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师:邪YIN的念头引发了后面因果报应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0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在《安士全书》里面,安士先生给我们专门写了一本《欲海回狂》,这本书是《安士全书》里四本其中的一本,专门教我们断淫。它里头讲了很多的故事,说了很多的道理,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尤其是年轻人,淫欲心非常不容易放下,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污染很严重,必须认真的、谨慎的去修持,才有可能平平安安,不造三途罪业

  《安士全书》里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在嘉善有一个秀才叫支某,有一天跟他的朋友顾某说,我现在神魂恍惚,好像有冤家债主跟著我一样。这是我们现在常常见到的所谓附体的现象,很多人都有附体现象,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被这些鬼神控制,自己都做不了主。然后支某就病倒了。顾某是一个学佛人,於是就请了一位大德高僧,向他请教,这位僧人叫西莲法师,就问这西莲法师怎么回事?这个法师他可能有通灵的能力,去看支某,支某的肚子里就突然有另外一个声音,是个鬼。鬼的声音说,我在明朝初年是个副将,叫洪洙,主将姓姚,这个姚某见到我的太太江氏很美丽,就起了贪欲。於是有一次遇到机会了,有一个地方有叛变,那个地方叛变的势力还很大,於是姚某(主将)就派遣了七百残兵,没有什么抗战能力的,就跟著这个副将洪某去征讨叛将,那当然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姚某趁机就将洪某的妻子纳为己有,这个妻子又很有节气,不从,就自己自杀了,结果就跟这个副将洪某结了这样的深仇大恨。

  这个鬼就是洪某的魂,他来讨债,附在支某身上把这个话说出来。告诉这个法师说,这个深仇大恨,我已经追了他好多世。奈何这个主将姚某他那一世末路修行,到晚年他学佛了,学佛还很精进,结果那一生没有办法讨债。第二世他更不得了了,他成为了一代高僧,修行非常的精进,这个冤家债主也没办法上身。再一世,这高僧还是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他那时候都参禅的多,明朝念佛的人并不算非常多,所以他没往生就得再搞轮回。第三生,他做了一个大文人,文学家,很有文才(这些人,你想想,过去生中都是大修行人,要不是,他不会有这样的聪明智慧),那一世也平平安安。再一世,他又做了出家人,做了戒行僧,持戒很精严,都没有办法去讨债。最后又一世,又做了一位大富人,出家修道福报很大,大富大贵。这个富人很喜欢布施,这前生修善,他有这个善的习气,福报大,鬼也不敢上身。结果跟了他五世,都没有办法找到机会。现在这一世,因为这个支某他也很有文采,舞文弄墨,结果可能是去毁谤四个人,那四个是卖茶的小商人,陷害了他。结果这四个人就被害死了,大概是属於文字狱这种。这样他的福报一下子被削减了,所以这个鬼就有机会来了,找上来了,附在他身上要他的命。

  西莲法师听到支某肚子里这个鬼说的话,就劝这个鬼说,你还是不要冤冤相报了,现在你如果能够宽恕他、原谅他,我很愿意为你诵经、礼忏,帮你解冤释结,为你回向,让你能够超生。说得很诚恳,这个法师也很有修行,所以这个鬼听了之后也就同意了,同意了也就不再去追债,过去这怨恨就算了,一笔勾消。所以,凡是遇到附体的,要能够认真的跟他回向,诚心诚意的给他沟通,还是可以打动他。结果这西莲法师给他真的做佛事,诵经、礼忏,这支某人就好了,病就好了。

  过了没几天,这个支某又有问题了,又有附体。这时候西莲法师去看他,就对著这个附体责问他,你怎么还没走?不是说走了,说话怎么不算数?结果这个鬼就说了,我这次是来感谢法师你的,因为你的这个功德,我得到了佛力加持,我已经超生了,我绝对不会说反悔还回来讨债,我是告诉一下你,是感谢你的。但是现在这个支某人还有冤亲债主,就是他这一生害死的那四个卖茶客,那四个鬼现在要找他算账了,我就怕你怀疑还是我在这捣鬼,我是先来通报一下你,这不是我的问题。结果说完之后这鬼就走了。没几天支某就重病复发,大概二、三个晚上就死了,真的被那四个鬼魂索命索走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佛讲的一点没错,「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百千劫的罪业,那个种子都不会坏,遇到了缘,它还会有报应,更何况是从明朝到清朝这二、三百年之间的事情,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够造作恶业。这个支某当年就是一念这种邪淫的念头起来了,引发了这后面的因果报应,可见得这淫心一开,真的万恶皆开,就在这轮回里头受报。所以因小果大,不要以为一个坏念头没什么,这个坏念头可能会勾起无量的恶业种子,我们没有办法抗拒这种业力。一定要念头刚起,立刻要把它放下,不放下那将来果报就可怕。古德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定会起来,这是宿世的恶业,种子这么多,你说完全不起现行是不可能,会突然弹出来的这些恶念。但是我们觉悟要快,一觉悟立刻要把它放下,怎么放?最好的方法念阿弥陀佛,前一念是恶念,后一念就是阿弥陀佛,第三念也是阿弥陀佛,第四念也是阿弥陀佛,就净念相继了。不给那个恶念有空间,恶念不要去想、不要去管它,就管住你这句阿弥陀佛,这是控制恶业种子起现行最好的方法。

  摘自:净宗根本戒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五集