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做一个“强者”,可曾想过“强”是什么?
钢铁强,但是烈火可以熔化它。
猛火强,但是大水可以熄灭它。
洪水强,但是太阳可以蒸发它。
太阳强,但是云层可以遮蔽它。
乌云强,但是狂风可以吹散它。
暴风强,但是高山可以抵挡它。
高山强,但是登山者能征服它。
征服强,但是死亡永远威胁它。
死亡强,但是修行者能克服它。
所以,有信仰的人是强者,他可以凭着信心,越过困难,打到挫折,踏遍荆棘,走向未来,连死亡都不怕。
有智慧的人是强者,他明白事理,辨别是非,凡事深入了解,理性决断,自助助人。
谦虚柔和的人是强者,他能不招灾厄,逆来顺受,韧力十足,以柔克刚。
强,没有绝对的,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人而言,慈悲最大,因果最强。
一遇到逆境挫折,就想用“请假”来逃避,是一种不负责任、懒惰的行为。天下是要自己去争取的,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要用自己的情绪去判别事物,要有是非观念,凡事不要只看“果”,要去追查“因”。
人因为经常互相比较、计较,觉得别人待我不公平,因此惹出许多的是非烦恼。
人都希望别人以公平待我,然而“理上虽然佛性平等”,“事上却有因果差别”,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甚至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公平。
世间真正的公平,就是“因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
不必气恼人间功利充斥,缺乏正义,更无须悲壮社会没有法理,不讲公平。因果之前,人人平等。
“因果”二字,人人会说;但是“因果”二字的意义,不见得人人能懂。
凡人只能认识“果”,不能认识“因”;正是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人,在制造种种恶“因”的时候,不知道严重;一旦“果”报来临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却是悔之晚矣。
一般人在遭遇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恨你恨他;他不知道“以果推因”,必定是“因”的不正,才会招致如此结“果”。社会上一般人看事,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的人责怪父母不慈的“结果”,但却不知道父母不慈是缘于儿女 顽劣的“原因”;有的人责怪儿女不孝的“结果”,但就不知道“因为”父母失徳,才会造成儿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寻因”又何能知道事实的真相,又 何能还给事实一个公平、公道呢?
更有一些不明因果者,经常误解因果。例如素食诵经、慈悲行善的人,为什么遭遇不幸?公正的“因果”何在呢?殊不知此人在因果银行里的欠债未还,不能因为现在是好人,行好事,就可以不必偿还债务。
相同的,有人作恶多端,杀盗淫妄,可是却享尽荣华富贵,因果何在呢?其实,他在因果银行里拥有存款,不能因为他现在作恶,就不准他使用当初的存款。所以,“因果”者,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的关系。
当我们看到植物开花结果时,就想到必然有人播种造因;当我们看到有人慈悲为善,就想到将来必然会有美好的结果。
真正因果的内涵,实乃宇宙世间善恶好坏的定律啊!
凶吉谁定?
人到了迷惘的时候,就会想要算命卜卦,求神问路。签条最大的缺点,就是为人定凶吉,却不考虑因果。其实,人生的上上签或下下签,都不是神明所能左右,都是自己的行为造作而来。
徘徊在迷茫的人,最好能自问:此事合乎道德否?合乎正义否?合乎公理否?合乎法律否?而不要一味地求签问卜。人生,要交代给因果,交待给自己,不要交给神明。
日本人送礼喜欢送钟,因为“钟”与“钱”同音,表示兴旺、进财之意;在中国,却忌讳送钟,因为有“送终”的谐音。在中国代表不吉利的乌鸦,在美国、日本却是喜鹊,由此可知,吉利、不吉利,都是人们自我设想、自我束缚的名词。
其实,周遭一切的好坏,与颜色、方位、数字无关,好与不好都是业的因缘,想获得好的结果,必须要有好的因、善的缘。
有漏世间
有一个皇帝微服外出,平时过惯呼风唤雨的日子,一旦微服在外,无人奉承,甚感不 惯。一日来到乡下,又热又渴,道旁农夫盛情地奉上茶水一杯,皇帝如饮琼浆,回京后,马上差人到农夫家中,封了一个官衔。此事被当地一个落地秀才得知,心中 不平,于是在土地庙题诗曰:“十年寒窗苦,不及一杯茶!”数年后,皇帝再度出巡该地,见到此诗,知道原委,于是不动声色地加了两行字:“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人世间很多事,乍看是不公平的,强权、财富、智愚、美丑、机运……都使人与人之 间不能公平。这也是有漏世间的现象之一。要求“齐头式”的人人平等不可能,若从“自业自受”的原理来看,富贵变贫穷,贫穷变富贵,也是不断地在发生。所 以,在因缘业报里,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有公平的究竟。你前生在银行里有存款,今生自可以受用,但光花用不积储也会很快用尽;你前生负债累累,今生当然窘迫, 但现在开始储蓄永不嫌迟。所以不必去怨叹公平与不公平!有一首偈语可以提供大家参考: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天。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为什么许多人做好事却没有好报呢?因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报功德自然也会漏了。
