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选

发布时间:2023-05-02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选

  【题义】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 其撰论的目的在于「破执显理」, 彰明唯识中道的思想。 因当时佛教界内存在着不执于有, 便堕于空的毛病, 故世亲造论欲扫除偏执, 弘扬瑜伽行派中道妙理。 所谓「唯识」, 是此派重要的思想之一, 是指一切物质及精神现象皆不能离开自己的心识而独立存在。 即诸法是识所变现, 离识以外无任何实体。 而「颂」就是所谓「偈」, 是印度佛经的一种文章体裁, 以特定的音节与长短组成的韵文。 通常汉译将一颂译成四句, 每句五字或七字。 本论就是由三十颂所组成, 而内容是发挥唯识的思想, 故称《唯识三十颂》。

  【作者】

  世亲菩萨又名天亲, 古印度佛教名著名论师。 其生存年代据现代学者推断, 大约为西元四、五世纪年间, 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 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 属婆罗门种姓, 初从说一切有部出家, 曾到迦湿弥罗国精研《毗婆沙论》四年, 回国后着《阿毗达磨俱舍论》,批评说一切有部教义。 后由其兄无着启示, 使人诵《十地经》, 世亲听后感到其道理深妙, 于是追随无着改信大乘, 弘扬瑜伽行派, 发挥一切唯识的理论。 重要著作有《大乘五蕴论》、《大乘成业论》、《十地经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

  一、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传;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二、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三、不可知执受、处、了。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 唯舍受。

  四、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五、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六、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七、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八、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九、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十、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十一、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十二、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十三、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沉、不信并懈怠

  十四、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 二各二。

  十五、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十六、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十七、是诸识转变分别。 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分析】

  本颂内容只有三十颂, 无散文解释。 首二十四颂说明唯识的相状, 第二十五颂说明唯识的本质, 最后五颂说明修行的步骤及证果。 本文节录其中首十七颂, 内容主要是阐释一切法皆不离而独存的理论, 即一切客观及主观的事物皆由八识所变现, 而能变现的各识, 大略可分成三类, 一是异熟能变识〈第八识〉, 二是思量能变识〈第七识〉, 三是了别境能变识〈前六识〉。 透过此三能变识的显现, 说明了那八识的本质、活动情况、与哪些心所相应及何时伏断此有漏的八识或令不起现行

【本文转自:韩国服务器 http://www.yidunidc.com处的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
上一篇:第十三课、小乘修道的过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