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以此为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读诵,且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德自然要过胜过行七宝布施的人。要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当不执着于一切相,随缘说法而如如不动。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应作如是的观照啊!」
此时,佛陀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佛反复阐明般若之法,至此已说解完毕。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诸僧人、女尼、善男、信女、及一切世间的天人鬼神等,听完佛所说的般若大法,无不欢喜感化,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讲话:
前分旨在归结「降伏妄心”的问题,佛陀要行者总除诸执,将心外的「我等四相中”,心内的「我等四见”空去,并且不生圣凡高下的动念。如此粗细妄心不生,妄心就无从现行作用。妄心降伏了,此分再总结「安住真心”的问题作更详尽的解答。
当妄心降伏时,如天际乌云散去,朗朗青天白日显现,在真空清净境上,佛陀要行者借此明净心眼,广弘佛事,而非贪着于俱空的寂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见第二十七分),况且《金刚经》是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者说(见第十五分),岂是乐着小法,住于空境者,所能受持读诵,深解佛所说之义趣呢?
佛陀一路为我们除尽内外妄想,耕种心无住相的纯净无漏福田,日后生发不落三界,不受后有的究竟功德。《金刚经》于阐发般若性空之理,此空非外道的断灭空,亦非二乘人的偏寂空,就如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处处空有相摄含融,重重无尽的法界。
自受持《金刚经》的无上妙用,仅是自利,还要为他人说(见第十一分、第十三分、第十五分、第二十四分),此弘布法音,续佛慧命,功德胜过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乃至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作为。
一、为他人说续佛慧命
经文中说: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人非凡夫,而是「无行住施”的菩萨。虽然心无所住,行于布施的功德很大,但是仍不如发菩提心者,忆持《金刚经》的空慧,即使短如四句偈,受持读诵(自利),为人演说(利他)的功德福报。此段是显示「持经说法”的殊胜利益。
佛陀一番悲心,在此归结二次尊者提问的「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应住?(见第二分、第十六分)。并为嘉惠将来一切众生,因此于金刚法会圆满之际,再告示菩萨行者,修学最上乘法,应行解合一,福慧双修,以自利利他二行,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宝雨经》卷第一:
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供养施?所谓菩萨,供养三宝。云何供养佛?谓于如来制多(积土石而造之塔也,中藏舍利)之中,若华若香,若散若烧,及涂扫地;若制多破坏,应当修理,是名菩萨善供养佛。云何供养法?谓诸菩萨听闻正法,若书写受持,读诵通利,思惟修习,不颠倒思惟,不颠倒修习,是名菩萨供养法。云何供养僧?谓无给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下至水器,众具皆足,是名菩萨善供养僧。如是供养佛法僧时,是名菩萨成就供养施。
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无所依施?所谓菩萨,行布施时;终不为求天王位果,及生余天;亦不求人王,及小王等,是名菩萨成就无所依施。
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清净施,所谓菩萨行施之时,观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实有;离诸障碍,贪染过患。是名菩萨成就清净施。
菩萨欲成就清净施,心无贪染过患,思惟不颠倒,修习不颠倒,终不求人天福报,才能以清净心,成就无漏法施。又如何为人演说呢?经文中有三句,正明三种般若。即为人演说,此文字般若也。不取于相,此观照般若也。如如不动,此实相般若也。佛陀咐嘱末世众生,若发菩提心,为人演说时,须不取相,安住真如平等实相之中,自心决定无疑,尔后始能于语默动止,扬眉瞬目,演说第一义谛。
百灵和尚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庞蕴,百灵问他:「当年你在马祖道一处得到的一句,你曾说给人听吗?”
庞蕴说:「有啊!我曾经向人说过。”
百灵心中不解,此句是非语言可说,非思议可及,说即不中。因此再问道:「你曾向何人说?”
庞蕴用手指着自己说:「我只对庞蕴说啊!”
百灵赞叹说:「即使是佛陀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也比不上你啊!”
庞蕴以手指自己表示得意的一句,即人人本见的佛性,更与何人说?
庞蕴问百灵:「那你得意的一句,又曾经说给何人听吗?”
