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因果:论从心所欲不逾矩

发布时间:2021-12-0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关键词是“心”和“矩”。

  人是由三度空间的物质人壳与四度空间的无形灵体合成。人的肉体是几十种化学元素,为什么能动、能说、嘻笑怒骂、七情六欲?奥妙就在这个“心”上,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测不出人具体的心理活动,科学无法证明人有精神现象。

  “心”,内在动机、思想、知识、情感和潜意识的整体,机理极其复杂精妙、功用极其繁多神奇。从表象上看,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心;财色名食睡位,六欲是心;就它的暗钝来说叫无明;就它的能障复自性来说叫业障;就它的熏习缠缚来说叫习气;就它的动扰不安来说叫烦恼;就它的固执自是来说叫执见;就它的贪恋不舍来说叫情爱

  如果将人心喻为冰山,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这座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而第七、第八识(灵魂)就像冰山深藏海中的部分,现代心理学将之称为潜意识、无意识。

  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它随时在输入、储藏、处理、输出一切信息,是恒常活动不息、内涵不断变化如瀑布的生命之流。人为什么能积累知识、掌握技术?就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身、语、意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了痕迹和信息,用的时候就能提取出来,就像电脑硬盘的作用一样。

  阿赖耶识隐藏于内心深处,微细难知,如同虚空,既非是有,无形无相;也非是无,其作用明显:在熟睡、昏迷、被麻醉、处胎等情况下,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是谁在起着维持生理活动的作用?为什么遗忘几十年的印象又能突然浮现在脑海?它们储藏在哪里?

  阿赖耶识是一种功能性存在,是场态,一种特殊的能量场,一种信息波集合体。阿赖耶识的运作不仅贯彻人的一生,还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它是无情的、公正的心灵电脑,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天赋、吉凶、运气、免疫力、寿夭等,都储存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灵魂密码。思维只不过是灵魂密码支配下的程序运算。

  生命毕竟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生命的表现就是精神——灵魂(阿赖耶识)指导下的肉体活动。离开灵魂的内涵,躯体只是一团肉、一具尸。灵魂回到你身里,你才成为能思、能说、能动的活人。

  心,从性质上分善、恶、中性。善对自己、他人、众生、现在、今生、来世均有好处。侧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这就是善心,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是人性本具的——“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没有良心的就不是人。

  人们从形体看,生理构造相同,在精神上却层次分明:有人内心如地狱般黑暗,有人胸襟像饿鬼一样阴险,有人是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有人高洁超逸像神仙,有人慈肠热心为活菩萨,有人放射着佛陀的智慧光明。

  人心中,恶的因素比善的因素更多,如我执(自私、自我中心)、贪欲、嗔恚、愚痴(不明白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嫉妒、骄慢、疑惑(对自己不理解的道理、自己没有见过的现象怀疑诽谤,而不去探索求知)、无惭、无愧等。

  人心能随缘出生数以百计的心理活动,发起语言行为,不停地创造、破坏,力图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改造世界,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离奇曲折、血泪斑斑的人生活剧,塑造出伟大、高尚、贤良、超脱、倔强、平庸、卑劣、凶残、险恶、柔弱、刚强等种种人格形象,创作出美丑相映、善恶交争、不断发展进化的世间万相和人类文明。这一切必应各有其因,此因终归为各自阿赖耶识仓库中的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指多次、长期的活动或习染能熏染人心,形成能决定心理、行为模式的势能或惯性力量,如烟瘾、酒瘾、赌瘾等的形成。只要认真反省,不难发现我们的心理反应方式,是被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所决定,这就是种子在起作用。

  “矩”, 法度、规则、规矩,儒家学说主要指人伦、人际关系的准则,就是做人的道德修养。

  道德是一系列社会规范的总和。这是伦理学教科书上的定义,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谈,未能触及道德深邃而本真的涵义。

  道德的立论有两个特点:普遍性;自律性——道德是来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是一种内心的认同,一种相应的情绪体验,一种自我调控系统。

  道德的依据是什么?从社会、物质、经济关系中难以找到,只有从道德的内涵本身来考虑。《周易》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就是物质形态之上的东西。离开了这个无形无相的道,就不可能展示有形有相的德。

  道为体,德为用。道是宇宙人生、法界的本体,是天道,是诸法的空性,用现代概念勉强说就是自然规律、客观真理;德则是契合本体的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规范的显现,是道的应用,如光明正大、正直无私、襟怀坦荡、慈悲智慧。道与德有密切的关联,有道方有德,无道就缺德。