布施行善,若是心不甘、情不愿,让受者额度尊严受到伤害,如此纵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会漏了。
帮忙别人做了不少好事,若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胀,别人不服气,反而对你訾议,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平日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积聚不少功德福报。单突遇逆境,就大发牢骚,口不择言,怨天尤人,原本的义行福报,就会漏了。
一面赚钱,一面浪费;一面种植,一面践踏,这就是有漏的世间,有漏的众生。
谨言慎行、摄身防意,千万不要让三业把我们的“福报漏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基因即业力
生命的密码,根据现在的科学家说,已经研究出来了,那就是“基因”!其实,生命的密码——基因的另一个名词——业力,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昭告人 间了。如果生命的密码“基因”,只是说它像细胞,是一个单位的话,基因还不够解释生命,应该用“业力”来说,更为恰当。
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等,都会像电脑一样,在业的仓库里有了储存;“因缘会遇时,业报还自受”,等到善恶业的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这是因果业报不变的定律。
“业力”,实在是佛陀一个伟大的发现。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像一条绳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联系在一起,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
“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的关系,像春去秋来,像秋凉转为春暖;“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切都是循环,都是轮回。“有为法”什么都可以毁坏,只有生命的密码,永远不坏,永远存在。
基因,只能说明个己生命体的因素,但佛教的业力,不但有个体的业,所谓“别 业”,另外还有“共业”。例如,为什么有的人同生在一个家庭里?同生于一村,同生于一族?这都是“共业”。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条船上,或同在一架飞机上失事 了,有的人命丧黄泉,有的人大难不死,这就是“共业”中又有“别业”的不同。
所以,科学家们发现了生命的密码——基因,希望能再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基因——相互的关系。
生命的密码,由于基因的不同,于是发展出不同的生命体。吾人的业力会现行,会有 果报,所谓“现报”、“生报”、“后报”。“现报”就如种子,春耕秋收;“生报”就是今年播种,明年收成;“后报”则是今年播种,多年以后才能收成。所谓 “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而已。
佛教的真理“因缘业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恒、平等的真理;科学家“基因”的发展,只是更明确地解释了“业”的内容与功能,如此而已!
远祸求福
人人都希望“趋吉避凶、求福远祸”;然而世事多变,一切都不能尽如人意。
当遭遇到财物损失、家人不幸、自身灾难时,不要完全怨天尤人,祸福已经成形,等于火势蔓延,不易扑灭,应心存慈悲、正直,有时候祸患反而转变为福报。
《淮南子》中有个故事:一位老翁,失去一马,心种非常懊恼。但不日后,失去的老 马反而带回一匹骏马,老翁因失马而得马,心中非常高兴。但不久其子因为不谙马性,骑马被摔,负伤在床,因此他又感觉得马是祸。当时正逢战争,国家征召壮丁 赴沙场,其子因伤,得免入伍,终而保得一命。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祸福的看法,都应该知道所谓“祸福都是因果的写照,因果都是祸福的定律”;平时应该注意所行所为,要培养福德因缘,如此自能消灾免祸。
一般人最易疏忽的,就是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埋下了“骄恣必败”的种子,老子 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佛法说:“祸莫大于有‘三毒’”。三毒就是贪、瞋、痴。《菜根潭》也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假如吾人想要避祸求 福,应该自我修身养性,例如“闭门思过”、“躬自反省”、“多结善缘”、“增长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谓正知正见,无有自私邪执,如此,管它“祸兮福 兮”,必然能够得福而远祸矣!
