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你如何待人,人也将如何待你

发布时间:2021-12-0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凡事是有因果报应的。怎么出去,就怎样回来;如何待人,人也将如何待你。

  中国文化处处讲因果,这因果的观念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确立,之前已经普遍被社会应用在语言文字上。我们的《易经》老早就有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至于孟子这里所引用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同样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孟子所说的理论,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最高原则之一,也是政治领导人的最高领导原则。

  在政治上,我们看历史的演变,就是因果报应。我们如果从因果中去看历史,可以发现许多很奇妙的事情。古今中外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律。我们中国的历史,每一朝代都是如此。怎么来的江山,也将怎么样的失去;怎么样取得的政权,也是怎么样的交出去。仔细研究外国的史实,又何尝逃过此一法则。

  我们随手举一个例子,宋朝的皇帝赵匡胤,据说他自己并不想当皇帝,而是陈桥兵变,部下们硬把皇帝所穿的黄袍加在他的身上的。当时的皇帝,是后周的柴荣。他在位时死了,儿子还小,只有六七岁,而赵匡胤是柴荣当时的殿前点检使,等于是宪兵总司令或首都卫戍司令等要职。就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到了元初,在宋朝垮了的时候,有人非常感慨地作了两首诗说:“记得陈桥兵变时,欺她寡妇与孤儿。谁知二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征旗。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赵匡胤这个皇帝嘛,不算坏,很纯厚,冥冥中也给他留了一个后代。传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不是蒙古人,而是赵匡胤的子孙,这也是因果报应。元朝的末代皇帝反而是中国人,它的出处在哪里?有一本书叫《庚申外史》,记载了元朝的本身就是汉人,而且是赵家的后代。

  所以明朝的大元帅徐达把蒙古人赶出北京后,便不再向前打了。当时朱元璋很生气,他那副元帅是搞情报的,秘密向朱元璋报告说徐达拥兵不进,朱元璋就调徐达回京,军事会审。徐达心里有数,便带着自己的卫队,从天津坐船到南京,船停在江心里,请皇帝上船上来谈话。

  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上船来。徐达摆的阵仗非常威严,皇帝上了船,徐达行过军礼,请皇帝上座。皇帝说:你为什么不到南京来?徐达说:我如进了南京,脑袋就要搬家了,所以我请你到船上来,咱们谈清楚。你现在对我还不放心,怕我造反,其实我要想做皇帝早就可以做了。那个时候不做,现在也不会做,你安心当你的皇帝吧!当然他们是好朋友,也是换贴兄弟,这就是徐达大将军的高明处。

  如果徐达一进南京上朝求见,一个卫士也不能带,武器也没有,那一进朝不就完了吗!请皇帝上船,皇帝想怎么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连皇帝也完蛋了。所以朱元璋说:你怎么会这样想,我决无此意。这样一说,两个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于是朱元璋问徐达:你既然把蒙古人赶出北京,为什么不向蒙古进兵呢?徐达说:他们好歹也统治中国七八十年,他们也是汉人,你知道的,何必要赶尽杀绝呢?让他一个汉人在蒙古当当皇帝也不错嘛!朱元璋说:对,就这么办,赶快回去。当初赵匡胤不太欺侮周家孤儿寡妇,所以也就保全了他的后代。这是历史的因果,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因果,谁也无法改变。

  每一个朝代怎么开始便怎么结束!朱元璋是当和尚的,结果当了皇帝,最后明朝结束了,连个女儿也出家当尼姑。当他去世以后,孙子也被逼着去当了和尚,可见他是欠了和尚的,子孙还要当和尚尼姑去还。天地间的事,怎么来就怎么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定律。

  我们再看清朝,清朝孤儿寡妇带四万人入关,统治了四万万人的中国,最后结束的时候,也是孤儿寡妇挟一个小包袱回去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读了元人那首诗,我也曾经依样画葫芦的写过一首:“寡妇孤儿自入关,便宜占尽此江山。果然二百余年后,母子君臣出塞难。”博仪登基接受群臣朝贺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抱他坐上金銮殿的大交椅上时,他大哭起来,他的父亲摄政王拍拍他,安慰说:“不要哭,快完了!”果然很快就完了。这就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的道理。

  老子曰:“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却不像天那样公平,人们锦上容易添花,更有损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会受惨痛的报应。

  历史到了大变乱时代,大的劫运就来了,这是历史的因果。我们读二十五史就知道,如何开国,最后就如何结束,对照起来是一模一样。怎么来就怎么去,怎么上台就怎么下台,一点都不差。一切都有必然的因果律,与自然科学因果律原则相同。自然科学的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人事与精神,因果原则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中的变化错综复杂,并不尽然相同。

  所以国家也好,个人的事业也好,都是怎么起来,也是怎样下去。经过时间的证明,长期观之,可以说是必然律的回互,并非偶然如此的。

  --整理自《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老子他说》

  很多人以为因果报应是佛家的话,其实中国文化从我们老祖宗开始,第一就是讲因果报应。

  孟子曰:“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结论说,不管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情形,乃至于未来的发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人自己出身行为不正,却能够去纠正别人的。

  从孟子这句话,我们会有很多感慨。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他们刚起来的时候,都有点乱七八糟,不正,而后来都成了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也是最明显的因果记录,怎么得天下,就怎么失天下;怎么站起来的,后代也一定怎么倒下去,这是千古不易的法则。历史上以不择手段而得天下,成功事业的,把时间一拉长来看,最后的因果,也是毫厘不差。

  我经常举的例子,满人以趁机顺手入关,孤儿寡妇,进中原来统治了三百年,最后撤走时,还是孤儿寡妇退回关外,岂不是毫厘不差!明朝、元朝、宋朝、唐朝,一路上去,都是如此。

  所以,一个正人君子,不管是个人的事业,或者国家、社会、天下大事,出处一定要正,头正身才正。自己弯弯曲曲,要耍手段出来,而想使别人正直,这是做不到的。

  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一部历史,怎么样开始,就是怎么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几乎完全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

  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常有人说历史是重演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会重演吗?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吗?也许可能,因为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中国人是人,外国人还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态不同,原则却变不到那里去,所以说历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历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作人处世,处处都有前辈的经验。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

  --整理自《易经系传别讲》《论语别裁》《孟子与万章》

  ——本文中所有内容在南师经典著作《南怀瑾选集》中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