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发布时间:2023-05-04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千年菩提路之少林寺【上】

  公元495年初秋,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跋陀随着长途迁徙的人流,向洛阳进发。北魏孝文帝历时两年的迁都即将结束,跋陀的大半生似乎都在路上度过。

  据说他曾经西行到过东罗马帝国,然后又向东,经丝绸之路,抵达北魏原先的首都平城。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对这位据说已经悟道的高僧非常敬重。迁都洛阳后,希望他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跋陀却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修行的好地方——河南嵩山。

  越来越多的僧人聚集在跋陀的身边,坐禅,译经。孝文帝为他们在嵩山建立了一座寺庙,叫作少林寺。

  (严般)以前我就敬仰这个少林寺。年轻的时候,我就对武学、佛教特别有兴趣,佛学的博大精深,我想好好的研究这方面。

  一年前,严般在少林寺出家。学佛之余,他也帮厨,扫地,做各种杂务。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修行。

  (严般)任何一个工作它都是在修行。行禅其实有很大的学问,行禅的时候把所有的吃喝先供养给佛,再就是大法师,所有一切人都让他们吃好,喝好,生活好,然后他们才能去普度众生,最后才轮到我们吃。在佛学里面有贪、嗔、痴,第一戒就是一个贪心。

  今年,严般的儿子春圆也来到少林寺。这对父子在少林寺内是共同学佛的法兄弟。像严般这样修行的僧人在少林寺有四百多人,在这里他们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修行方式。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少林寺现在完全按照清规的规定,每天早上起来,坐禅,上殿,过堂,诵经,初一、十五诵戒,平时坚持坐禅,保持着传统的修行方式,生活方式。我们新收的小徒弟,小沙弥,我们首先要求他短时间以内背会五堂功课,背会少林寺的家谱,少林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首先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情,学习这些事情。

  像严般这样出家不久的僧人,往往从这里开始了解少林寺的历史。

  一千五百多年来,少林寺里的历代高僧都在这里安睡着,然而中国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人,却不在其中。跋陀开创少林寺后,一时高僧大德云集于此,这座甘露台据说就是当年少林高僧们译经的地方。

  当时一个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也来到嵩山。很多年后,他被人们尊为中国禅宗初祖。

  少林寺西墙外是为纪念达摩而建的初祖庵。初夏,初祖庵的樱桃熟了,庵里的师父们忙着采摘,供奉佛祖

  相传,正是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开启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

  菩提达摩,相传原为南天竺国王第三子,为护国而出家,证得禅宗秘法,为印度禅宗二十八祖。后来看到东土震旦,也就是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从印度渡海来到中国。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达摩祖师东来意不外乎达摩祖师的慈悲,因为释迦佛悟道之后,他是不愿意说的,有很多是说不清的。众生的请求,他又不能不说,他就用语言用文字描述他开悟的境界,来引导大家能跟他一样去修持。达摩祖师来东土传法,我认为他是一种慈悲,到东土来,来普度我们芸芸众生。

  达摩祖师来东土传法的时候,中国已分裂为南北两个王朝。虽然处于对峙状态,但对于佛教却同样虔诚。

  达摩率先见到了南朝的梁武帝。

  梁武帝问达摩大师:朕继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何以无功德?

  达摩: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廓然无圣。

  梁武帝最后问:对朕者谁?

  达摩答:不识。

  梁武帝无法领悟,达摩只好离去。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多次主持编纂注释佛经,并亲自登堂讲授。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为奴,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物件一概摒除。他曾下诏全民奉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两千多座,僧尼有八十多万人,然而这样的一个人,面对达摩的指点,却错失了悟道的时机。据说后来梁武帝也追悔莫及,少林寺内的这通石碑立于元代,碑文下半部以梁武帝萧衍的口吻赞颂达摩,同时发出这样的叹息: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

  学识、财富、地位,古今学佛者能超过梁武帝的又有几人,芸芸众生自问谁又能强过梁武帝呢?

