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宣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真实的。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

  「佛陀!这个人不曾了解您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佛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不可于此四见,妄执实有。」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如实去知,如实去见,如实去信解,心中不生一切法相,而妄起执着。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谓的法相,并非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只是缘起的幻相,佛陀暂时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讲话:

  三十一分为总结全经之义也。从当机须菩提问的二个问题,即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安住真心,如何降伏妄心?此分总除诸执,以显三空(我空、法空、俱空)正智。在第三分中说,若菩萨谓有众生可度,即着我人四相。又第四分说,菩萨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第六分说,若心取相,取法相,取非法相,即着四相。此四相是心外粗显的执着,起于心念微细的我等四见而运作。佛陀在此粗细妄念俱遣,内外见相拂净,令吾等不生一念,契如如不思议境。

  《金刚经》宣说离相(离我等四相),无住(不取相、法相、非法相),的微妙大义,由离相、无住起三空正智。菩萨行者若能离却诸住相,行于布施,成就的福德虚空,不可思量。此分将我等四见,法非法相,一并总除诸执,以显非有非空的真空妙有的不可思议。则华香蝶舞,咸归一真法界,水态山容,尽合般若妙谛。

  一、拂四见相解如来义

  佛陀为行者阐明离见相之理,心并没有我见我相的住着。但凡夫愚智者,以为佛陀处处说四相,就是有个见相可得,不能解悟佛陀所说之义,四见乃非空非有也。黄檗禅师说:

  诸学道人,若却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

  佛陀说我等四见者,乃顺俗谛也。说即非我等四见者,乃顺真谛也。说是名我等四见者,乃顺中道第一义谛也。佛说我等四见,义含三谛,却使一切众生,达得我即非我,无我而我,了明自性,顿证真空妙有,自家珍宝,不假外求。《大方等如来藏经》:

  譬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又不能言。

  穷年抱愚冥,无有示语者,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

  佛眼观众生,虽流转六道,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易。

  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

  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

  譬如菴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

  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

  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三昧具足,一切无能坏。

  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

  众生皆有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诸佛出现于世,演说种种法,为开一切有情身内如来法藏。此如来妙藏大智慧聚,俨然清净,如佛无异。《金刚经》的每一分,佛陀所说之义,亦是要吾人信有内实不坏的菩提种,只要降心离相,断除无明壳核,必成菩提树王,结菩提果实。

  皓月供奉有一天请示赵州禅师道:

  「如何是陀罗尼(密咒)?”

  赵州不开口,以手指指着禅床右边。

  皓月:「这个?”

  赵州:「你以为这不是陀罗尼咒吗?我却诵得。”

  赵州禅师又指着禅床左边。

  皓月:「这个?”

  赵州:「有什么不对,我也诵得。”

  皓月:「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赵州:「你难道不明白,真诵无响,真听无闻。”

  皓月:「那么说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了。”

  赵州:「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

  皓月:「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正闻?”

  赵州示偈道──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密咒为一心总持功德,此与佛同声相和之时,无形无相,无音无声,是真空妙有的流露。凡夫希求于咒语音声见佛,是不解法尘全体当空之理,但法界空性不离色相而显发。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色法音声等俗谛)求菩提(非有非空的胜义谛),犹如觅兔角。”

  佛陀以我等见相,作为凡夫起步修行的方便,要行者离根尘缘影,悟得五阴不实,幻化所成。从假谛入真谛,于离一切相,心无所住,会得即色即空,空有无碍,体相相融的第一义谛。凡夫因凡愚无智,佛陀才不得说有三乘十地,有见相离相,有凡有圣等法,但于平等法界性,哪里有高下的差别,生佛的尊卑?