  “上天有好生之德”——道,儒家思想与之对应的就是“仁”,佛教则是“慈悲”。“仁”展开来就是“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被称为道德的黄金律。再具体化,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忠诚守信、遵守礼节、坚持正义、廉洁奉公、常省己过。践履好这八德,便能模铸健全的道德人格,否则便意味着人格的瓦解。佛教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五戒、十善,升发上去,便是无我、利他,“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著名学者、复旦博导王雷泉教授指出“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生,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人受与动物类似的肉体的束缚,就有吃喝拉撒睡、玩乐、性欲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马斯洛称其为匮乏性需要,儒家警示说“食色,性也。”弗洛伊德概叹:“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费尔巴哈愤言:“人是一团欲望待满足的血肉。”这就是人的动物性,动物具有的本能。西方传过来的性解放,释放的就是这种最低级、粗劣的动物本能,将人降格。

  个人离不开群体而独立生存,亲友、社团、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艺术……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性。蚂蚁、蜜蜂等动物也有分工明确的社会性。

  在终极的层次,人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摆脱死亡和毁灭的焦虑,王雷泉教授说:“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自然、社会层面,使相对、有限、有缺陷的存在趋向绝对、永恒、完美。”《说文解字》讲:“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就指的超越性。

  《论语》中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经过一生的努力,韦编三绝,不懈学习,自我反省,不断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行,不断摆脱动物本能的束缚,到了七十岁人生的最后阶段,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成贤成圣。可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境界是相当高的,是很不容易达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注释二五零中所引用,而又一贯被人张冠李戴地说成是马克思本人所说的名言,实际上这是托. 约 .登宁一八六零年刊登在伦敦《评论家季刊》上的《工联和罢工》一文中所下的断言:“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其实,不仅是资本家,任何凡夫俗子,见到财、色、名、食、位,就起心动念想去求取,缺少的绝非贪欲之心,而是实现贪欲的机会。就如今天的人们对于吏治腐败都深恶痛绝,但这绝不意味着自己一旦咸鱼翻身,进入官场,就不会像自己曾经诅咒痛骂过的贪官污吏一般。

  人在欲界,身不由己,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摇摆于欲望和情绪之间,活在自我的牢笼里,活在满足匮乏性需要的低层次里,追求物质生活,追求感官享受,“心”的主流就是一个“贪”字,贪财,贪色,贪名。贪欲生起时,身心劳累、热恼焦躁,如被火烧,忧苦不安,害自害他。如贪着性欲的满足,使人混同于畜生。性爱方面的贪欲,还是造成生死轮回的根本。男女互相好奇,互相吸引,互相迷惑,互相占用,又互相嗔怪,恩恩怨怨,纠缠不清,一世一世延续下去,无法解脱。《圆觉经》卷一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人因贪心,往往不满现实,时刻追求财富、权力,贪不得时必争,争必乱,小则制造社会混乱,大则策动世界战争。人类历史上争斗不断,罪魁祸首就是这个“贪心”。 人类身心不自由,被囚禁在贪欲的牢笼里而不自知。

  要一肚子贪欲的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可能的。那么该怎么办?有没有捷径早日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有!那就是“深信因果”!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临终前说:“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善和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靡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

  宇宙万有,众缘所生,自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都是在运动流转,生灭变化,刹那不停,支配这一切的就是万有因果律。

  所谓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结果的法则,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有发展的过程,有最后的结局,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现代科学也讲因果律,只适用于物理的变化,有十分明确的因果关系,即是自然定律。而佛法上的因果律,涵盖宇宙人生,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十分严密明确的因果关系,更不易用数学公式写出来,甚至常常在因果关系中掺杂着心理的因素,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也有很大的出入,却适用于心的变化、物的变化,及心物混合的变化。佛法上将此法则加以更详细严密的分析,又将业报轮回等问题联系起来,创立了因果善恶通于三世的伦理思想。

  因果,具足应说“因缘果报”。因是原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者说是报。佛家因果律特别着重“缘”,有“因”无“缘”,仍不能成‘果’。例如,种子为因,空气、阳光、水分等为缘,开花结果才为果。“因”能不能发展为“果”,要看客观条件,要看机会,它是有机率性的。

