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之灵隐寺【上】
释恒可:又是梅雨季节,虽然还是不习惯这种潮湿的天气,但我还是很高兴能有更多时间到这里来,聆听历代祖师大德的教诲。慧理大师曾说,这里是仙灵隐居的地方。我原先还不太理解,觉得这里香客太多,不如老家那边的寺庙清静,但现在慢慢有些明白了。
释恒可,河北邯郸人,十七岁出家,三年前来到灵隐寺。由于有在佛学院学习的经历,又懂得一些照相、摄像技术,因此他被安排在客堂,负责寺庙日常宣传工作。
每年这段时间,灵隐寺的香客和游人相对要少一些。寺院的僧人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清静修行,而释恒可也可以一步步走进灵隐寺的历史,去亲近这座千年古刹,去理解这片江南净土。
灵隐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北高峰山麓,创建于东晋,是杭州现存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早在南宋建都的临安府时期,有人评定江南禅寺五山十刹,灵隐寺就位列前茅。
今天,这里每天游人如织,香客如云,而灵隐寺山门前的这座案山,又是来观光朝拜的人们不得不流连驻足的地方,以至于坊间传言:来杭州必游西湖,游西湖必至灵隐,到灵隐则不能不看灵鹫峰。因为这片香火传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东南佛国,最初的缘起就是灵鹫峰,而这座并不伟岸挺拔的山峰,据说还是从遥远的印度飞来的。
据宋代的《武林山志》记载,公元326年,东晋咸和元年,一位古印度僧人来到杭州,当他走到西湖西面的武林山时,不禁指这一座小山惊叹说:这是我们天竺灵鹫山的一座小岭呀,不知什么时候飞到这里来了。又说,佛主在世的时候,这座小山岭是仙灵们隐居的地方,不知现在还是不是这样。这位古印度僧人名叫慧理,史称天竺僧,而慧理所说的这座仙灵所隐的小山就是今天灵隐寺的案山灵鹫峰,又叫飞来峰。
在佛经中,灵鹫山是佛主晚年经常聚徒修行、讲经说法的一处圣地。在今天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拉杰吉尔,这座黑黝黝并无繁密树林的山峰高不过数百米,却怪石嶙峋,除了被五座小山峰簇拥着外,四周均为一马平川,因此显得格外挺拔、奇特。它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著《西游记》中经常提到的西天灵山——灵鹫山。
关于灵鹫峰的飞来,明末清初的灵隐寺祖师具德禅师曾经这样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末后向灵山会中,百万众前,拈花嘱累,饮光尊者,听者一笑相传,大法东来,则此山预来震旦以待。如此看来,这飞来峰的飞来还真不是无缘无故的,此即西天,西天即此,也许这正是咫尺西天的由来。
在飞来峰青林洞洞口,这一块表面光滑如镜的山岩,名叫燕坐岩,又叫理公岩。相传,当年慧理大师发现飞来峰后便留了下来,常常在此燕坐修行。不久之后,慧理大师在飞来峰边的武林水沿岸,一连建起了五座寺院,其中一座命名灵隐,就是表示这里是仙灵隐居之所。
灵隐寺门前的这条由山泉合流而成的涧水就是古时所称的武林水,是西湖的源头之一。涧边这座六角七层石塔,名理公塔,是后人为纪念灵隐祖师慧理而修建的。据记载,慧理大师自五座寺庙建成后就隐入深山,终身未曾离开武林。
今天,理公塔与其身后的飞来峰相应成趣,相得益彰,但理公当年所建的五座寺庙大多或废或更,唯存灵隐一寺守候在这个仙灵隐居的地方,屡毁屡建,至今已经一千六百多年。
根据有关专家的推测,草创阶段的灵隐寺,很可能只是初具规模。在现存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南方弘传佛法的时间本来就比北方稍晚。东晋时期的佛学中心在庐山,到南朝时,虽然历代帝王大多崇佛,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的自然是佛法在作为帝都的南京及其周边的繁盛。在当时,仅为一个县制的杭州,灵隐寺并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随着此时国运的隆昌,中国佛教进入全面鼎盛时期,灵隐寺的香火终于日渐兴旺起来。
在武林山下,西湖边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茶园。在这广袤的茶园间行走,心也随之安静下来。茶文化是杭州城市的一个特色,尤其是西湖龙井,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茶中精品。武林山上的僧人们也跟当地的居民一样精于茶道,自古以来,以香茶礼佛、以饮茶参禅是这里的一个传统。其实,早在唐代,灵隐寺就与中国茶文化结下了一段特殊的因缘。公元八世纪末,茶圣陆羽来到灵隐寺,据说,他曾在这里寓居三年。不仅写成了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而且留下《灵隐寺记》,记录了唐代灵隐寺的风貌: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
然而仅仅几十年后,发生于唐末的会昌法难席卷全国,一时间灵隐寺的殿宇被毁,僧侣离散,温暖祥和的佛教盛景顿时成为一片废墟。
释恒可:这是寺里最后一块还没有修整的院落,历史上破败时候的灵隐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灵隐寺志》上说,这座寺庙曾经十四次被毁坏,却又十四次重建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古城杭州山水秀丽,人文荟萃,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事实上,作为江南文化中心之一的杭州,真正大发展迟至唐朝。幸运的是,在唐灭后,战乱频仍的五代时期,这座江南名城却一直得以避免战祸之苦,运河所带来的繁华也因此延续下来。