  《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有一母人,贫老伛偻,长跪问佛:「五阴、六衰,会合我身,悉为是谁?来何所从?去何所归?惟愿世尊,为我思惟。”

  佛言:「善哉!宜识其几!诸法因缘,识之者希。譬如钻火,两木相揩,火不从钻,亦不从燧。火出其间,赫赫甚辉。还烧其木,木尽消微。亦如捶鼓,其音哀摧。声不从革,亦不从捶。诸法如是,因缘相推。亦如天雨,风云雷电,合会作雨,不独龙威。诸法如是,文亦如是。譬如画师,调和彩色,因素加画,无形不即。皆须缘合,非独一力。”

  诸法如是,皆须缘合,非独一力,亦非有主。佛陀要吾人析色归空,明彻五蕴危脆,法尘非实,豁然看破世间假相,直至洁净六根,入佛界亦入魔界。

  间宫是位著名的教师,曾向一位禅师请求指导,禅师教他参究只手之声。他日夜参究于只手之声,但是禅师不满意的说:

  「你未死心,贪着六根的欲望和得悟的境界,你不如死去好了,那倒可以一干二净。”

  间宫再度叩见禅师,禅师再要他举示只手之声,他立即倒在地上,看起来犹如死人一般。

  他的老师叹道:「你死去的只是外在,究竟什么是只手之声?”

  「我还没有参破。”间宫抬头答道。

  「死人是不说话。”

  禅师一棒把间宫打出去。

  妄心不死去,于人我起刀兵劫难,愁困饥馑,热渴缠绵身心。自苦恼他,怨诤相习染,徒增我见我爱,枉生忧悲怖畏。无量世中,相互恼害,立我争人,不晓转妄缘境为安乐国,向无明性中认取真实主人。

  鎌仓时代,有一位名叫真观的僧人,他研究天台教义六年,然后学禅七年,其后又到中国习禅达十三年之久。

  当他学成返日后,许多人想叩见他,向他请教一些疑难教义。

  有一天,一个五十多岁的僧人向真观问道:「我自幼研究天台宗,始终有一点无法理解。天台宗认为:草木毕竟成佛,草木并未觉知,如何成佛呢?为此问题我苦思了数十年。”

  「草木能否成佛,于你何干?你应该重视的是,你自己要如何成佛!”

  「我倒是从未想过,自己成佛的问题。”那位僧人茫然的回答。

  公案中的僧人,数十年苦思「草木成佛”的问题,就像从《金刚经》二十八分起的「果法”中,佛陀教诫行者,不要生心动念,于空有起妄见,言佛陀是否有得法,有证果?证果者,是否不以具足相见?是否实有见相可得可断?佛陀劝勉行者,即使是信、解、行的阶次上,尚须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更何况证果者,哪里还有这些妄念?欲解佛所说义,应知无上菩提离色离相,无说而说,无得而得。若不会此意,起心动念,便生是非,即为谤佛,辜负佛陀殷勤的婆心。

  二、发菩提心生正知见

  前文总除粗细执着,空掉心外的「我等四相”,心内的「我等四见”,如此妄心顿息,就像倒完杯中的浊水,除尽田中的莠草,即能灌注甘露醍醐,播种菩提慧苗。见相俱净,回归于「安住真心”的主题。

  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此三句了断佛陀与须菩提这一段公案。

  溥畹大师的《心印疏》:问我云何应住,我则教汝住心无住,不住六尘等境界,汝应如是知也。

  问我云何降伏,我则教汝度脱一切众生,度尽众生不见有众生可度,汝应如是见。

  问我发菩提心法,我则教汝无法发心,是真发心,汝应如是而信解也。果能如是而知,是真知也。如是而见,是真见也。如是信解,乃真信解也。

  行者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此法,但要不生法相。如果执着无住离相,无法之说,恐又执药而成病矣。所以佛说法相者,不过随顺俗谛而言,以真谛性理,哪里有恒常不灭法相的实体?谓之即非法相,但入中道第一义谛,妙有不妨真空,真空含容万有,不废法相假名。《大乘伽耶山顶经》: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起,何等为十?一者身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身业故;二者口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口业故;三者心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意业故;四者内发起,为一切众生无所取着故;五者外发起,于一切众生行平等行故;六者智发起,修习一切佛智故;七者国土发起,示现一切佛刹功德庄严故;八者教化众生发起,知诸烦恼病药故;九者真实发起,能成就决定聚故;十者无为智满足发起,于一切三界心无所著故。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发起。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物行;三者般若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慧资粮行;七者求智资粮行;八者清净信心行;九者入诸谛行;十者不分别爱憎境行。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观。何等为十?一者身无尽观;二者事无尽观;三者法无尽观;四者爱无尽观;五者见无尽观;六者资粮无尽观;七者取无尽观;八者无所执着无尽观;九者相应无尽观;十者道场识自性无尽观。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尽观。