  物与物的因果较易明了,如金属热胀冷缩,冷热是因,缩胀是果。物与心的因果,如物质环境使人有苦乐的感受。心与物的因果,如李广射虎,箭入没羽,近视之知其为石,再射则不入。

  最难了解者,却是心法上的因果。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种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果)。此因果虽不易使世人了解,然果由因生,事待理成,自因自果,丝毫不爽。

  依照科学观点,一件事情的发生,有近因、远因、更远因及根本因。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并不互相矛盾对立,而是互相连贯、涵盖、包容。只要原因与结果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便可肯定该原因的正确性。因果关系是非常复杂、深沉的,一般人只能看到近因,少数智者能看到远因。

  宇宙中的“因果链”是连续不断的,一切事物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存在状态,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永续不断的。一粒种子,既是以往无数代演化而成的“果”,又是这一代萌发成长的“因”。在这一代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既与以往各代相继承又与以往各代有差异的“果”,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遗传与变异。而这一代的果,正是将来各代继续传承的因。植物如此,动物也如此,人类还是如此。

  人的知觉、人的意念、人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形式,脑电活动即可证明。 “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科学证实人人都会放射微波,一般人平均在千分之一瓦特左右,用红内线摄影指端放射闪电长达半寸。这些生命的“能”可传递,而且能量不灭,只是转位,集中或分散,在宇宙之中循环不息。

  生命死亡,只不过是狭义的说法,其实是生命的转位与改组,生命之物质元素返归自然,生命之“能”进入另一形态,知觉与特性随着“能”而不灭。知与能可以离体,这就是灵魂出窍。死时肉体物化,当然更能离体。灵魂问题就是知与能的问题。

  业力、意念是非物质的一种“能”,这种能,可以从物质脱离出来,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其它物质结合,这就是“投胎”。投胎,并非物质的投生,而是意念附着于物质的生命。物质的原子、核子有记忆力,非物质的能也有记忆力、适应力,于是有人能记忆前生。

  一切现象都处于生灭相续、因果连环的生灭变化过程中。生命也是因缘集起,生灭相续,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就像一条永不止息的河流,人的一生只是这条河流中很短的一段。

  人临死时,最后一念意识灭后,紧接着便会续生下一念意识。死后的意识相续而生时,便会领受他生前行为的因种所成熟的果报,由于业力构成因素和发展规律的错综复杂,就现起了天人、阿修罗、人、鬼、畜生、地狱等多样性的生命现象。死后,心境差不多是连续的,命终时的境地多半就是灵魂的境地。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哪一道?那要看心的状态而定,心接近哪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会投生到那一道,这种力量叫“业力”。

  所谓六道回,不只是死后才轮回,生存时的心境就是在六道中轮回。譬如说,一个人在生气或起恶念时,他已是轮入地狱道的境地;起贪心时,已入饿鬼道;生嫉妒心,则入阿修罗道;高兴得意时,就像处在欲界天;生痴想心,则入畜生道。当我们进入某种状态时,就好像电视机进入了某一个频道,我们的身心往往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就会随其而转。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心保持一种醒觉的状态,随时观察自己的心灵进入了哪一个频道。当我们能够学会对号入座,能够把握自己的心灵状态时,我们也就能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了。

  业力像一条绳索,把生生世世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今生后世之间,有因果相续的紧密联系。前世的张三变成今生的李四,形貌不同,性别也可能不同,但习气、性格有延续性,也有变异性。

  每一个人的这一世,都是往世之果,又是后世之因。而且人类比植物、动物更有自主性,有相对独立的意识和言行,有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现世对人来说更重要,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物质在循环中,生命也在循环中,物质不灭,生命也不灭,就像花开花落、再开再落,就像水结成冰,冰化为水,就像冬去春来,一切都是循环,都是轮回。宇宙人生的现象,就是因果永远在循环、在相续。这就是因果律,就是道。

  是什么把我们系缚在轮回之轮呢?是行为创造出来的业力以及发动行为的烦恼。业和烦恼把我们系缚在不同的身体中轮回,就像绳子将犯人绑在柱子上一样。不同的是,我们自己为业和烦恼的绳索打结,痛苦并非他人加于我们身上的。

  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为人类的知识,只能及到今生此世;过去世是怎样的?未来世又是怎样?都是我们知识领域以外的事。六道众生是没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这样的因,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果,丝毫不能勉强。有的人做了坏事,硬说不相信因果,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里毫无把握,只是口硬心里慌,一旦恶果成熟,亦无人能替他代受!

