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

发布时间:2021-12-0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常言道:"天天动,血脉通","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目的在于气血的流通,气血流通则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保证。"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反之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而导致人体趋向衰老。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离开气血就无所谓生命,正如《内经》所说的"以奉生身,奠贵于此"。因此,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从中医理论角度看也即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

  因为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两者并行以供给人体各脏腑组织之营养需要。任何一种原因包括七情、六淫、外伤跌仆,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衡,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产生和存在,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然后才出现脏腑虚蠹,精气神亏耗。气血阻滞,气血失调,造成气的生化作用减退。气化一旦受损,脏腑的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器功能衰老直至死亡。可见"虚"是现象,"瘀"是本质,"虚"是归宿,"瘀"是原因。然而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夹杂"、"气虚血瘀"的状况。

  所以说,瘀血实在是导致衰老的因子,因子不除,补之何益?临床上也看到一些老年人愈补愈滞、愈补愈虚之现象。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现在的百岁老人,很少是以补取得效果的。欲谋长寿之道,必需消除导致衰老的因子--瘀血。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者正所以为了固本,固本者亦所以为清源服务,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瘀。中医的治则中有"关门缉盗"之戒,补法之所以不效,是犯了"实实之戒"。临床所见,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等,都是典型的瘀血表现。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深化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的原因。经过临床证实,应用活血化瘀方法能治疗许多传统上认为是"肾亏"的阳痿脱发、耳聋等等,也可反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

  用现代科学研究来证实老年人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表现在微循环的障碍和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各个主要脏器的血管形态变化。亦即气血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导致血瘀征象,因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合成代谢功能以及主要脏器机能均受影响,呈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出现衰老征象。通过对老龄家兔的心、肺、脾、肝、肾、脑等主要脏器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在这些脏器内均可看到脏器功能的微循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一些代谢废物--脂褐素不能排泄而沉积于脏器内,以及脏器组织细胞间沉积瘀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这证实了机体进入老年时,其微循环障碍遍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这种微循环的障碍,即是气血失衡状态。由于"气虚血瘀",脏腑无以滋养,出现功能失调、津液亏耗等,诸脏腑因瘀而衰,直至死亡。

  临床实验发现,老年人的血液成分、血球性状与青年人相比有明显改变,老年人血浆粘度明显增高,主要表现为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增多,特别是脂蛋白的增多,导致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出现"脉不通、血不流"的瘀血病理改变。也证实衰老的表现在虚实夹杂:所谓虚,即是血细胞及血清白蛋白的减少;所谓实,就是血聚集成团,血液粘度增高。

  综上所述,无论理论上,还是临床所见和现代科学研究,均说明老年人存在瘀血。可以认为:.人体衰老奥秘在于气血失衡,其失衡的关键在于气虚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