  菩萨摩诃萨发起大心、大行、大观,皆以不分别爱憎境,于一切三界,心无所取着,为一切众生净治身口意三业。诸学道人,欲证圣果,应于有情行平等行,教化有情知诸烦恼病药,生清净信心,知自性有无尽佛刹功德庄严。《金刚经注解》:

  若具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

  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

  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

  滴水禅师死前三日,他的弟子峨山随侍在侧。

  峨山早被印可为滴水的衣钵传人。

  当时有一座寺庙老旧,峨山正着手重建。

  滴水问他:「庙建好以后,你想做什么?”

  「您病好了请您去说法。”

  「如果我活不到那一天呢?”

  「我们可以请其他的人代替。”

  「如果你找不到人呢?”滴水追问道。

  峨山大声答道:「您不要担心这种不可预测的问题,您要睡,只管睡去吧!”

  我们的心,漂荡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幻影里,以苦为乐,认假作真。贪逐欲乐,自他相恼,造诸恶业,如刀上舔蜜,如无足攀岩,如盲人行路,如破船渡河,种种梦想颠倒,纷然失心。行者如何警醒公案中峨山禅师的喝声,不再于前际中际后际的想念,出没不得,就只管睡去!当下安息那颗拣择无明的妄心。

  山冈铁舟禅师四处参师访道。有一天,他去参叩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得意对独园说道:「心佛众生,三者皆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默然不答。只是举起捧子将山冈打了一下,这位年轻的禅者至为愤怒。

  「你不是说,一切皆空,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脾气?”独园悠悠的说道。

  空,不是鹦鹉学说话,那只是口头禅,虚浮不实的,真正悟解空理的行者,是以不执一法,不舍一法,广修功德资粮。于无相无住的第一般若波罗蜜,散尽一切珍宝,普济苦厄,不吝惜舍去头目骨髓,令众生满足欢喜。佛陀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被其割截其身,心不动念,未有瞋意。五欲的快乐,逃脱不了「苦、空、无常”的生灭,三世诸佛了明此「坏苦”,千般煎逼有情,因此才吐露「无相无住”的法乐。凡夫沈迷财、色、名、食、睡的欲乐,一个修行人,又是以什么为快乐呢?

  (一)以自我革新为乐。

  (二)以诵经念佛为乐。

  (三)以禅坐经行为乐。

  (四)以布施结缘为乐。

  (五)以奉献服务为乐。

  (六)以感恩知足为乐。

  (七)以随缘方便为乐。

  (八)以宣扬正法为乐。

  富有是心灵丰盈满足,不被渴爱之火烧灼,情欲之水淹没,人我之山囚困,妄想之风袭卷。安然恬适,具慧眼遍照器世间,有情世间的幻化,不再心外求法,求神通妙术,求诸事顺利。明白因果业报,从自心求,晓知了脱生死,从自净其意开始。

  盘珪禅师于龙门寺说法的时候,有一位笃信念欢喜佛即可得救的信徒,嫉妒他的法缘兴盛,表示与他公开一比高下。于是他跑到法堂大声吵闹,使得正在说法的盘珪不得不暂时停下,问他有什么事。

  「我宗的初祖具有大神通,能持一支笔在河的此岸,把阿弥陀佛的圣名写在彼岸的纸上。你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吗?”

  盘珪轻声答道:「这些是野狐精玩耍的把戏,不是禅的生活方式。我只是平常无事,饿了就吃,睏了就眠。”

  三十一分了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一段心事。

  如是知六尘虚妄,住心无住;灭尽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以无法发心,是名真发菩提心也。种种知见不住,法相不生,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如盘珪禅师所说,只是平常无事,饿了就吃,睏了就眠,日用常显无量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