  现代科学研究濒死体验,已经收到了死者发出的信息,证明了死后自我意识还存在。许多西方科学家已经录到了上万种灵界的声音,其中包括与已经死亡的人的对话。

  当代脑科学权威、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理教授在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勾通,这就是灵魂的构成……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它)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美国史蒂文森博士对灵魂不灭和转世轮回调查了二十多年,出版了多部专着:“有确凿的科学实验和现实事例的证据,证实东方古老的灵魂转世轮回的理论是真实的。”

  瑞士医学博士兼物理学博士伊利沙白.卡柏勒露斯在加拿大温哥华演讲,引述爱因斯坦遗稿中之数段,说明爱氏亦相信因果轮回,相信死后还有生命。她有专着《死后生命与轮回》。

  佛法的三世因果说,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真实不虚的。那些否定三世因果的种种说法,实质上是对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因果链”的否定,而一旦否定了宇宙的因果链,又如何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演化进程作出合理的解释呢?查亚苏里亚博士说:“所有现代科学都相信凡事必有因,如果我们不相信因果关系,佛教与科学都一样不能存在。”

  威勒博士创造了专门研究黑洞的“黑洞物理学”,他还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体系之内发展了新的“几何力学”,他说:“宇宙的一切事态发生,都是循着因果关系而发生的。”在他眼里,因果律无疑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循环法则,他说:“倘使没有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完全不是我们所知的物理现实了!”

  英国的列摩尼爵士说:“凡作一事,造一业,必有后果。既已造成的罪恶,不可能因受到饶恕而消除,如有人损害了别人,别人虽可宽恕,而其罪业仍然存在。并且因此罪业而引起的后果,又绵延无尽。因此既造了业因,必将受到其果报,业力高于一切。”

  佛学把人的一切善恶行为叫“业”,是心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意欲及其引发的身、口、意的活动。“业”有巨大的惯性力量和作用,称为“业力”。美国张澄基教授《佛学今诠· 业力论》说:“行为不但产生力量,而且会产生一种压迫人和约束人的力量,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为所产生之后果或约束力。”

  佛经中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不可思议,谓其作用极其复杂,其力量极其巨大,其功用极为神秘、奇特、玄妙,不可以心思较量算计,极难以说清其终极的原理和本质。业力是一个神秘的谜,其究竟终非人智所能穷了。众生的认识受到自身业力的束缚,所见既不全面也不真实,世间万相并不是人眼所见的那样狭隘和虚妄,而真实相只有佛眼才能见到。

  佛陀说:“业趣最甚深,最微细,难见难觉。”业力的存在超越生死与时空,其力量之强大,范围之深广,远非人的感性视野所能及;业力蕴有形于无形,此刻风平浪静,转瞬间便天翻地覆,其作用之莫测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

  业既是神秘的,又是实在的,它是人们在世间所有的语言、行为和念头在“潜意识”留下的痕迹,留下的信息,它对外的表现就是习气、习惯、习性。业力是身体、语言和心理的习惯性力量,一种无形的能量。业力与身心的交互作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业力决定了性格,决定了命运,也决定了生理物质层面的身体状况。

  “性格即命运”,已是广为接受的当代格言。在性格的养成方面,有两种重要因素彼此复杂地相互作用:一方面是天性,另一方面则是教养环境的人际塑造作用,这两者皆与业力有关。

  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都会像计算机一样,在业的仓库里储存下来,等到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因必生果,什么因必生什么果,不可能有因无果、有果无因。报是由业所引生的结果,业力必然导致相应的果报,与物理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一致的——凡作用力都必然有相应的反作用力,善的行为引生好的结果,善的业力必然获得善的果报;恶的行为引生不好的结果,恶的业力必然获得恶的果报,善恶杂造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会因人们不认识它、不相信它而失效。

  善恶业作为一种作用于众生的伦理行为、社会行为,必受同类果报,如你骂人,对方就要骂你;你对人微笑,对方会报以微笑。《圣经》上说:“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杀人就必须偿命,干坏事、贪污受贿就得恶名,还要受到法律严惩。《法句经》将善恶果报比喻为车轮碾过处必然留下的辙迹,说明只要造业,便不可能逃脱果报的追逐,这铁的规律,对谁都一视同仁。