钱镠,这位五代吴越国的开国君主以及他的继位者们,自定都杭州起的近百年中,始终推行善事中原,保境安民的国策。待大宋建国,他们又不事刀兵,纳土归宋,为后世杭州的持续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大兴佛教,以教化臣民,当时在其境内的佛寺竟达一百三十多座,今天杭州著名的雷锋、保俶、六和三塔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公元960年,经过重建的灵隐寺,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僧人。他就是应吴越国王钱弘俶延请,前来主持这座古刹的永明延寿禅师。今天灵隐寺大雄宝殿前的露台边,这两座高约十二米的八面九层楼阁式石塔,就是这一年建成的。据记载,这一时期的灵隐寺名灵隐新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三千余人,香火极盛。永明延寿禅师因此被尊称为灵隐寺的中兴之祖。
在西湖净慈寺旁的永明塔院,至今供奉着永明延寿禅师的舍利塔。大师于975年坐化,吴越国王赐号智觉禅师,世人称其为弥陀下生,倍极尊崇。大师以禅宗法眼宗三祖撰写佛学巨著《宗镜录》,首倡禅净合流,万法归宗,故又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六祖。大师之后,随着南宋定都杭州,中国南方禅风日盛,而灵隐寺也走进了寺院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期,从此成为一处禅宗专修道场。
然而,元明两代又是灵隐寺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寺庙先是毁于战祸,后又数次经历火灾、雷火洗礼,及至清初,这里已是一派苔寮藓壁的破败境况。
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名僧具德禅师主持灵隐寺,他多方募资,历经辛苦,用了十八年时间,耗银达百万两,终于使灵隐寺法席一新,建置甚盛,宝相庄严,后人感叹具德禅师修复灵隐名为重兴,实同开创。经修复的灵隐寺规模之大有七殿,十二堂,四阁,三楼,三轩,一时香火冠绝东南。
释恒可:具德祖师曾说:夫所谓道场者?上以荘严尊象,敬礼三宝,使人得以瞻仰;下以键锤衲子,传佛祖慧命。外以接待宰官居士,内以安置诸执事,一应僧众寮屋,缺一不可。当看到这段历史时,我禁不住想,真不知道如果当初没有具德祖师,今天的灵隐寺会是什么样子。但现在想来,佛主灭度两千多年,世事变幻,他所说的佛法却凭借种种因缘流传下来,至今还在利益我们这些释门佛子,所以灵隐寺的因缘实在也不是简单的事啊。
具德禅师的这次重修,基本奠定了灵隐寺今天的格局。今天的灵隐寺以中国佛寺典型的伽蓝七堂规制构建而成。在寺庙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和华严殿等五重殿宇。
天王殿内,弥勒菩萨背后的这尊韦驮像高2.5米,是用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为南宋初期遗物,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灵隐寺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
这座大雄宝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它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的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使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高33.6米,面宽七间,进宽四间,在国内其他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供于大殿内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香樟木组合而成。佛像造型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妙相庄严,像高24.8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佛教坐像。
释迦牟尼佛像后壁是一组大型雕塑,高二十余米,全部用黏土塑成,不掺一点水泥。群雕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塑像一百五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观音左侧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童子便是善财,另外一侧则是龙女。民间所常说的金童玉女指得就是他们两位。
寺庙的第三重殿是药师殿。据《药师经》记载,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为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
华严殿,是灵隐寺最高,也是最后一重大殿。店内供奉的华严三圣,线条悠美,雕工精致。据说,三尊佛像是用同一根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倍极珍贵。
释恒可:一千六百多年来,灵隐寺一直与飞来峰下这片武林山水休戚与共,息息相通。今天,从杭州市中心坐车到灵隐寺只需要半小时。如果说是杭州城市的发展给灵隐寺带来了香火的再一次繁盛,那么灵隐寺的存在则始终是杭州文化性格中最原本的一层底色。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关于杭州和灵隐寺的历史掌故及文坛佳话被记录下来,代代相传。上一页 1 2 下一页【本文转自:香港大带宽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st.html 欢迎留下您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