得失各有因缘。是我的,不必力争,自会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计取得,也会随风而逝。
有时候得也不好,有时候失也不坏,得失之间,所谓各有因缘莫羡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运用;失去时,只要你有足够的条件,它也会再来。
人生,失去了金钱、资用,会有再来的时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复。
得人容易,得人心难;得人心难,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间,富含人生哲理也。
对着山谷讲话,山谷的回音就是你的原音呈现。你对着山谷说“我爱你”,山谷就回给你“我爱你”;你对着山谷大喊“我恨你”,山谷也会回给你“我恨你”。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看起来都是外在的因素,实际上,幸与不幸,唯人自招!是祸是福,主人不能赖账的喔!
“熏习”的力量
古时农家妇女,在衣橱里放置薰衣草,让衣服充满香味,这就是“熏习”的力量。
“熏习”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影响力。《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而时习之”,这也是熏习的力量。
佛教主张“多闻熏习”,又谓“熏修德业”;品德的修养,除了靠古圣先贤、父母师长的言教、身教之外,境教也很重要。环境可以使一个人在长期耳濡目染下, 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而改变气质。所谓“橘化为枳”,种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迁”,故而才有后来的亚圣孟子,这都说明 环境熏习的力量,不容忽视。
熏习就是透过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触境界,然后在八识田中留下种子,待因缘成熟,就会表现在外,成为言行举止上的一种惯性,称为“习惯”,又称为“习气”。
习气就像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即使香水用磬,瓶子上的香味却久久不灭。习气又如种子,尽管花开花谢,只要曾经结果,留下种子,又会成为下一期生命的开始。因此,佛教有所谓的“留习润生”,又说:“烦恼易改,习气难除”。
两个卖鱼的妇女,长期在鱼肆里生活,一日外出未及回家,因而投宿在一间充满花香的旅店里。两个人彻夜未眠,后来只得拿出鱼篓,才终于在鱼臭味中甜蜜地睡去。
认识“熏习”的力量,我们便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忆念好的、善的、美的人事物,如此才能留下善美的种子;有了善因业种,又何愁人生没有善缘果报呢?
去除习气
每个人都有习气,每个人也都有习惯。习气多数是不好不坏,例如好吃、好买、好睡、好美,这都是习气;而习惯则有好有坏,例如整齐、端庄、礼貌、微笑等;坏的习惯,例如赌博、烟酒、懒惰等。
习惯可以改,只要有决心,坏习惯自能戒除。习气却和业力一样,不仅影响一生,甚 至及于来世。例如:牛嗣尊者虽是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地呶来呶去,因为他往昔曾经多世为牛马,反刍惯了,习气仍在;大迦叶虽已证果,但一听到音乐,仍 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皆因为余习未断也。
染上不良的习惯,必须自己痛下针砭;正如生锈的刀剑,如果不用快石磨利,怎么会有威力呢?腐朽了的木材,如果不加以补强,怎么会成为建材呢?
本性受了世间习气的熏染,更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把污染了的习气去除。正如千年的古镜染上尘埃,如果没有时时勤拂拭,又何能具见光明呢?
生命字典
有的人一生都禁得住别人的记录,有的人通不过他人的记录。甚至有的人一生的记录都很好,因此他能写传、写史,把记录留给大众。
现在的飞机失事,要靠黑匣子记录,以便解读失事原因;地震的预防或震度的测量,也都有地震仪的记录。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有业力记录我们的善恶因果;我们的一生所作,在阿赖耶识里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所以吾人不能不重视人生的记录。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一本“生命字典”。
“生命字典”不光只是记录我们的一生,丛生生世世久远的过去,一直到无限的未来,自己的功过、善恶,所做所言,所思所想,都可以在“生命字典”里查阅清楚。
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苏格拉底的字典里没有“苦”字,所以他们都能垂范后世。
生命的字典有分类,忠臣,孝子,名将,懦夫,君子,小人……
有的人的生命字典里,慈悲即占去了字典的一半篇幅;有的人的生命字典里,则是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智慧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