他的药成本高,价格比别家的贵一些,但货真价实,疗效显著,深获用户信任,没有任何一家药房能与他竟争得过的。现在北京同仁堂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并至今享有盛名。显而易见,说诚实语,不妄语,是不会受恶报的。第五条,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是以慈悲为怀。菩萨行里的四摄,有一条叫爱语摄,爱语就是说话和颜悦色,使用让人乐意接受的语言,这样能广结善缘,也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六条,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第七条,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言: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语言。学佛的人要懂得:直心是道场。我们应当存直心,说直话,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如果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或者说黄色下流的语言来污染别人的心灵,这个很不应该。而且种这种恶因,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恶报。
第八条,不贪而修不净观:
从这一条到第十条是对治贪、嗔、痴三毒的。贪欲主要是指的对财、色、名、食、睡,这是每一个人在学佛道路上的大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学佛要想成就很难。
第一是贪财。一般人对于财富的追求和欲望都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有满足的那一天,贪得无厌是最为贴切的形容。因此往往可以不择任何手段地尽量去谋求财富,待到财富到手后,又大肆挥霍,尽情享受。又不非但如此,还不肯将财富回报社会,更不愿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善事。这样一来,既种下恶因,必定会受恶报。“贪夫殉财”,事实如此。
第二是贪色。这是我们能不能了生死的一个问题。种了恶因,必然得恶报。你种了破坏了别人家庭、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因,你和你的亲属也必然要受到恶报,也必然会破坏自己的家庭,这是很现实的恶报。这种坏影响会让子孙后代都受到极坏的伤害,招致恶报,是非常可怕的。作为佛教徒,更应在提高道德品质和净化社会风气方面做出榜样。
第三是贪名。名,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没有实质,但总会让人很不容易放下。其实,贪名的根子就在于“我执”。一个人说:“我学佛做到了‘无我’,我捐功德到庙里从来不写我的名字,而只写一个‘无名氏’”。一天,他来到寺庙,仔细看着功德碑上“无名氏”捐的钱最多,心里很满意,惟恐无人知道,于是他就去问别人:“你知道这个‘无名氏’是谁吗?”因为不少人都知道他的代名就是“无名氏”,却故意揄揶地推说不知道。他迫不及待地说:“那就是我呀!”大家于是乎大加赞扬一番,他飘飘然起来,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名”这个东西虽然是虚假的,但确实害人不浅,它让人产生妄想、分别、执著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把“名”搞清楚,不破掉我们的“我执”,那么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会时时刻刻扰乱我们想修行的心。尽管我们虽然种了一些善因,而让“我执”更加重了,这样出不了六道轮回。
第五是贪睡。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与社会上的看法也不同。学佛人当然需要睡眠,睡眠可以调节身体疲乏,使身体得到休息,让体力得到恢复,精力充沛。但是,睡眠过多,贪睡却反而使人头昏脑胀,精神疲乏。如果一旦养成贪睡这个习惯,好像永远没有睡够似的,精神萎靡,懈怠懒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节制睡眠,用功办道。节制睡眠对身体绝对没有害处。美国万佛城的出家人都是实行的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实际上,只要我们内心清净,哪怕睡眠时间不多,但睡眠的质量提高,同样可以恢复疲劳,恢复精力。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上师,长时期以来都是每天晚上只睡眠两小时,但九十几岁高龄的人却面色红润,神采焕发,精力充沛!仅从健康状况来看,那些每天吃生猛海鲜、鸡鸭鱼肉的人能跟他相比吗?所以睡眠少,饮食清淡决不会影响健康。
上面几种贪欲都是为了满足身体这个躯壳。应该懂得我们这个躯壳就是造罪恶的聚集点。佛经说:“形为罪薮”。薮就是聚集点,通俗一点就是垃圾桶,一个随时造罪恶的垃圾桶。为了爱护这个躯壳,造下了种种罪恶。现在,我们有幸闻到佛法,也懂得了得人身的不容易,那么就应该利用它去修福慧,去做利人的事,决不能为它去制造罪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随时随地对治种种贪欲,才会减少在这方面再造下罪恶。以上都是的是讲如何对治贪心,下面一条是如何对治嗔心。
第九条,不嗔而修慈悲观。
第十条,不痴而修因缘观。
上面讲的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内容,都与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佛陀要求我们做人应该遵守的准则。我们既然学佛,就是要用佛法来指导人生,指导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导,走佛指引的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修福修慧,幸福圆满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进而念佛求生净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