  好心肯定会有好报。心存善念的人,做了好事,身心会特别轻快,此时已经得到好报。善心是保护生命的最好营养品。好心与好报有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带来质变。真正的好心是一颗无所求的、不求回报的心,处于这种生命状态的人才会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磁场和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变化,感受到信任、友好、吉祥的果报,自然坚定善因善果的信念。如果自己的好心是有条件的,或把好心当作一种投资,那么,得到的结果肯定也是有局限性的,甚至让人揣疑的。

  从天堂到地狱的六道众生,是造了一定的业,而形成相应的生命主体,这是正报,各自的受用、苦乐、寿夭、贫富、愚智等皆是业力的作品;宇宙间万事万物,皆为业力所造作,每一层级生命的主体,形成相应的生存环境,即依报。依报由正报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生命主体,也就有相应的生存环境。

  业力能将各人身心活动的善恶行为所应得的代价,很公平分配给各人自己享受,业果与业因总是相应。故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人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也可能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一切责任全在自己,唯由自己所造的业所决定,非由神意,非关命运,非出无因偶然,不应怨天尤人。

  基因——“灵魂密码”,其实就是业力的显现,反映了业力的内容与功用。基因决定了个体的种种性状,基因图谱记载着过去善恶业行所应得的此世正报样貌。生命之所以可能,精卵的结合、基因的构图、细胞的分化、蛋白质的作用、机体的新陈代谢等皆只是表象,其真正的原因来自于佛性,或更简单地说来自这念心。生命的真正本源即此真心、佛性。

  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认为,遗传密码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展开,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储存着不同的信息量,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就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业一旦造成,便成为因果相续连环中的一个环节,有因必有果,造业必受报。依照物理学,系统在受到外界作用影响之后总会存在一个特定的作用时间才会发生反应,由因到果有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今世的因,并不一定在今世成熟,这要看这种因的性质及轻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来世或几世之后,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因于今生所种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几多世前所种的因。强烈的因果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果,如大善事或大恶业。

  而且,因种未熟前将因心念之变化招感其它外缘,甚至种下新的业因或令其它旧因种先熟,这种偶然性即源自于心念所具备的内在随机性,即心念变化的无法预知性;心念生起之随机无序,可能让果呈现无序之表象。因果之必然受心之偶然影响,于是呈现必然与偶然并济的果相。

  凡能招感对自他有益、受乐得福的果报者,为善业,反之,则为恶业。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善恶业因能生的果报:1、现世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受用的果报,如种农作物当年就可得到收获,学习知识技术,今生便得实际利益。

  2、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六道。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非常复杂,由各种因缘际遇决定,有一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业力果报,需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以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有的业,一个便能招致一期乃至多期生死,有的生死身由一业所生,有的则由多业所生。

  一个人能够出生,能够活着,都是过去世所造业的结果。一个受精卵一分为二的同卵孪生兄弟,遗传基因相同,外貌很像,但性格、健康、命运、寿夭不同,原因就在过去世所造的业不同。世界上绝没有无因之果。众生凭借业力种子,依据一定的因果法则,营造众生的命运。由于业力种子有善恶,故人的命运有好坏。

  最新科研证实,宇宙存在着因果循环动力法则。举例说,如果有人乘坐超级飞船,向太空深处飞行一百亿光年,自以为到了新的地方,结果还是回到了地球的原处。这一切都是由于宇宙的动力循环所决定的。因为宇宙中没有直线,你把直线延伸画下去,画上千亿兆光年,你以为很直,结果又回来了。

  佛家的因果说与宇宙的运动基本法则合拍,“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每个人的心口意的一切行为都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挟着递增或者若干其它影响所变化的强力或弱力回旋归来。所以有人把业力比喻为澳洲土著人的武器“回旋镖”,你把它扔出去,转一圈后,又回到你手里。

  缘起法所描述出的因果,以及因果法则所显现的特征如复杂中蕴含简单、偶然与必然并存、看似无序实则有序,是与最新科学理论混沌学颇为相近的。

  众生为什么落入既定的生命形类?为什么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寿数、习性、际遇?为什么会生了死、死了又生?这一切既非上帝天神所造,亦非天地、山川、社会等外缘决定,亦非偶然,而是由众生自心所造作。因为众生的一切言语和行为,都是心的作用、心的表现。

  心怎样造三界六道、种种世间?由心起业,由业感果,落入了业力因果律所编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身心、业果、三界六道。心如何造业?