  形式上的崇佛并非真正的功德,放弃执著的解脱之道不是靠这些世俗的手段就可以求得的,最朴素的道理却往往是最难被人接受的。

  梁武帝最终的命运非常悲惨,八十六岁时,被叛乱的军队断绝供给,病饿而死。

  学佛不能护国,不能保命,更不能令人升官发财,万事大吉。学佛带给人们的是一颗安宁的心,是超越一切的终极解脱。

  梁武帝不能悟道,达摩只好离开。他走到梁与北魏的国界线长江,江水滔滔,无船可渡,于是达摩取江岸芦苇一枝,自渡过江。这枝芦苇上有五片叶子,预言了后世禅宗兴起的五支派别——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

  渡过长江的达摩,最后在嵩山留了下来。那时跋陀开创的少林寺正云集天下高僧译经论道,然而达摩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常驻寺内,而是独自一人隐居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上。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手段。佛学将人的日常生活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所有的姿态都可以通向禅定,但是在修行实践中,打坐是最为方便的法门,僧人们往往选择打坐来获得禅定的境界。达摩当年离群索居,就是以这样的姿态一坐九年。达摩面壁九年,屹然不动,鸟儿在他的肩上筑巢,蜘蛛在他的手掌上结网,年复一年,他的身影竟然印在石壁上。

  面壁石的传说,孕育于唐代,到宋代妇孺皆知,达摩洞也成了少林寺的圣地。传说,后来少林寺的僧人将面壁石从达摩洞凿下,最初供于初祖庵。清乾隆年间移至于少林寺内,为历代景仰。关于达摩面壁石的真伪,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充满着好奇。我们暂且将神话色彩搁置一边,达摩为什么长达九年独自修行,而不与近在咫尺的少林高僧们交往呢?达摩所传习的是大乘禅法,而当时跋陀在少林寺传授的属于印度传统的止观禅法,并非一类。据说,当时在嵩山的其他印度高僧对达摩的禅法也都不肯认同。

  传说,当年达摩在少林寺外面壁独坐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到中国为了什么?达摩回答:寻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不受一切欺骗,究竟谁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呢?

  在达摩面壁九年之后,一位名叫神光的中国僧人便前来叩门拜师了。最初达摩并不理会,农历十二月九日,北方最寒冷的冬天。在大雪中站了一夜的神光为表明求法的决心,取来一柄快刀斩断左臂。于是达摩收留神光,并改名为慧可,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的二祖。

  少林寺内有一座殿宇名为立雪亭,就是源于这段传说。

  传说,慧可立雪断臂后,在嵩山养伤修炼。后人为纪念这位禅宗二祖,修建这座二祖庵。在二祖庵内,有古井四眼,四眼井味道各异,称为苦、辣、酸、甜四井,传说是当年达摩用禅杖凿地而成。

  然而关于慧可断臂的故事,在史书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慧可由达摩学到禅法后,四处弘扬,但是他的学说被很多人视为异端,他们贿赂官府,残害慧可。慧可的左臂竟是被人砍掉的。

  慧可究竟从达摩那里继承了什么样的禅法,令自己遭此劫难呢?

  据说就在这块觅心石上,慧可和达摩有这样一番对话。

  慧可表示,长久以来自己的心始终不能安宁,请求达摩大师给他一个安心的法门。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怔住了,好久才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为汝安心竟。

  每天上午,出家前曾经当过教师的严般都会给这些小沙弥上两堂文化课,采用的是通行的小学课本。

  (严般)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世间所学的语文、数学,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佛法不脱离世间,我们所学的这个佛法就是针对我们这个世间的,所以要借助这个世间,务必要学习一些世间的东西,脱离了它就不成立,所以学佛学不可能脱离世间。

  严般教授这些孩子世间的文化知识,正是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佛经,感悟佛法。

  一千多年前,达摩收留的第一个弟子慧可,出家前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对各种经典学说都有很深的研究。正是感慨这些学问未能穷尽人生的妙理,于是才放弃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的。