百灵戴起斗笠就走了。
实相佛性非可言说,但不假借文字音声之方便,众生难以由迷知返,因此在《金刚经》的经文中,才会不断显明为他人说的无比功德,令正法流通,是真荷担如来家业的第一希有之人。为什么一念发菩提心的功德,胜过无量世界七宝的布施呢?《华手经.发心品》第十一:
阿逸多(译云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号)!当知诸佛一切功德,皆在初发调伏心中。是故菩萨,世间难遇,佛亦难值。阿逸多!譬如无牛,则无醍醐;如是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阿逸多!譬如有种,则有华实,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是故当知发心为难;发心难故,佛亦难得。
佛灯出于世,万亿劫难值;如优昙钵华,时时乃一现。
深发菩提心,正行佛道者;如是大菩萨,世间亦难遇。
是故若有人,能发此大心;斯人当作佛,处众师子吼。
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诸佛种神通无碍,皆在初心中。因为发心为难,所以佛陀在金刚法会圆满之际,叮咛咐嘱行者,发此大心,为他人说,令自他得菩提种,转清净法轮,证佛百千无碍神通。《胜天王般若经》卷第二〈法界品〉: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有般若故,近善知识,勤修精进,离诸障惑,心得清净,恭敬尊重,乐习空行,远离诸见,修如实道,能达法界(指真如实相,无分别智之境界)。
「大王!菩萨摩诃萨,有般若故,近善知识,欢喜恭敬,犹如佛想;以亲近故,不得懈怠,灭一切恶诸不善法,生长善根,既灭烦恼远离障法,即得身口意业清净;由清净故,即生敬重;以敬重心,修习空行;修空行故,远离诸见;离诸见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见法界。”
菩萨因修习般若故,心地清净,近善知识教,即能灭诸不善法,生长善根。三业清净,才能离诸障惑,不取于相,见如如不动之法界。我们在学习般若空行,内心的知见不先空去,如何盛入佛法的醍醐?
南隐禅师生活于日本明治时代(公元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有一天,有位学者教授来向他问禅,他以茶水招待。
禅师不断的把茶水注入这位客人的杯中,直到满杯,还是没有停止注水。
这位教授望着茶水溢满整个桌面,终于忍不住开口:「禅师,茶水已经满溢出来了,你不要再倒水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你自己的知见,你要先把你内心杯子里的执着空掉,吾宗的禅水,才有办法流向你的心中呀!”
二、菩萨正观有为即空
佛陀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一切有为之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原无真实,乃三界众生,妄执为有。并教示宏法利生的菩萨行者,于一切诸法,不生取着我人等相。以此正观,则彼阴界处等,即是般若真心,如如本体矣。《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说: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佛法结使,有何差别?”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如是须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谓佛法色。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是故大德须菩提!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行者以此梦幻等六观,不被世间有为生灭法迷惑,入生老病死无有恐惧;视贫富贵贱平等无别;于馨香臭秽,赤白青黄知变异不实。观一切有为,迁流造作,皆是虚妄,终有败坏。行者若破一切相,起如实正观,于一切境,内外如如不动,才是真正受持读诵《金刚经》,能为人演说无法之法的真实菩萨。
曹山慧霞禅师对侍者说:「悟道的人,无论内外多么炎热,也不会受到影响。”
侍者说:「是的。”
慧霞又说:「如果现在炎热至极,你要到哪里回避?”
侍者说:「就往炽热的火炉里回避。”
慧霞不解的问:「火炉炽热无比,你如何回避炎热?”
侍者指着自己的心答说:「我这里众苦不能到啊!”
借般若慧观,舍恚行道,慈心正意,即能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逢诸饥渴寒热苦乐,詈骂、恶口、恶事等,悉能忍之。正观无谬,视缘境如露如电,幻化不真,即可调御身口意三业,作忍辱仙人。
唐代,杨庭光在司空山会见了本净禅师,问道: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一心一意的求道,请禅师慈悲开示我吧!”
本净禅师:「你是从首都来的,帝王所在之地有很多禅者,你就在那里问道好了,我对你所说的‘道’一概不知。”
当杨庭光再度发问时,本净禅师说:「你到底是要求佛还是要问道?求佛的话,即心是佛;问道的话,无心是道。”但杨庭光并不会得话中含意,于是再次求教。
本净禅师:「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由心得,若再悟无心的话,便连佛也没有了,而无心不外乎是真正的道。”
杨庭光更是狐疑不解的问:「都城的大德们多说以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来求佛,但是禅师你却说无秽的般若智慧人人本具,不是由修行来获得。若果如此,则以前我所作的布施、持戒等修行,莫非都和成佛没有关系吗?”
本净斩钉削铁的答道:「毫不相干!”