  心本具有能造各种业的功能。有根本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当于心理学所言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及意识的功能;附属功能:如贪、嗔、痴、慢、疑等,生来便具善、恶性能,当遇到生活中的种种顺缘逆缘时,便会自然生起善、恶的心理活动,由此造善恶等业,生善恶果报,堕于三界六道的轮转中。

  心如何发挥其功能?由惑起业,由业生苦,惑 ——业——苦三者循环不休。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根源就在于每天的起心动念。心念会成为心态,心态会成为习惯,习惯会成为性格,性格会成为人格,人格会成为生命品质。因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是我们所有想法和行为的积累。我们想过、做过的一切,在客观上会消失,但潜意识却会忠实记录每个行为产生的痕迹,并逐步积累力量,最终造就我们的人格和生命品质。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就在我们的身心里!

  佛经上说要想保人身,必须戒杀、盗、邪淫妄语。我们希望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要立即停止心行的不良发展。

  业力因果的另一大定律,是业由心造,故可由心回转。掌握了这一法则,就可以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之恶业的果报,其方法是至诚忏悔,改恶从善。

  业力说并不是宿命论,而是破解宿命论的钥匙。佛教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和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个人责任。每一念现行的心理活动,不仅造成当前现见的结果,而且具有熏习自己阿赖耶识,决定将来心理模式、心理定势乃至生死升沉的重大作用,关系自己今生后世的切身利益和解脱生死的究竟利益。

  现在世风日下,不道德行为日益泛滥成灾,症结就在于,我们的道德依据中缺少因果与轮回这两个观念,现在所谓新的伦理学体系,只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的东西,无法约束人心。

  业力论以缘起论为哲学基础,并注入价值论的因素,偏重于生命主体的升进和精神生活的升华,由此构成佛教人生观和道德自律的基础。有因果、轮回的观念,相信道德这个看不见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是公正无私的,只要人的好坏信息一发出,就有与之相等量的报应在产生——人们才会有敬畏感,才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真正的佛教徒绝不会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原因,因为他害怕报应,害怕堕落到地狱受无穷尽之苦。阿罗汉有宿命通,一回忆起自己过去在地狱受的苦,就吓得流出血汗。

  没有因果、轮回的观念,就什么都敢干,连杀六名亲人的北京大兴灭门案的凶犯就认为:人死了,烧了,只剩下一堆灰。这种观点就是断灭论,认为人只有这一辈子,生命只有这么一次,为了“潇洒”地活一回,就可以不择手段,抽象的道德能管得了么?法律也有漏洞。

  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是支配行为的原动力,只有引导人们树立善恶因果的信仰观念,才能净化人心,才是道德教育最根本的举措,才能从本源上治理一切社会乱相。

  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信仰,而其它动物没有。道德的源头是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底线。信仰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寄托。没有真正的信仰,人们就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就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有廉耻。信仰指向的是“意义”,并赋予人的生命以意义。因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义的。信仰不是现实的,而是超现实的;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信仰是人对于无限、永恒、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的追求。信仰涉及的是相对于经验科学而言的超验真理。信仰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因为人在本性上总是在探寻意义,挣脱有限走向无限,趋向超越。

  人类渴望精神境界的升华、生命内在本质的开发,寻求生命延续性的存在,希翼一种永恒状态的来临——这便是宗教产生并长存的真正原因,这是人类不满足于吃喝拉撒睡的动物性,财富、名誉、地位的社会性,而追求超越性的表现。

  业力论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与人们了生死的终极关怀、宗教信仰联结一体,具有巨大的社会教化功能。近三千年来,随佛教的广泛流传,因果报应说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深入人心,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国民的道德品位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或仍然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佛教提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就是根据因果缘起的法则总结的。人若知佛法,懂得一切业因恶果,都是自己造作的,也可以由自己来改变。贫富贵贱,皆不出自己一念心性。存好心、说好话、作好事,一定能得好报。

  深信因果——不会怀疑道德善恶的价值,坚信:损人者必自损,害人者必自害,利人就是利己,“人不为人,天诛地灭。”在我们心中建立一个自我调控系统,让我们有敬畏感,让我们在日常行为上有所取舍,自然而然就会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深信因果的人,持五戒,行十善,最终目的是对我们佛性的解放,对烦恼束缚的解脱,让我们真正获得美满幸福的人生,在尘世的喧嚣与浮躁中,保持慈悲与善良,崇高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