  在慧可之后,陆续又有几个人跟随达摩学习禅法。

  一天,达摩将弟子们召集起来,让他们依次汇报学禅心得。

  达摩说: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

  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也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达摩说:汝得吾皮

  总持丘尼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众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达摩说:汝得吾肉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汝得吾骨

  最后轮到慧可,他起身作礼叩拜,然后立于原位,一语不发。

  达摩大师说:汝得吾髓。

  于是,达摩将慧可招至身前,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辗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慧可说:请师指陈。

  达摩说:内传心法,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达摩将袈裟传给慧可,又递给慧可四卷《楞伽经》之后,达摩又将禅宗的传法偈语告知慧可: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将衣钵传给慧可之后,又说:等我死后两百年,衣钵将不再传下去。因为那个时候,禅宗的法门已经大行于天下,但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基于此,慧可和他的衣钵传人们更应该沉潜隐秘地修行,终究会有人证得道果。不要轻视尚未开悟的人,须知任何一人只要一念之间,回转了向外索求的心机,便同那本已得道的境界没有分别。

  衣钵传承完成。最后分别的时候到了,达摩大师这才将离别的真正原因告知慧可,原来大师的生命已近终点。

  达摩的禅法并不为世人理解,一些视达摩为异端的人频频在达摩的饭食中下毒。达摩将衣钵偈语传给慧可之前,已经五度中毒。达摩五次将毒药排出,放在石头上,而石头竟然裂开,可见毒药之烈。达摩将真相告知慧可,同时预言:我缘此毒,汝亦不免此难。至六代传法者,命如悬丝。传法之际,达摩其实已经第六次中毒。他说: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心愿已了,本可以自救的达摩端坐而逝。达摩圆寂,竟是为了令谋杀者安心。

  达摩生前寂寞,命运多舛。涅槃后,自然无法进入少林寺高僧的塔林,那么达摩究竟长眠在哪里呢?

  达摩圆寂两百多年后,一位修行禅宗的唐朝将军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向皇帝请求赐给达摩一个圆觉禅师谥号,并在熊耳山下为达摩建了一座空观塔。不过,几十年后,在一场空前的灭佛行动中被夷为废墟。

  然而,人们似乎并不希望达摩就此湮灭,一个新的故事广为传播着。达摩死后三年,一个叫宋云的人在葱岭遇见达摩,见他手提一只鞋,赤脚翩翩独行,就问:师何往?达摩答道:西天去!宋云回到京城,将此事上奏皇帝,皇帝命人开启达摩的棺木,空空的棺材里只有一只鞋。

  在初祖庵内保留着北宋的一通达摩面壁碑,上面有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颂文: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

  达摩身后,中国禅宗历经磨难,衣钵代代相传,终于在唐代六祖慧能之后发扬光大。这棵参天古柏,传说就是慧能为纪念达摩祖师而栽种的。

  达摩生前在嵩山坐禅传法,与少林僧众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少林寺早期的发展,受达摩的影响微乎其微。

  少林寺的开创者跋陀有一个弟子慧光,在律学上造诣高深,被尊为中国律宗五祖。少林寺直到唐末,都是中国律宗的重地。直到宋朝,随着禅宗的日渐兴盛,少林寺最终成为禅寺。

  元代禅宗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浴禅师主持少林寺的时候,少林寺作为禅寺才达到辉煌的顶点。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因为曾经在少林寺传法,后人便将少林寺称为禅宗祖庭,而少林寺真正的开创者跋陀却常常被人忽略,其实他同样是深谙佛理的一代高僧。

  关于达摩,由于后人的渲染,被披上了太多神秘的色彩。那些故事经过学者考证,大多只能归为传说,然而在这些充满神迹般的故事里,达摩如影如幻的形迹背后,其实恰恰传达了中国禅宗最精妙最直接的智慧,这种智慧穿越千年抚慰着我们的心灵。上一页 1 2 下一页【转自:韩国服务器 http://www.yidunidc.com 欢迎留下您的宝贵建议】

上一篇: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