要怎么回避内在三毒的炎热?幽林山泉的清凉,止静不住我们心头燃烧的烦恼之火!唯有向最热处,观其幻影性,不取炎热相,当识想不受,六根寂静,何处不是清凉山水地?《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菩萨行者于世间弘化度众,用梦、幻、泡、影、露、电,守摄身心。不论丑妍好坏境界,以此「六观”明照,则诸根寂然,知来去生灭之业因,心不住幻相迷惑,即可安忍不动,入如如佛界。《坚意经》:
沙门贤者,以忍为先。当如清水,无所不净。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洗之;然不毁水清。亦当持心,有如扫?扫地净不净,死人死狗,死蛇屎尿,皆亦扫之,然不毁于?矣。亦当复如风火之力光,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吹亦烧,然不毁风火之力光。若人欲来杀己,己亦不瞋;欲来坏己,己亦不瞋;欲来谤己,己亦不瞋;欲来笑己,己亦不瞋;欲来坏己,使不事佛法,己亦不瞋。但当慈心正意,罪灭福生。邪不入正,万恶消烂。
心住修行之相,布施等福德,纵令五度齐修,若不以第一般若波罗蜜为眼目,怎知自家宝藏,原本无欠无余!菩萨终日求福,于心地解脱何益?《庞居士语录》卷中:
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
五岁更不长,只作阿孩儿,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
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
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
佛陀说种种法,不过是权宜之教,只是要吾人于日用六时中,不取于相,不被相转,将百年狂心歇息。当下回头上岸,不再于觉知缘尘生死流转,如梦中人,妄执忧悲啼哭。《净名经》: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万法缘生妄有,本无自体。泡者,风击水成泡,岂能久住?观万物似浮沤不实。是身如泡,岂能久住?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晨朝溼露,暂有即无。闪电也,忽有忽无,念念无常。
般若慧观能明彻身心如水月,从虚妄幻化的此岸渡往常乐我净的彼岸。行者即化炎热世间为清凉国境,转浊恶烦恼成琉璃法界,随所住处恒安乐。身心无寒暑的住着,日日天青蝶舞,满目尽是香云花雨乱堕。
千代能尼师在园觉佛光大师门下学禅,久久不能证悟。
在一个月明之夜,千代以一个旧桶提水,因桶箍破裂使得桶底脱落,刹时豁然彻悟,心得自在。作了一偈,以记其事──
扶持旧桶,桶底忽脱。
桶里无水,水中无月!
千代能尼师因为旧桶破裂,桶底脱落,彻悟无水无月的一真法界,佛陀于金刚法会,或用离相无住的刀剑,或用假空中三谛的利斧,无非借此截断箍紧我们身心的旧桶,令其破裂。根尘缘境脱落时,行者能悟得无去来坐卧,如如不动的圆觉真心。
佛经在卷末都会列举与会的大众,此为正信流通也,谓佛说经圆满后,闻法者应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以使正信流通,荷担如来正法家业。言欢喜奉行者,据《文殊所问经》有三种含义:一、说者清净,不为利养。二、所说清净,如实知法。三、得果清净,欢喜奉行。
凡是闻法心生欢喜者,必然对经义有所妙契;因契入佛意,则起清净信心。以此净信受持不逆,当随顺如来所教,必能于昼夜六时,穿衣吃饭间,欢喜奉行。
《金刚经讲话》在法会圆满之际,我以「金刚十念法”,让见闻《金刚经》,欢喜《金刚经》,读诵《金刚经》,奉行《金刚经》者,人人契入金刚妙法,得金刚坚固大力,证金刚不坏身。
金刚十念法──
(一)念身非我,多行善缘。
(二)念口非我,常出爱语。
(三)念意非我,受持大悲。
(四)念财非我,广济贫乏。
(五)念名非我,清净生信。
(六)念权非我,救渡羸弱。
(七)念色非我,正念喜舍。
(八)念生非我,勇猛精进。
(九)念死非我,自在无忧。
(十)念念非我,妙契佛心。
在纷扰的人间,以金刚为明镜,端正身心;以金刚为房舍,离诸炎寒;以金刚为美膳,得大满足;以金刚为曙光,照破黑暗;以金刚为上服,圆满庄严。憨山德清和尚的〈雪里梅花〉诗: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忍将鼻孔冲开。
最后祝愿见闻随喜者,只要受持四句金刚妙偈,何须踏破岭头千堆雪,只要返归自性,寂静六根,恁么时,千树梅蕊芬芳,暗香万亿充塞!届时,无人无佛,无法无说,无空无色,无是无非,庭前柏树演佛事,大千世界总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