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梵语「毕韧子底迦」,解释为「缘觉」或「触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之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得部份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可以说,希腊的哲人,中国的圣人,皆是辟支佛。
这就是佛教中特长的地方,佛教中并没有非受释尊之教不能解脱的偏狭思想。不等待受释尊教法也能有独觉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所以,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老子也好,孔子也好,耶稣也好,穆罕默德也好,皆可以看为观世音菩萨的应现。
观世音菩萨好似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无论在江、河、洋、海之中,都可以浮现。真理是一个,体现宇宙真理却有不同。所以适应不同的时代或土地而现身教化众生。这是佛教的特色,应该加以发挥的。
当然,这辟支佛是缘觉,但在缘觉当中,也有缘觉的缘觉,缘觉的声闻两种分别。缘觉的缘觉,是没有受释尊之教,能观察生死因缘的道理而悟入的。可是,说到缘觉的声闻,那就必须遇释尊的出世,听闻生死十二因缘才能悟入的。所以,从过去到未来,我们在生死的因缘之中,智慧的眼被眛了,不能见到明朗的真理,就是由无明而生出的行;因行而生起识和分别;这个识与外境连络,就生起名色,这个名色,和外界交涉,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由于这个六入,与外境相触则生触;由触而感受;由受而生爱;由爱而执著即生取;依取而想保持已有;终于感受生与老死之苦。依此生命果,又生起无明,依于无明而有行(业),有行故有苦,有苦故又有惑;如是惑业苦三,如环之无端。
声闻是闻佛之教示而见到苦(苦谛)的根本,是身口意的恶业积集(集谛)而成,只要把这个断灭,即能得悟(灭谛),但是断集证悟,必须修道(道谛)。佛有说:迷的果是苦,迷的因是集;悟的果是灭,悟的因是道。听闻这个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而开悟的一群众生,叫做声闻,简而言之,即是佛弟子。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在这四谛。从原始佛教到后期佛教,也即是从小乘到大乘,一切的教典,都从这四谛的开展而来。所以闻佛声,并不一定要生在佛世,亲闻佛声。佛在世,是有佛说法;佛灭后,是有佛的法流传。流传的教法是由随侍佛陀很久亲闻佛声的阿难尊者诵出的经典,各方均有翻译流传,这都是佛陀的法音。
因此,虽是声闻也不一定生在佛陀住世之时。而声闻即是佛弟子,这就是指的从佛教的教法出家修持成道的很多佛的弟子而言。以怎样能够度脱的人,就现那种身而来度脱他。
从这个看法来说,印度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及达摩祖师;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华严宗的贤首国师;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日本的传教大师,弘法大师,日莲上人,均以出家之身而为众生说法,所以亦可称现声闻身。
像这样来说,但这些都是大乘的菩萨,把他们说为声闻,或者不对也不可知。但是这个声闻,有自甘小乘的,叫愚法声闻;有进修大乘的,叫广慧声闻。不单如此,就是大乘菩萨,现声闻身可以得度的,即现声闻身,这种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就从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
以上的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均是开悟的圣者,所以叫三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